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典武选。
(《资治通鉴》138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以协众 协:胁迫B.久之乃解 解:缓解
C.更与卿论 更:更加D.弊卒一万 弊:疲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②群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魏主私下里向王澄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王澄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王澄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谍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12.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2)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3分)
(3)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3分)
[b394065d48063564.jpg]
[9e2639d2929d18d7.jpg]
[d0b811e4cfa84e00.jpg]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3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断句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这时,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 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 惊骇:惊慌,害怕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 | |||
![]() |
C.D.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聊城人或谗之(于)燕,燕将惧诛
B.(公)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
C.三战之所亡(曹子)一朝而复之
D.已有隙,恐(鲁仲连)诛(己)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6.B(缧绁:指牢狱)
7.D(用在动词前表示名词性词组。A.就/竟,B.现在/假如,C.况且/将)
8.D(已有隙,恐(燕王)诛(己))
9.C(①与鲁仲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l0.D(燕将是因为读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参考译文】
燕国将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国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于是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来。鲁仲连于是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给了燕将。信中说:
“我听过: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士人,不会贫生怕死而埋没名声;忠诚在大臣,不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后面,现在您只顾一时的忿怒,不考虑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身死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败名亡,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现在(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时刻),这样的时候不再来,希望您审慎考虑而不是与世俗同见。
“况且(现在)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秦人出兵,魏国不敢向东方(进军);(齐)与秦连横的形势已形成,楚国的形势危急;再说那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现在楚魏的军队相继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援兵不来,(您)与聊城共同据守这个烂摊子一年(之久),那么我预见您是不能成功的。为您考虑,不如保全车甲而回报燕国,对上辅佐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确立了。(若)没有(这个)意思,.(不)也(可以)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在那里)划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种考虑:这两种考虑,(既可以)显扬名声,(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处置一种。
“况且我听说,以无伤大体的行为为法则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从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为耻而以天下没治理好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死为耻而以声名不能在诸侯中伸张为耻,因此(他虽身)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刿在会盟的场所之上凭一把利剑抵住桓公的心脏,表情不变,言辞声调不乱,(结果)三次征战所失的土地一时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势施加到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气节,(而是)认为死了(之后),(就)能不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怨忿,建立一生的荣名。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们的)名声可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迟疑不能自作决定。想回燕国,已有了隔阂,害怕(燕王)杀掉(自己);想投降齐国,(因为)在齐国所杀害和俘虏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后被侮辱,(他)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杀我,不如自杀。”于是就自杀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①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②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第二部分(123分)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②陈:通“阵”。③勒兵:练兵。④保栖:守卫居住。⑤行成:议和,求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悉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 卑辞厚礼以遗之 遗: 赠送。
C. 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见: 接见。
D.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吊: 慰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乃兴师伐越 B. 越因袭击吴师
乃不知有汉 因击沛公于坐
C. 种还,以报勾践 D. 若反国,将为乱
作《师说》以贻之 久不见若影
7.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于吴)B.越欲先吴未发(兵)往伐之
C.(越)败之(于)夫椒D.(王)勿许(之)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吴越由此结怨。
B. 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 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D. 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了吴国。
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3分)
(2)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3分)
(3)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3分)
5.C(见:引见)
6.B(A项中前一个“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 “就”;后一个“乃”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B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为“趁机”C项中前一个“以”用作介词,可译为“把”;后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项中前一个“若”是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后一个“若”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7.C(应该是“(吴)败之(于)夫椒”,这里“败”是“打败”之意,“之”指代的是越国。)
8.C(计策是文种所出,非勾践自己想的)
9.(1)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
(评分标准:“以”, 因为,1分; “为……奈何”,对……怎么办,1分;大意1分。)
(2)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财物__(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评分标准:“诱以利”,用财物来__(他),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翻译正确1分;“间”,
暗中,偷偷地,1分;大意1分)
(3)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评分标准:“折节”,降低身份,1分;“厚遇”,优待,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去世,就举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国的士兵(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吴军在檇李被打败,(越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便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仗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__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率领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__臣民勾践让我大胆地告诉您: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将要答应文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文种回越后,将(情况)告诉了勾践。勾践想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拼一死战。文种阻止勾践说:“吴国的太宰嚭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__(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于是勾践便让种给太宰嚭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种引见给吴王。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如果)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不灭掉越国,以后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苦心经营,深思熟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未有荤菜,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救济穷困,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军失败,(吴王夫差自杀)越王于是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钢结构主体工程开始合拢,此举标志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也标志着这一抽象的别致的建筑,通过中国建筑工人的巧手正在变为现实。
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当林俊杰凭专辑《江南》击败了候选名单上的劲敌周杰伦后,成为当晚大赢家,并最终获得包括“港台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在内的四项大奖。
D.乱收费现象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说苑•臣术》)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浮晏子 浮:罚酒
B.是隐君之赐也 隐:隐瞒
C.辞然后饮 辞:推辞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 播:流亡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是隐君之赐也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何故(浮之)也
B.君赐之(以)卿位
C.为(之)行君令也
D.(卿)为我浮桓子也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其结果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9.翻译断句(9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2分)
答:
②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4分)
答: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5.C (这里的“辞”是“解释”“解说”的意思。)
6.A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代词,“你”。D项第一个“则”字是连词,“就”;后一个是动词,“就是”。)
7.C(这句话中的“为”意思是“为了”,如果后面加上宾语“之”,就变成“给、替”之意)
8.D(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语义过重。)
9.(1)翻译
①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尊”1分,句意1分)
②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3句,每句1分)
(2)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9处,每3处1分。)
附译文:刻削的方法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做事情也是这样,(要想到)为事后可以修复,(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事情就很少会失败了。
附文言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饮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景公说:“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 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由是度安其贤 安:感到……安宁
B.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庐:建造房舍
C.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对质
D.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右:在……之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B.人以是知其优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度虚馆以候之
C.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D.为商贾以自秽
老父还,寻得剑,怪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责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5.(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而 宁 独 居 北 示 无 还 志 后 渐 来 从 之 旬 月 而 成 邑 宁 每 见 度 语 唯 经 典 不 及 世 事 还 山 专 讲 《诗》《书》 非 学 者 无 见 也。
(2)翻译下面两句话(6分,每句3分)
1、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右:在……之上}
2.A A是 B因为/用来 C(喝酒)这种行为/(得到剑)这件事 D做/被}
3.C ②③⑤不是反映人物的品德操守
4.C文中没有说到邴原喜欢指责他人,也没有说到公孙度要治他的罪}
5.(1)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 而 宁 独 居 北 / 示 无还 志 / 后 渐 来 从 之 / 旬 月 而 成 邑 / 宁 每 见 度 / 语 唯 经 典 / 不 及 世 事 / 还 山 / 专 讲 《诗》《书》 / 非 学 者 无 见 也。{对3处得1分。
(2)1、隐藏的龙以不被人见到而成就品德。不合时宜地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 注意“成”“非其时”的翻译}
2、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公孙度这才作罢。{注意“以为”“自秽”的翻译}
参考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
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①,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岂页 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
1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 造:到……去
C.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D.乃相率拜于道左 率:表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乃相率拜于道左
平明,汉军乃觉之。
13. 王导促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有( )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④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⑤每劝帝克已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D.①②④
1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导出身名门,自幼见识出众,气量弘远,为人所称道。
B.王导看到天下已乱,于是全力支持当时为琅邪王的元帝,并深受元帝的器重。
C.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D.一些过江避乱的士人,悲叹国家残破。王导训诫他们应努力效忠朝廷,光复国土,而不要只是相对而泣。
11.D (应为“全、都、一律”)
12.A (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B前者表转折,“但”“却”,后者表因果,“因而”;C前者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介词,“把”;D前者“于是”“就”,后者“才”)
13.C
14.C(不是王导让元帝去观看上元洗濯,而是借此机会展示元帝威仪和风采。)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王导父亲王裁,作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那一姓张的名士见到他后感到惊异,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相的人。”当时元帝司马睿为琅邪王,和王导平日关系友善亲密。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兴复国家的志愿。元帝也特别器重王导,二人融洽得如同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恰巧赶上元帝出京去镇守下邳,就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参与军事谋划,王导尽智尽力。等到元帝调转去镇守建康,当地吴人不亲附他。过了一个多月,官员和老百姓没有一个人来拜见元帝,王导很忧虑。恰逢王敦来见,王导对他说:“琅邪王仁德虽然高尚,但是名望还轻。哥哥您威名已经远扬,应当对琅邪王有所帮助。”正赶上三月上巳节日,元帝亲赴水边观看人们洗灌。他坐着肩舆,仪表威严庄重,王敦、王导和许多名流都骑马跟在后面。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士,他们暗中察看,见到元帝这样威严,全都很敬畏,于是—一跪拜在路旁。王导因而献计说:“古代为帝王的,没有不以宾客之礼对待故老,关怀各地风俗,谦卑虚心,以招揽天下贤士。况且现在天下衰败混乱,国家分裂,您的大业刚刚开始,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顾荣、贺循都是这里众望所归的人物,不如把他们拉到身边来,以拉拢人心。这两个人来了,那就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自此之后.逐渐尊奉元帝,君臣关系开始确立。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进乱,王导功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这时荆州和扬州社会安定,人口众多,王导管理政事力求清静安民,经常劝导元帝严格约束自己,砥砺节操,辅助君王,安宁国家。于是王导更受元帝重用,两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称之为“仲父”。过江的士人,每有空闲的日子,就相约到新事饮宴。周顾坐在席间叹气说:“风景未变,举目望山河已非旧时模样。”大家相视无语,痛哭流涕。只有王导变了脸色,。心情沉重地说:“我等本当努力效忠朝廷,光复神州,何至于像一群楚囚相对哭泣!众人于是停止哭泣,表示认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②,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③,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选自《北史》)
【注】①鞍桥:马鞍。②汉祖扪足: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曾有一次被射中了胸膛,为了不动摇军心,就装作被射中了脚趾头,摸着脚趾头而向士兵喊话,激励他们对敌作战。③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有“马革裹尸”的典故;赵充国,西汉名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仲让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B.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逆:背对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谋划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听:接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
B.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
C.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
D.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
9.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傅永“善用谋略”和“勇猛坚毅”的一组是( )
A.①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B.①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 ②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
C.①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②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
D.①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②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现了傅永从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到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转变。傅永年轻时没什么文化,连一封信也不会答复。后发奋读书,从而使自己变得“兼有才干”。
B.涡阳之围时,傅永提出抗敌措施,因不为其他人所认可而吃了败仗。虽处败势,傅永仍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由此,傅永后来虽被免官,但很快又被诏任官职。
C.义阳之战,再次显示了傅永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性格。他以“汉祖扪足”的典故激励士兵,一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D.晚年的傅永对自己担任的恒农太守一职很不喜欢,常发牢骚,在用人方面他不擅长,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而他死后朝廷追封官爵,可见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
7.B (逆:迎击)
8.A(以:均作副词,解为“于是”。B前者作代词,解作“他”;后者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均作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解作“但是”;后者表承接关系。D前者作指示代词,解作“那”;后者作人称代词,解作“他的”。)
9.B(A①表现“勇猛”,不能表现“坚毅”;②是谋略的结果,不是谋略的表现。C①②都表现“善用谋略”,没有表现“勇猛坚毅”。D①非“善用谋略”,亦非“勇猛坚毅”;②写其老当益壮。)
10.C(义阳之战并非写出其“胸怀韬略,足智多谋”,而主要表现的是傅永的勇猛坚毅)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时候跟随叔父洪仲和张幸从青州进入魏地,不久又逃亡到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于是兼有文韬武略。
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齐国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吴、楚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才能,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派人用壶盛着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然亲自率领__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众人逃奔向淮水。火已经纷纷燃起后,敌军无法找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放置火油的地方争着渡回。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首,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战败了。高聪等人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打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到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兼任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琕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琕。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打败敌军,马仙琕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说:“将军受伤了,暂且先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寇贼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他豪壮。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当时中山王向东征讨钟离,上书朝廷请求,想以傅永作为将领,但是朝廷没有接受。傅永经常说:“马援、充国究竟是什么人?难道我这么老了还要被束缚在这个小县城吗?”然而在使用人方面他并不擅长,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后来他做了南衮州刺史。年纪已经过了八十,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经常避讳说老,总说自己是六十九岁。回到京城后,官拜光禄大夫。死后,追封为齐州刺史。
荣所从胡骑杀朝士既多,不敢入洛城,即欲向北为迁都之计。荣孤疑甚久,武卫将军泛礼固谏。辛丑,荣奉帝入城。帝御太极殿,下诏大赦,改元建义。从太原王将士,普加五阶,在京文官二阶,武官三阶,百姓复租役三年。时百官荡尽,存者皆窜匿不出,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赦于阙下。洛中士民草草,人怀异虑,或云荣欲纵兵大掠,或云欲迁都晋阳;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什不存一二,直卫空虚,官守旷废。荣乃上书,称:“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臣今粉躯不足塞咎,乞追赠亡者,微申私责。无上王请追尊为无上皇帝,其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三品赠令、仆,五品赠刺史,七品已下白民赠郡镇;死者无后听继,即授封爵。又遣使者循城劳问。”诏从之。于是朝士稍出,人心粗安。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荣犹执迁都之议,帝亦不能违;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事,君应知之。”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荣大怒,欲抵谌罪,尔朱世隆固谏,乃止。见者莫不震悚,谌颜色自若。后数日,帝与荣登高,见宫阙壮丽,列树成行,乃叹曰:“臣昨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言,深不可夺。”由是罢迁都之议。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御太极殿 御:登上。
B.从太原王将士 从:使------跟随
C.贫者襁负 负:背着。
D.死复何损 损:减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向北为迁都之计 荣犹执迁都之议
B.生既无益 既来之,则安之
C.荣乃上书 尔朱世隆固谏,乃止
D.何关君事,而固执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朝廷安抚民心的做法的一组是:( )
(1)、遣使者巡城劳问 (2)、封无上王之子韶为彭城王
(3)、自余死于河阴者,王赠三司 (4)、下诏大赦,改元建义
(5)、直卫空虚,官守旷废 (6)、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
A.、(1)(3)(5)B.、(2)(4)(6)
C.、(1)(2)(3)D.、(4)(5)(6)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朱荣极力主张迁都北方,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胡人骑兵杀朝廷大臣太多,怕定都洛阳,众怒难犯,于己不利。
B.尔朱荣护送皇帝(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后,跟随他的将士全部都得到晋升,为此引起了元谌的不满。
C.尔朱荣为迁都之事与元谌发生争执而十分恼怒元谌,想当场就治元谌的罪,被尔朱世隆死死劝住。
D.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跟随皇帝登高远眺,看到壮丽雄伟的宫殿,才觉得元谌坚决要定都洛阳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他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11.B(跟随.不是使动用法)
12.A 的. (B.既然 , 已经C.于是,才.D. 你.但是)
13.C((5)战后的惨况.(6)元谌争论的话.)
14.B(元谌没有不满)
译文
尔朱荣所率领的胡人骑兵因杀朝廷大臣太多,不敢进入洛阳城,便想将国都迁到北方。尔朱荣犹疑了很长时间,武卫将军泛礼坚决反对迁都。辛丑(十四日),尔朱荣护送孝庄帝进入洛阳城。孝庄帝登上太极殿,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跟从太原王尔朱荣的将士,全部晋升五级官阶,在京城中的文官晋升二级官阶,武官晋升三级官阶,百姓免除租役三年。当时文武百官已荡然无存,即使活下来的也大都逃窜藏匿起来,不再露面,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见皇帝,接受赦免。洛阳城中的官员百姓都很担惊害怕,人人都另有所虑,有的说尔朱荣要纵兵大肆掠取,有的说尔朱荣迁都晋阳。于是富贵人家放弃了住宅,贫困人家携带包裹,都纷纷逃奔他乡,城中人口还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二,守备空虚,政府各部门都空无一人。尔朱荣于是向孝庄帝上书说:“大兵往来接触,很难整齐统一,朝廷中的王、大臣,横遭杀戮的很多,我现在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足以抵消所犯的罪责,所以我请求圣上追封那些死去的大臣们,以稍微弥补一下我的罪责。请求追封无上王为无上皇帝,其余在河阴被杀的人,凡原先是分封王的,追封三司,三品官员封赠令、仆,五品官员封赠刺史,七品官员以下至布衣封赠郡守、镇将。死者如果没有后代听任另择继承人,立即授予封爵。另外,再派使者慰问城内的百姓。”孝庄帝下诏同意这样做。于是朝廷官员这才渐渐的出头露面,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追封无上王之子元韶为彭城王。尔朱荣仍坚持迁都的主张,孝庄帝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愿。都官尚书元谌跟尔朱荣争辩迁都之事,认为不能迁都,尔朱荣怒冲冲地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却这么顽固!况且河阴之事,你应该知道吧。”元谌说道:“天下大事应该让天下人共同议论,您何必用在河阴残酷杀戮百官之事来吓唬我元谌呢!我元谌是皇族宗室,位居尚书之职,既然活也没有什么益处,那么死了又能减少什么呢?即使我今日肝脑涂地,也没什么可畏惧的。” 尔朱荣听了非常恼怒,想治元谌之罪,尔朱世隆死死劝谏,尔朱荣这才作罢。当时在场见到这种情形的人没有不感到害怕的,而元谌却神气如故。几天之后,孝庄帝与尔朱荣登高远眺,看到宫殿巍峨壮丽,树木成行,尔朱荣这才感叹地说:“微臣我过去太愚蠢糊涂了,竟会有向北迁都的想法,现在我看到皇宫如此壮丽雄伟,仔细想一想元谌尚书的话,深深感到他说的对,”于是便打消了迁都的主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