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译: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
【小题1】答案:C(解析:忤:抵触,违逆。)
【小题1】答案:B (解析: A代词,那些;副词,或许。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可是。D连词,表承接;代词,你。B副词,因为。)
【小题1】 答案:C(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是陶渊明的自谓。)
【小题1】答案:①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固定句式,“岂……哉”翻译成“难道……吗”或“哪里……呢”都可以,1分;感,感触,1分,句子意思通顺1分)
②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其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数顾大臣问治道 ② 范曾数目项王
B.①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 ②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① 乃去邠东归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 仆于坐上,归而卒 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 外事征发,而内修法度
③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④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⑤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 ⑥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王朴投靠枢密使杨邠,后发现汉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预料必会出事,就离开了杨邠。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他所料。王朴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躲过了杀身之祸。
B.在众文士主张先修文德的情况下,王朴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委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才华横溢,不仅精通政治,阴阳律历样样皆通,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城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口,回程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周世宗为此感到非常悲痛。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译文: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
【小题1】A(A.①②同,均译为“多次”。B.举:①中举,引申为“考取”;②举,全部,都。C.乃:均为副词。①于是,就;②却,竟然。D.而:均为连词。①表承接,就;②表转折,却
【小题2】A(②说的是世宗的情况。⑤世宗的悲痛,说明王朴在世宗心目中有极重要的位置, 但不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特点。⑥是人们对王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所作出的反应。)
【小题3】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
【小题4】(1)译文: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5分,大意对给2分,“凡”“难”及“见……于”的被动句译对各给1分。)
(2)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族秦国的,是秦国统治者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5分,大意对给2分,“灭”“非”“族”译对各给1分。)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投靠于汉枢密使杨邠。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睦,料知他一定会出事,于是离开杨邠回到家乡。后来李业等人教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处死,这三人的门客也多被牵连,而只有王朴因为离开的早,幸免于难。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当时,周世宗刚即位,坚决征伐四方,力排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努力训练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多次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主张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等上奏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先前就了解王朴,等到看到他高妙的论述,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没有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的,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世宗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仆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又升为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伐,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但当世政务,就连阴阳律历等方面,都没有不通晓的。 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扩张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创制的音乐,至今还采用,一点没有变。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只是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了斗门,回京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用玉钺敲地,多次放声痛哭。追赠王朴为侍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社:祭社神),平为宰(宰:主持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独:怎么)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嫉:憎恶,恼恨
B.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 让:责备
C.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谢:感谢
D.勃功不如臣平 如:比得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孺子之为宰 杳不知其所之也
B. 君居其位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 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 耳得之而为声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处事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陈平伪听之 ②陈平欲让勃尊位
③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④宰相者……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⑤君独不素教我对 ⑥绛侯谢病请免相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年,大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C.周勃责备陈平平素怎么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既在相位,理应知道宰相职责。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凭借实力夺回了本属于他的丞相职位。
用“/ ”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陈 平 笑 曰 君 居 其 位 不 知 其 任 邪 且 陛 下 即 问 长 安 中 盗 贼 数 君 欲 强 对 邪 于 是 绛 侯 自 知 其 能 不 如 平 远 矣
翻译
(1)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2)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小题1】C( 谢:婉言拒绝,推辞 。课文例句:阿母谢媒人)
【小题1】D
(D项的两个“为”都表承接。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动词,可译为“往”。B第一个“其” 为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 是第三人称代词,他。C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凭”)
【小题1】A
【小题1】D(“夺回”“丞相职位”不妥,陈平从未“失去”,“丞相职位”,何谈“夺回”。)
【小题1】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断错一或两处扣1分,断错三处扣2分,断错四处不得分)
【小题1】(1)( 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是多少?”(“岁”、“几何”各1分,共2分。)
(2)唉呀,假使我能够掌管(或主持)天下,我也会像(分)这肉一样(公平)啊!”(“使”、“ 宰”、 “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他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业,说:“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吕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等到吕后去世,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陈平是主要的策划者。孝文帝即位后,他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多。陈平想把尊位让给周勃,于是自称有病推辞。孝文帝刚刚即位,感觉陈平病得奇怪,探问他。陈平说:“高祖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我的功劳也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任命绛侯周勃当右丞相,位次列第一;陈平降职为左丞相,位次列第二。赏赐陈平黄金千金,增加食邑三千户。过了一段时间,孝文帝已经更加明了熟悉国家大事,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管理百官!陛下不认为我们能力低下,让我们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__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rú lái 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 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攻,己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稳,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领:兼任
B.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 劝:劝勉
C.兼相闻病,必益无备 相:相互
D.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禽:通“擒”
7、下列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
B.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山寇惯匪,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
C.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认为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才告他的状。陆逊不但没有对淳于式怀恨在心,而且还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
D.在接替吕蒙的人选问题上,吕蒙认为:从陆逊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译文:
(2)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译文:
(3)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译文:
6.C
7.D
8.(1)袁术与陆逊有怨仇,将攻打陆康,陆康让陆逊及家人、亲戚回到吴县。(2)这确是厚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只不过他人不能做罢了。
(3)而现在(陆逊)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或没有超过他的了)。
6.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文中指吕蒙。
7. D项中“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错误。
8.(1)意思对且通顺,得3分;“隙”、“亲戚”译错一个扣1分;其它错误酌情扣分。
(2)意思对且通顺,得3分;“诚”、“顾”译错一个扣1分;其余酌情扣分。
(3)意对思且通顺,得3分;主语未补扣1分;“是过”倒装句未译出扣1分;其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陆逊字伯言,吴郡县人。本名议,世代为江__族。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庐江长大。袁术与陆逊有怨仇,将攻打陆康,陆康叫陆逊及家人、亲戚回到吴县。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长几岁,所以在家替陆绩管理家务。
孙权做将军时,陆逊二十一岁,开始在将军府中做官,曾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任县令。这个县连年大旱,陆逊开仓放粮以救济贫民,劝勉和督促农桑生产,使百姓蒙受利益。当时,吴、会稽、丹杨三郡很多老百姓因逃避赋役而藏匿起来,陆逊向孙权陈述便国利民的事,请求招募他们。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陆逊的__发展到二千多人。鄱阳县贼帅尤突作乱,陆逊又前往讨伐。孙权任命他为定威校尉,驻兵利浦。
孙权把他的哥哥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多次向他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豺狼一样的人在暗中窥伺,要想战胜敌人,平定祸乱,没有军队不成事。而山寇惯匪,凭据深山险阻之地。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叫他做帐下右部督。适逢丹杨贼帅费栈接受曹公委任,煽动山贼替他做内应,孙权派陆逊讨伐费栈。费栈党羽很多,而带去的兵很少,因此陆逊多树牙旗,各处布置鼓角,晚上潜入山谷间,擂鼓呐喊,向前推进,贼兵即时解散。于是分别处置丹杨、新都、会稽三郡的山贼,强壮的当兵,羸弱的补充民户,获得精兵几万人,长期的祸害一下荡除,所过之地秩序清静,回兵驻扎在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后来到京都,谈话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很好的官吏。孙权说“淳于式告你的状,而你推荐他,这是为什么?”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告我的状。如果我又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滋长。”孙权说:“这确是厚道的人应该做的事,只不过他人不能做罢了。”
吕蒙为了麻痹关羽,假托有病回建业,经过芜湖时,陆逊前去看望他,对他说:“关羽同我们边境邻接,您怎么大老远回京都,以后不值得忧虑吗?”吕蒙说:“诚如你所说的,不过我病很重。”陆逊说:“关羽夸耀自己的勇猛气概,欺凌别人,因为以前有大功,心中便骄做放纵,只图北进,而没有怀疑我方,现在又听说你病了,必然更加不作防备。如能出其不意,一定可以生擒关羽,把他制服。你去京师见了主上,应当好生制定计策。”吕蒙说:“关羽素来勇猛,很难对付,而且已占据荆州,大树恩惠和威信,加之以往有功劳,胆量气势更盛,现在还不容易打他的主意。”吕蒙到了京师,孙权问:“谁可以接替你?”吕蒙因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才能足以担负重任,从他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如果要任用他,应当让他对外界隐蔽起来,不出头露面,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机会,然后定可以成功。”于是孙权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周恭肃王元俨,__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①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②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③。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④王涣日:“元昊平未?”对日:“未也。”日:“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
(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 坐:因为
B.行荆州、扬州牧 行:巡行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工:擅长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 属:地位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 樊哙侧其盾以撞
B.恐为太后所忌 慎勿为妇死
C.帝不欲拒之,听人其半 则或咎其欲出者
D.陈、楚之地尤甚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
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
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
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 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小题1】B【小题1】A【小题1】C【小题1】B
【小题1】
[204cdbb72f714546.jpg]
[6cd95a5563e95854.jpg]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弓马 便:熟习。
B.简精兵三万 简:挑选。
C.以逼东都 逼:逼近。
D.世充却还 却:表示转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众归密 其孰能讥之乎
B.王世充以东都食尽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所得军资 纵一苇之所如
D.将军张童儿告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汉王)谅谋反,裴仁基竭力劝谏却被囚禁;杨谅失败,破格任命为护军。
(2)世充因为仁基父子都勇猛无比,对他们很礼敬,把侄女嫁给行俨为妻。
【小题1】(却:后退)
【小题1】(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
【小题1】(“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不当。)
【小题1】1.(译出大意给2分,“反”译为“谋反”给1分,“见囚”译为“被囚禁”给1分,“超拜” 译为“破格任命” 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以”译为“因为”给1分,“礼”译为“对……礼敬”,给1分,“妻”译为“做妻子”给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日:“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日:“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日:“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日:“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 典:主管。
B.故俭雅与秦王游 雅:平素。
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庶:或许。
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坐:因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 ( )
①事亲以孝闻 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
(1)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 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
(2)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 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
【小题1】坐:因犯……罪
【小题1】①是说唐俭以孝事亲;④是高祖所为
【小题1】 “奉命守卫蒲州”的是独孤怀恩而非唐俭
【小题1】
(1)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以”(凭借……身份)、“会”(正赶上)、“见”(被)一处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俄而”(不久)、“亡”(逃)、“籍”(登记)一处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亲名鉴,在隋朝任戎州刺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私交很好,曾一同统领军卫,因此唐俭平时与秦王有交往。唐俭爽快豪迈不受约束,但侍奉亲人以孝顺闻名。唐俭看到隋朝政治渐乱,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高祖曾召他询问,唐俭说:“您如果向外聚集豪杰,向北招抚戎狄,向西收服燕、赵之地,渡河向南,从而据有秦、雍之地,这是商汤王、周武王的大业。”等到(高祖)开设大将军府,让他担任记室参军。跟随平定京城,被封为晋昌郡公。
武德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吕崇茂在夏县__,与刘武周联合。(高祖)下诏永安王李孝基、独孤怀恩率兵前去讨伐。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开始,独孤怀恩屯驻蒲州的时候,暗中与部将元君实图谋反叛,恰巧都(被囚)在贼军中。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因犹豫而没有发动,因此到了这一步。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久独孤怀恩逃回,(高祖)下诏仍命他镇守蒲州。唐俭担心他迟早必要做乱,悄悄派刘世让回去揭发他的阴谋。正赶上高祖前往蒲津,船行到河中央的时候刘世让赶到了,高祖大惊,说:“这难道不是天命啊!”立即下令返回,捕捉反叛的人,独孤怀恩自杀,余党全部被诛杀。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高祖表彰唐俭被囚禁受屈辱却不忘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原职,并允许他见机行事。没收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赐予唐俭。回朝后任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年,(唐俭)出使突厥返回后,太宗对唐俭说:“卿观察颉利可以谋取吗?”唐俭回答说:“仰赖国家的声威,可望会成功。”贞观四年,唐俭奉命出使突厥,劝说颉利归顺朝廷,颉利答应了,军队松懈不加防备,李靖趁机偷袭打败突厥,唐俭脱身返回。
一年多以后,唐俭做了民部尚书。跟从太宗出猎洛阳苑,一群野猪从林中突然窜出,太宗连发四箭,就射死了四头野猪。一头野猪跳到皇帝鞍鞯下,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砍死了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长史没见过上将杀贼吧!为什么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用武力得到天下,不用武力治理天下。陛下用神武平定四方,怎么可以为了一时高兴而与野猪搏斗呢?”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唐俭在官任上不处理政事,与宾客纵酒玩乐。因犯小过失获罪,被贬为光禄大夫。显庆初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谥号叫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世让,字元钦,雍州澧泉人也。仕隋徽仕郎。高祖入长安,世让以湋川归国,拜通议大夫。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俄得数千人。复为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以拒薛举,战败,世让及弟宝俱为举军所获。举将至城下,令绐说城中曰:“大军五道已趣长安,宜开门早降。”世让伪许之,因告城中曰: “贼兵多少,极于此矣。宜善自固,以图安全。” 举重其执节,竟不之害。太宗时屯兵高庶,世让潜遣宝逃归,言贼中虚实。高祖嘉之,赐其家帛千匹。及贼平,得归,授彭州刺史。
寻领陕东道行军总管,与永安王孝基击吕崇茂于夏县,诸军败绩,世让与唐俭俱为贼所获。狱中闻独孤怀恩有逆谋,逃还以告高祖。时高祖方济河,将幸怀恩之营,闻难惊曰:“刘世让之至,岂非天命哉!”因劳之曰: “卿往陷薛举,遣弟潜效款诚,今复冒危告难,是皆忧国忘身也。”寻封弘农郡公,赐庄一区,钱百万。
累转并州总管,统兵屯于雁门。突厥处罗可汗与高开道、苑君璋合众攻之,甚急。鸿胪卿郑元寿先使在蕃,可汗令元璹来说之世让厉声曰大丈夫奈何为夷狄作说客耶经月余虏乃退未几召拜广州总管。将之任,高祖问以备边之策,世让答曰:“突厥南寇,徒以马邑为其中路耳。如臣所计,请于崞城置一智勇之将,多储金帛,有来降者厚赏赐之,数出奇兵略其城下,芟践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余,彼当无食;马邑不足图也。”高祖曰:“非公无所任者。”乃使驰驿往经略之。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遂诛世让,籍没其家。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始原其妻子。 ——选自《旧唐书??刘世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军五道已趣长安 趣:趋向,奔赴
B.累转并州总管 转:调任
C.非公无所任者 任:信任
D.籍没其家 籍:登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率兵以拒薛举 ②挟飞仙以遨游
B.①因告城中日 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高祖不之察 ②句读之不知
D.①是皆忧国忘身也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让有勇有谋,他假装答应薛举,却趁机告诉城中人,敌兵最多不过如此,好好防守,以保证安全。
B.世让听说怀恩有叛逆的阴谋,冒死从狱中逃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祖。高祖很是感激,封他为弘农郡公,并赏赐了田地和钱财。
C.世让在抗击突厥方面很有谋略,即将去广州赴任时,被高祖委以重任,前往边界抗击突厥。
D.本文侧重表现世让智勇双全、精忠报国的一面,作者对其劳苦功高却被无端杀害的遭遇深表同情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承担,担任
【小题2】介词,趁机(A表目的/表承接;C代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D表判断语气/表陈述语气)
【小题3】作者只是客观地记叙史实,未加评论,没有“深表同情,,这一内容
刘世让,字元钦,是雍州澧泉人。在隋朝任征仕郎。高祖到了长安,刘世让以漳川这片土地归顺,于是(高祖)授予他通议大夫的官职。当时唐弼的余党侵犯扶风,刘世让自己请求去平定他,高祖答应了。不久,得到几千人。他又做了安定道行军总管,率领军队来抵抗薛举,被打败,刘世让和他的弟弟刘宝都被薛举的军队俘获。薛举把他带到城下,让他欺骗城中的人说:“大军从五路已进逼长安,应该打开城门早日投降。”刘世让假装答应,却趁机告诉城中人说:“敌兵的数目最多不过如此而已。应该好好地坚守,以求得保全。”薛举敬重他坚守节操'最终并没有杀害他。唐太宗当时在高城驻扎军队,刘世让偷偷地让他的弟弟刘宝逃回来,报告敌军内部的情况。唐高祖嘉奖了他,赐给他家一千匹帛。等到平定了敌人,刘世让得以回来,(高祖)授予他彭州刺史的职务。
不久他又任陕东道行军总管,与永安王李孝基共同在夏县攻打吕崇茂,各路军马吃了败仗,刘世让与唐俭都被敌人俘获。他在狱中听说独孤怀恩有叛逆的阴谋,逃跑回来报告了唐高祖。当时唐高祖正渡过黄河,将要到独孤怀恩的军营去,听到这个变故后说:“刘世让到来,难道不是天命吗?”于是慰劳他说:“你以前失陷在薛举军中,派遣你弟弟偷偷跑回表示诚心,现在又冒着生命危险把险情告诉我,这些都是为国家忧虑而忘了自身安慰啊。不久封刘世让为弘农郡公,赏赐庄园一座,钱一百万。刘世让屡次升迁,做了并州总管,率领军队驻扎在雁门。突厥处罗可汗与高开道、苑君璋并力攻打他,情形十分危急。鸿胪卿郑元璃先前出使,留在突厥,可汗命郑元璃来劝说他,刘世让厉声地说:“大丈夫怎么能为夷狄作说客呢!’’持续了一个多月,敌人才退却。没多久,皇上召见,任命他做广州总管。他将要赴任时,唐高祖问他防守边疆的策略,刘世让回答说:“突厥南下侵犯,只不过把马邑作为他的中路罢了。按照我的设想,请在崞城派置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多储备金帛,凡是来投降的都厚厚地赏赐他,经常出奇兵抄掠敌方城下,割踩他们的庄稼,破坏他们的产业。不用一年,他们就没了粮食,马邑就不值得操心了。”唐高祖说:“除了你没人可以来当此重任了。”于是让刘世让飞驰去经办这件事。突厥怕他的威名,于是使用反问计,说刘世让与可汗共同谋划,将要作乱。唐高祖没有审察这件事,就杀了刘世让.抄没了他的家产。贞观初年,突厥投降的人说刘世让当初并无叛逆的阴谋,皇上才赦免了刘世让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选择各2分,翻译各6分,共18分)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日“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竞陵王萧)子良为会稽太守,云为府主簿,后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日:“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日:“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日:“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园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日:“不谓今日复见谠言。”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咳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咳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晗①,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植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初,云为郡号廉洁,及贵重颇通馈遗,然家无积蓄,随散之亲友。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日:“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日:“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起。二年果卒。帝为流涕,即日舆驾临殡,诏赐侍中,卫将军,敕赐谥曰文。 (《南史》)
【注】①晗:通"玲",古殡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 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 ③壮:中医艾灸。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候叔明见之 等候
B.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 辅佐
C.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询问
D.性颇激厉,少威重 缺少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愿陛下知稼穑之艰难 B.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 士不敢弓而报怨
C.缓之一月乃复 D.重衣以覆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以乱易整,不武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齐武帝误以为范云是一位阿谀奉承之辈,准备流放他,后来听说他在辅助子良时,经常规劝子良,陈说朝政得失,就改变了主张。
B.范云随从文惠太子在东田观看农民收获稻谷时,委婉含蓄地劝告文惠太子不要安于一朝的逸乐,受到太子和侍中萧缅的敬重和赞赏。
C.范云敬重寡嫂,家中事总要先听寡嫂的意见再做;关心朋友,朋友去世后,让出新房中的东房代停尸之用,并亲为其发丧,深受世人的赞赏。
D.范云担任吏部尚书掌管选举事宜之后,皇上对他寄予厚望,每曰文书满案,宾客满门,但是他应对自如,口无阻滞,官府文书,处理如神,当时的人都敬佩他聪敏明鉴。
把阅读材料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2)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春、夏、秋三个农忙时节的农活,也很辛苦,希望太子殿下能够体察种植和收割庄稼(农事)的艰难,不要追求一时的安逸。”
(2)范云性情急躁、直率,缺乏稳重严肃的态度。对于是非关系,往往表现得匆忙、仓促,有的人士就有点看不起他。
【小题1】见到
【小题2】A的,B表递近,表目的;C才,竟;D连词,介词。
【小题3】B不是“委婉含蓄”,是“直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范云字彦龙,是南乡舞阴人。范云六岁时就跟着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每天诵读九页。陈郡的殷琰有知人之明,(一天),他去到叔明家,见到了范云,对叔明说:“此儿是三公和辅相的人才啊!”范云生性机灵敏捷,对事情的认识颇有见地,善于写文章,下笔即成,当时的人常怀疑他是预先构思好的。(竟陵王萧)子良任南徐州、南兖州刺史,范云都跟随着(他)调迁任职,他还经常向子良陈奏一些朝政上的行失。不久子良被朝廷授予了尚书殿中郎。子良就为范云向皇上求俸禄,齐武帝说:“我听说范云对你阿谀奉承,按政令应当流放他。”子良回答说:“范云侍奉臣下,经常告诫劝谏,谏书存放在我那有上百张啊!”齐武帝索取观看,看到那言辞都恳切备至,感叹了很久,说:“没想到范云竟是如此,还是让他辅佐你吧!”文惠太子曾到东园去观看收割稻子,范云当时随行。文惠回头对范云说“看他们割得多快呀!”范云说:“春、夏、秋三个农忙时节的农活,也很辛苦,希望太子殿下能够体察种植和收割庄稼(农事)的艰难,不要追求一时的安逸。”文惠听后神情肃然,并向范云致谢。从东园里出来后,侍中萧缅原来还并不了解范云,等到上车,握着范云手说:“想不到今天又听到如此刚直的言论。”范云性格忠厚和蔼,奉事寡居的嫂嫂很是尽叔礼,家内之事一定要先问后行。他喜欢节义,崇尚新奇,专门帮人解决危难的急事。范云年轻时与领军长史王 友善,范云建新宅落成,刚搬完家,王 恰好死于官舍,尸体无停放之处,范云就让出乐厢房供停尸之用。让尸体从大门移入,亲自料理殡殄之事,将一块玉放入死者口中,按丧礼为其招魂,当时人都认为实在难得。后来范云担当了选官,皇上对他寄托非常隆重,他每日文书盈案,宾客满门,范云却应对如流,口无阻滞,官府文书,处理如神,当时人们都钦佩他聪敏明鉴。范云性情急躁、直率,缺乏稳重严肃的态度。对于是非关系,往往表现得匆忙、仓促,有的人士就有点看不起他。起初,范云治郡被称廉洁,位高权重后,也颇收受贿赂;然而,家无积蓄,每有收入,随即散给亲友。当时武帝受九锡,即将称帝,范云忽然发病中风,在家待了两天半才请医生徐文伯来诊视。文伯说:“缓治则一月之后就会康复,想要今日治愈,只恐怕两年之后复发就无可救药了。”范云说:“早上得知真理,要我晚上就死都可以(范云借用此语,以表达他急于康复,辅佐梁武帝建国的急迫心情),何况两年呢!”文伯于是就用火灸来加以攻治,用很厚的衣物覆盖在范云的身上。一会儿,范云就汗流满背,病情即刻消失,可以起床了。但两年后范云果然去世了。皇上悲泣流泪,当天亲临观看殡殓,下诏追赠为侍中、卫将军,下诏赐其谥号为“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调查揭发)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辩,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辩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然:认为……正确
B.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 拜:授与官职
C. 忽辛遂伏辜 辜:罪
D.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 易:交换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
B.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遂降轻刑之诏
C.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诏趣召之,见于便殿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上以老臣廉,故赐臣
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
①搜挟蠹弊,悉除之 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惟公独否 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决壅滞,黜奸贪 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B. 阿合马专权时间长,他卖官枉法,朝廷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就都降级。
C. 忽辛犯罪,世祖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其中一个叫宰执的人曾经收受过他家的钱物,而张雄飞也单独收过财物。
D. 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为自己辩白。
将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
译文:
②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译文:
③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
①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
②大规模狩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
③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小题1】易:改变
【小题2】介词,在 A项(语气助词;被)B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小题3】②是罗英对张雄飞的赏识之语。③是从忽辛口中表明张雄飞的清廉。⑥是皇帝采纳张雄飞不随意赦免犯人的意见。
【小题4】“历”是“逐一”的意思,忽辛说审问他的官员都收受过他家的财物。张雄飞没有收受财物。
【小题5】① “陈”、“说”翻译准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
② “善”“是”翻译准确各1分,句子翻译通顺1分,共3分
③ “所以”、“旌”、“为……所”翻译准确各1分,判断句式翻译准确1分,共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至元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大规模狩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在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钱二千五百贯。”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二十一年,卢世荣因善于阿谀被重用,张雄飞和许多官员同时被罢免。
二十三年,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