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两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隶校尉;父儒,桓帝时太常。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四迁为庐州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势力战,大破之,郡界平。后安风贼戴风等作乱,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其余党辈原为平民,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并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衤氐 衤周,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注] 衤氐 衤周:汗襦,短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皆持兵勒陈 陈:陈列

B.宥其枝附 枝附:随从的人

C.乃羸服间行 间:从小道

D.候民病利 病利:兴利除害

2.比较下列句子中:“为”、“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四迁为庐江太守 ②续为上言 ③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④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 B.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

C.其余党辈原为平民 D.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4.对下列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 ②属县余贼并诣续降

A.①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牵连到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属于县里的其他贼人都到羊续那里投降。

B.①等到窦武兵败,羊续也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属于县里的其他贼人都到羊续那里投降。

C.①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牵连到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

D.①等到窦武兵败,羊续也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

5.根据文意,对“郡内惊竦,莫不震慑”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

B.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C.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

D.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

6.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羊续是官宦世家,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才能,当了官,并且屡屡升迁。

B.羊续先作充分的准备,使贼人受到震慑,再发兵攻贼,取得卓著的战绩。

C.羊续的妻子携儿暗中来到官邸,羊续不让他们进去,说自己生活清苦,没能供养他们母子。

D.本文主要记叙了羊续平乱的功劳、为官的业绩和为人的清廉。

ACBCCD


解析:

1.A(通“阵”)2.C(为:动词,任,担任;介词,替,给。与:动词,给;介词,和,跟)3.B(又被征辟;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反动制度复活)4.C(“党”是暗地里结成集团,所以,“败”是因事,“坐”:牵连)5.C 6.D(A“当了官”是因为忠臣子孙;B“震慑”的不是贼人;C“秘”是羊续儿子的名字,不是暗地里)

参考译文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他的祖先七代都曾任二千石级别的公卿或校尉。祖父羊侵,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汉桓帝时任太常。羊续因为是忠臣子孙受拜郎中,离任后,被征辟到大将军窦武的幕僚任官。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在家中闭门不出,静居自守。党禁解除后,再被征辟到太尉府任官,经四次迁升为庐江太守。以后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放火焚烧城郭,羊续调发县里二十多岁以上的男子,都发给兵器上阵,年幼体弱的,让他们全部担水灭火。共调几万人,齐心奋战,大败敌兵,庐江郡界内得以平定。此后安风的贼人戴风等人作乱,羊续又率兵将其击溃,斩杀三千余人,生擒了首领,其余的党羽照旧做平民,羊续发给生产工具,让他们回乡务农。

    中平三年,江夏兵卒赵慈反叛,杀死南阳太守秦颉,攻陷了六个县。朝廷拜羊续为南阳太守。他进入南阳郡界内,便化装为平民间道而行,仅带一名随侍童子,了解各县情况,询问风俗民情,然后才去上任。各县的令长贪猾还是廉洁,官民善良还是奸邪,他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郡中人惊奇震恐,都被他所慑服。于是调兵与荆州刺史王敏一同进攻赵慈,将其斩首,俘获贼众五千多人。于是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羊续上报朝廷,宽免了那些随从作乱的人。贼人清剿平定之后,羊续在郡里颁布政令,为百姓兴利除害,百姓都欢悦佩服。当时有权势的和富贵的人家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这深为憎恶,因此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乘用的车马也很简陋。府丞曾向他贡献鲜鱼,羊续收下后却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献鱼,羊续就把先前悬挂的那些鱼拿给他看,告戒他以后不要再送。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后来到官邸找他,羊续却拒之门外,他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去。羊续所有物品只有布制的衣服、破旧的短衣,几斛盐和麦而已,羊续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的母亲呢?”因而让羊秘和他母亲一起回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与推戴功 以致天下之士

B.吾其缁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求忠臣必于孝子 亦将有感于斯文

D.而辟河南巡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以智“不屈”的一组是 ( ) (3分)

① 以智怀血疏讼冤 ② 京师陷,以钾哭临殡宫 )

③ 变姓名,卖药市中 ④固称疾,屡诏不起

⑤ 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 ⑥惟所择,以智趋右

A. ① 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吕弹幼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l )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5分)

(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天子也。(5分)

1. B 2. C3. D4.(1)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2)(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


解析:

1.(3分) B (两个“其”,都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A项两个“以”,第一个介词,因为;第二个顺接连词。C项两个“于”,第一个介词,从;第二个介词,对。D项两个“而”,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递进)2.(3分) C(①只是为父申冤的举动;②方以智为崇祯帝尽忠的表现;⑤只能说明方以智作抉择时两难的心理)3.(3分) D(是清帅最后听任方以智做和尚)4. (1)(5分,“会”、“中”各1分,倒装1分,省略1分,全句顺畅1分)(2)(5分,“系”、“日”各1分,省略1分,感叹语气1分,全句顺畅1分)

参考译文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亲方孔炤,明朝时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带着血写的奏疏上诉申冤,(他的父亲)得以释放。方以智,崇祯庚辰进士,被授予检讨之职。适逢李自成攻破潼关,范景文上疏推荐方以智,(皇上)在德政殿召见方以智应对,他的回答切中要害,皇帝抚着几案说好。因为违背当权者的意志,(方以智)最终没有得到任用。京师(被李自成军队)攻陷,方以智到殡宫痛哭,至东华门,被抓捕施加酷刑,两个髁骨骨头都露出来,他始终不屈。

李自成军队溃败,方以智向南逃亡,正赶上马、阮乱政,(马士英、阮大铖)报复旧怨想杀他,方以智于是流落岭外。他曾写过一篇文章,上陈述祖上之德,下表白自己隐居之志。更改姓名,在集市上卖药。桂王在肇庆登基,(方以智)因为参与拥戴(桂王)有功,被提拔为右中允。扈王驾临梧州,(方以智)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官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很快被罢免宰相之职。后来多次被征召,他坚决借病推托,不出来为官。他曾经说:“我若回朝廷任职,就辜负了国君;若出游又辜负了父母。我还是披缁为僧吧?”

后来到了平乐,他被(清兵)抓住。清帅想劝降他,左手拿着官服,右手拿着白晃晃的刀子,要他选择是(为官还是就刑),以智走向右边(选择死),清帅对他更加礼敬,听任他做和尚。(方以智)改名为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先前)以智还在闭门打坐时,友人钱澄之也客居金陵,遇到一位原先在中官为官、现出家为僧的熟人,(那僧人向钱澄之)问起以智,澄之反问:“你难道早先认识他吗?”(那人)说:“不是。(我)过去陪侍先皇,有一次朝罢,皇上忽然叹息道:‘求忠臣一定要从孝子当中找!’像这样说了两次。我跪着问什么缘故,皇上说:‘早上听讲经,有个讲官的父亲在河南做巡抚,因为失职获罪被判杀头,那讲官(照样)薰衣,衣着、举止如同平常。像这样不孝,能成为忠臣吗?(我)听说新科进士方以智,他的父亲也被囚禁到牢里,他每天哭号、流泪,拿着奏疏求人解救(他父亲),这(同样)也是做人的儿子啊!’说完再次叹息,(后来)很快释放了方孔炤,征召他做河南巡抚,外廷也知道这个缘故吗?”钱澄之把这些话转述给方以智,方以智匍匐在地痛哭失声。

方以智天资禀赋卓异聪颖,十五岁时,经、子、史书上的文章大体上都能背诵。他涉猎广泛,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乐、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类(学问),考查它们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目的意图。著述有几十万字,(如今)只有《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2分)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策(孙策)薨,诸长吏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丧服,这里作动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使,曹公(曹操)司空(官职名)辟(征召、征聘),皆不

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阳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锁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关羽既败,权使翻筮(占卜)之,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翻由是得免。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长吏欲出赴丧 并:一起,一同。

B.曹公为司空辟,皆不 就:赴任,上任。

C.欲鞭击禁,权呵止之 抗:对抗,__。

D.权于是大??怒,剑欲击之 手:手拿,手执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汝欲伪求免邪

其无礼于晋

B. 芳阖户不应遽避之

朝济夕设版焉

C. 城中人岂可尽信

燕国见陵耻除矣

D. 后??权楼船会群臣饮

嘉为先言秦王曰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虞翻“疏直”的一组是(    )(3分)

①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    

②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③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⑤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

⑥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翻遇事周全,深谋远虑。孙策死后,他劝阻了一些想去赴丧的官吏,保持了社会的安定;麋芳出降,他建议要先控制住城门,以防有变,挫败了城中伏击的阴谋。

B.虞翻非常好酒,喝酒后总是冒犯孙权。一次孙权亲自敬酒,他假装醉酒卧地;孙权走后,他又起身。孙权为此把他流放到交州,此后他以讲学为生。

C.虞翻正直坦率,遇到看不惯的事,他总是挺身而出。于禁骑马和孙权并排而行,遭到他的呵斥;乘车与麋芳相遇,麋芳的部下要他让道,遭到他的讥讽。

D.虞翻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懂医学,曾为吕蒙治病;他会占卜,预言关羽两日被杀,果然得到了验证;他学识渊博,曾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释。

1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3分)

(2)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4分)

(3)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3分)

    13、C

14、C

15、B

16、A

17、(1)因为虞翻兼通医术,请求让他跟随自己。

(2)魏国将领于禁被关羽俘虏,被囚禁在城中,孙权到了以后就释放了他。

(3)当关时反而开着,当开着时反而又关上了。难道做事就应该这样吗?


解析:

    13、抗:举起,扬起

14、结构助词

15、②⑤均体现虞翻有远见

16、B项“非常好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喝酒后总是冒犯孙权”与文意不符;“以讲学为生”文中没有依据。C项是乘船,而不是坐车。D项“曾治好了吕蒙的病”不符合文意,吕蒙称病是借口,不是真病。

参考译文: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孙策去世,各位上级官长都想一同出城奔丧,虞翻说:“恐怕邻县的山地居民扰乱生变,离开城邑到很远的地方去,必然招致意外。”于是都留来来,穿着规定的孝服守丧。其他郡县都效仿这一做法,各地因此平安无事。后来虞翻被州里推荐为秀才,汉朝征召他担任侍御使,曹操以司空的官位征召他他,他都没有去赴任。??

孙权任命虞翻为骑都尉。虞翻多次冒犯孙权,直言规劝,孙权不高兴。虞翻又生性不喜欢随俗,经常被人诽谤诋毁,因犯罪被贬谪到丹阳泾县。吕蒙图谋攻打关羽,借口有病回到建业(今南京),因为虞翻兼通医术,请求让他跟随自己,也打算借此机会让他得以自由。后来吕蒙率军西进,南郡太守麋芳打开城门投降。吕蒙没有占领郡城而是在沙滩上作乐庆贺。虞翻对吕蒙说:“现在出来投降的只是一个麋将军,城中人难道能够都相信吗,为什么不尽快进城拿到城门控制权呢?”吕蒙马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城中有埋伏阴谋,因为虞翻的建议使得阴谋没有得逞。关羽被打败后,孙权让虞翻占卜,虞翻说:“不出两天,关羽必被杀头。”后来果然如虞翻所说。孙权说:“你占卜的本领虽然比不上伏羲氏,但可以与东方朔相比。”魏国将领于禁被关羽俘虏,被囚禁在城中,孙权到了以后就释放了他。有一天,孙权骑着马出来,带着于禁,和他并排行走。虞翻斥责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敢同我们国君骑着马并排行走!”虞翻想要扬起鞭子击打于禁。孙权呵斥阻止了虞翻。后来孙权在楼船上宴请群臣喝酒,于禁听到音乐激动得流泪,虞翻又说:“你打算凭借伪装来求得免罪吗?”孙权觉得非常扫兴。??

孙权即位吴王后,设宴庆贺,到酒宴最后,孙权亲自起身向大臣们劝酒,虞翻倒在地上假装喝醉了,不端酒杯。等孙权离开后,虞翻又起身坐下来。孙权于是大怒,手持宝剑要去杀他,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恐惧的。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苦苦劝谏说:“大王在喝了三杯酒后杀死品行高尚的人,即虽然虞翻有罪,但天下谁知道他该杀呢?况且大王因为能容纳有才能的人而闻名,所以天下人都来投奔归附,现在因这一下子毁弃了自己的好名声,值得吗?”虞翻因此得以免于死罪。

虞翻曾经乘船出行,在途中遇上了麋芳,糜芳船上人多势众,打算让虞翻主动避让,前面的士兵说:“避开将军的船!”虞翻大声道:“失去了忠心和信誉,拿什么侍奉君主(说糜芳是降将)?把别人(蜀国)的两座城池丢弃了,却仍然自称为将军,可以吗?”糜芳关上门不回应,并且迅速地避开了虞翻。后来,虞翻乘车出行,又经过糜芳的军营大门,军官把营门关上了,虞翻的车马不能通过。虞翻又大怒说:“该关的时候反而打开,该打开的时候反而关闭。难道做事就应该这样吗?”糜芳听到后,感到很惭愧。虞翻性情正直坦率,多次因饮酒犯过错。孙权积累愤怒不止一次,于是就把虞翻贬谪到交州。虞翻虽然获罪被流放,但他仍讲学不止,学生常常多达几百人。他还给《老子》《论语》《国语》这些书作注解,都流传到了后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史记·魏公子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车趣驾归救魏 趣驾:奔向魏王

B.以平原君 称:顺遂,满足

C.公子妄人耳 妄人:胡作非为的人

D.赵王扫除自迎 扫除:打扫清除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魏无忌“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①(赵孝成王)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②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③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④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⑤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⑥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下列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B.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C.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D.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4分)

译文

(2)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3分)

译文

(3)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3分)

译文

    10. B.

11.A.

12.D.

13.(1)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

(2)公子打听到他们所在之处,便(变换服装)步行前去拜访,与两人交游,十分友好。

(3)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


解析:

    10. A项,急忙乘上车;C项,举动糊涂的人;D项,打扫台阶;

11.①句写赵国对公子的感激,③句写公子谦虚、自责;⑤句指士人归向公子。

12.“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不合愿意。

  [译文]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公子听说后,流露出骄傲得意,自以为有功的神色。门客中有人劝说公子:“有的事情可以不忘,有的事情不可不忘。别人有恩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德于别人,希望公子忘记它。再说,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臣了。公子自以为有功而骄傲,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不应该啊。”于是公子感到有愧自责,好像无地容身似地。赵王打扫台阶亲自迎接,表示主人的礼节,引公子上西边的台阶,公子谦让一旁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自言有罪过,对魏国负罪,对赵国无功。赵王陪伴饮酒到天晚,不忍说出献上五城,因为公子谦让。公子最后留在赵国。赵王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把信陵封给公子。自此,公子在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水之家。公子想见两人,两人隐匿,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所在之处,便变换服装步行前去拜访,与两人交游,十分友好。平原君知道后,对夫人说:“原来我听说夫人弟弟公子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公子竟胡乱地跟那些赌博的、卖水的交游,公子是个做事糊涂的人啊!”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拜谢了姐姐,准备离开,说:“我开始听说平原君贤明,所以有负魏王而救赵国,以满足平原君的心愿。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不过是图虚名,装门面的举动罢了,不是想真正求得士人。无忌在大梁时,常听说这两人很贤明,到了赵国,还惟恐不能见到。我无忌现在同他们交游,尚且害怕他们不愿意呢。现在,平原君竟以此为羞,可见,平原君不值得交往。”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夫人把这些话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便免冠谢罪,坚决留住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知道了,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投奔公子,天下的士人也归向公子,公子使得平原君的门客倒向一方。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魏。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日夜出兵往东攻打魏国。魏王十分担心,派使者到赵国请公子,公子担心魏王恼怒他,便告诫他的门人说:“谁敢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斩首。”宾客都背弃魏国来到赵国,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去。可是,毛公,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忧虑,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毁了先王的宗庙,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话未说完,公子马上改变了神色,连忙告诉管理车马的人安排车驾,赶回魏国。魏王见到公子,彼此流泪哭泣,并且把上将军的印授给公子,于是公子为将,统率五国的军队,在西河之外大破秦军,秦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①,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之,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迎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闱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③,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生闻之,怃然惆怅,立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灯火:灯火费;②考满:明清时考察官吏的一种制度;③捷南宫:指在会试中考取了进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词赋,冠绝当时 绝:超过

B.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 遗:遗留

C.公适以忤上官免 忤:冒犯

D.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瘥:病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辞而归,杜门不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生以生平所拟举业悉录授读

使者大喜,女口惠语以让单于

C.而所遇刁二偶,困于名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险以远,则室者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叶生的文章名冠—时,但时运不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丁乘鹤见到他的文章大加赞赏,时常给些钱粮让他养家。

B.叶生参加乡试,由于丁乘鹤在学政面前说了不少好话,最终金榜题名,丁乘鹤将考卷底稿拿来看,击节称赞。

C.叶生十分感激丁乘鹤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教授他的儿子,使丁再昌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及第,最终在礼部做了官。

D.丁再昌考中进士后,叶生最终也考中了举人,他衣锦还乡,可是他的妻子看到他死而复

生,惊吓得扭头便跑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B    9. D    10.B

  11.(10分)

  (1)因为我的疾病多劳先生久等,心里实在不安。今天有幸能跟随您了。

  (2)丁县令立即收拾行装准备一早就动身。到家后,他让儿子拜叶生为师,早晚都同叶

生在一起。 


解析: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定远,地名。 (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业农      业:以……为职业

B.达薄其人     薄:看不起

C.明年二月,病笃  笃:(病)重

D.不矜不伐     矜:怜悯,同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祖乃得归 /  ②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

B.①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 ②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

C.①以达为右丞相 / ②以故所向克捷

D.①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 ②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11. 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B.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②有布衣兄弟称   

C.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 ②单车就舍

D.①诸将奉持凛凛      ②延礼儒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B. 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 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 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6分)

②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4分)

9.D  10.D  11.C  12.A

13.(10分)①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徐达)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又跟随太祖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

  ②徐达在谋略上特别擅长,所到之地不惊扰百姓,如果得到(或“抓到”)壮士,就用恩义结交他们给自己使用。

      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奇妙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玄宗奇之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B.儿女饿殍者数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溯沿湘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时琯为宰相        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11.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3分)

⑵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3分)

⑶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4分)

⒐C

⒑D

⒒B

⒓B


解析:

⒐C(C项中的“过”应解释为“拜访”。)

⒑D(A项前句为代词,指代杜甫。后句为音节助词,不译。B项前句为助词,附在“饿殍”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后句助词,放在“今”之后,不译。C项前句为连词,译为“于是”。后句为副词,译为“才”。D项两个“为”都是动词,译为“担任”。)

⒒B(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上述二句不能表现其凄苦人生。)

⒓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⒔⑴你父亲严挺之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⑵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⑶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去安葬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前面。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名为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名为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名为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科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召兵马。杜甫趁黑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天,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于是游历东蜀投靠高适。刚到高适就死了。这一年,崔宁杀掉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出三峡,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个晚上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杜重威,朔州人也。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重荣为偃月阵,重威击之不动。重威于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乃分兵为三,重威先以左右队击其两翼,战酣,重胤以精兵击其中军,重荣将赵彦之来奔,重荣遂大败,走还镇州,闭壁不敢出。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破镇州,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皆没之家,高祖知而不问。及出帝与契丹绝好,契丹连岁入寇,重威闭城自守,属州城邑多所屠戮。胡骑驱其人民千万过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敝,又惧契丹之至,乃连表乞还京师。未报,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镇州所留私粟十余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和市军储,乃录以闻,给绢数万匹以偿之,重威大怒日:“吾非反者,安得籍没邪!”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以瀛州降,复以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水力战,而重威按军不动,彦筠遂败,清战死。转运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为桥,募敢死士过河击贼,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契丹遣骑兵夜并西山击栾城,断重威军后。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契丹大悦,许以中国与重威为帝,重威信以为然,乃伏甲士,召诸将告以降虏。诸将愕然,以上将先降,乃皆听命。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契丹赐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诸军,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师,重威以晋兵屯陈桥,士卒冻饿,不胜其苦。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顾。汉高祖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余日。重威食尽,民多逾城出降,皆无人色。重威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次请降,高祖许之。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燧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节选自《新五代史•杜重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威逆战于宗城 逆:迎战

B.未报,亟上道 报:报告

C.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 书:书写

D.高祖病甚,顾大臣日 顾:环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重威“无行”和“心怀异志”的一组是

A.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 重威惧,不受命

B.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阴遣人诣契丹请将

C.重敛其民,户口凋敝 重威俯首不敢仰顾

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顾大臣日:“善防重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重荣反叛,起初杜重威率兵攻打不动。后来兵分三路攻打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投降,这才打败了安重荣。

B.杜重威军人出身,没有德行。大肆搜刮百姓,对百姓不加以体恤,在百姓受到契丹的欺凌时也没有发兵营救。

C.杜重威不懂为将的谋略,对于别人的建议也不采纳。当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契丹战斗时,在部下苦战时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而按兵不动。

D.杜重威心怀异志,投降契丹,受到百姓的唾骂。后归降汉高祖,在汉高祖死后大臣们共同杀掉了杜重威和他的儿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5分)

译文:

(2)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5分)

译文:

1.B(报:答复,回复。)

2.B(A:“重威惧,不受命”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C:重威俯首不敢仰顾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D:“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不能反映出“无行”。)

3.C(“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原文中并没有体现。)

4.(1)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剐交战,后退的先败。”(少:稍微;却:后退,退却;伺:等待:方:刚。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2)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异志:二心、叛变、篡逆皆可;乃:于是;阴:暗中,秘密地;诣:往,到。每点1分,句意明确1分。)

【参考译文】

杜重威,朔州人。安重荣反叛,杜重威在宗城迎战,安重荣摆偃月阵,杜重威攻打不动。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刚交战,后退的先败。”于是分兵三路,杜重威先命左右队攻打队方的雨翼,战斗激烈时,王重胤又率精兵攻打封方的中军,安重荣部将赵彦之前来投奔,安重荣于是大败,逃回镇州,关闭营垒不敢出战。杜重威攻破镇州,因功授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杜重威是军人出身,没有德行而又不懂为将的谋略。攻破镇州后,将府库的积蓄和安重荣的资产全部夺取,自家吞没,晋高祖虽然知情却没有追问。到晋出帝和契丹绝交后,契丹连年进犯,杜重威闭城自守,所属州县城邑大多受到屠杀。胡骑驱赶他成千上万的百姓经过城下,杜重威登城嘹望,却没有出城营救。

杜重威在镇州,大肆搜刮百姓,使镇州人凋敝,又怕契丹前来进犯,于是接连上表请求回到京师,还没有等到答复,就急忙上路,朝廷不能制止,就授任杜重威为邺都留守。而在镇州留下私人的粮十多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向百姓议价购买粮食作为军粮,于是登记上报,给他几万匹丝绸作抵偿,杜重威大怒说:“我不是反叛的人,怎能登记没收财产!”

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称以瀛州投降,又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契丹侵犯镇、定二州,杜重威向西急行军至中渡桥,和契丹隔着滹沱河布阵。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河奋力作战,而杜重威按军不动,宋彦筠因此被打敢,王清阵亡。转运使李谷教杜重威用三脚木建桥,招募不怕死的士兵过河攻打贼军,将领们都认为对,唯独杜重威不同意。

契丹派骑兵速夜沿着西山攻打栾城,截断杜重威的后路。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契丹人十分高兴,许诺拿中原让杜重威称帝,杜重威信以为真,于是埋伏甲兵,召集将领们宣布向虏军投降。将领们惊愕不已,因上将先投降,于是都从命了。杜重威拿出降表让将领们签名,于是命令士兵在栅寨外摆开阵势,士兵们还欢喜跳跃以为是要与敌决战,杜重威告诉他们粮食吃完出去投降,士兵俩都脱下铠甲大哭起来,声震原野。契丹赐给杜重威红袍,让他穿上巡视军队,授任杜重成为太傅。

契丹侵犯京师,杜重威率晋兵屯驻陈桥,士兵饥寒交迫,不能忍受痛苦。杜重威在路上出入,街上的人跟着骂他,杜重威低头不敢仰视。汉高祖平定了京师,授任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害怕,不接受任命。汉高祖派高行周进攻他,没能攻克,汉高祖于是亲自率兵攻打他。又派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见他,杜重威不从命,而汉兵多次战败,包围他一百多天。杜重威粮食吃尽,不少老百姓越过城墙出来投降,都面无人色。杜重威于是派判官王敏和他的妻子相继请求投降,汉高祖准许。杜重威穿着白衣服出来见汉高祖,汉高祖赦免杜重威,授任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汉高祖病重,环视大臣说:“好好提防杜重威!”汉高祖去世,封锁消息没有发丧,大臣们共同杀掉杜重威和他的儿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琏,将尸体抛到街市,街上的人踢尸大骂,官吏不能禁止,肢裂尸体,任意践踏,一会就不见尸体了。


解析: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2.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4分)

  ⑵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3分)

  ⑶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3分)

1、答:B(A谢罪 B拒绝;辞别 C举起 D多次)

2、答A(例句:为,介词,替。A替 B成为 C因为 D被)

3、答:B("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不是阳城酗酒的原因,文中无此表述。)

4、(1)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都送给了他.

(2)(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3)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 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 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处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与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 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是有德义的人,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送给了他。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做右谏议大夫,特地派长安尉杨宁到他家送给他成捆的丝织品。

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等到他出任官职,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们都就繁杂锁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却与他的两个弟弟延请宾客,日夜畅饮。有朋友想劝他不要整天宴饮,阳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让这个朋友喝酒,朋友拒绝,阳城就先举起满满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与他推杯换盏,有时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阳城有时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怀中,朋友们说什么他全没听见。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阳城常对他的两个弟弟说:"我俸禄的收入,可以先估计一个月吃米及薪菜盐的花费,先准备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积余。"衣服没有多余的,有朋友称赞他衣服漂亮,他就高兴,把衣服送给人家。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结果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阳城出京做道州刺史。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阳城同情他们生离死别,不进贡。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呈上奏章,写道:"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从此就不再进贡了。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观察使多次指责。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赋税,到了道州,对阳城没有出来迎接感到奇怪,拿这事问当地官吏,官吏说:"阳城认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了。"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判官在道州停留了几天,阳城不敢回去,住在馆外待命。判官见状勿忙告辞离去。顺宗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死了,死时七十岁。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④。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明知:明明知道

B.令装治行治 行:准备出发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异故:不同的缘故

B D C


解析:

1.A.确实知道;C.确定了日期;D.别的缘故。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正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一定要回到原文,从上下文的脉络去推断词义的正确与否。

2.A.动词“到、去、往”;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 D. ①被,②到;3.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筛选。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4.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