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与:对付
B.奢不能难 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 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箕踞以骂曰
B.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因人之力而敝之
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是寡人之过也
D.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4分)
译文:
17.C
18.D
19.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任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就一定是赵括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坐:入罪,定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8.
试题分析:A项,认为,动词/表修饰,连词 B项,于是,连词/依靠,动词 C项,代词,代赵括/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定中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将:做大将,名作动。破:使……失败,让……失败,使动用法。者……也,表判断。每处1分,译出大意1分,共4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目:目光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指:直立,竖起
C.刑人如恐不胜 刑:处罚,惩治
D.沛公起如厕 如: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以剑舞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樊哙侧其盾以撞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 拔剑切而啖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D. 未有封侯之赏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杀人如不能举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D. 欲诛有功之人
15.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庄拔剑起舞”的情节后来形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 樊哙的性格:勇猛粗豪,不顾生死,擅闯军帐;粗中有细,勇中有谋,义责项羽。
C.项伯拔剑起舞是为了保护沛公,不让项庄刺杀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写谋臣范增示意项王将玉玦赠沛公以迷惑对手。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译文:
⑵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12.A
13.D
14.D
15.D
16.
⑴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不、若属、为所)
⑵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遣、出入、非常)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目:用眼示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3.
试题分析:D之:均作结构助词,作定语,的。A以:上句,介词,表工具,拿着;下句,连词,表因果,因为。B其:均为代词,上句,作定语,他的;下句,作主语,他。C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顺承,可不译;下句,表修饰,可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B.举:全,尽。C. 窃:私下。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5.
试题分析:“谋臣范增示意项王将玉玦赠沛公以迷惑对手”分析不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 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项王未有以应
C.今者有小人之言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1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樊哙机智勇敢的一项是( )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④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⑤樊哙从良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⑥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的无言以对。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王,难怪项羽听后默不作声。
15.翻译句子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1.C
12.A
13.B
14.B
15.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1分)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1分)因此天下百姓都背叛了他。(1分)(注意“举”、“胜”的翻译)。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窃,常用作表个人意见的谦词,私下。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序;B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助词,的。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都表现樊哙机智勇敢。①只是询问情况。②表现其豪爽的一面。⑤只是说了樊哙的一个动作。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慈手软,完全是因为当时有项伯及时保护。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举”、“胜”、“刑”、“叛”。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戮力攻秦______。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______________。③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④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
12.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3.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二个。(4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1.合力 “内”通“纳” 趁机 使……跟从,带领
12.B
1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功高
14.(1)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几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2)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非同寻常的变故。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部分重点实词意义的掌握,需要注意有对普通双音节实词的解释,有通假字的考查,有词类活用的考查,有虚词的考查,要注意根据具体词语,逐项结合语境加以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例句中“而”表修饰,B项,也表修饰;A项,表转折,C项,表顺承,D项,表并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从文中提炼两个现在常用的成语,需要结合文本,从重要句子中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①目、三、句子大意;②者、备、出入、非常、句子大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罢 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渡河击赵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因置以为上将军 不如因善遇之
C.非社稷之臣 行李之往来
D.无不膝行而前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19.翻译下面句子。(8分)
(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3)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15.C
16.D
17.B
18.D
19.
(1)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2)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无存粮。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假:暂时代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6.
试题分析:D均表修饰;A于是\才;B因此\趁着;C的\主谓之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①③是项羽杀宋义的原因,⑤是楚王任命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A.此句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此项是宋义的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作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攻打他们);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无存粮。况且,(楚王)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兵,却徇私情,这不是国家的大臣。”项羽就在宋义的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时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了苏角,活捉了王离。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敢放纵自己的军队的。到楚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营垒上观看。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哪个不恐惧。在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焚 驴 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由困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据四部丛刊本《滹南遗老集》)
【注】①厌禳(ráng):祭犯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小数:此指小法术。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命亟取 亟:多次
B.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
C.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爱:吝惜
D.人情初不怿也 怿:高兴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适民家有产白驴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盍亦求诸是类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未知生,焉知死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18.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河朔一带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似乎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官,可采取的措施荒唐可笑,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活画出一个迂腐无能而又貌似忧民勤政的官僚形象。
B.文章列举 “殷之旱”、“卫之旱”、“汉旱”、“唐旱”等历史记载,进一步证明了“人为”的祸害,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
C.文章交待了镇阳帅“焚驴祈雨”的荒唐举动后,宕开一笔,在正面叙述的同时,又以“白驴托梦”的间接表述,更激烈地讽刺了迷信的无稽和昏官的无能。
D.“释驴”之举再一次揭示了镇阳帅之迂腐无能,而“未几而雨”所引起的“岁卒以空”正是这种无能带的直接后果。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4分)
(2)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3分)
15.A
16.D
17.C
18.B
19.(1)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2)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3)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该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亟:急忙,赶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D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助词,表停顿,并引出下文/助词,引出原因(……的原因),也可以不译。B用作连词,相当于“至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你”。 C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介词,乎:相当“于”,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根据意思应这样断开: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B项,“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没有依据。所列举的也并非“历史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要解除天旱,首先要“求诸人” 求之不得,再“委诸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冤哉焚也”,倒装句式1分;“罹”1分;“吾何预焉”2分,译成“关我什么事呢”亦可;(2)(“既”1分;“兹”1分;“无乃复甚”,凝固短语句式1分,句意1分;满分为止;(3)“谢而觉”2分;兼词“诸”1分,连词“而”1分;“释”1分;满分为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己未年(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地区大旱,远近的禾苗都枯焦了,人民失去了依靠。镇阳大帅言说自己心忧农事,督促下属祈求上天下雨很是急切。即使是祈祷解除灾难的小法术,也没有不做的,但终究都没有效果。时间一长,一些怪异的、毫无根据的说法就流传开了。恰逢一户人家有一头才产下的白驴,有人就指着这头驴说:“它就是天旱的缘由啊。云刚刚兴起聚集,驴就仰起脖子大叫,云就完全散去,一丝也不留。这头驴不死,走旱怎么会停呢?”一个人胡乱提倡,许多人就随声附和。镇阳大帅听说了,认为说的很对,就下令赶快牵,将要用火烧死它。
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某个人说:“(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我很不幸托生不成人类,又很不幸堕为牲畜。人们骑着我,或让我驮重物或让我驾车,我都听人的命令;驱赶我,呵斥我,用鞭子抽打我,也任由他们施加。在劳累和羞辱中终了一生,我的本分就是这祥。可像水旱这一类的事睛,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你们)怎么会想用这种酷刑处置我?什么人诬陷我,而大帅竟听从了他的话!有些祸是上天造成的,有些祸是由人造成的,人制造的祸患可以自己解决,而上天制造的祸患可以听之任之。殷朝大旱,就在桑林祈祷,祈祷的话一出口就下了雨;卫国大旱,就有了讨伐邢国的战争,军队一出师就下了雨;汉朝大旱,卜式请求以烹煮的刑罚处置弘羊;唐朝大旱,李中敏请求斩杀郑注。拯救大旱的方法多了,为什么不寻求汉唐的这些做法呢?找不到天旱的原由,没有可以归咎的地方,那就是上天的原因,听之任之罢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归结为天祸,凭借毫无根据的说法,就说是我的罪孽。嘿,那不是这样的啊!找巫师去驱赶旱神,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杀了我如果对人有益,我哪里会吝惜一死呢?如果没有益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增添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轻信惑言是不智,不仁不智,大帅怎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先生您是他的下属,因此冒昧私下里向您申诉。”
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人们心里一开始不高兴。不久就下了雨,下雨就整月不停,涝灾泛滥伤害禾苗,这年于是没有收成,没有人再议论这头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焚 驴 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由困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据四部丛刊本《滹南遗老集》)
【注】①厌禳(ráng):祭犯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小数:此指小法术。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命亟取 亟:多次
B.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
C.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爱:吝惜
D.人情初不怿也 怿:高兴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适民家有产白驴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盍亦求诸是类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未知生,焉知死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18.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河朔一带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似乎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官,可采取的措施荒唐可笑,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活画出一个迂腐无能而又貌似忧民勤政的官僚形象。
B.文章列举 “殷之旱”、“卫之旱”、“汉旱”、“唐旱”等历史记载,进一步证明了“人为”的祸害,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
C.文章交待了镇阳帅“焚驴祈雨”的荒唐举动后,宕开一笔,在正面叙述的同时,又以“白驴托梦”的间接表述,更激烈地讽刺了迷信的无稽和昏官的无能。
D.“释驴”之举再一次揭示了镇阳帅之迂腐无能,而“未几而雨”所引起的“岁卒以空”正是这种无能带的直接后果。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4分)
(2)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3分)
15.A
16.D
17.C
18.B
19.(1)(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冤哉焚也”,倒装句式1分;“罹”1分;“吾何预焉”2分,译成“关我什么事呢”亦可。(2)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既”1分;“兹”1分;“无乃复甚”,凝固短语句式1分,句意1分;满分为止。)(3)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谢而觉”2分;兼词“诸”1分,连词“而”1分;“释”1分;满分为止。)
【解析】
15.
试题分析:A项,亟:急忙,赶快。亟的释义“多次、屡次”,如:亟请(屡次请求)。亟来问讯。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项,“者”,助词,表停顿,并引出下文/助词,引出原因(……的原因),也可以不译。B项,“若”,用作连词,相当于“至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你”。 C项,“乎”,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介词,乎:相当“于”,对。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关注虚词“焉”及句尾“也”;其次看准固定句,结构易了然。最后按照自己的断句,翻译,首先看其意思与已加标点部分文字意思是否相符,观点是否一致;其次,看有无翻译不通的句子,如有,说明此处断句有问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没有依据。所列举的也并非“历史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要解除天旱,首先要“求诸人” 求之不得,再“委诸天”。这类题着眼于全文,定向筛选,并且要侧重于人、事、物。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罹”“兹”“既”“诸”。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如“冤哉焚也”,倒装句式。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己未年(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地区大旱,远近的禾苗都枯焦了,人民失去了依靠。镇阳大帅言说自己心忧农事,督促下属祈求上天下雨很是急切。即使是祈祷解除灾难的小法术,也没有不做的,但终究都没有效果。时间一长,一些怪异的、毫无根据的说法就流传开了。恰逢一户人家有一头才产下的白驴,有人就指着这头驴说:“它就是天旱的缘由啊。云刚刚兴起聚集,驴就仰起脖子大叫,云就完全散去,一丝也不留。这头驴不死,走旱怎么会停呢?”一个人胡乱提倡,许多人就随声附和。镇阳大帅听说了,认为说的很对,就下令赶快牵,将要用火烧死它。
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某个人说:“(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我很不幸托生不成人类,又很不幸堕为牲畜。人们骑着我,或让我驮重物或让我驾车,我都听人的命令;驱赶我,呵斥我,用鞭子抽打我,也任由他们施加。在劳累和羞辱中终了一生,我的本分就是这祥。可像水旱这一类的事睛,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你们)怎么会想用这种酷刑处置我?什么人诬陷我,而大帅竟听从了他的话!有些祸是上天造成的,有些祸是由人造成的,人制造的祸患可以自己解决,而上天制造的祸患可以听之任之。殷朝大旱,就在桑林祈祷,祈祷的话一出口就下了雨;卫国大旱,就有了讨伐邢国的战争,军队一出师就下了雨;汉朝大旱,卜式请求以烹煮的刑罚处置弘羊;唐朝大旱,李中敏请求斩杀郑注。拯救大旱的方法多了,为什么不寻求汉唐的这些做法呢?找不到天旱的原由,没有可以归咎的地方,那就是上天的原因,听之任之罢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归结为天祸,凭借毫无根据的说法,就说是我的罪孽。嘿,那不是这样的啊!找巫师去驱赶旱神,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杀了我如果对人有益,我哪里会吝惜一死呢?如果没有益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增添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轻信惑言是不智,不仁不智,大帅怎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先生您是他的下属,因此冒昧私下里向您申诉。”
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人们心里一开始不高兴。不久就下了雨,下雨就整月不停,涝灾泛滥伤害禾苗,这年于是没有收成,没有人再议论这头驴了。
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为边邑
B.唯君图之 唯:表示希望
C.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代:世代
D.已而倍其地约 倍:通“背”,违背
11.下列烛之武的劝辞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于离间秦、晋关系的一组是(2分) (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佚之狐比烛之武厉害。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13.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翻译:
⑵秦师深矣,奈何?(3分)
翻译:
10.D
11.D
12.C
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2)秦国的军队深入(到我国境内)了,该怎么办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更:代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逐项排查。①②两句非“用于离间秦、晋关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A不是“从反面”表现烛之武才能,是“侧面” “佚之狐比烛之武厉害”一句也无依据;B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D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疆界,在这儿作动词;“肆”,延伸,扩张;(2)“师”,军队;“深”,作动词,深入;“奈何”,怎么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穆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
五年(前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土地;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而晋国违背它的请求,竟想趁着它出现饥荒攻打人家: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显示任用庆郑都是吉利。惠公说:“庆郑(说话)不恭敬。”就改让步阳驾战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战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各题。(1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项王则夜起 D.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18.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3分)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__)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5.D
16.B
17.A
18.D
19.(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解析】
15.
试题分析:“购”是悬赏征求的意思。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B项为名词为动词,向西走。其它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B项“无以”为固定格式,可灵活翻译为“没有办法’.C项为固定格式,译为“怎么办”。D项为“于是、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前三个句子都是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反思或批评。只有李清照的诗句是对项羽的缅怀和赞美。
考点:理解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A。
19.
试题分析:“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此题中“王我”为使动句式,“购”为“悬赏”之意。这些是正确理解的关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义虎记
(清·王猷定)
辛丑春,余客会稽,集宋公荔裳之署斋[1]。有客谈虎,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嘉靖时为山西孝义知县,见义虎甚奇,属余作记。
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堕虎穴。两小虎卧穴内。穴如覆釜,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许。藓落如溜,为虎径。樵踊而蹶者数,彷徨绕壁,泣待死。日落风生,虎啸逾壁入,口衔生糜,分饲两小虎。见樵蹲伏,张牙奋搏。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入抱小虎卧。樵私度虎饱,朝必及。昧爽,虎跃而出。停午,复衔一麂来,饲其子,仍投馂与樵。樵馁甚,取啖,渴自饮其溺。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
一日,小虎渐壮,虎负之出。樵急仰天大号:“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俛[2]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阴崖灌莽,禽鸟声绝,风猎猎从黑林生。樵益急,呼“大王”。虎却顾,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虎颔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视樵。樵复告曰:“小人西关穷民也,今去将不复见。归当畜一豚,候大王西关外邮亭之下,某日时过飨。无忘吾言。”虎点头,樵泣,虎亦泣。迨归,家人惊讯。樵语故,共喜。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见樵,竟入西关。居民见之,呼猎者闭关栅,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樵奔救告众曰;“虎与我有大恩,愿公等勿伤。”众竞擒诣县,樵击鼓大呼。官怒诘,樵具告前事。不信。樵曰:“请验之,如诳,愿受笞!”官亲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我为大王请命,若不得,愿以死从大王。”言未讫,虎泪堕地如雨。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官大骇,趋释之[3],驱至亭下,投以豚,矫尾大嚼,顾樵而去。后名其亭曰“义虎亭”。
王子曰[4]:余闻唐时有邑人郑兴者,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今亭复以虎名,然则山川之气,固独钟于此邑欤?世往往以杀人之事归狱猛兽,闻义虎之说,其亦知所愧哉!
注释: [1]宋荔裳:宋琬(1614—1673),清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顺治四年进士,曾官浙江宁绍台道。著名诗人。 [2]俛:同“俯”。 [3]趋(cù):同“促”。 [4]王子:作者自称。
1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仍投馂与樵 馂:剩食 B.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 弥:满
C.众竞擒诣县 诣:报告 D.请验之,如诳 诳:欺骗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 B.虎负之出
因击沛公于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 D.藓落如溜,为虎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作者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众人聚在宋公署斋,有位客人谈起了虎,宋公就讲起义虎的故事,并嘱咐我写下这篇记。
B.全文情节一波三折,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在人虎对立而缓和、而互信的过程中,突出义虎的形象。
C.文末的议论,作者为世间尚有“杀人之事”,尚有禽兽不如人而感慨不已,是记的点睛之笔,也是记的常见写法。
D.老虎尚义,本属诞而不经之事,然而在作者笔下,居然将一桩人虎互通情义、感恩报德的奇闻,写得动人心旌,而又催人深思。
17.用“/”给文中带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须 臾 虎 复 入 拳 双 足 俛 首 就 樵 樵 骑 虎 腾 壁 上 虎 置 樵 携 子 行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
(2)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
14.C
15.D
16.C
17.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俛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二处1分,共3分)
18.(1)(老虎)一会儿目光来回扫视,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返回来将一块剩肉喂给樵夫。(2)希望大王您能最终让我活下来,带我到大路口,我至死也不忘报答您的恩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诣,到。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于是/趁机;B项,代词,他/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句的标志;C项,凭借/用;D项,都是动词,是。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不是“禽兽不如人”,而是“人不如禽兽”或“禽兽不如的人”。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抓住名词做主语或宾语的“虎”“樵”;表时间的“须臾”词要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俄”“反”“食”“幸”“衢”“活-使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辛丑年春天,我客居在会稽,留在宋荔裳先生的公务房。有个客人谈论到老虎,先生就说起他的同乡孙明经先生,嘉靖年间做山西孝义的知县,见到一只义虎很是奇特,嘱咐我作下这篇《义虎记》。
明朝嘉靖年间,县城西部的高唐、孤岐诸山上有很多老虎。一日西关村一樵夫早晨入山,不慎失足,掉入虎穴。洞内二只小老虎只睁眼看掉进来的樵夫,后便又躺在那里睡大觉。樵夫抬头观看洞穴,好似倒扣过来的铁锅,口小里大,四壁尖石林立,前壁稍平缓一些,高丈余,苔藓落叶看起来很光溜,像是老虎行走的路。樵夫几次努力想从那里爬出洞穴,都没有成功,只得望视洞口哭泣,等待死亡。待到太阳落山时,虎啸一声之后,随着一股狂风,一只斑斓猛虎,口叼一头麋鹿跳进洞来。老虎嗅得陌生人味时,猛朝樵夫扑来,吓得樵夫筋酥骨软,一动也不敢动。
老虎一会儿目光来回扫视,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返回来将一块剩肉喂给樵夫,后抱着小虎睡觉去了。樵夫心想,今日兴许老虎吃饱了,明日饿了定会吃我,整夜闭目忧伤。第二天清早,老虎跃出洞穴。中午,又叼来一只麋鹿,喂二只小虎,顺便又扔给樵夫块鹿肉。饿了二天的樵夫,顾不得其它,拿起肉来便吃。渴了就喝自己的尿。就这样满一个月,渐渐与老虎相熟,虎视樵夫为家室一员,外出寻食给幼虎和樵夫共用。
不觉一月过去,小虎渐壮,虎背小虎出洞。樵夫看见老虎有不再归来的意思,万分着急,仰天哭叫“大王救我!”俄而,虎复入,背樵夫跃出洞外。虎欲带小虎离去,樵夫一看,乌云蔽日,阴风怒号,分不清东西南北,忙跪下求告说:“承蒙大王使我活下来,但现在迷失方向,我害怕免不了会遭受别的灾难。希望大王您能最终让我活下来,带我到大路口,我至死也不忘报答您的恩情。”老虎闻言点头,将樵夫带到大路口。至此,樵夫又对老虎说“俺本是西关乡人,此次分别难得再见,回家后养一头肥猪,(等明年三月初三,)到西关村一里外邮亭之下,专等大王食用,请不要忘了我的话。”老虎点头答应,樵夫和老虎不禁流出难离难舍的泪水。
樵夫返家,全家大喜。家人问其原因,樵夫详细叙说了自己的经历。待到第二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全家人忙忙碌碌,准备杀猪送往邮亭。不料,老虎提前到达,没见樵夫,就入西关寻找。西关村居民见了,大呼小叫,忙招呼猎手们关闭栅门,集中矛弩铁铳,要生擒老虎献给县衙。樵夫闻听街中响动,急忙跑出救虎,并对众民说:“老虎是我的救命恩人,请大家不要伤害它。”众民不听,仍把老虎捉住送到县衙。樵夫来到县衙中,击鼓呼冤,县令大怒,审问樵夫。樵夫给县令跪磕大头,诉说与老虎的前缘,县令不信,樵夫说:“请求您来验证,如果我骗您的话,愿意接受处罚。”县令就来到关虎的地方,樵夫抱着老虎哭道:“救我的是大王吗?”虎点头。“大王是为了赴约才入西关的吗?”老虎又点头。“我为大王请命,若不能救您,愿和大王死在一起。”樵夫还没说完,老虎泪入雨下。围观的数千人,莫不叹息,县令见此,连忙放出老虎。老虎至邮亭下,高兴地竖尾大吃肉猪。饱餐之后,一边走,一边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樵夫离去。后来命名那个亭子叫“义虎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