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既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八尺,多辩辨:辩才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喂。

C.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举丧,吊丧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感谢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B.①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①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①病且死,属其子曰……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优孟“以谈笑讽谏”,表现了他性情的不羁和思路的不循常规,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B.优孟为孙叔敖的儿子向楚庄王进谏,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报答孙叔敖生前对他的善待,表现了他作为贤人知恩图报的品行。

C.从文中来看,楚庄王虽然在为政上常有过失,但他知错即改的一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D.楚庄王对待孙叔敖后代的做法,会让所有的忠臣良将心灰意冷,如不及时纠正,将会造成人才的流失,进而影响社稷安危。

11.文言文语句翻译。(10分,每小题5分)

①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译文:

②臣请以雕玉为棺,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译文:

8、D

9、A

10、B

11、11.①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国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②我请大王用雕刻着花纹的玉石给它做棺材,在庙里用牛羊来祭祀,用一万户的城镇封赏它作为封地。诸侯听说了,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很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解析:

8.D.谢:道歉,致歉。

9.A.[衣:动词,穿(衣)。B.①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贱,认为……低贱。②贱:形容词,卑贱的。C.①且:副词,将要,快要。②且:副词,尚且。D.①属:通“嘱”,嘱咐,叮咛。②属:通“嘱”,劝,请。]

10.B.“其目的完全是”表述错误,不排除有报恩的心理,但更重要的是从朝政的得失上考虑。

11.①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国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②我请大王用雕刻着花纹的玉石给它做棺材,在庙里用牛羊来祭祀,用一万户的城镇封赏它作为封地。诸侯听说了,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很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译文】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怎么葬?”优孟说:“我请大王用雕刻着花纹的玉石给它做棺材,在庙里用牛羊来祭祀,用一万户的城镇封赏它作为封地。诸侯听说了,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很贱却把马看得很重。”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5、D

6、A

7、A

8、C

9、9.(1)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5.D(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6.A.主谓之间(B.做;是 C.才;竟然D.因为;凭借)

7.A(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8.C(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9.(1)(4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3分,“阴”1分,“阳”1分,句子大意1分)

②(3分,“因”1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1分,句子大意1分)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轲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新唐书??循吏列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使者:出使的人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赢利:获得的利润

D.吏岂自费邪 自费:自己耗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受材瓦于官 B.及其所之既倦

当其欣于所遇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D.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或因寄所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B

3.D

4.C

5.(1)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

(2)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

(3)这些官吏都叩头谢罪,到了期限没有一个敢违约的。


解析:

1、使者:管辖的地区

2、A从,对,介词;B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助词;C于是,便,表承接连词,依,顺着;D那么,表假设,却表转折,连词

3、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是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4、“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责令限期归还”的都是“权吏”而不是“主仓吏”

5、(2)“籍”活用,“尽”的解释和判断句式答1分

(3)“谢”及“违”都必须准确

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新罗国的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以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叛,议政的官员住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轻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儆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容易突然爆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使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乐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的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了。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藉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涂,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以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其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候闻之,必轻吾围。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候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候,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注]胔(zì)腐尸。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奉游吾乡乎?”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特: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欢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2)翻译:

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以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1)……出游/睹……食/睹……

(2)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解析:

【小题】服政:指服役纳税

【小题】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的劝谏后的正确做法

【小题】表现晏子还是景公有争议,另三个故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屈”

【小题】(1)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注意句中某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句末常见的语气助词“矣”“也”“焉”“哉”等,也可注意对偶句上下句之间的断句,如本句后半部分“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就是对偶句,这样以来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2)翻译文言语句,要把句子放在整篇文中进行理解,把握整体语意,然后特别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通过“增”“删”“调”“留”等方法,使句子顺畅,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①句在翻译时应注意“殚”“奉敛”“周役”“馁”“相望”等词的意思。②句应注意“傲”“崇”两个实词,“左右”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身边近臣,“己”用在句末,是能假字,通“矣”。

景公出游,到了寒途,看到路边的腐烂的死尸,只是默然不语,没有过问,随行的晏子说:“过去,先君桓公出游,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食物,看到有病的人就给他钱治病,出使不让百姓耗费人力和财力。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国君将会出游我们这里吗?’现在您出游寒途,方圆四二里的百姓,倾尽家财不够用来交纳赋税,费尽体力不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死饿死的到处都是,但是您却不过问,这失去了做为君王的职责啊。百姓财尽力竭,就无法亲近君王;君王生活骄纵奢侈,就无法亲近百姓。君王与百姓疏远,与臣民无法亲近,这就是过去三代以来衰败的原因啊。现在您这么做,我害怕这会给您带来危险,而成为别人的福气。”景公说:“是啊!做为君王而忘了百姓,过多地征收赋税而不顾百姓疾苦,我的过错太大了!”景公于是下令安葬死去的百姓,开仓放粮,百姓一年不用服役纳税。景公三月不再出游。

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结果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让人拿刀支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好在景公前侍坐,景公手下人拿着刀进来了,晏子阻止后问景公说:“君王支解人,是从谁开始的?”景公惊异地说:“从我开始。”于是就没有支解。景公说:“把他关进监牢。”晏子说:“这个人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就死了,我为你列数他的罪过,让他知罪,然后把他关进监牢。”景公说:“好吧。”晏子于是列数他的罪过:“你有三项罪过:大王让你养马你却杀了它,这应当是第一条死罪;加上杀的是大王最好的马,这应是第二条死罪;你又让大王因为一匹马的原因去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大王,诸候知道了必定轻视我们国家,你杀了大王的马,使老百姓积怨于大王,使邻国看不起我们,这应是第三条死罪。现在可以关进监牢了。”景公长叹一口气说:“你让我明白了!你让我明白了!不要伤害了我的仁爱之心啊。”

景公的宠物狗死了,景公下令给狗做棺材,还给狗进行祭祀。晏子进谏说不能这样,景公说:“这小把戏,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罢了”。晏子说:“大王这样就不对了!收了很高的赋税不用之于民,挥霍钱财只为左右一笑,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现在孤儿老人挨冻挨饿,而死狗有祭祀,不体恤鳏夫寡妇,死狗却有棺材,做法都像这样,百姓知道了,必怨恨您啊,诸侯知道了,必轻视我国。百姓积聚怨恨,而在诸侯心中分量变轻,而你把这当成小把戏,你还是好好想想吧。”景公说:“对啊。”立即让厨师把狗做成菜,宴会百官。

文言诗文阅读(22分)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取材于《说苑·臣术》)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浮晏子 浮:罚酒 B.是隐君之赐也 隐:隐瞒

C.辞然后饮 辞:推辞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 播:流亡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 《论语》六则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晏子“彰君之赐”的一组是( )

① 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 ② 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

③ 兵革不完,战车不修 ④ 敝车驽马以朝主

⑤ 臣父之党无不乘车 ⑥ 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其结果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

(2)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

(3)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1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

2至于臣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

3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


解析:

【小题】 辞:解释,解说)

【小题】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 “比得上”。D项第一个“则”表承接,就;后一个量词。)

【小题】 ①“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传播君主的赏赐,⑤⑥则是传播君主赏赐的具体行为。②是古之贤君“过之”的,③后面就有“此臣之罪也”,不是“彰君之赐”,④表现的是晏子的俭朴)

【小题】 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语义过重)

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在一旁)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您)罚晏子饮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麋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景公说:“是啊。”

    斟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麋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臣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你)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①,天子下议②。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④。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⑤,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⑦。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⑧;冲风之末⑨,力不能漂鸿毛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

①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②下议:下交群臣议论。③习:熟悉。胡:指匈奴。④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⑤鸟举:鸟飞。⑥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⑦敝:破,疲敝。⑧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⑨冲风:猛烈的风。⑩漂:通“飘”。飘扬;吹动。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3)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4)匈奴负戎马之足

(5)难得而制也

(6)则人马罢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 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王恢主张“”兴兵击之,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安国主__亲,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

【小题1】(1)屡次(2)通“背”。违背(3)发(4)仗恃(5)对付(6)通“疲”,疲劳

【小题2】(1)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

(2)汉军行几千里路去争夺胜利,就会人马疲惫,匈奴人就会凭借他们的完整压倒汉军的疲敝。

【小题3】王恢是从匈奴不讲信用,盟约靠不住的角度,主张只能“兴兵击之”。安国认为,既然没法打,那么还不如和亲好,他是从长久平安角度思考的。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匈奴前来请和亲,汉武帝将这件大事交付群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屡次担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修好,一般不过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疆域扩展,拥有了他们的百姓也不能算国力强大,他们从上古起就不属于我国百姓。汉军行几千里路去争夺胜利,就会人马疲惫,匈奴人就会凭借他们的完整压倒汉军的疲敝。况且强弩的力量到了终极,箭矢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猛烈的风到了最后,力量不能飘起轻细的鸿毛。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劲,而是到了最后,是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曾子①换席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②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③,大夫之箦④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⑤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⑥矣,不可以变。幸⑦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细人⑧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增点之子,孔子弟子。以至孝著称,传孔子之道,述《大学》,作《孝经》。②隅:角落。 ③华而皖:华美而光滑。 ④箦:席子。 ⑤易:更换。⑥革(jí):通“亟”,危急。⑦幸:希望。⑧细人:小人。⑨姑息:迁就,随意。⑩得正:得到我所应得的。

曾子被后世称为“宗圣”。请填写出中国古代下列被称为“圣”的人名。

(1)书圣(2)诗圣(3)画圣(4)茶圣(5)医圣

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曾子寝疾,病

(2)童子隅坐而执烛

(3)尔之爱我也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夫子之病革矣

B.大夫之箦与

C.斯季孙之赐也

D.反席,未安而没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从上文可以看出,曾子身上体现了儒学大家的可贵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可以概括为(10字以内):__________。

【小题1】(1)王羲之  (2)杜甫  (3)吴道子  (4)陆羽  (5)张仲景

【小题2】(1)病情严重(2)持,拿(3)第二人称代词,你

【小题3】C

【小题4】 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没有能换下它来。

【小题5】严于律己,知错就改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下,书童坐在角落拿着蜡烛。书童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书童又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没有能换下它来。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我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书童啊。君子爱人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理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文言文阅读(19分)

重修定王台碑记

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李碑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②宅:贾谊故宅。③蒇:完成。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⑧彝:常道,法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博:求取,换取,换运

【小题2】 A以:①介词,在;②介词,按,按照。B也:①语气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C则:①连词,那么,就;②转折连词,却,可是。D之:①②皆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阅读文言文段,翻译下面句子。

卧薪尝胆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苔,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女志会稽之耻邪?

译文:

(2)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译文:

(1)得分点:“女”“志”句意(3分)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2)得分点:“加肉”“衣”“折节”句意(4分)(他夫人)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


解析:

参考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百姓一样劳苦。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相似的一组是( )

A.杳不积压其所之也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B.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下面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B.从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若非吾故人乎

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其中“地方”是古今异义词,为“土地方圆”之意。

B.“项王笑曰”之中的“笑”,是对项王神态的一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淳朴、真挚、重义的形象特点。

C.这段文字写项羽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D.辛弃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对项羽拒渡的英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