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潮闻玄宗已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 备:防备

  D.潮惭兵围之 益:更加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3分)

(2)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3分)

14.D

15.B

16.C

17、(1)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

   (2)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也。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余里,便骑善游。梁末,海宁、黟yī、歙shè等县及鄱阳、宣城郡界多盗贼,近县苦之。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奔依灵洗,灵洗奉以主盟。梁元帝于荆州承制,又遣使间道奉表。刘神茂自东阳建义拒贼,灵洗攻下新安,与神茂相应。神茂为景所破,景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灵洗退保黟、歙。及景败,子荣退走,灵洗复据新安。进军建德,擒贼帅赵桑乾。

仍令灵洗率所部下扬州,助王僧辩镇防。迁吴兴太守,未行。绍泰元年,授使持节、信武将军、兰陵太守,助防京口。

随周文育西讨王琳,于沌口败绩,为琳所拘。明年,与侯安都等逃归。高祖崩,王琳前军东下,灵洗于南陵破之,虏其兵士,并获青龙十余乘。侯瑱tián等败王琳于栅口,灵洗乘胜逐北,据有鲁山。

天嘉四年,周迪重寇临川,以灵洗为都督,自鄱阳别道击之,迪又走山谷间。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朝廷深嘉其忠,增其守备,给鼓吹一部,因推心待之,使其子文季领水军助防。是时周遣其将长胡公拓跋定率步骑二万助皎攻围灵洗,灵洗婴城固守。及皎退,乃出军蹑定,定不获济江,以其众降。因进攻周沔州,克之,擒其刺史裴宽。

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yì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光大二年,卒于州,时年五十五。

(选自《陈书·列传第四》,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洗乘胜逐北 北:向北 B.、近县苦之  苦:以……为苦

C.周迪重寇临川 寇:侵犯D.因进攻周沔州,克之 克:战胜,攻破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程灵洗“战功”的一组是(  )

①刘神茂自东阳建义拒贼,灵洗攻下新安 ②景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灵洗退保黟、歙 ③增其守备,给鼓吹一部  ④灵洗于南陵破之,虏其兵士 

⑤进军建德,擒贼帅赵桑乾  ⑥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

A.①③⑤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灵洗年少时勇猛有力,闻名远近,擅长步走和骑术,后来当海宁、黟、歙等地出现盗贼之患时为官府重用。

B.侯景叛乱,程灵洗聚集众人守卫黟、歙两地,抗拒侯景叛军;新安太守萧隐投靠他,程灵洗被尊奉为抗拒侯景的盟主。

C.程灵洗曾随周文育讨伐王琳,但战败被王琳所拘,后成功脱逃,在南陵打败王琳前军,并在侯瑱等打败王琳后,乘胜占据鲁山。

D.程灵洗性情严厉急躁,对待下属非常苛刻,但因他赏罚分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大家都依顺归附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3分)

译文:

(2)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4分)

译文: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

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顾炎武《初刻<日知录>自序》)

8.A [解析] 北,应为“败军”的意思。

9.B [解析] ②非灵洗战功;③是朝廷对程灵洗忠心的奖励;⑥表明程灵洗对部下严苛,非战功。

10.B  [解析] 应是尊奉萧隐做盟主。

 11.(1)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为……所”“恒”“逐”各1分)

(2)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__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招诱”“以状”“闻”各1 分,句式连贯1分)

12、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

(天下的道理无穷无尽,而君子对于道的追求,不获得成就,也就不算通达。所以以往的收获,不足以骄傲自满;以后的成就,也不允许用来把自己框住。)

【参考译文】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年轻时以骁勇有力闻名,一日能步行二百多里,熟悉骑马善于游泳。梁朝末年,海宁、黟、歙等县和鄱阳、宣城郡边界上多有盗贼,邻近各县深受其苦。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

侯景作乱时,程灵洗聚集众人据守黟县、歙县抵御侯景。侯景的叛军攻占了新安,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奔逃投靠程灵洗,程灵洗尊奉他主持抗侯联盟。梁元帝在荆州登上皇位,程灵洗派使者从偏僻小路到荆州上表致意。刘神茂在东阳树起义军旗帜抗御贼寇,程灵洗攻下新安,与刘神茂相呼应。神茂被侯景打败,侯景的偏军之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程灵洗退守黟县、歙县。到侯景失败,吕子荣退走,程灵洗又进据新安。进军到建德,擒获贼帅赵桑乾。

随后(朝廷)命令程灵洗率领部属攻下扬州,协助王僧辩镇守防御。又升任吴兴太守,但没有上任。绍泰元年,任命他为使持节、信武将军、兰陵太守,协助防京口。

程灵洗随周文育西讨王琳,在沌口大败,被王琳拘禁。第二年,与侯安都等逃回。高祖去世,王琳的前军东下,程灵洗在南陵打垮了他们,俘虏了他的士兵,并且缴获了青龙船舰十余艘。侯瑱等在栅口击败了王琳,程灵洗乘胜追逐败敌,进据鲁山。

天嘉四年,周迪第二次进犯临川,天子任程灵洗为都督,从鄱阳的另一条道进击,周迪又从山谷间逃走了。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__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朝廷十分赞赏他的忠心,增强了他的防备兵力,赏给他鼓吹乐队一部,于是推心置腹地对待他,又派他的儿子程文季率领水军协助防守。这时周迪派遣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援助华皎进攻围困程灵洗,程灵洗环城固守。等到华皎退走了,程灵洗就出兵暗中追击拓跋定,拓跋定过不了江,只好率领部属投降。程灵洗于是进攻周的沔州,攻取并活捉了该州刺史裴宽。

程灵洗性情严厉急躁,管理部下非常苛刻,士卒有点小罪,一定按军法惩治,鲁莽情急的时候,便用鞭棍抽打,但却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部属也因此而依顺归附他。程灵洗生性喜欢播种栽植,亲自耕田种地,至于水田旱地所适宜栽种的庄稼,收获时令的早晚,即使老农也比不上他。光大二年逝世在州任上,时年五十五岁。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0.B      

11.C(祖:临行祭路神)

12.A(“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

13.(1)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诚”“说”“乃”“有以” 各1分,句意1分)

(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把”“揕”“然则”“见陵”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1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 和:唱和,同声相应。

B. 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确实。

D.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比: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疑有改悔 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皆白衣冠送之 其无礼于晋

C. 嘉先言于秦王曰 谁大王为此计者

D. 仆所以留者 所以游目骋怀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3.(1)D   (2)C    (3)C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沛公已去,至军中 间:从小路B.张良入 谢:告罪

C.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第二次D.闻大王有意过之 督:监督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C.外连横而诸侯D.项伯杀人,臣

6.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

4.D   

5.D

6.C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6—8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

B.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车避匿 引:调转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如每时 B.大王必欲

C.而相如叱之 D.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6、A  7、D   8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 ①隐宫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王伏其辜:全,都B.乃东土:安抚

C.关中大二十日:搜查D.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徒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B.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C.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D.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__百政的官员。即后来的宰相。

B.“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D.“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国统一天下后,下令群臣议论帝王的称号问题;秦始皇采纳群臣的建议,把自己称为“皇帝”。

B.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挖运北山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来木料,建成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C.秦始皇厌恶别人说死,但在他统一天下之前,就开始派人在骊山开凿洞穴,为自己营造陵墓。

D.秦始皇夜间易服出行咸阳,在兰池遇上盗贼,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5分)

(2)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5分)

5. D【解析】 D项,“徒”即“囚徒”。

6. B【解析】 仔细观察该画线句子,句式有其特点,根据句式,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句意,“阁道”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7.A【解析】 A项,丞相不一定是宰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8.C

 【解析】 A项,“采纳群臣的建议”有误;B 项,“建成了”有误;D项,“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有误。

9. (1)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和四个武士一起去。在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要点:“微行”, “俱”,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兰池”前省略“于”,“见”表被动,每个要点各1分)

(2)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要点:“令”,“矢”,“所穿近者”为“者”字结构,“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六国国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希望议论一下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作‘皇帝’。”

秦王兼并了全国,确定了皇帝这一称号,于是抚巡东部地区,到达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叫作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寻求三座仙山。于是派遣徐市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武士杀死了盗贼,在关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

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首先建造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坐一万人,殿堂顶上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环绕着架起阁道,从殿下直达南山。在南山的山顶上修建标志,作为门阙。在空中架设道路,从阿房宫渡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下阁道越过天河直至营室。阿房宫尚未建成;建成后,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名字称呼它。在阿房宫建造宫殿,所以天下人称它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分成几批营造阿房宫,或修建骊山工程。挖运北山的石头,输送蜀地、荆地的木材,都集中到这里。关中共计宫殿三百座,关外四百多座。

有一颗星坠落在东郡,到了地面变成石头,百姓有人在这块石头上刻写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到了,派御史挨个审问,没有人认罪,把在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并用火烧毁这块石头。

秦始皇出外巡游,到了平原津就病了。秦始皇厌恶说死,群臣没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七月丙寅,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九月,把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了全国,把天下各方的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见水的地方,用铜封锢,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百官和各种珍奇异宝都徙置其中,藏得满满的。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做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机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种天象齐备,下面有地上景象万千。利用人鱼的脂肪作蜡烛,估计很长时期不会熄灭。有人说工匠制造机关,奴隶们都知道,奴隶人数众多,就会泄漏出去。葬礼结束,已经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又关闭了当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道的大门,把工匠和奴隶全部关死在里面,没有一个逃出去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9.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 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具北面受命怀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能。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1.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8.C

9.A

10.B

11.(1)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到:“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8.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题需要注意“王”的变化,代词“之”等。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箕,名词作状语。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此题难度适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保留“尉佗”“陆贾”,“蹶然”译为立刻,“谢”译为道歉,“殊”译为太,“礼仪”译为礼节。第二句中“中国”译为中原,“王”译为称王,动词,“使”译为假如,“何遽”译为怎么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 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说苑》)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 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8.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B.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C.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D.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9.下列对文中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华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B.中国:在古代“中国”一词是指黄河流域这一中原地区,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C.昆弟:在文言中同“昆仲”,指弟弟,也可比喻亲密友好。

D.五帝三王:西周王朝之前的中国上古历史其中的两个时期。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虞舜、帝喾、唐尧;三王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8.A

9.C

10.C

11.(1)译文: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翻译关键词“捐”“区区”“及”。捐:抛弃;区区:小,少;及:至,到。)

(2)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翻译关键词“起中国”“王”“何遽”。起中国:起于中国,从中原起兵;王,称王;何遽:如何,怎么。)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首先根据语法习惯,“闻之”后面应该断开,排除C;在根据前后文,“冢墓”“夷种宗族”应该是两个名词词组,分开较好,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指弟弟”错,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无中生有。“且南越君民同心”文中无依据。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D项,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11.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捐:抛弃;区区:小,少;及:至,到。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起中国”“王”“何遽”。起中国:省略句,起于中国,从中原起兵;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何遽:如何,怎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郦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不能在中国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它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他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高帝平定天下之后认为中原历经艰辛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而没有讨伐他。

汉十一年派陆贾趁势立赵佗为南越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①奋:愤激;② 陈王:陈涉;③ 杠里:地名;④ 卤:同“虏”;⑤ 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⑥ 案堵:安居,安定有序

8.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砀至成阳 取道

B.皇帝玺符节 封装

C.袭攻武关 因此

D.吾当关中 称王

9.与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具告以事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刘邦善于采纳下言。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

11.翻译下列句子

(1)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8.C

9.D

10.A

11.(1)现在项羽只是剽悍勇猛,不能派他去。只有沛公素来(一向)忠厚老实,可以派遣他去。

(2)秦国的人都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酒食献给汉军,犒饷军队士卒。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因袭攻武关”的“因”,结合内容“啖以利”“破之”等,应该译为趁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的“于”,表示状语后置。A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B项“知其事”修饰“太子及宾客”,定语后置句。C项“也”表示判断。D项“以事”,表示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A项“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理解错误,文章中的意思为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字“项羽”保留,“剽悍”译为剽悍勇猛,“遣”译为派遣,“素”译为一向,“长者”译为老实。第二句中“持”译为拿着,“献飨”译为犒饷。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