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礼品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感到奇怪

C.轲既取图奉之,:发放

D.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通“环”,围绕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荆轲沉着机智的一项是( )(3分)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倚柱而笑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④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⑤恐惧不敢自陈 ⑥右手持匕首揕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到了秦国,用重金收买了秦王宠臣蒙嘉,经蒙嘉进言,取得秦王的完全信任,得以进见秦王。

B.荆轲、秦武阳进见秦王时,秦武阳害怕得脸色都变了,荆轲回头讥笑他,并向秦王做了圆说,消除了秦王的猜疑。

C.荆轲追杀秦王,在场君臣都惊呆了,惊慌失措,失去了常态,赤手空拳与荆轲搏斗。

D.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秦王又怕又急,不知所为,侍臣们提醒才醒悟过来,拔剑杀荆轲。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

11.C

12.D

13.B

14.

(1)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2)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发: “展开”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②只表现其沉着,③表现其勇敢,⑤是蒙嘉说的话。故排除这三句后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B  “荆轲回头讥笑他”说法错误,笑并非讥笑。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关键词“函”是名词动用,用盒子装的意思;“闻”是使动用法,使之听说的意思。(2)“者,也”是判断句式,“以”是表目的连词“用来”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顏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丑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还许②。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敗。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 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球。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 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紹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

【注】①公:指曹操。②许:地名,许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良可禽也 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販下 勒:勒令

C.遣徐晃、史涣邀击 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 将:率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将渡兵向后者 入前为寿 B.欲公决胜败 彼彼年相若也

C.向而不济 青泥盘盘 D.绍初闻公击琼 臣壮也,犹不如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

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

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

1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B

12.D

13.D

14.(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勒:率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操亲自东征刘备,打败了他,回到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淳于琼、颜良攻打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并亲自领兵到黎阳,准备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后我们用轻装__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__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瞭望袁军,瞭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说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走开呢?”袁绍大将文醜率领五六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全体上马。当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醜。颜良、文醜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

八月,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交战不利。曹操写信和荀彧商量,打算退回许县。荀彧认为:“袁绍现在把全部军队集中在官渡,是想和您决一胜败。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况且袁绍不过是个没啥了不起的人物,虽能聚集人,却不会使用。以您的英明勇武,加上辅佐天子讨伐叛乱的正当名义,到哪儿不能成功呢?”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袁绍运到了几千辆粮车,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进行截击,把这些粮车全给烧了。

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袁绍派骑兵来救援淳于琼。有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请求分兵抵抗。”曹操发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讲。”于是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把他们都杀了。起初,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他去攻打淳于琼,我就去攻占他们的营寨,他就无处可归了!”于是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颌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__。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县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

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5.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邻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1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7.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 )(2分)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

14.C

15.D

16.C

17.C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大意可知,济:渡河。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结构助词,的;A,用在主谓句间,表取独,无义;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C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为状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为状语后置句。所以选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体现的是郑国实力弱小,不属于退兵的理由。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战国策》)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走投无路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杀死

C.太子幸而图之 愿:希望

D.行为道,跪地拂席 却:后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樊将军亡秦燕 B.谓太傅鞫武曰

愿大王少假借,使毕使于前 吾还也。亦去之

C.然后可图也 D.兵临易水,恐其祸至

得有以报太子 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2.与“燕太子丹质于秦”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丹终不迫于强秦 B.愿图国事于先生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D.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3分)

①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太子丹患之 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荆轲,可乎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答案】

10.B

11.C

12.A

13.C

14.B

15.

(1)怎么能因为(在秦国做人质时)被凌辱的怨恨,就想要触犯秦王呢?

(2)虽然这样,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结合前后文意思可知“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是“希望太子赶紧让樊将军投奔匈奴,以便消除秦国发兵攻燕的借口。”的意思。可得出“灭口”是“消除借口”的意思。对于文言实词的解释除了掌握其本义外,还应注意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之”做动词,到,去;后一个“之”做代词,他。B项前一个“其”做代词,自己的;后一个“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C项两个“乃”都做副词,才的意思。D项前一个“以”解释为已近;后一个“以”做介词,因为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为被动句,其他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2、用“为”(wéi)表示被动。3、用“见”表示被动。4、用“被”表示被动。5、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在考试中一般考查带标志的被动句。所以同学们应熟练掌握几种被动句的典型标志,当然这些都应该在了解被动句的含义基础上才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①④表现太子重义,③表现太子对国事的焦虑,其他几句均表示太子对贤士的尊重礼待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不是太子知道,而是鞫武认为田光“深谋远虑,勇敢沉着”。从文中第二段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这句话可知,太子并不知道田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注意“奈何”、“以”、“见陵”、“善”等字的解释,另要注意“以(之)”省略句、“可使也”判断句等特殊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太子丹一看秦国就要灭亡六国,秦兵已经攻打到易水,担心__惨祸行将降临燕国。太子丹忧心如焚,于是就对自己的太傅鞠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考虑这件事!”鞠武回答说:“秦国土地遍布天下,兵临韩、赵、魏三国之后,易水以北的燕地命运难卜。为什么因为在秦国做人质时被凌辱的怨恨,就想要触犯秦王呢?”燕太子丹说:“既然这样那可怎么办呢?”鞠武说:“请太子进内室,谋划这件事!”

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就进谏说:“不可以收留樊将军,秦王政暴虐无道,而且一向很愤恨燕国,听了令人简直胆战心惊,又何况听说樊将军在燕国呢!这就等于把肉放在饿虎通过的路上,那燕国的大祸一定无法挽救!即使管仲、晏婴再世也毫无办法,希望太子赶紧让樊将军投奔匈奴,以便消除秦国发兵攻燕的借口。请让我往西跟韩、魏结盟,往南跟齐、楚订约,往北跟匈奴讲和,这样之后才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燕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但是我现在内心迷糊不清,恐怕一刻也不能再等。而且还不只这些,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投靠我,我绝对不能因为被强秦威胁,就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把我可怜的朋友赶到匈奴,我宁肯因此而结束我的生命,希望太傅再想想别的办法!”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智谋深远,个性勇敢刚毅,太子可和他密商一切!”燕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和田光先生结交,可以吗?”鞠武说:“遵命”   

鞠武出来就去拜访田光,介绍太子丹的事说:“太子希望跟先生密商国事。”田光先生说:“遵命。”于是就前去拜访太子丹。太子丹跪立迎接,倒退着走给田光引路,又跪在地下替田光拂净席位。田光坐下以后,左右一个人都没有,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请先生多多考虑!”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在强盛时一天能跑千里路,等到它衰老时,劣等马也能够跑到它的前边。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这样,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燕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轲结交,行吗?”田光先生说:“遵命!”

文言文阅读(12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 见:露出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使毕使前 若亡郑而有益君 B.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 吾还也

C.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知有汉 D.倚柱笑 夜缒

18.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从正面体现荆轲的镇定自若,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答案】

    16.C

    17.D

    18.B

  19.

(1)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

【解析】

16.

试题分析:C项 谢:道歉,谢罪。A项  币:名词,作为赠礼的车马玉帛等一切值钱的财物。B项 遗:读“wèi”动词,给予,馈赠。D项 见:读“xiàn”古同“现”,出现,显露。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全是连词,表修饰。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在”,后一个“于”是介词“对”; 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  C项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而非秦廷的森严与秦王的威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重点理解““函、使使、闻”、““所以,……者,……也,非常”、““封、肆、阙”等词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B.至鸿门,曰 谢:道歉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如:往、到……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B.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C.樊哙侧盾以撞 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未发,太子迟之

(二)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项羽曰 数:数落

B.项羽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矫:假传

C.建成侯彭越会而击楚军 期:约定

D.淮阴侯复之 乘:趁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当还报,擅劫诸侯兵入关 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政不平,主约不信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起行劳军,安士卒 若舍郑为东道主

D.进兵追项羽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鸿门宴》)

(2)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5分)(《高祖本纪》)

(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5分)(《高祖本纪》)

15.刘邦能成功击败项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0.A

11.A 

12.D

13.D

14.⑴我死尚且都不躲避,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呢?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且”“安”“辞”“举、胜”“刑”各1分)

⑵我率领仁义之兵跟着诸侯们一道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你来跟你老子(刘邦)挑战呢?(“以”“诛”“刑余”“乃公”各1分,句意1分。)

⑶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卒”“以为”“走”“是以”各1分,句意1分。)

15.⑴善安军心。(“虏中吾指!”“起行劳军”)⑵善纳意见。(“用留侯、陈平计”“用张良计”)⑶善于用兵(“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⑷项羽不义 (每点2分,共4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

【解析】

10.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文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可见“从”是使……跟随,率领的意思,应为沛公率领百余骑,而不是沛公跟随百余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项两个“而”字都为连词,表修饰;B项“因”副词,趁机;“因”介词,凭借、依靠;C项“其”代词,他的;“其”代词,那;D项“之”代词,他;“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本题是对高中文言虚词的考查,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2007年新课标考纲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本题的解答策略一般有以下几个:一、词性界定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二、数学代入法,即把题中的某一个字的释义代入到另一句中去验证,看是否能表达清楚,符合文意。三、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四、语境推断法,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五、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D项“乘”在此应该解释为“追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D项都为副词,于是;A项前一个“而”做连词,却;后一个“而”连词,并且;B项前一个“为”动词,主持;后一个“为”介词,替;C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后一个“以”介词,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只能从原文中去分析寻找答案,应特别留意文中的一些能说明原因的语句。如文中“虏中吾指!”“起行劳军”说明其善安军心;“用留侯、陈平计”“用张良计”就说明其善纳意见;“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则说明其善于用兵;刘邦历数项羽十罪则说明项羽无义。在解答本题时除了应概括出要点外,还应引用文中原句加以证明。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接受怀王之命令,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作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作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师报告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强行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己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主持政事不公正,你主盟约不守信用,不被天下人容许,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仁义之兵跟着诸侯们一道来讨伐你这个残暴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你来跟你老子(刘邦)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让预先埋伏好的弓弩手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奴才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重伤卧倒,张良坚决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__,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便赶回了成皋。

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__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深挖壕堑固守。又采用张良的计策(派使者封给韩信、彭越土地,使他们为自己而战),于是韩信、彭越都来会合了。此前刘贾已率军进入楚地,围攻寿春,汉王却在固陵打了败仗,于是派人去召大司马周殷,让他出动九江军队迎接武王黥布,行军途中屠灭了城父(fǔ,甫)县, 然后随刘贾、齐、梁诸侯的军队在垓下大会师。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做出不敌的样子,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形势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追逐项羽,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要之死日,是非

B.为君亦犹是也 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17.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答案】

15.A

16.D

17.A

18.C

19.(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非……也”“其……乎”各1分)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与”2分,句意1分)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束缚”“柙”各1分)

(4)庭中开始是篱笆,然后又砌成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5)古代有地位、有钱的人名字都被人忘记了,这样的人很多啊!只有那些出类拔萃、杰出优秀的人物被人们不断说起称道。

(6)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也很知道舍身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情愿接受绳索捆绑的侮辱呢!

(7)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

【解析】

15.

试题分析:判断文言实词解释的是否正确,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代入法,即把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中,然后再把根据选项解释的理解的句意代入到文中,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合情合理者正确,否则,错误。如:A“加”应为“施加”的意思。君有惠于其臣。译为“君主向他的臣子施加恩惠”。而不是“增加恩惠”。另外还可根据字形分析推断、字音分析推断、语法分析推断、结构分析推断、成语推断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项,“竟然”/“才”,副词。B项,“他”,代词/“那”,指示代词。c项,介词,到/介词,“与”。D项,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区别虚词意义用法的异同,掌握其各种意义和用法是基础,结合具体语境是关键。同时可结合几种方法进行推断。如代入检验法,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语境判断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记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助于我们做题时很好的区分辨别它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文中的信息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主旨。2.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4.展现人物性格。5.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此题是考察反映人物才智。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结合选文,理解各句意思,来判断。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②句是任用管仲的原因,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确定④句是体现管仲的忠诚,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我们全面理解原文内容,找出各选项对应的原文区域,比较分析看各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通过比较分析可知B项鲍叔牙认为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会被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1)句中重要词语:“治”是使动用法,“使……治理好”,固定句式“非……也”是“不是……的”,固定句式“其……乎”是“大概……吧”。(2)注意特殊句式:“必不吾予也”是宾语前鬣,翻译时调整语序,“一定不会交给我们”。(3)句中重要词语:“于是”是两个词,是“在这种情况下”。“束缚”是“捆绑”,“柙”是“用木笼装”。对文言文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几点: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这些文言现象。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前后推导,认真理解。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4)、(5)、(6)、(7)对于我们课内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平常应作为考察的一环,列入考试范围,因为这是基础。只有牢固地记下课内的知识,才能实现对课外的知识迁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不义 亡:逃跑

B.秦时与臣, 游:交游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13.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臣壮也,犹不如人

B.所以遣将守关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臣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戮没

D.孰君少长 有志力,而又不随以怠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15.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D.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16.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答: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分)

答: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4分)

答:

【答案】

12.C

13.B

14.B

15.D

16.(1)我们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2)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样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3)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大意可知,力:合力,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前者为动词,去、到;后者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B所以,均为“…的原因”。C项,“为”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被”;D项,前者为语气词;后者为“和”。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是沛公向张良询问办法时所说的话,不能表现其“善于应变”的个性,故排除AD;“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只能表现项羽的“胸无城府.和“轻信寡谋”的特点,不能表现其“优柔寡断”的个性,故排除C;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刘邦不是被项伯的义举所感动才与他结拜,而是为了拉拢他。B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后.以为刘邦忠于自己,只是有小人挑拨离间,两人才产生很深的误会,没有“不计前嫌”之意.C项伯保护刘邦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是因为鸿门宴之前他己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所以”、“非常”、拜、闻、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 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 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 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 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 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 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刻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 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 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 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 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击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 甚矣,汝不惠

C 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w

D 子乃见王 赢而不助五国也

19.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安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2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4分)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分)

(3)夫子休,就舍待命。(3分)

【答案】

17.A

18.C

19.D

20.B

21.(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4分)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3分)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7.谋,图谋。

18.都是承接连词。A.前一个“ 在”,后一个“ 到”,介词。B.前一个代词,代“ 自夜相击”的情况。后一个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D. 前一个“ 跟”,介词。后一个动词,“结交”。

19.①“庄子当能”是别人的看法。②句说的是庄子不接受贿赂。⑥所说的陈述对象是“大王”。

20.A. 原文第三段“臣子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21.注意得分点:(1)整个句式为判断句式;“所欲用周”所字结构,想要用我的原因;绝:杜绝,中止。

(2)宾语前置句式;得:得到。

(3)就:到;舍:旅社。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 哪个人能说服大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 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时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 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 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时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 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王非常高兴,说:“ 天下无敌了。”庄子说:“ 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的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 我已经看很久了。”王说:“ 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说:“天子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石做锋,齐岱做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了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的剑,把勇士作为锋口以清廉之士为刃,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役有王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王说:“平 民的剑怎么样? ”庄子说:“平民的剑,像头发,突出的鬓角,垂下的帽 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肺肝, 和斗鸡投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己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 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