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③⑤/②/⑥D.②③④/①⑤/⑥

17.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7 22:11:38 免费下载:《2016-2017学年新疆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Word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③⑤/②/⑥D.②③④/①⑤/⑥

17.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本题关键词:有利地段,虫草鲍鱼精,抗震有利地段,天之方虫草养生酒(原名:虫草养生酒),虫草川贝膏,木地面,附有文件,形气有余,肝常有余,损其有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