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吾其还也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9.A
10.B
【小题3】B
【小题4】(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4分。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4分。夫人,因,所与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应该为“满足”,题中“厌倦”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 用法”。然后比较选项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代词,那,后者是语气副词,还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赶考常考的文言虚词中有18个,考生要系统的记忆,答题时结合句义、语法来判断用法和意义。“之” 除了选项B.“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外,还有以下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与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不符,应该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许:答应,济:渡过,版:防御工事;(2)夫人:那个人,因:依靠,所与:同盟者。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题中的“夫人”;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7.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濡缕 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矣 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瞋目 瞋:发怒。
8. 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9.中国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10.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7.B
8.
(1)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 都是“用、用来”的意思
(2)日以尽矣 以通已
(3)仆所以留者 原因
(4)皆白衣冠以送之 来
9.略
10.)答案示例①:不矛盾。两段中都表现出荆轲一定完成刺秦使命的决心。
答案示例②:有矛盾。荆轲本有自己的安排,想等待自己找的助手来协助完成任务,他预计还要返回燕国,但太子丹要求他尽快出发,而且安排秦武阳协助他,荆轲预感使命难以完成,所以唱出了“一去不返”的悲壮歌曲。
(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试卷分析: B.“人不敢与忤视”的“忤”是“逆”,意思是迎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卷分析:文言虚词“以”一般有这样几种用法。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依据这些解释,分类进行梳理即可。如“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的“以”连接的是“白衣冠”和“送”,可见这里的“以”是目的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卷分析: 为选文写回目,即给文段总中心概括,并用对偶的句式表述出来。本段文字介绍的是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众位宾客前来送行。这样抓住易水送别,壮士出行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如太子心急促壮士,荆轲救国登车行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卷分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样是荆轲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不矛盾,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说话环境。前句是荆轲在太子丹催促时生气的话, “去了却不能回转,是无能的人”,表明的是荆轲志在必得的信心。后句是荆轲出发时悲壮的歌声,表达的同样是荆轲立誓要完成使命的决心。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荆轲前边是打算能回来的,所以才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但是他受到太子催促,没有等到他的朋友,计划被打乱,这让他感觉刺杀行动可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发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①,与安颉等同讨之。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世祖赐以剑马钱帛,受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②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③,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
【注】①楚兵将军:官名,掌军事。②齐人忌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大将,带兵攻齐不下,被齐人用反间计,终败奔赵国。③干卤:又作干橹。小盾为干,大盾为卤,泛指武器。
16.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诏假慧龙楚兵将军 假:古代官吏代理职务
B.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 顿:驻扎
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摧:挫败
D.刘义隆纵反间 纵:放纵
17.对下列“因”和“相”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 ②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
因拔刀斫前奏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1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王慧龙领兵与刘义隆对抗,屡立战功,名声大震。
B.王慧龙作为一介儒生,他的勇气却足以让敌人丧胆。
C.世祖与王慧龙君臣相得,互相信赖,因此敌人用反间计,派刺客,想除掉他,都没有成功。
D.王慧龙以德报怨,放了刺客一条生路,他的宽容,得到当时人们的佩服。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6.D
17.B
18.C
19.
(1)等到出去以后,有人要怪罪刚才想要出来的人,而且我也后悔跟随他们而没能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张衡不羡慕做官当权,他所担任官职往往多年不得升迁。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纵:设。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因:介词,趁着,由此;连词,于是,就。相:代你;互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C行刺不成功,跟君臣互相信任没有因果关系。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注意“既”“其”“极”的解释和翻译。(2)注意“所以”“备”“非常”的解释和翻译(3)注意“慕”“辙”“徙”的解释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日之事何如 ②天下皆叛之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 B.立而饮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此亡秦之续耳
11.把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9.D
10.A
11.①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②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9.
试题分析:①今日之事何如,之:结构助词;②天下皆叛之,之:代词;③劳苦而功高如此,而:表并列;④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而:表转折。故选D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0.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实词运用的词类活用。例句中“翼”,名词作状语,像张开翅膀一样。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B项,无活用。C.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D.续,动词作名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上”,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
11.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重点词语:举,尽;胜,尽。第二句,重点词语:非常,意外的事故,判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如第二句中的“者,也”,为判断句。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D.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遭受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东城,部下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斩二将,杀数十百人,叱退汉军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江,最后自刎而死。
17.翻译下列课本中句子
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⑵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4.B
15.D
16.C
17.
(1)秦人来不及自己哀叹自己,只好让后人来哀叹它;后世的人哀叹它却不以它为戒,也会使更后世的人哀叹后世的人了。
(2)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已故的母亲对她很好。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属:跟从。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②③答非所问,不合题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C并非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②。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取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瘳(chōu):痊愈。 ②招权顾金钱:大意是借重他人权势获得钱财。
15.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 逊:恭顺
B.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C.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善:友好
D.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说:劝说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上默然惭
B.困于平城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C.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欲以为御史大夫
D.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为上客,厚送之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
B.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东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C.布辞之官
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D.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我听说曹丘生不是年长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报
1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季布认为秦王朝对匈奴用兵,引起了陈胜等人__,带来了巨大创伤。
B.有人说季布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晋升其官职。
C.季布反思了一个月,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功劳却做了河东守,这是罪过。
D.曹丘生不听窦长君的劝阻,坚持让他给自己写介绍信,然后去见季布。
19.就文章内容来看,季布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15.D
16.B
17.D
18.C
19.要点:①刚直不阿:季布不阿谀吕后,当面批评樊哙;敢当面指出孝文帝的没有主见。②见微知著:季布由孝文帝召他入京却不见他推测出背后的原因,且看出文帝没有主见。③喜好声名:曹丘面谀,季布即转怒为喜,可见其好名。④信守诺言:楚人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解析】
15.“说”在此处是“喜欢”的意思。
16.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
17.“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通”的意思是“交往”。
18.原文“留邸一月”非“反思一个月”;“无功窃宠,待罪河东”是谦虚的说法,不是实指。
19.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人物的主要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季布不阿谀吕后,批评樊哙,指出孝文帝的没有主见等事件。还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来分析其性格。如:楚人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__。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读书人,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您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 来:使……到来,招致。
1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11.D
12.A
13.D
14.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试题解析:11.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12.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13.“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14.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
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 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7.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 来:使……到来,招致。
18.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17.D
18.A
19.D
20.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17.
试题分析: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18.
试题分析: 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19.
试题分析:“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20.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
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旘,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觽,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听事,髃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选文(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五年,除道 除:修治。
B.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表:表明
C.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写:输送。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 长久。
8.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9.下列有关古代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B.媵女是指陪嫁的女子,她们也有可能成为嫔和嫱。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D.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对现存地位高或年长的人的尊敬。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之所以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口多,
先王宫廷窄小。
B.计划等阿房宫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
就称它为阿房宫。
C.宫中有人泄露了秦始皇的行踪,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秦始皇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
抓起来全部杀掉。
D.《过秦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叙吻合。
7.B
8.D
9.D
10.C
【解析】
7.
试题分析:B(表,标志)
8.
试题分析: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9.
试题分分:D(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此人已死)
10.
试题分析:C(没有泄露皇上踪迹,而是把皇上的话告诉了宰相,皇上生气有人泄露了他的话。)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