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小,志骄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

1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 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担忧

C.士诚小 器:器量

D.燕都既 举:被攻占

14.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吾民 斧斤时入山林

B.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蟹六跪二鳌

C.志骄好生事 水至清无鱼

D.以为援 臣壮也,犹不如人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

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

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

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②④⑤B.③④⑤C.②⑤⑥D.①③⑥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答:

⑵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答:

⑶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答:

【答案】

13.B

14.C

15.A

16.(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得”、“其”、“奚”、“哀念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向使”“负”“固”“空国”各1分)(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急”“并力”“猝”“北”各1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患,祸害。其前有结构助词“之 ”,因此应为名词。再从下句看,“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可知“患”意应为祸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均为连词,就。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①句意思是说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不能直接表现“料敌如神”;③句的意思为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这是别人的看法;⑥句意思是说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这是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先要分析和理解句子。也就是要分析句子的特点,比如(1)句中“哀念之有”这是宾语前置句,“其”表反问的语气;(2)句中的词类活用,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固的城池;空,使动用法;(3)句中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急;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北进攻。这些都是翻译时着力把握的,因为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已经攻克,然后西征。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章邯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计之。”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①,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__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①《史记索隐》韦昭云:“赵奢子括也,代号马服。”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邯棘原 军:军队

B.愿将军计之 孰:通“熟”,仔细地

C.约共攻秦,分其地 王:称王

D.使候始成使项羽 阴:暗中,暗地里

3. 长史欣和陈馀劝说章邯的角度和目的均不同,但看法却一致,选出符合两人一致意见的一项( )(3分)

A.认清所处境地,与项羽订立盟约。

B.认清赵高的为人,看清个人危险处境。

C.认清天下形势,及早称王称霸。

D.认清当前形势,及早做好反叛准备。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和驻扎在漳河南面的项羽的军队,相持未战。由于秦二世对秦军状况很不满意,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B.长史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呆了三天,赵高竟不接见,心有不信任之意。他非常害怕,赶快奔回棘原军中,都没敢顺原路走,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C.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劝他赶快反叛。

D.陈馀也给章邯写了封信,用白起和蒙恬有功却被杀的事劝告他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3分)

②、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3分)

[332a48b4026c030d.jpg]

附:参考译文

[0fdd295086a7113a.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__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⑦敞擞: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珞。⑤钟:古代表容积的计量单位。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遂分家粟氓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晏子返 断其喉,尽其肉,

C.公驱,及康内 哀吾生须臾

D.民氓百姓,不亦薄 浩浩如冯虚御风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B.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C.景公降尊纤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2)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9f563559d04f4184.jpg][c42b53d19c7ff935.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典武选。

(《资治通鉴》138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以协众 协:胁迫B.久之乃解 解:缓解

C.更与卿论 更:更加D.弊卒一万 弊:疲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②群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魏主私下里向王澄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王澄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王澄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谍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12.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2)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3分)

(3)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3分)

[b394065d48063564.jpg]

[9e2639d2929d18d7.jpg]

[d0b811e4cfa84e00.jpg]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3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断句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这时,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 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 惊骇:惊慌,害怕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楚魏交退于齐

王与百姓同乐

鲁仲连为书

今其智反不能及

A.B.


C.D.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聊城人或谗之(于)燕,燕将惧诛

B.(公)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

C.三战之所亡(曹子)一朝而复之

D.已有隙,恐(鲁仲连)诛(己)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6.B(缧绁:指牢狱)

    7.D(用在动词前表示名词性词组。A.就/竟,B.现在/假如,C.况且/将)

8.D(已有隙,恐(燕王)诛(己))

9.C(①与鲁仲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l0.D(燕将是因为读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参考译文】

燕国将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国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于是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来。鲁仲连于是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给了燕将。信中说:

“我听过: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士人,不会贫生怕死而埋没名声;忠诚在大臣,不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后面,现在您只顾一时的忿怒,不考虑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身死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败名亡,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现在(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时刻),这样的时候不再来,希望您审慎考虑而不是与世俗同见。

“况且(现在)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秦人出兵,魏国不敢向东方(进军);(齐)与秦连横的形势已形成,楚国的形势危急;再说那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现在楚魏的军队相继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援兵不来,(您)与聊城共同据守这个烂摊子一年(之久),那么我预见您是不能成功的。为您考虑,不如保全车甲而回报燕国,对上辅佐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确立了。(若)没有(这个)意思,.(不)也(可以)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在那里)划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种考虑:这两种考虑,(既可以)显扬名声,(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处置一种。

 “况且我听说,以无伤大体的行为为法则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从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为耻而以天下没治理好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死为耻而以声名不能在诸侯中伸张为耻,因此(他虽身)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刿在会盟的场所之上凭一把利剑抵住桓公的心脏,表情不变,言辞声调不乱,(结果)三次征战所失的土地一时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势施加到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气节,(而是)认为死了(之后),(就)能不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怨忿,建立一生的荣名。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们的)名声可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迟疑不能自作决定。想回燕国,已有了隔阂,害怕(燕王)杀掉(自己);想投降齐国,(因为)在齐国所杀害和俘虏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后被侮辱,(他)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杀我,不如自杀。”于是就自杀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有几,施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有几 要:关键

B.今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学也 作:兴办

D.而官于朝 滥:过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风之积不厚

C. 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负荷于道路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为惑也,终不解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第二部分(123分)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①,至吴陈②,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③,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⑤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师败,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三行:排成三行。②陈:通“阵”。③勒兵:练兵。④保栖:守卫居住。⑤行成:议和,求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悉发精兵击越 悉:尽,全部。

B. 卑辞厚礼以遗之 遗: 赠送。

C. 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见: 接见。

D.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吊: 慰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乃兴师伐越 B. 越因袭击吴师

乃不知有汉 因击沛公于坐

C. 种还,以报勾践 D. 若反国,将为乱

作《师说》以贻之 久不见若影

7.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于吴)B.越欲先吴未发(兵)往伐之

C.(越)败之(于)夫椒D.(王)勿许(之)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射伤,吴越由此结怨。

B. 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 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D. 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了吴国。

9.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3分)

(2)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3分)

(3)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3分)

5.C(见:引见)

6.B(A项中前一个“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 “就”;后一个“乃”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B项中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为“趁机”C项中前一个“以”用作介词,可译为“把”;后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项中前一个“若”是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后一个“若”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7.C(应该是“(吴)败之(于)夫椒”,这里“败”是“打败”之意,“之”指代的是越国。)

8.C(计策是文种所出,非勾践自己想的)

9.(1)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

(评分标准:“以”, 因为,1分; “为……奈何”,对……怎么办,1分;大意1分。)

(2)吴国的太宰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财物__(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评分标准:“诱以利”,用财物来__(他),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翻译正确1分;“间”,  

暗中,偷偷地,1分;大意1分)

(3)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评分标准:“折节”,降低身份,1分;“厚遇”,优待,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元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去世,就举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国的士兵(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吴军李被打败,(越军)射伤吴王阖庐。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便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仗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__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率领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在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劝告的缘故才落到这种地步,对这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__臣民勾践让我大胆地告诉您: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将要答应文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赏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文种回越后,将(情况)告诉了勾践。勾践想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宝器,亲赴疆场拼一死战。文种阻止勾践说:“吴国的太宰十分贪婪,(我们)可以用重财__(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国同他谈谈。”于是勾践便让种给太宰献上美女珠宝玉器。欣然接受,于是就把大夫种引见给吴王。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如果)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贴贴地当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又要答应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不灭掉越国,以后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苦心经营,深思熟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未有荤菜,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降低身份,谦恭待贤,优待宾客,救济穷困,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军失败,(吴王夫差自杀)越王于是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钢结构主体工程开始合拢,此举标志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也标志着这一抽象的别致的建筑,通过中国建筑工人的巧手正在变为现实。

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当林俊杰凭专辑《江南》击败了候选名单上的劲敌周杰伦后,成为当晚大赢家,并最终获得包括“港台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在内的四项大奖。

D.乱收费现象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说苑•臣术》)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浮晏子 浮:罚酒

B.是隐君之赐也 隐:隐瞒

C.辞然后饮 辞:推辞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 播:流亡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是隐君之赐也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何故(浮之)也

B.君赐之(以)卿位

C.为(之)行君令也

D.(卿)为我浮桓子也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其结果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9.翻译断句(9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2分)

答:

②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4分)

答: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5.C (这里的“辞”是“解释”“解说”的意思。)

6.A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代词,“你”。D项第一个“则”字是连词,“就”;后一个是动词,“就是”。)

7.C(这句话中的“为”意思是“为了”,如果后面加上宾语“之”,就变成“给、替”之意)

8.D(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语义过重。)

9.(1)翻译

①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尊”1分,句意1分)

②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3句,每句1分)

(2)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9处,每3处1分。)

附译文:刻削的方法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做事情也是这样,(要想到)为事后可以修复,(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事情就很少会失败了。

附文言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饮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景公说:“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 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由是度安其贤 安:感到……安宁

B.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庐:建造房舍

C.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对质

D.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右:在……之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B.人以是知其优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度虚馆以候之

C.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D.为商贾以自秽

老父还,寻得剑,怪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责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5.(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而 宁 独 居 北 示 无 还 志 后 渐 来 从 之 旬 月 而 成 邑 宁 每 见 度 语 唯 经 典 不 及 世 事 还 山 专 讲 《诗》《书》 非 学 者 无 见 也。

(2)翻译下面两句话(6分,每句3分)

1、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右:在……之上}

2.A A是   B因为/用来   C(喝酒)这种行为/(得到剑)这件事    D做/被}

3.C  ②③⑤不是反映人物的品德操守

4.C文中没有说到邴原喜欢指责他人,也没有说到公孙度要治他的罪}

5.(1)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 而 宁 独 居 北 / 示 无还 志 / 后 渐 来 从 之 / 旬 月 而 成 邑 / 宁 每 见 度 / 语 唯 经 典 / 不 及 世 事 / 还 山 / 专 讲 《诗》《书》 / 非 学 者 无 见 也。{对3处得1分。

(2)1、隐藏的龙以不被人见到而成就品德。不合时宜地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 注意“成”“非其时”的翻译}

    2、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公孙度这才作罢。{注意“以为”“自秽”的翻译}

参考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

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