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创业与守业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1)“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2)徴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更艰难?”房玄龄说:“(1)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帝王的兴起,必须乘前朝的衰败没落,消灭昏庸残暴的君主。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2)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1)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2)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1)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2)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谓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尚语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大者其禄厚        劳:功劳

B.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 当:担任

C.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阖:打开

D.书上,秦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解析: 选C。C项,“阖”通“合”,符合的意思。

参考译文: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如果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以闻,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下面几句话,编成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解析: 选B。③说的是当时饥荒的状况。⑤说的是楚怀王对项羽的册封。⑥说的是项羽勇猛非常,没有表现出项羽的谋略。

解析: 选C。A项,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项,是宋义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项,“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参考译文: 章邯打败项梁军队以后,便认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北进攻赵国,大败赵军。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

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筹划大事,非常欣赏他,于是设置上将军职务,由宋义来担任;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去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

__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城,赶快带领我们的军队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击,赵军在里面接应,打败秦军是一定的了。”宋义说:“不正确。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正好利用秦军战斗力的衰败;如果秦国不能取胜,那末我们就带领大军击鼓行进,往西攻取,一定会攻占秦国的本土了。所以,现在不如先使秦、赵两军相斗。若论披著坚固的铠甲,拿著锐利的武器,勇战前线,我比不上您;若论坐下来运筹谋略,您比不上我。”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像虎,乖戾如羊,贪暴如狼,倔强不听差遣的人,都斩了他!”又派儿子宋襄辅佐齐国,亲自送到无盐,举行盛会宴请。(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们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将要合力攻打秦军,久留不进。如今年成不好,出现饥荒,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和豆子,军中没有存粮。收集国内的兵力单独交托给将军一人,国家的安危,决定于这次行动。现在他不体恤士兵,却曲从于自己的私利,不是国家的忠臣。”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帐向军中下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因畏惧而服从项羽,没有谁敢抗拒。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锅和煮食物的瓦器全部砸破,把简陋的方屋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军粮,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__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多次交战,截断对方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秦将),俘虏了王离。这时,楚兵的勇气和声威盖过各路诸侯军。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钜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楚军战士没有不是以一个来抵挡十个的,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诸侯都隶属于他。

鄢①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栾武子曰:“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又以违蛮、夷重之,虽有后患,非吾所知也。”

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②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郄③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④,遂弒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晋语》)

注: ①鄢:鄢陵,郑地。②不相听:谓惠公不与庆郑相听以陨于韩,先縠不与林父相听以败于邲,先轸不与襄公相听以亡于箕。③三郄:晋大夫,郄锜、郄犨、郄至合称“三郄”。④不蠲(juān):不满意厉公所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晋之德        称:适合

B.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 私:私自

C.乱地之秩者也 秩:秩序

D.纳其室以分妇人 纳: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B.称晋之德,诸侯皆叛

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

C.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则焉取以益此

D.杀三郄而尸诸朝

遂弒诸翼

解析: 选B。B项,“私”,动作名。近臣,与昵构成联合词组,充当宾语。

解析: 选D。D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A项,前句中“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后句中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前句中的“之”为助词;后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前句中的“诸”为介词,意为“把”;后句中为连词,相当于“而”。

参考译文: 在鄢陵战役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发兵来救。栾武子统帅上军,范文子统帅下军。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而归服的人众多,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行,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俸禄,多赐爱妾田地,那么不夺取诸大夫的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而赏赐给宠臣、爱妾们呢?大臣们肯交出田地而白白引退的人,能有几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生变乱危害大臣,何不姑且别打呢。”

栾武子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之战中,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先轸不能生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大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大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

范文子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大辱,与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

栾武子不听范文子的意见,就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这样一来,国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郄并陈尸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这样国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而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世民屡使谕之。 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 )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9C  10C  11D  12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下列各组织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事(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⑤ B. ③④⑥C.①②⑦D.③④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 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9.B(树:种植)10.B(之,结构助词,的;以,介词用和介词按照;而:连词,表转折,却;介词表比较)11.B 12.C(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百姓却吃不到东西,路上有饿死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本始①三年,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②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筩③,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④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⑤。尤善为钩距⑥,以得事情,闾里铢两⑦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⑧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选自《资治通鉴》)

  注:1本始:汉宣帝刘询年号。2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3筩:,瓦器;筩,竹筒,即检举箱。4僵仆:死亡。5伏辜:服罪。6钩距:辗转推问,追查真相。7铢两: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轻微。8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盗贼不敢发   发:说话。

  C.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厉:勉励。

  D.案之,罪立具  案:查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咸愿为用  慎勿为妇死     

B.皆知其能之所宜  其出人也远矣

  C.行之发于至诚  青,取之于蓝

D.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广汉治理京兆的一组是(  )

1广汉为筩,受吏民投书。2事推功善,归之于下。3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4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5其发奸伏如神。6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A. 126 B. 135 C. 346 D. 245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时,颍川豪族大姓互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前任太守没有一个敢于制裁他们。

  B.赵广汉任颍川郡太守,上任伊始,就将原、褚两大豪族的首恶分子逮捕处决,震撼了全郡。颍川治安好转,政治清明,赵广汉也因此调任京兆尹。

  C.赵广汉任京兆尹后,对待下属官吏热情而周到,把功劳都归于他们。赵广汉审讯奸人,揭露阴私,很有本事,百姓认为他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D.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将长安治理得政治清平,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认为他是汉朝建立以来最好的京兆尹。

 11. B  12. A  13. D  14.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17、翻译:(每小题各2分)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8、师旷在劝学时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17、18题的答案参阅《创新设计3》第69页“美之行”。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 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日:“ 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1)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关尹谓子列子日:“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 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2)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疆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子•说符篇•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

13.对下列句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申:通“伸” B.度在身,稽在人 稽:考察、验证。

C.汤武爱天下,故王 王:称王。 D.度诸法士贤人之言 诸:各位。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A.

顾若影,则知之

列子顾而观影

B.

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

C.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所为问道者为富

D.

为鸡狗禽兽矣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具有称代意义的一项是( )

A.人爱我,我必爱之 B.度诸法士贤人之言

C.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 D.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16.全文阐述的是道家的操行原则,下列句子未能表明人的言行节操应遵守道的法则的一项是( )

A.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B.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

C.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D.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丘子林对子列子说知道保持后进就能保持自身。列子提出疑问:身体不正影子就弯,身体直立影子就正;那么不正与端正都是随从影子而不在身体。

B.文章第二段意在说明人的言行必须重视影响而经受考验。

C.作者引用汤、武爱天下,桀、纣恶天下,意在论证“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的观点。

D.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只有重道轻利,才能获得尊敬。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之谓持后而处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哉余未汝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 ((兼词“之于”)14.A (“就”。B 前一个表顺接,后一个表逆接;C 前一个“就”,后一个“ 用”;D 前一个“为了”,后一个“行为”)15.A (称代“别人”)16.C17.A (后半句应为“随从身体而不在影子”。)18.(1)这就叫做保持后进而占有先进。(2)幸好我还没跟你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