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西购于秦 购:通“媾”,讲和
B.韩必德王也 德:感激
C.乃警四境之内 警:警告
D.楚不大病也 病:担忧.担心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王闻之大恐 秦之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C.乃警四境之内 乃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秦因大怒
1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 )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19.断句和翻译(共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选自《报任安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分)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分)
【答案】
15.C
16.C
17.A
18.B
19.(1)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2) ①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获得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②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解析】
15.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兴师言救韩”大意可知,警:警戒。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代词,代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介词,和/在; D.通过/因而。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属于公仲的军事思想。⑤是使者出使韩国的外交言辞。⑥是陈述性语言,不属于陈轸的军事思想。所以选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假称联合”。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1)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咎:责怪。“悔其随之”的“其”:这里指自己。极:尽情享受。因:趁机。属:辈,群。 被动句式。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宣惠王五年(328),张仪任秦国宰相。宣惠王十六年,秦军在脩鱼打败韩军,在浊泽俘虏了韩国将领宧和申差。韩国着急了,公仲对韩王说:“盟国是不可靠的。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为公仲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楚王听说后非常惊恐,召见陈轸把情况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并且还准备好了盔甲武器,秦韩合兵攻伐楚国,这是秦国祈祷祭祀梦寐以求的,如今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要受到侵伐。大王听我的意见,先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多给他配备车辆,带上厚礼,让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他们。即使韩王不听我们的意见,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列队前来攻楚,这样秦韩就不和了,即使军队到了,也不会成为楚国的大患。如果韩国听从我们的意见,停止向秦求和,秦国必定大怒,因而对韩国的怨恨加深;韩国到南方结交楚国,必定慢待秦国,慢待秦国,应酬秦国时必定不很尊重:这就是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楚王说:“很好!”于是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去救援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给他配备很多车辆,让他带着厚礼到韩国。楚使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把军队全派出来了。希望贵国能随心所欲地同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韩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国议和的行动。公仲说:“不能这样,以实力侵犯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名来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想依靠楚国的虚名,而轻易和强敌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又不是早有盟约共谋伐秦的。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才声言发兵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况且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秦国了,现在又决定不去,这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后悔的。”韩王不听劝告,终于和秦国断交。秦国因而大怒,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战,而楚国救兵一直没到韩国来。十九年,秦军大败韩军于岸门。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作人质来向秦国求和。宣惠五二十一年,韩国同秦国一起攻楚,打败了楚将屈丐,在丹阳斩杀了八楚军。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这就是襄王。
把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答案】(1)况且燕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争失败而__,确实是不得已的事情。(3分)
(2)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殆”“智力”“诚” “谨”、“申”、“负戴”。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日:“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予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奏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拳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泰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zhé):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攻占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间臣也卒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5.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3分)
(2)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4分)
(3)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3分)
【答案】
13.A
14.D
15.C
16.B
17.(1)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反映平静,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
(2)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说的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
(3)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句“予以为何如?”大意可知,微:隐蔽、不明显。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 ;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 ;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与“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5.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称”译为称帝,“安”安定,“后”译为晚。(2)这个句子中“以为”译为以……为,“所谓”译为就是所说的,“以……为”译为由……变为。(2)这个句子中“患”译为担心,“从”译为合纵,“衡”译为连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齐缗王三十六年,齐缗王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在章华东门拜见齐王。齐王说:“嘿,好啊,您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了帝号,您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对臣的提问太仓卒了,而祸患的产生常常不明显。希望大王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称帝,也不算晚。况且在争称帝名时表示谦让,也没什么妨碍。如果秦国称帝后,天下都憎恶他,大王也就不要称帝.以此收拢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况且天下并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崇齐国呢,还是尊崇秦国呢?”缗王说:“尊崇秦国。”苏代说:“如果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缗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苏代说:“东西两帝订立盟约进攻赵国有利,与讨伐宋国的暴君,两个相比哪个有利?”缗王说:“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苏代说:“盟约是均等的,可是与秦国一起称帝,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了帝号,天下就会敬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进攻赵国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拢天下人心,背弃盟约,归附秦国,不与秦国争高低.大王要利用这个时机攻下宋国。占有宋国,卫国的阳地也就危急了;占有济水以西,赵国的阿地以东一带就危急了;占有淮水以北,楚国的东部就危急了:占有陶、平陆,魏都大梁的城门就被堵塞了。放弃帝号而用讨伐宋国暴君的事代替,这样,国家地位提高,名声受人尊崇,燕国、楚国都会因形势所迫而归服,天下各国都不敢不听从齐国,这是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义举呀。以敬重秦国称帝为名,然后让天下人都憎恨它,这就是所谓由卑下变为尊贵的办法。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缗王三十八年,齐国讨伐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爱宋国和爱新城、阳晋是一样的。齐国的韩聂和我是朋友,可是却进攻我所爱的地方,为什么呢?”苏代为齐国对秦王说:“韩聂进攻宋国,就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有宋国的辅助。楚魏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国,这样,大王不用一兵,不伤一卒,不用费事就会使魏国割让安邑,这就是韩聂告求于大王的。”秦王说:“我担心齐国很难看透,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这怎么解释呢?”苏代回答说:“天下各国的情况能让齐国都知道吗?齐国进攻宋国,它知道侍奉秦国应该有万乘之国的力量辅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国,宋国也就不会安定。中原那些白发的游说之士都绞尽脑汁想离间齐、秦的联合,那些驾车纷纷向西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和齐国交好的;那些驾车纷纷向东奔驰的人们,没有一个人是去谈论同秦国交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不想让齐、秦联合。为什么三晋与楚那么聪明而齐、秦那么愚蠢呢?三晋与楚联合一定要商议进攻齐、秦,齐、秦联合一定要谋划进攻三晋及楚。请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行事吧!”秦王说:“好吧!”于是齐国就去攻打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在南方攻占了楚国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边侵入了三晋,还打算吞并周室,立为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邹、鲁等国的国君都向齐国称臣,各国诸侯都很恐惧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韩信将兵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指刘邦。
用斜线( / )为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断句(4分)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句中的“曰、何、于、耳”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藏之名山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答案】
17.B
18.D
19.A
20.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哪里去。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古今异义。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一词多义。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于课内的多义词,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是以”解释为“因此”,“亡”解释为“丢失”。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城父、舒、六等为地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引兵解而东归 解,涣散,松弛
B.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C.以舒屠六,举九江兵 举,“尽”的意思
D.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诸侯皆附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秦王还柱而走
c.楚兵且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良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②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③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④大司马周殷叛楚
⑤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⑥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4分)
(2)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4分)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4分)
【答案】
14.C
15.C
16.D
17.(1)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得,占领;是何,为什么;之,这么)(各1分 大意1分)
(2)项羽唱了好几遍,美人(虞姬)随着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掉了几道眼泪,身边的侍从也跟着掉眼泪,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阕、和、莫各1分,大意1分。)
(3)你进去,走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剑舞,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若入前、为寿、因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举”的意思应为“发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均为副词,“将要”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项:“他这样做是为免遭士大夫的怨恨”有误。B项:是给自己买了一口棺材,而不是给妻子。D项:“但皇帝没有同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得,占领;是何,为什么;之,这么(2) “阕”: 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和”: 应和 ;“莫”:没有(谁、人)。(3)“若入前” 你进去,走上前;“为寿” 给他们祝酒;“因”:趁机。
【参考译文】
项王已经(和汉王)订立约定,就领着人马解围而去,回到东方去。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前202),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__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__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说:“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相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__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
项羽驻扎军队垒营壁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夜晚,汉军四面都唱著楚国地方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都已经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着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着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该怎么办?”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指用兵。
B.陈力就列 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
D.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名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曰:“非我也,兵也”。
B.固而近于费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3.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3分)
【答案】
11.D
12.A
13.B
14.(1)(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2)像这样,因此(如果)远方的百姓不臣服,那么就(应该)整治文德使远方的百姓来投奔。
15.“疾”字集中地表明了孔子的态度(1分)。话说到这里,孔子已经在批评冉有的个人道德了。在孔子看来,君子做事应该内仁外义,应该克己复礼,应该承担责任,而冉有恰恰相反。孔子的爆发,跟冉有突破了孔子的政治人格底线有关(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D项“无乃尔是过与”是个宾语前置句,翻译过来应该是“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过”是“责备”的意思,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两个“也”都表判断。 B而且,表并列/相当于“地”,表修饰 C介词,把/介词,按照 D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B项中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二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信息错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持”译作护持,“颠”译作跌倒,“而”表转折,可译为却,“相”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一个分句1分)(2)句中“如是”译为像这样,“故”译为因此,“来”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远方的人来投奔。(一个分句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这道题要联系本文的背景及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应该克己复礼,而本文中冉有的谈话恰恰违背了孔子的一贯主张,使孔子非常生气,训诫学生:君子“疾”的事,你却去做!言外之意正是在批评学生的道德品质。(找出“疾”字1分,分析2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 分,每小题 3 分)
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屈强于此 屈:通“倔”
C.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 舆:车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欲以客往赴秦军
C.何可乃比于汉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
(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
15.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
【答案】
12.D
13.C
14.
(1)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小小的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将要临头了。
(2)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律法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
15.
①尉佗易俗为敌将会大祸及身;
②高祖诛项灭楚其势所向无敌;
③高祖恤民劳苦因而授印通使;
④尉佗执意倔强必致掘冢灭族;
⑤高祖地广人众尉佗势单力薄;
(大意正确即可。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4分,4点得5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D项“舆”应解释为“众多”,文中“人众车舆”是“人多车众”的意思。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因”副词,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的意思;B项前一个“以”介词,凭着的意思;后一个“以”动词,率领的意思;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反而,竟然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后一个“且”连词,表让步,尚且,还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足下”、“ 捐”、“ 以”、“区区”、“且”、“因”、“稍”、“以”、“以……为”应重点注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区域在陆贾对尉佗所说的那一大段语言里。可从“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这些语句中总结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陆贾随从沛公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凭借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的建树。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凭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在此称王;如果我占据了中原,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于是就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拜授尉佗为南越王,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 跽:站立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内部 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5.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善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6.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1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分)
(2)此亡秦之续耳。(2分)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分)
【答案】
13.A
14.D
15.B
16.D
17.(1)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3分,得分点:)
(2)这样做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2分,得分点:)
⑶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5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语句的具体语境及上下词句进行理解。B解释不正确,跽,应解释为“跪起”;C,解释不正确,内,应解释为“进入”;D解释不正确,窃,应解释为“古人常用的谦辞,私自的,私下的”。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A非常,古义:不寻常,意外的变故。今义:;今义:十分,极;B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指结为夫妻的关系;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的主人;今义: 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理解。例句:“从”原指随从 在这里指跟从,名词做动词。B善: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与例句用法不同。其它均为名词作动词。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尽、刑、判断句“此亡秦之续耳”、续、反、悱、隅、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烛之武退秦师
D.夜缒而出,见秦伯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夫晋,何厌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
B.夫晋,何厌之有 厌:嫌弃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版图
D.又欲肆其西封 封:封邑,封地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其爱国精神可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在整个劝说过程中,烛之武只字未提为郑国乞求的话,处处为秦国着想,让秦穆公充分认识到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C.在分析亡郑、存郑的利弊过程中,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比中让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真正目的。
D.烛之武能退秦师成功,除了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外,秦、晋之间有矛盾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答案】
13.B
14.D
15.A
16.C
【解析】
13.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例句:盟,名词用作动词;B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A动词的使用用法;C动词的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焉”,均为没有。A“于”,前者为“怎么”,后者为“哪里”;B“若”,前者为“对”,后者为“与,跟”;C“之”,前者为“如果,假如”,后者为“似,像”。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B厌:满足;C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封:疆界。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自始至终……加以对照”表述不正确,开始并没有加以对照。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