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5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10.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让……为将

C.月靡粟万计 靡:倒下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1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12.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B.粟帛莫富于姑苏 (一般陈述句)

C.于胜小敌何有 (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1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14.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共5分)

①原句:自高其能  (2分)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3分)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①认为自己才能极高。②地形地势没有比姑苏更有利的。


解析:

【小题1】靡:浪费、消耗。

【小题2】“兵”字都解为兵法。 “然”分别解为却、对。

【小题3】倒装句,状语后置。

【小题4】A没有“他只会结党营私”的意思。B他根本没有实力可谈。D“与国朝争雄”不是吴士的计划。

【小题5】①高 其能;②形势 莫 于姑苏

方孝儒的《逊志斋集》

吴士喜好夸夸其谈,认为自己才能极高,说是全天下人没有及得上他的(号称老子天下第一)。他最爱讲论兵法,言必推崇孙子吴起用兵之法,(以军事大家自居)。遇上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张士诚在姑苏城称王,与朝廷争霸,战事未决胜败。吴士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所占地形地势没有谁比姑苏便利的,粮食布帛没有谁比姑苏富有的,士兵没有谁比姑苏更有利的。有这样的条件却不能称霸,是将领太差啊。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当贱丈夫,打仗不知兵法,就像老鼠斗架(毫无章法)。大王如果能任命我为将领,那么中原即可得到,对于战胜弱小的敌人有什么(难)呢!” 士诚认为对,命他为将军,听任他自己去招兵,(俨然行家)。其他官吏都不敢与他较量盈亏。吴士曾经游历过钱塘,与无赖、懦弱之人有过交往,于是到钱塘去招兵。无赖们都起来跟从他,得到官位的有几十人,每月消耗的粮食数以万计。(吴士)每天与他们讲授技击打仗的技术,闲时就斩牲口备好酒,宴请他所招募的将士饮酒作乐,实际上却未曾带过兵。后来李曹公攻打钱塘时,吴士与部下望风而逃,吴士本人最终被搜获活捉,推出辕门斩首,临死仍然大呼:“我最精通孙__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何知师出?” 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既死,必于殽之嵚(音qīn,山高峻的样子)岩,是文王所辟风雨者也。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吾师,哭臣之子也。”

1、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戒之 ②子揖师

③是文王所辟风雨者 ④哭臣之子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里子蹇叔子谏曰 虽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若尔之年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

C.必殽之嵚岩 得复见将军

D.哭臣子也 道之所存,师所存也

1、A  

2、D


解析:

1、A ①②都是连词,表承接。 ③④都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2、D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都是连词,表并列,和。 B、都是助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C都是介词,表处所,在)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8题。

记棚民事

[ 清 ]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__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4.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稻粱。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 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皆于龙脉__ 溺 , 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利害 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余览其说是之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B. 则吾盖未得术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 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D. 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 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亦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__,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 ) (3分)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8、翻译(8分)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5、A

6、C

7、B  

8、(1)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

(2)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

(3)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解析:

5、B代词,这样;表婉商语气,希望。  C 名词性短语,……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D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范围和方面 在……上(方面);介词/在,表处所

6、 “开山又易水土流失”不属。

7、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信息的筛选。可采用排除法判断。⑤⑥讲的是开垦荒山的弊端,排除C、D;②是说不开垦荒山的好处,再排除A。

附译文:

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__迷信之说,甚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天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象董公所担忧的,那末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乙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劝更始除之 阴:阴险

B.李轶初与縯兄弟善 善:与……交好

C.司徒官属迎吊秀 吊:安慰

D.未尝自伐昆阳之功 伐:自夸,炫耀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城中亦鼓噪而出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①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C.①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 ②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D.①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 ②以其无礼于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善于带兵,他知道将领们想多得财物,为了鼓励他们英勇作战,每个人都分到一些财物。

B.文中描写战争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写人与写物结合,表现了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最终因他的部将出事而被刘玄杀掉。

D.刘秀在兄长被害之后的反应和表现可见他隐忍精明的个性,与刘縯憨直的性格构成了对比。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昭宪皇太后大渐②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矧(shěn):况且 。 ②大渐:病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尝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封授 B.卒可其奏 可:同意

C. 中外表疏 疏:陈述 D.左右争倾之 倾:倾轧、排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C.①必投之壶中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

D.①帝怒,裂其奏投诸地

②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曾经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奏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C.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言下有推荐皇弟作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很重视他的话。

D.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先后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吕余庆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  /疏,疏奏,名词。

【小题2】A /两个“者”,都是语气助动词,表提示、停顿。B.“以”介词,①因为,②然后 连词;C.①代词,指代“意不欲行”的“中外表疏”,②动词,到……地方去;D.①人称代词,他(的),②岂,难道。 

【小题3】C  /A.“不怎么重用赵普”错,“称职”的是赵普推荐的人;B. “求雨”错,是庆贺下雨; D.吕余庆罢为尚书左丞在前,且是自请“解职”。

文言文译文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

       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

       (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迁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 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其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时,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谨厚者。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示不广 ( )

(2)是恶得不贫 ( )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 )

(4)亚死,悉归他人(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因人得之 因噎废食 B.鬻及借人为不孝 爱屋及乌

C.未免往来于怀 毁于一旦 D.作诗戒其后 舍我其谁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

“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1】C

【小题1】(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1】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1】物尽其用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苏辙: 李桢: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①那秦国将什么作为呢?

②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小题1】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结合语境,答案选B。

【小题1】本题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①“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西为“山西”;不同于现在的“山西”省。④“出身”文中指“挺身而出”;现在指家庭的阶级成分或个人早期的经历。⑤“无穷”文中指“各种情形或势态”;现在指“没有止境,没有限度”。⑥“至于”文中指“到……的结局”;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小题1】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中“乃”作“却”,表转折。①是;③于是,便;⑥乃至,甚至;②④⑤却,竟然。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①“彼”,那;“何为”即“为何”。②“克”,能;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名词,做的事。

【小题1】本题考查对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小题。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上文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坐镇/而且 B.__/然而

C.安定/却 D.镇守/况且[]

把文中划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小题1】C

【小题1】(1)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晋国,有什么能使它满足呢?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3)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1)3分,“厌”1分、宾语前置1分、问句1分。

(2)3分,“微”1分、“夫人”1分、“及”1分。

(3)4分,“其”1分、“所以”1分、被动句1分、判断句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告:告状。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极坏的境地。

D.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他:别的(原因)。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B项“告”,告诉。

【小题】第一组第①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②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组两个“而”,都表修饰。

参考译文: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注释 岁满:任职期满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小题1】①您如果逃跑,那么谁愿意坚守项城(城池)呢?

②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

【小题2】深明大义 智勇双全 热爱国家(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