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②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
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释】
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资:凭借,辅助。
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B.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C.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 通:全部, D.夫德者人之所严。 严:严格要求。
下列各组加粗字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韩、魏翼而攻之 是虎而翼者也 ②唇亡而齿寒 才智兼亡
③才胜德也 力不能胜 ④岂特智伯哉 特与婴儿戏耳
⑤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 周人之急。
⑦此其所以失人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⑧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尽善尽美
A.②⑤⑦ B.①③⑧ C.④⑥⑦ D.③⑤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之期日而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八点内容,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评析“小人”有关的一组是
①才胜德 ②失人 ③聪察强毅 ④挟才以为恶
⑤智不能周 ⑥决其暴 ⑦国之乱臣 ⑧家之败子
A.①③ B.⑤⑥ C.④⑦ D.②⑧
对全文内容理解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A.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见,司马光指的“小人”是智伯。
B.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C.司马光精辟地揭示了德才的辩证关系: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小题】D
【小题】B
【小题】见译文
【小题】C
【小题】D
【小题】D(严:敬畏)
【小题】B(①名词状语,从两翼 \ 名词动用,添翼;②失去 \ 通“无”;③胜过、超过 \ 禁得起;④都是副词,只是;⑤都是动词,交往;⑥都是动词,帮助;⑦都是副词,大概;⑧全、都有 \ 达到极点 )
【小题】见译文
【小题】C(②“失人”不是评议小人,只是说对人失察这个问题;③“聪察强毅”是说“才”的概念;⑤谈的是“愚者”)
【小题】D(原文谈用人并没有把四种人这样排序,而是说应该选那种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显然是不能用小人的)
参考译文: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 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攻,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皇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下诏称扬,后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功名损于治郡。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刑罚痛绳群下 群下:众多下人
B.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 鳏寡:鳏夫和寡妇
C.班行之于民间 班行:颁布施行
D.霸具为区处 区处:分别处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处议当于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吏民不知所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霸“外宽内明”“长于治民”的一组是 ( )
①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 ②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
③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 ④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霸年轻时就学习法律,喜欢做胥吏,后来由于廉洁被任命为河南太守丞。他待人处事公正温和,按法律办事,得到太守信任,在官民中有很好的声誉。
B.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时期曾使用严刑酷法处置谋反的人,于是一般庸俗的官吏就崇尚严酷,认为这才是有本事,惟独黄霸不盲从,仍然崇尚宽和。
C.汉宣帝时,黄霸在朝廷处理疑难案件,再次以公平著称,后来被提拔做扬州太守,他加强教化工作,指导发展生产,大得民心,社会安定天下第一。
D.黄霸当太守政绩卓著,受到皇帝赏识,他由太子太傅做起,一路升迁直到担任丞相并封侯。但是他在总领朝纲号令方面并不擅长,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答:
(2)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功名损于治郡。
答: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①(汉宣帝)征召让他担任廷尉正,他多次判决疑难案件,朝廷称赞他公平。
②黄霸的才能在于擅长治理百姓,等到做了丞相,总管朝纲号令,功绩名声比治理州郡的时候减少许多。(第一句3分,第二句5分)
【小题】A(群下,众僚属。)
【小题】D据文意推断和排除
【小题】C(①③必排除)
【小题】C(黄霸加强教化等治绩是在颍川太守任上的事)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年轻时学习法律条令,喜欢当官吏,凭廉洁著称,经考察补任河东均输长,又经考察政事清廉被委任为河南太守丞。黄霸为人眼光尖锐内心聪敏,又熟习法律,然而温和善良讲究谦让,智谋多,善于管理众人。担任守丞,处置议论事务既符合法律,也合于人心,太守很信任他,官吏和百姓都爱戴敬佩他。汉昭帝即位年纪还小,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大臣争夺权力,上官桀等人跟燕王策划叛乱,霍光铲除了他们之后,用刑罚极力惩治众僚属,由此庸俗的官吏崇尚严酷把这当作能耐,可是黄霸唯独因宽和出名。汉宣帝即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征召让他担任廷尉正,他多次判决疑难案件,朝廷称赞他公平。皇上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吏。宣帝三年,下诏书任命黄霸为颍川太守。当时,皇上一心要使天下大治,屡次颁发施加恩泽的诏书,地方官吏却不奉行宣传。太守黄霸为此选择循良的官吏,按部主班宣布诏令,让百姓都了解皇上的心意。黄霸让乡里的官吏都畜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夫寡妇贫困的人。然后制定教化条例,在民间颁行,用多帮善事防止奸邪的思想劝勉百姓,以及(鼓励百姓)致力于耕种和养蚕,节约用度,增殖财产,种植树木,畜养禽畜。鳏寡孤独的人有死了没法安葬的,乡进而部属书面报告,黄霸全都替他们分别处置,(指点说)某处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的猪可以用来祭奠,属吏前去(办理)全都像他所说的那样。他就像这样了解情况视听灵敏,后下官吏和百姓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知的,都称他为神明。奸邪的人离开颍川跑到别的郡里去,盗贼一天比一天减少。(有一位)许丞年老耳聋,督邮报告打算赶他走,黄霸说:“许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老了,还能够做拜起送迎的工作,耳聋有什么关系?姑且好好帮助他,不要伤贤良人的心。”有人问这样做的缘故,黄霸说:“一再更换禄位较高官吏,送故迎新的费用太多,全都该出自老百姓,所换的新吏又未必贤良,有的还不如那旧的,白白增加麻烦。”黄霸凭着对外宽容对内明察博得属吏和百姓的人心,户口逐年增加,社会安定成为天下第一。前后八年,郡中治理得越来越好。天子下诏书表扬他,后来征召黄霸担任太子太傅,调任御史大夫。五凤三年,黄霸代替丙吉担任丞相,被封为建成侯,享受六百户封地的待遇。黄霸的才能在于擅长治理百姓,等到做了丞相,总管朝纲号令,功绩名声比治理州郡的时候减少许多。然而自从汉代兴起,说到治理百姓和属吏,要把黄霸放在首位。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拔:提拔
B.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发:召集
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第:只是
D.尽以家赀为军费 赀:钱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②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B.①尽以家赀为军费 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C.①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②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D.①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 ②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文天祥赤诚爱国与忠贞不屈的一组是 ( )
A.①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②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B.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②帝亲拔为第一
C.①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D.①尽以家赀为军费 ②吾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
B.于是倾尽家财做军费,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他的好友劝阻他,但是他坚决抗战。
C.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为此不惜倾尽家财做军费,是为了能唤起更多的人响应参与到抗敌的行动。
D.文天祥被捕之后,元世祖被他的忠肝义胆锁感动,不忍心杀害他,在别人进言后才下决心杀了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小题】A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A (选拔)
【小题】D 之;都是代词,他,带文天祥。A、是定语后置标志,无义/代词,…的人。B、介词,于把/介词,用/。C、与:介词;和/动词,给。
【小题】D.①是赤诚爱国,尽出家财;②是忠贞不屈,从容就义。
【小题】B. (“倾尽家财做军费”是在召集豪杰和好友劝阻之后,时间点错位。)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
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
②那开头极像这鼎;
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
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新决狱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