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粱 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求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如,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第三段中“人有多重价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种价值?(提炼原文中的文字回答)

①人的多重价包括

②居里夫人追求的价值是

说说居里夫人能“成为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的原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

A.100年前居里夫人对放射性性元素镭的发现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B.正是因为漂亮才促成居里夫人立大志,有大求,从而使她赢得了最高荣誉。

C.居里夫人鄙视女子的外在美,她认为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D.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居里夫人不为上帝给的美形和尘世给的美誉所累,一如既往,埋头工作。

E.“跨越百年的美丽”既指人们透过居里夫人的肖像看到她昔日的漂亮风采,更是指居里夫人不为盛名宠坏,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规而永葆的那种理性的美丽。

【小题1】(1)形貌、勇力、心技、理智

(2)理智

【小题2】不被盛名所宠坏(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小题3】BC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大 度 读 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着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 ( )

A.读人,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

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在对待人生方面你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

【小题1】A  E

【小题2】观察、研究。

【小题3】“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看破或看透别人的不足的同时,也要对照自身、反省自我,(1分)以此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毛病,(1分)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净化自己的灵魂,(1分)做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1分)

【小题4】读冯骥才先生的《大度读人》,我最深切的感触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快乐地活着,有种突有所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人世间的那些恩怨,仿佛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从此好多事都不想再去计较。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只要真诚,只要努力,生活定会阳光明媚。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从此便开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①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获得了成功。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听榭、水阁,都是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小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缱”。“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昆曲热很可能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们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为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注】顾曲:欣赏音乐、戏曲。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园林与昆曲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明白人可以从中悟出生活的情趣、艺术的真谛。

B.国外“明轩”建成后,国外的昆曲热不久将会继中国园林热之后而出现。

C.“观之不足由他缱”正是含蓄不尽的中国园林精神,暗合昆曲重以婉约含蓄移人的特点。

D.“水磨调”是昆曲的一种,曲调要经过反复推敲,要抑扬有致,不宜草台表演。

E.中国园林高低起伏,藏隐动静,富于节奏,使其意境像一首诗,一幅画。

从全文看,不能证明园林与昆曲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

B.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造花厅或水阁兼作欣赏音乐、戏曲之所。

C.“苏州园林”的拍摄和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都是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

D.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请作者去讲中国园林,提高学生戏剧外的修养。

从全文看,园林和昆曲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依据文意,针对今人中游园止于吃喝玩乐或不爱昆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改变?

【小题1】AC

【小题2】A.

【小题3】①园境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是一致的;②园林和昆曲都有含蓄婉约的特点;③二者都具有文化品位,园林突出“雅”的特点,昆曲讲究书卷气。(

【小题4】一是提升人们的文学、音韵、音乐等文化素养(多做美学教育),加强其对意境的领悟能力;二是要培养人的宁静、悠然的情怀,消除急躁情绪。


解析:

【小题1】B,原文只说“很可能”不是必然判断。D,是“身段抑扬”且是“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E,是“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非园林意境。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选对5分。

【小题2】A是介绍园林、昆曲的发展,是二者结合不可分割的前提条件。

【小题3】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小题4】每点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

梁衡

  ①fó jiāo 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zōng jiāo “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fó jiāo 早已不是印度之fó jiāo ,现在之fó jiāo 也不是过去之fó jiāo 。

  ②fó jiāo 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fó jiāo 与其他zōng jiāo 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fó jiāo 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fó jiāo 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__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fó jiāo 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fó jiāo 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fó jiāo ,即非fó jiāo ,是名fó jiāo 。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fó jiāo ,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fó jiāo ,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fó jiāo 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fó jiāo “是fó jiāo ,即非fó jiāo ,是名fó jiāo ”,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fó jiāo 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fó jiāo 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fó jiāo 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zōng jiāo ,作者认为fó jiāo 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fó jiāo 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fó jiāo ,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

1.A

2.C

3.(1)fó jiāo 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

 (2)fó jiāo 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

 (3)fó jiāo 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

(4)fó jiāo 传入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

(5)fó jiāo 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4.①充分肯定fó jiāo 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②和把握好一个“度”。


解析:

1.A项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fó jiāo ”的陈述。

2.“可见”后面推论错误。

3.考查文本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词句承接上下句,总结其前后语句的主要信息即可。

4.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根据末段提炼归纳。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及时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团,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的观点。(6分)

14、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15、(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16、(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17、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 8分)

达坂城

长吟

寂寞的公路无休止地延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都沉没在古远的苍凉与寥廓之间。忽然路边有醒目招牌——达坂城,还有十公里。

达坂城,好有名气的达坂城,竟会随路而遏,好不喜出望外!

不久,我们看到一块绿地,初始只是有些绿意而已。走近了,看标志果就是达坂城。这哪里是城呵,几乎还没有一个庄子大。

戈壁滩上就是这样,有一点水的地方便有树木,便有生命,便有人类,便有生存。

这无疑便是达坂城了。

远处是山,我说那山像标本,硬朗朗的轮廓恐龙的骨架一般,似乎由中国画的披麻画法写成。这山是天山,是天山的一截可见的部分。山下是辽阔的戈壁,再向西北又是戈壁无际。

这“城”坐落在离盐湖不远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公路穿“城”而过。说离盐湖不远,只是地理说法,其实根本看不到盐湖,所能看到的唯有戈壁而已。

树多是高杨,头多被风吹折过。矮一点的树木以左公柳为多,郁郁葱葱蔚然可观。一条干涸之河从这里经过,在这低洼处露些水迹,几十户人家的房子参差错落地散栖在树阴之中。

若以城论,这一定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城了。它没有街市,没有楼房,没有金融中心,没有冒黑烟的工厂,没有伤痕累累坍塌的城墙,没有喧嚣,只是一个充盈着宁静的村庄。如果不是公路从这里经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

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大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里的姑娘辫子长呀,两颗眼睛真漂亮。(达坂城的姑娘美如水呀,达坂城的小伙子壮如牛)”。没有去过达坂城的人,提起达坂城一定会想起那首歌,一定会在脑海里描绘一个美丽的达坂城,可如何也想象不出眼前这幅风景。

所谓吃肉不如闻香,看景不如听景,地道也。传说太神奇了,舆论太有力了。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那城是人们给她冠加的,又不是她自谓的。有这样一个去处,在这茫茫戈壁已诚属难能可贵了。况且,这地方也够缬美够清静的了。

那位写歌的人一定在这里生活过,谱曲的人随后也来这里,唱歌的那位在这村头调过嗓子;或者写歌盼谱曲的歌唱的都是一个人,或者起初就是这里的某个人唱出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人在这里一定有他或她十分美丽动人的故事。

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这里生活着,他喜欢上了那么多好姑娘中的一个。那些姑娘就像没有污染过的空气一般。

一辆长途公共汽车在我们车旁停住,车上走下几位穿着花枝招展剪着男式发型的女孩子,挎着时髦的女包,提着或拉着皮箱。村里立即跑出一群姑娘,将这几个女孩又拥又抱起来。村里出来的姑娘们果真穿戴的是民族服饰,留着长长的辨子。尤其那辫子,扎着蝴蝶结挂着玻璃球拨浪鼓一样在腰间在屁股蛋上摇曳着。她们都个子高高的,鼻梁高高的,胸脯高高的,雅典娜一般。我没法形容出她们的美来。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洁的高贵的美。我知道,形容这种美,笔是很笨拙的了。

她们说着她们的话,我们听不太懂。

她们嬉着闹着跳着笑着。那几个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带回来的,一定是戈壁之外的__。

现代文明呀,你是伟大的。现代文明呀,你又是残酷的。

达坂城古铜色的美也正在受着金黄色的引诱。想达坂城的姑娘“出山”只凭达坂城这块招版,如果委身滚滚红尘,一定会有看好的前程。如果那位歌唱家再来达坂城体验生活,绝非再是单纯的高山草原戈壁小溪,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供她采撷呢!

于是,我们忽又羡慕起古典美来。

苍凉的古道绵绵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响处马帮来,多少个日日夜夜艰难的行程,走弯了月又走圆了月,突然远处发现一片绿洲,人们惊呼起来,驼马也来了精神。好客的达坂城人在四面来风的广场中,当着朗朗圆月,燃起堆堆篝火,跳起婀娜多姿的达坂舞,姑娘们捧出了玉液般的酥油茶……

可我们现在,一天走了古人一月的路,却不能在这,在这达坂城里拥有一夜圆月。

我们继续驱车远去。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稍加修改)

16.(1)文中,除掉传说中的“神奇”,作者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达坡城是什么样的?(2分)

答:

(2)“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中的“自己的美”指什么?(2分)

答:

17.“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作者认为《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8.文中,作者写了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几位女孩子和从村里跑出的一群姑娘。从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1)你发现了什么?(2)作者对眼前的这一瞥作出了哪些思考?请你对这些思考作出阐释。(6分)

答:

19.这篇散文寥寥几笔就写了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达坂城,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选取一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6.(1)戈壁滩上的一块绿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城,一个宁静的村庄。

(2)幽美清静,原始纯洁高贵的古典美。

17.①看景不如听景,传说的作用太神奇了。

②歌曲来自生活,有极强的感染力。

18.(1)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①现代文明是伟大的,又是残酷的。

伟大,说明现代文明冲破了长期封闭的一个被戈壁滩长期封闭的小村庄;残酷,说明金钱物质的追求将会改变这里的原始纯洁的高贵的古典美。

②这里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两种文明的碰撞与结合,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将更丰富多彩。

19.本文以驱车经过达坂城暂停的一瞥,由远及近写对达坂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扣住一个方面的内容或一种写作特色赏析,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标签】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会蔓延到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个经济体都经历了6~7年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的“经济繁荣”时期。在这一模式下,各种资产价格都被不断地非理性地推高。治理危机关键要让曾经被炒作到高价格的各种资产,回归到其合理的价格水平。一段时期的资产贬值不可避免,这是对过去超速增值的“还债”。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是( )。   

A: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B:刺激经济同时也要挤“泡沫”    C:刺激经济的目标是促使经济正常运转起来    D:要通过政府行为或政府宣传来维护高水平的资产价格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而传统民族体育、传统文艺表演、传统人文景观,都将可以成为企业营销的好场所。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靠引进外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等等,而且需要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一个企业的形象效果以及产品的营销战略不仅重要,而且文化与经济将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产业    B: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    C: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成巨大的经济价值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经济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后说:“艾略特______小说到了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已无可为,但那还是七十五年前说的。艾略特若看到七十五年后现代影视的挑战,将更惊讶于小说在视觉映象上的落伍和在传播媒体上的败绩。……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______。” 依次填入短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为( )。

A:已咬定 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B:已咬定 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C:曾经怀疑 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D:曾经怀疑 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中,虽然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复杂,但仁、义、礼、智总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运作与体现。可以说,仁、义、礼、智就是“中国四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精神。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多元化体系 B:仁、义、礼、智的主体价值体系始终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 C:在四德当中,“仁”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和基础 D:“中国四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