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皓复留一年,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皓卒,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胸怀大志
B.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殊:不同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立案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3分)
①人有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虽免受刑罚但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7.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C(案:查究。)
5.(3分)C(①表现种皓不追名逐利。 ③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
6.(3分)B(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7.翻译(10分)
①(5分)译文:种皓以看重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大意1分,“耻”意动用法、定语后置句、“进趣”、“交通”古今异义各1分。)
②(5分)译文:臣担心这样会阻碍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心意(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大意2分,“沮伤”译为“阻碍”或“挫伤”都可得1分; “纠发”、 “饰匿”各 1分。)
【附】参考译文: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重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皓素来志向远大,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种皓又留了一年,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创业与守业
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1)“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2)徴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更艰难?”房玄龄说:“(1)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帝王的兴起,必须乘前朝的衰败没落,消灭昏庸残暴的君主。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2)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1)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2)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1)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2)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谓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尚语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大者其禄厚 劳:功劳
B.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 当:担任
C.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阖:打开
D.书上,秦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解析: 选C。C项,“阖”通“合”,符合的意思。
参考译文: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如果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以闻,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1.下面几句话,编成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解析: 选B。③说的是当时饥荒的状况。⑤说的是楚怀王对项羽的册封。⑥说的是项羽勇猛非常,没有表现出项羽的谋略。
解析: 选C。A项,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项,是宋义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项,“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参考译文: 章邯打败项梁军队以后,便认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北进攻赵国,大败赵军。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
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筹划大事,非常欣赏他,于是设置上将军职务,由宋义来担任;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去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
__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城,赶快带领我们的军队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击,赵军在里面接应,打败秦军是一定的了。”宋义说:“不正确。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正好利用秦军战斗力的衰败;如果秦国不能取胜,那末我们就带领大军击鼓行进,往西攻取,一定会攻占秦国的本土了。所以,现在不如先使秦、赵两军相斗。若论披著坚固的铠甲,拿著锐利的武器,勇战前线,我比不上您;若论坐下来运筹谋略,您比不上我。”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像虎,乖戾如羊,贪暴如狼,倔强不听差遣的人,都斩了他!”又派儿子宋襄辅佐齐国,亲自送到无盐,举行盛会宴请。(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们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将要合力攻打秦军,久留不进。如今年成不好,出现饥荒,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和豆子,军中没有存粮。收集国内的兵力单独交托给将军一人,国家的安危,决定于这次行动。现在他不体恤士兵,却曲从于自己的私利,不是国家的忠臣。”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帐向军中下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因畏惧而服从项羽,没有谁敢抗拒。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锅和煮食物的瓦器全部砸破,把简陋的方屋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军粮,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__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多次交战,截断对方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秦将),俘虏了王离。这时,楚兵的勇气和声威盖过各路诸侯军。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钜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楚军战士没有不是以一个来抵挡十个的,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诸侯都隶属于他。
鄢①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栾武子曰:“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又以违蛮、夷重之,虽有后患,非吾所知也。”
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②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郄③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④,遂弒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晋语》)
注: ①鄢:鄢陵,郑地。②不相听:谓惠公不与庆郑相听以陨于韩,先縠不与林父相听以败于邲,先轸不与襄公相听以亡于箕。③三郄:晋大夫,郄锜、郄犨、郄至合称“三郄”。④不蠲(juān):不满意厉公所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晋之德 称:适合
B.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 私:私自
C.乱地之秩者也 秩:秩序
D.纳其室以分妇人 纳: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B.称晋之德,诸侯皆叛
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
C.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则焉取以益此
D.杀三郄而尸诸朝
遂弒诸翼
解析: 选B。B项,“私”,动作名。近臣,与昵构成联合词组,充当宾语。
解析: 选D。D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A项,前句中“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后句中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前句中的“之”为助词;后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前句中的“诸”为介词,意为“把”;后句中为连词,相当于“而”。
参考译文: 在鄢陵战役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发兵来救。栾武子统帅上军,范文子统帅下军。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而归服的人众多,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行,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俸禄,多赐爱妾田地,那么不夺取诸大夫的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而赏赐给宠臣、爱妾们呢?大臣们肯交出田地而白白引退的人,能有几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生变乱危害大臣,何不姑且别打呢。”
栾武子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之战中,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先轸不能生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大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大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
范文子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大辱,与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
栾武子不听范文子的意见,就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这样一来,国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郄并陈尸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这样国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而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世民屡使谕之。 ②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 )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9C 10C 11D 12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下列各组织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事(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⑤ B. ③④⑥C.①②⑦D.③④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 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9.B(树:种植)10.B(之,结构助词,的;以,介词用和介词按照;而:连词,表转折,却;介词表比较)11.B 12.C(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百姓却吃不到东西,路上有饿死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本始①三年,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②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筩③,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④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⑤。尤善为钩距⑥,以得事情,闾里铢两⑦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⑧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选自《资治通鉴》)
注:1本始:汉宣帝刘询年号。2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3筩:,瓦器;筩,竹筒,即检举箱。4僵仆:死亡。5伏辜:服罪。6钩距:辗转推问,追查真相。7铢两: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轻微。8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盗贼不敢发 发:说话。
C.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厉:勉励。
D.案之,罪立具 案:查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咸愿为用 慎勿为妇死
B.皆知其能之所宜 其出人也远矣
C.行之发于至诚 青,取之于蓝
D.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广汉治理京兆的一组是( )
1广汉为筩,受吏民投书。2事推功善,归之于下。3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4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5其发奸伏如神。6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A. 126 B. 135 C. 346 D. 245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时,颍川豪族大姓互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前任太守没有一个敢于制裁他们。
B.赵广汉任颍川郡太守,上任伊始,就将原、褚两大豪族的首恶分子逮捕处决,震撼了全郡。颍川治安好转,政治清明,赵广汉也因此调任京兆尹。
C.赵广汉任京兆尹后,对待下属官吏热情而周到,把功劳都归于他们。赵广汉审讯奸人,揭露阴私,很有本事,百姓认为他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D.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将长安治理得政治清平,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认为他是汉朝建立以来最好的京兆尹。
11. B 12. A 13. D 14.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17、翻译:(每小题各2分)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8、师旷在劝学时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17、18题的答案参阅《创新设计3》第69页“美之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