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1)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明确: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繁战之君,不足于战 ③ 其成毁,其胜败
② 君亦诈之而已 ④ 文公处其一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和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霸矣
D.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线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线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线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线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1. C (考查学生对文言常用虚、实词掌握情况。其中C项错,“反”是通假字,通“返”, 作“回来”解。)
2. C (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C项是对的。前一“君”作“君主”解,后一“君”作“您”解,前一“其”作指示代词‘那”讲。后一“其”作“其中之一”解。)
3. D (考查对词类活用掌握情况。A“竭”作使动。B“先”形作动。C “霸”名作动; D“后”作意动用,与题干中“先”用法相同。)
4. D (考查对固定结构“所以”和所字结构中“所”的指代意义理解掌握情况。A项、作“……的根据”解。B项,作“用来……的”解。C项,作:“……的办法”解。D项,作“……的原因”解,与题于中“所”字同义。)
5. A (考查对文言句子理解翻译能力。“虽”应解释为“即使”(情况尚未发生,表推测 性的假定),“偷”可作“现在勉强可行”解。B、C、D均有错,故选A项。)
6. C (考查目的同上;题干中“以为”应作“认为”解,“非独外也”,联系上下文作“不单单来自国外”解妥贴合理。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
7. B (考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雍季反对对敌作战用诈术,作者也说“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两人观线一致。文公采用咎犯行诈的建议,回来行赏又把雍季列在首位,孔子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可见孔子与晋文公观线完全一致。故应选B项)
8. B (考查能力同上。全文中心是一个赏字,其他均是派生的内容,故文章原名为“义 赏”,应选B项。)
译文:晋文公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来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晋文公采钠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谏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不过是应付一时之急,哪有将一时之急务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崤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周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了。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鄙(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0.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1.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3.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4. 用原文填空:
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 亡郑,对晋有利:
B. 存郑,对秦有利: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B.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
8. B 9. A 10. D 11. B 12. D 13. BCE
14.
第一小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小层: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小层: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b.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B 7.C 8.A 9.D 10.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推辞
C.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谋:图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2分。其中反问句1分,“颠”0.5分,句意翻通0.5分。)
(2)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2分。其中使动用法1分,句意翻通1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襄王郊迎甘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若幸而男,吾奉之 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武安君南挫强楚 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宣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鞋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骼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 刀笔:文书。
B.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 必:假使,果真。
C.朕诚无所爱 爱:爱护。
D.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 除:任命,授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论功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C.唐太宗认为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清而流长。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译:
(2)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译: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 (2)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
【小题1】C(爱:吝啬)
【小题2】C(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对旧部下格外开恩的一面)
【小题3】(“至”“虽”“吾侪”各1分,共4分)(2)(“方”“权谲”“接”“耻”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已酉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并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太宗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j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不会吝惜爵位和田邑,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众位将领于是相互议论道:“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悦诚服。
房玄龄曾说:“秦王府的旧僚属未能升官的,都满腹怨言地说:‘我等跟随侍奉陛下身边,也有许多年了,现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东宫、齐王府僚属的后面,”太宗说:“君主大公无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与你们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故旧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只取故旧呢!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怨声不断,这哪里是处理国家大政的方法呢!”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谄媚的臣下,太宗问:“谁是谄媚的大臣?”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之间,不能确知谁是谄媚之人。希望陛下您跟群臣谈话,或者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已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谄媚之人。”太宗说:僖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要求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作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耿直呢!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丙午,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这时起,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