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句子。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将奈其士众何

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小题1】拿这些士人民众可怎么办啊(句式“奈……何”1分, “士众”1分)

【小题2】把那些敌人统统杀掉,让他们一个不留(“咸刈厥敌” 1分  “靡”1分)

【小题3】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宅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田其田”的第一个“田”1分,“惟仁是亲”:句式1分,“亲”1分,“旧新”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附: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万石雅量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①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②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瞠③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④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褥:座垫。②帻(zé):头巾。③瞠(chēng):瞪着眼睛,形容愤怒的样子。④殆(dài):几乎。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蔡子叔前至

(2)蔡暂起,谢移就其处

(3)蔡还,见谢在焉

(4)因合褥举谢掷地

分别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

(1)谢万石雅量

(2)安帝雅闻

(3)及见,雅以为美

(4)諮诹善道,察纳雅言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2)卿奇人,殆坏我面。

为什么谢万会对蔡子叔说“卿奇人,殆坏我面”?

【小题1】(1)在前面  (2)起身  (3)那里  (4)与……一起

【小题2】(1)宽宏的度量(2)素常,向来 (3)很  (4)正确的意见

【小题3】(1)谢万石在后面到,坐得稍微远了些。(2)您是个奇特的人,几乎碰坏了我的脸面。

【小题4】当时场面确实让谢万石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谢万石“神意甚平,不觉瞠沮”,真不容易,而且没有指责吵嚷,可见他度量之大。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支道林要从建康返回余杭山,当时的名士都到征虏亭为他送行。蔡子叔先到,就坐到了支道林身边;谢万石在后面到,坐得稍微远了些。蔡子叔暂时走了一会儿,谢万就移动到他的位子上。蔡子叔回来后,看到谢万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连着座垫一块把谢万掀倒在地,自己再坐回原处。谢万(被摔得连)头上的纶巾都掉落了,他便慢慢地爬起来,整理下衣服就坐回了原位,神色很自然平稳,看不出愤怒或沮丧的样子。坐好后,就对蔡子叔说:“您是个奇特的人,几乎碰坏了我的脸面。”蔡子叔回答说:“我本来就没为你的脸打算。”之后,两人都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 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使一举而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 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 则《论语》二十篇也 则群聚而笑之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II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3分)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分)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分)

9. B  

10. B   

11.A   

12.A   

四、(24分)

13.(10分,划线处为重要得分点)

(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3分,每句1分)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分,每句1分)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4分,每句1分,扣完4分为止)


解析:

9.  道,方法。

10.   因,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承接,就。

11.  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12.  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附录]文言文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

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1)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注释:扜(yū)弥:我国古代西域国名。古址在今新疆于田县。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中国 注:流入,灌入

B.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经历

C.其俗土著,耕田,稻麦。 田:种植

D.殊无胡之心 报:报答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

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 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⑷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⑹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疆界,边境)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唯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清·李桢《六国论》)

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当: 出身: 视:

与“未可专以罪秦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彼秦者将何为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戍卒叫,函谷举

翻译以上文字中划线的句子

(1)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译文: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译文:

(甲)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⑶⑷ ⑴ ⑸

A.⑴⑵ B. ⑷

⑸⑹ ⑵⑶ ⑹

⑵ ⑵⑶

C.⑴ ⑹ D.⑴ ⑹

⑶⑷⑸ ⑷⑸

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内容回答)

(1)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f7e138a6c479c4dd.jpg]

【小题1】C

【小题1】[7ed59b45686c0bb0.jpg]【小题1】C

【小题1】

[d06cd3ccd34ab5d9.jpg]


解析: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B.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亟:屡次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今乃用之,可乎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我们国君希望得到活着的管仲,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杀他;如果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


解析:

【小题1】亟:赶紧,急迫地

【小题1】A项,副词,竟然/副词,于是;B项,代词,代管仲/语气词,还是;C项,介词,表动作趋向,到/介词,对;D项,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才。

【小题1】略

【小题1】“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小题1】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对我施加恩惠,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戴盔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将要管理孩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我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宽恕了他并且诏告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诏告使者这样对他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到齐国,必定要杀死他。”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侍奉君主,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鲍叔)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使国家安定,就赶快去请他回来,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他。”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把(管仲)交回齐国。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能担负重任的人。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着的管仲,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着的管仲,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溃:突围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属于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赤泉侯杨喜为骑将 为击破沛公军

C.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

D.项王嗔目而叱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 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翻译: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翻译: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3分)

   (2)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天下。

(3分)

   (3)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没有愧吗?(4分)


解析: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苏秦从燕之赵,给合从说赵王曰:“臣以地图案之,诸倔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选自《战国策》)

(1)臣窃以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译文:

(2)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译文:

(1)我私下里按地图查看天下的土地,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士卒是秦国的十倍。 

(2)击破别人与被别人击破,使别人臣服与被别人臣服,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解析:

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窃”译为“私下里”, “以”译为“按照”或“依照” ;“案”译为“查看” 。

(2)“破于人”与“臣于人”是被动句;“臣人”要注意使动特征,“岂……哉?”为反问句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已破楚将项梁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

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节选自明代刘基《百战奇法??死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杀牛燔车,以享战士 享:犒劳

B. 诸别将皆属焉 属:下属

C. 楚王阴令羽诛之 阴:暗中,秘密地

D. 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能直接表现项羽“忠于国君”和“勇冠当世”的一组是 ( )

A. ①项羽为次将,范增为裨将,救赵

②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

B.①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

②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C. ①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

②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D.①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

②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开头就点明宗旨,针对“士卒疑惑,未肯用命”的情形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用兵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士兵抱定必死之志去奋勇杀敌,死里获生。

B.“陷之死地然后生”是历代兵家所常用的激励__奋勇杀敌的用兵之道。在一定条

件下,这无疑也是可行的,但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

C.项羽所部击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其成功之处很多。如在行军途中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扫清了前进障碍;再如临战之前他破釜沉舟,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

D.项羽在交战之中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人孤立境地;之后

又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使诸侯救秦兵者“莫敢纵兵”,于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属:隶属)【小题2】B(A.第一句是项羽服从楚怀王的安排,仅仅表现其服从命令,第二句是项羽出于忠君的爱国情怀杀了宋义以后给军中下令所说的话。B. 第一句是项羽因不满身为上将军的宋义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而勇敢地杀了自己的上司,既是忠于国君的表现,也是勇敢的表现;第二句则是表现项羽的“勇冠当世”。C.第一句属于直接表现项羽忠君的品质,但第二句是写救巨鹿的诸侯军队看到“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的情景而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属于一种衬托,是间接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敢。D??第一句是写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其他将领因害怕对项羽说的恭维话,不表现项羽忠君;第二句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下文有“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的照应,可见足以表现项羽”勇冠当世”。)

【小题3】D(诸侯是来救巨鹿的而不是来救秦兵的。)

[参考译文]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既疑虑又迷惑,不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告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泰国将领章邯打败楚将项梁的军队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大将,张耳为丞相,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南边,修筑甬道给他们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去救援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将士说:“如今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为此坐卧不安,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完全在此一举了。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去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楚,楚怀王密令我处死他。”此时,众将都畏服项羽,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都说尸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项羽又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又来请求救兵。

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大败秦军,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这个时候,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前来救援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但却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进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壁垒中观望。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