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厚赂单于,其善意 答:回答 B: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均:比较 C:扶辇下,触柱折辕 除:车马 D:单于视左右而惊,汉使 谢:告辞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B: 幸蒙其赏赐 C: 单于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D: 衡下车,治威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①指示王 ②廉颇宣言曰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④朝夕遣人候问武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⑥武等实在 ⑦卧起操持 ⑧常从容淡静 ⑨衡下车 ⑩伺者因此觉知

A:①②③⑤⑦ B:②⑥⑧⑨⑩ C:①⑥⑦⑨⑩ D:②③④⑤⑦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使……闻,禀告) 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走上前) C: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D: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断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后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选自《苏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降,不敢武 求:访求

B.故使陵来说足下 足下:是对对方的敬词

C.如惠语以单于 让:忍让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在苏武出使匈奴的前一年就投降了匈奴,单于派遣他去北海劝说苏武投降。

B.李陵劝说苏武,通报了苏武家人及大汉国内的情况,想断了苏武回汉的念想。

C.苏武严词拒绝了李陵的劝降,并表明自己愿以死效忠君王、效忠大汉的决心。

D.李陵被苏武的忠心深深打动,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9.C

10.B

11.A

12.(1)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6分,6个得分点:“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

 (2)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个湖泊边上。”(4分,4个得分点:“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解析】

9.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让,责让,责备。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今年新课标的新题型。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要注意关键词“皆”及一些主谓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1.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原文“武使匈奴明年,陵降”,明年应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节选自《苏武传》)

(乙)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①虎圈啬夫:养虎人。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bì]: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

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有罪,当相 坐:治罪

B.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判决

C.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D.释之免冠顿首曰 谢:辞谢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帝由是释之

A.空以身草野 B.反欲两主

C.且庸人尚之 D.此人亲吾马,固不败我乎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用连坐胁迫苏武,遭拒后,又举剑来威逼,威逼不成,再以投降后可以称王,拥众数万

等条件利诱苏武,但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拒绝。

B.张释之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这件事中,文帝认为张释之的处罚过轻,后经张释之的解释,文帝最终赞

同他的判决。

D.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张释之认为要当街处死这个犯人,但文帝认为要诛杀他的

全家。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

17.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3)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12.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每处1分)

13.D

14.C

15.D

16.D

17.

(1)(3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第一个“使”“降”各1分。)

(2)(3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所以”“善”各1分。)

(3)(3分)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假令”“何以”各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谢:谢罪。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C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表现张释之的贤能;②张释之的担心;④文帝的行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D“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错,应该是“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译文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

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文帝就派人抓捕至廷尉处。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为人质厚少 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而起 创:伤口

C.而使人城中 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之曰 厉:勉励

1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B.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C.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D.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

B.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

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5分)

(2)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5分)

15.C

16.C

17.B

18.(1)导致(使)鬲县人__,是地方长官的罪过啊。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杀)!(5分)

(2)谢丰袁吉率领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救援。(5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谢,义同《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谢”,“告诉”的意思。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中,时间词,“明年”需断句;“贼”用作句首,名词,需断句;“军”,名词,用作主语。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有误,武汉违背的是“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的告诫。至于“分兵”一事,吴汉分兵在前,皇帝告诫在后,不存在“违背告诫”的情形。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轻冒”:轻率冒进、判断句;将,率领、劫,进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与敌人作战,没能获胜,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就退回营帐。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床,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吴汉于是抖擞精神,裹好伤口站起来,叫人杀牛犒劳士兵,并下令军中说:“今天是立功封侯之时,大家好好努力啊!”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下了它。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皇帝告诫吴汉说:“你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争斗。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吴汉趁着胜利,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设立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不久前还对你千叮咛万嘱咐,哪想到你处理起事情来会这么糊涂呢!与刘尚的营垒分隔开,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联系了。”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进攻刘尚,使吴汉刘尚不能相互救援。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带领军队连夜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与刘尚回合,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派出全部兵力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

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镇定沉稳,随即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宅呢!”于是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到吴汉去世时,皇帝赐给他谥号“忠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必修四 《苏武传》)

8.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A.来时,大夫人已不,陵送葬至阳陵 B. 律前负汉归匈奴,蒙大恩

C.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

9.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欲因此时武 B. 单于其节

C. 空以身草野 D. 反欲两主

10.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B. 见犯乃死,重负国

C. 为降虏于蛮夷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答案】

8.C

9.B

10.C

【解析】

8.试题分析:例句:幸,希望。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A.灾祸,特指死。B.幸运。C.希望D.侥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9.试题分析:A、C、D三项加点的字都是使动用法,只有 B项是意动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10.试题分析:A. B. D. 三个句子均为被动句,只有C是状语后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于”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为所”表被动,还有“见”。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抵押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中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幸:侥幸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则与斗卮酒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

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