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共22分)
(一)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注】壅:堵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3分)
译文: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译文:
【小题1】D
【小题2】①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小题1】(复查的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小题2】①(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圣明的人”均可)
②(“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乃用之,可乎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①其为君亦犹是也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①彼知其将反于齐 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②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译文: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小题1】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小题2】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小题3】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小题4】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小题5】(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丝绳
B.乃以秦王属吏 属吏:下属官吏
C.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行:巡视
D.沛公又让不受 让:推让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 ①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②以此知之,故欲往
B. 乃 ①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所以 ①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之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2.下列与例句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诽谤者族
A.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B.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C. 先入关者王之
D.左右欲刃相如
13.请概括沛公“先诸侯至霸上”以后为获得人心而采取的做法。(4分)
1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5.结合文本,给下面这段文字断句,共3处,用“/”表示。(3分)
可 急 使 兵 守 函 谷 关 无 内 诸 侯 军 稍 徵 关 中 兵 以 自 益 距 之
10B交给主管官吏
11A①认为 ②凭
12:C意动用法,其他都为名词做动词
131)以秦王属吏(2)还军霸上(3)约法三章( 4)谢绝献飨
14①“所以”“军”“约束”各1分
②每小句1分
③“痛心”“焉”“ 相逐”各1分
1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16.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13、C。14、C。15、D。16、D。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12、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5分)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5分)
10.A
11. D(“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
12. B(安排舍人的责问,是衬托蔺相如宽容大度。)
13. ①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
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 博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中:中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 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
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吕祖谦认为天下事情的离合都是因为利益,秦穆公因为利益而背弃晋国,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另谋利益。
13.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10.D【解析】中:符合。
11.D【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2.B【解析】 曲解文意,烛之武以年老的推辞来委婉的批评郑伯。
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作为(1分);行李:出使的人(1分);共:通:“供”,供给;(1分);句意2分;共5分。
(2)烛之武出来劝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使郑国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存活下来。
说:劝说,说服,(1分);存:使动用法,使……存在、存活(1分);于将亡,状语后置;在将要灭亡的时候(1分);句意2分;共5分。
(一)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来劝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使郑国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存活下来。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__,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C.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D.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B.萧何认为韩信是位奇才,后来听说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C.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军,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D.军官们听说汉王要筑坛拜大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下列关于《史记》体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
B.“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在《史记》中所占篇幅最多。
C.“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D.“表”是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A解析:首先应熟读精思,理解内容大意,然后抓住某些标志性词语(如开头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固定结构等),根据文意进行断句。
5、B解析:“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与原文不符。
6、B解析: “世家” 在《史记》中所占篇幅最多。说法错误,应为“列传”所占篇幅最多。
7、(1)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不得志地长久待在这里呢?(“东”解释为“向东”,“居”解释为“待在”,各1分,大意1分)
(2)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度”解释为“估计、料想”,“上不我用”为宾语前置,各1分,大意1分)
(3)大王假如只想永远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王”解释为“称王”,第一个“事”解释为“使用”“计”解释为“谋划、商议”,各1分,大意1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9.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0.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8、D
9、A
10、B
(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出。 (《鸿门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B.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D.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拔剑切而啖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樊哙覆其盾于地
A.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良曰:“长于臣。”D.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变,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把项羽抬举一番,难怪项羽爱听。
4.C(使……为王)
5.A(A都是连词,表顺承,接着。B连词,来;介词,因为。C介词,趁机;介词,依靠。D副词,尚且;副词,将)
6.D(A介词,对。B介词,与“见”联合起来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C介词,比)
7. A(项庄不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是因他心软,而是因为刘邦有项伯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