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
[注] 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鬻于世 鬻:卖 D.向者见客之容 向:向前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
7.A
8.B
9.(6分)庸俗的人只要有点功劳就把(它)当作德,有了德就会骄傲(起来),晏子有了功劳,让别人免受困苦,却甘愿居于人下,他的这种境界离世俗很远啊。(酌情扣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暴”, 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应为“突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的信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德: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作功德。免人于厄:让别人免受困苦。反诎下之:甘愿居于人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 (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说:“先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我能够因为言辞(不当)而不被你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 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庸俗的人只要有点功劳就把(它)当作德,有了德就会骄傲(起来),晏子有了功劳,让别人免受困苦,却甘愿居于人下,他的这种境界离世俗很远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
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C.成区区之小让 让:礼让
D. 非其史之遗 遗:赠送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其皆出于此乎?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失其所与,不知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
15.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原创)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划线处断句(3分)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
13.D
14.A
15.C
16.
① 答案: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侍奉君主,并且不欺骗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持,不欺乎万世,判断句各1分)
② 答案: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 1分,倒装1分)
17.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菜根谭》)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遗:遗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B.连词,和、同/动词,结交 C.连词,因为/介词,用、拿。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C对于“春秋笔法”的说法与作者的观点相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大概都在这里吧。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的事情,是因为他的奏章还保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的原则,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博取小信来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风气的先河。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败亡的情况,才开始遗憾魏征不在世了,不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率直地规劝他们的君主,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能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这些国君的败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于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又说:“既然这样,那么,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呢?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掩饰君主过错的方法,而让后世去传扬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奏章的正确与否,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的时候,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第小题(16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 梓:梓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今不见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令可以为器 将以有为也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3分)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4分)
【答案】
14.B
15.B
16.A
17.
(1)你立为太子后,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你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
(2)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猜贼:猜忌狠毒(残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 B表示被动 C介词,在 \介词,对 D动词,做。\名词 作用、作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应是“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参考:
吴太宰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子胥说:“伍子胥为人生硬凶暴,没有感情,好猜疑,爱嫉恨,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大祸害的。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但大王终于出兵向齐国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获成功。伍子胥对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伍子胥刚愎自用,强词夺理地进行拦阻,不惜诋毁和诽谤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过是在幸灾乐祸地希望以吴国的失败来证实自己的计谋的高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国内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由于谏议未被采用,便不再来上朝,他假装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备呀!这个时候他要惹祸闹事可太容易了。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了。伍子胥身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便到国外去投靠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怀不满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采取措施。”吴王说:“你不说这些话,我也早就在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宝剑,说:“你拿它去死!”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啊!奸臣伯嚭在作乱了,大王却反而要杀掉我。是我曾经使你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当你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我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你争取,差一点就不能把你立为太子。你做了国王之后,要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倒也并不指望着那样。然而,你今天竟然听信奸臣的恶语中伤要杀害你的长辈。”伍子胥便告诉他的舍人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吴国的灭亡。”说罢便自刭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齐缗王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①,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魏之安邑也,此韩聂之所求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②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致帝:送来帝号。②伏式结轶:形容乘车往来不断。式,同“轼”,东前横木;结轶,车辙在路上交错,轶,通“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患之所从来微 微:没有
B.且让争帝名,无伤也 伤:妨碍
C.倍约宾秦,无争重 倍:通“背”,违背
D.齐南割楚之淮北 割:攻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齐,见于章华东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王之问臣也卒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国重而名尊,燕楚皆以形服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苏代劝齐缗王“释帝”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②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 ③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 ④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⑤释帝而代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⑥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齐两国国君称帝后,苏代从燕国到齐国,为齐王陈述过早称帝的利害关系,力劝齐王接受“帝号”而不马上称帝。
B.齐王认为,如果跟随秦王后称帝,不仅可显示自己的谦让的品德,还可使秦王受天下人憎恨,并群起讨伐之。
C.苏代认为,“称帝”不如讨伐宋国的暴君,这样可以收拢天下人心,在战略上可以形成对卫国、赵国、楚国进攻的有利态势。
D.当齐国攻打宋国时,秦昭王震怒,苏代游说秦王,认为齐国攻打宋国恰好是为秦王服务,可坐收魏国割让城池之利。
【答案】
9.A
10.D
11.C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9.微:隐蔽、不明显
试题分析:
10.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与“介词,表被动”;B项“也”分别为“助词,句中表提顿”与“语气词,表商榷语气”;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与“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试题分析:
11.①是齐王对苏代的发问;④是苏代为齐国进攻宋国游说秦王;⑥是苏代对秦昭王分析秦齐联合的大势,从而侧面印证齐国攻打宋国的必要性,均与“释帝”无关
试题分析:
12.“齐王认为”属于张冠李戴,且“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为主观臆断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1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4.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是知道它的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评分标准:①“鄙”“亡”各1分,句意通顺1分;②“行李”“共”“乏困”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B 济:渡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也是一词多义的。以:而,连词,表并列/拿,用,介词。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名词,疆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 烛之武的分析中没有这样的信息,“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信,可靠;达,通顺。本题涉及的主要是词类活用和通假字。此题重要词语:远:远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亡:使…灭亡,使动用法;陪: 使…增加,使动用法;共:通“供”,供给;行李:往来的使者;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5.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生息) B.虽董之以严刑(董:使……明白)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危:危险)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削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
A.无因喜以谬赏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貌恭而不心服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常用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役聪明之耳目
1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大王来何操 C.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D.震之以威怒
1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
(1)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分)
(2)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答:(1)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
(2)(您)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乐趣,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此题考查方式与通常选出错误的一项不同,即有三个选项的解释错误。A休:美好,福祉;B董:督责;D简:选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多用法现象也较普遍,我们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留意和积累。D均为表转折连词。A相当连词“而”/凭借,介词;B取独/代词,它;C难道,表揣测/它的,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识别古今异义的能力。A均指亲人。B没有依靠/精神空虚;C儿女亲家/男女婚姻;D视力和听力好/智力好。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特殊文言句式。此题主要考查倒装句式和被动句式。B与例句是宾语前置。A定语后置;C被动句;D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此题是一篇议论性文本翻译,比传记类文本翻译难度大一些,但只要读懂了文本,理清了关键词句,也没有什么困难。本题关键词句: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B.上唱而民和 唱:歌唱
C.无之而不靡 靡:倒下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1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礼仪修而任贤德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喜欢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1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4分)
(2)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3)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为”“文章”“仪表”“所成”)(4分)
(2)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会不跟从他们呢?(“被”“而”“孰”)(3分)
(3)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措”“刑”)(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B.“唱”,同“倡”,倡导。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也是一词多义的。A代词;动词,“到”“去”。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就”。 C都为介词,“凭借”。 D代词,“他”“他们”;代词,“那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选项对文本的分析是否合符文意,要将选项的理解和分析所涉及的内容从文本中筛选出来进行比对,一致就是合符文意的,否则就不符合文意。D项,原文“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表明,即使是严刑峻法,如果是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不肖的面对贤德的,百姓也不会跟从。严刑峻法不是不使人心涣散,乱象丛生前提条件。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此题是一篇议论性文本翻译,比传记类文本翻译难度大一些,但只要读懂了文本,理清了关键词句,也没有什么困难。本题关键词句:(1)为:具有;文章:文采;仪表:作表率;所成:所达到的结果。(2)被:遭受;而:反而,连词,表转折;孰:谁。(3)措:放置;刑:使用刑罚,名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言辞,行为可以,这是教育
【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吗?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 直接
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敬服、敬畏
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 推举
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 以……为贱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 为近代庸暗之主
B.贤者多财损其志 太宗赐其麸
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 有益于百姓者
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 令自负出以耻之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B.太宗引用“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
C.权万纪上言采矿一事被太宗批评,权万纪虽然曾经触犯过法律,但太宗最终还是赦免了他。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贪鄙,要像尧、舜、桓、灵一样,见称千载。
1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①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4分)
②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3分)
20.本文告诫人们要戒贪拒利,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请从中找出两个反面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
15.C
16.A
17.B
18.A
19.①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得分点:“若”“备尽忠直”“立至”各1分,大意1分。②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得分点:“放逸”“忠正”(形容词用作名词)各1分,大意1分。
20.①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②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③权万纪重利益上言采矿。④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找对一处得1分;找到其中两处可得满分,2分。概括不准确不得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举:揭发、检举。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注意和“按”对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均为结构助词,的。B.他的,作定语;他,作宾语。C.介词,可翻译为“在”;对。D.用;来。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做“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也要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B“意在告诫大家要向贤者学习,积累财富,不可像愚者一样贪财生过”理解有误,该句强调“多财”对贤者、愚者均有害;C“深得太宗的称赞”“曾经触犯过法律”“最终赦免了他”有误;D“要像尧、舜、桓、灵一样”有误,“桓、灵”没有“见称千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①若——如果,备尽——全力竭尽,立至——立即就可以得到。②放逸——放纵逸乐,,忠正——忠诚正直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逸乐,强迫百姓当差服役没有限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哪能不灭亡的?隋炀帝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却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仅仅只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我长久以来小心谨慎地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我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去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责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矜其旧望 矜:同情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多为贵 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B.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名不著于州闾
C.忠贤者褒进 我今定氏族者
D.为其世代衰微 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1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3分)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15.B
16.A
17.C
18.D
19.(1)①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3分。“属”“宁”各1分,大意1分。)②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4分。“已”“紊”“亏”各1分,大意1分。)
【小题6】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责”后面的宾语“谱牒”,如译为“责备”,搭配不当,“敦”后面的宾语是“礼仪”,如译为“勉励”,搭配不当,“矜”可结合《陈情表》译为“夸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把,介词。B.和,与,介词/在,介词。C.“……的人”,助词/“……的原因”,助词。D.因为,连词/是,动词。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不论数代已前(转换对象)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承接)宜一量定(转化对象)用为永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有亏名教的风气也未必彻底革除。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属——这类人,宁——难道。迄——到,已——废止,紊——乱了,亏——败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这个量定等级的标准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