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阔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日;“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现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回:“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__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宽,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再拜日 阙:皇宫。

B.及徙青神县 徙:迁移。

C.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 谙:熟悉。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振;救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以母丧去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B.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县吏受财,狱既具

C.乃奏之,他日引对 乃使杀人者守国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

1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设几案,置章其上 置章其上: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

B.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 固问之:坚持问他想当什么官。

C.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 贫不自给:贫穷得自己不能给官府钱财。

D.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一切放还:一律释放他们回来。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张逸是“良吏”的一组是

①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

②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③后邑人__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④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⑤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⑥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7.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受皇帝重视的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张逸知长水县,为官很清廉。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__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能明察案情而惩处杀人却诬告他人的华阳驺长,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面犯罪发配的人。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CDC


解析:

13.B(徙:调任)14.A(A第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凭”。B两个“既”都是时间副词,相当于“……以后”。C两个“乃”都相当于“于是”。D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来”)15.C(“不自给”是“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的意思,“给”指“供应生活物品”)16.D(①句说明张逸孝敬母亲,⑤句所说是客观情况。而②③④⑤句都能说明张逸是良吏。有①⑥的项不选)17.C(“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不合文意,实际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允许)18.(1)皇帝一向认为张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张泌推荐他。(2)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兔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允许。((1)雅:一向。贤:认为贤良。用:因为(2)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允许)

参考译文:

张逸字大隐,是郑州莱阳人。他考中进士,主管襄州邓城县政事,很有才能出众的名声。知州谢泌将推荐张逸,先摆好几案,把参章放在它的上面,望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又拜说:“老臣我为朝廷选到了一个好官吏。”于是上奏章推荐张逸。后来一天召引张逸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真宗问张逸想要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母亲年老在家乡,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地方长官下属官吏的官职,回去奉养母亲就满足了。”朝廷任命他做澶州观察推官,过了几天,因母亲丧事免去官职。服丧期满,召引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皇帝又坚持问他想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希望得到京城官职。”朝廷特地改任他为大理寺丞。皇帝一向认为谢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谢泌推荐他。后来张逸主管长水县政事,这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很优厚地对待他,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贫穷得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治办行装。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后来县邑人__亮、杨异相继考中进士,张逸改他们居地名字叫“桂枝里”。他多次升官,到尚书兵部郎中,主管开封府政事。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免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应允。宋仁宗说:“主管官员能守法,我忧虑什么呢。”他凭枢密直学士主管益州政事。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民风。华阳县掌管车马的官吏杀了人,他诬告道旁走路的人,县府官吏接受了钱财,案子审定以后,张逸于是让杀人的人看守囚犯。张逸说:“囚犯脸色看出冤枉,看守的人神态不正,是否看守的人杀了人呢?”囚犯才敢说话,看守的人果然认罪,立刻杀了他,蜀地人认为他很神灵。恰逢一年大旱,张逸让人们筑堰堵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官府积蓄的粮食减价卖出来救济百姓。起初,百姓饥饿多有人杀耕牛吃肉,因这样获罪的人都发配关中。张逸上奏章说:“百姓杀牛来救活将要死的性命,与偷盗杀牛的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将要荒废种庄稼的事。今年庄稼稍稍成熟,请求一律释放他们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朝廷答复批准。不久,他死在官任。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世说新语》

【注】① 二陆:即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故称“陆平原”,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故称“陆清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尤:尤其

B.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冀:希望

C.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始:开始

D.何忧令名不彰邪            彰:显著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B.或说处杀虎斩蛟 /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C.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D.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下列各句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①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A.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

②古人认为‘早晨听说(自己)晚上就要死去’是很遗憾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B.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年龄已经老去

②古人认为‘(即使)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死去’也是值得称道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C.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

②古人认为‘(即使)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死去’也是值得称道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D.①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年龄已经老去

②古人认为‘早晨听说(自己)晚上就要死去’是很遗憾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处年少时逞强好胜,以武压人,因此乡亲们都很惧怕他。

B.周处能够主动杀虎斩蛟,为民除害,可见他的本性是仁义善良的。

C.本文通过周处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D.我们可以从周处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道理:树立志向,坚持志向,才会成功。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邑 人 大 姓 文 不 识 家 富 多 书 衡 乃 与 其 佣 作 而 不 求 偿 主 人 怪 而 问 衡 衡 曰 愿 得 主 人 书 遍 读 之 主 人 感 叹 资 给 以 书 遂 成 大 学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CACB


解析:

1、C(C项中的“始”应译为“才”。)

2、A(A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与“所”搭配表示被动。B项中前一个“或”译为“有的人”,后一个“或”译为“有时候”;C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代“蛟”,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D项中前一个“而”是顺承连词,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

3、C

4、B(B项错在,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并非出于主动,而是受人指使,所以他这一举动也不能证明他有为民除害的动机。)

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好动性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再加上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就刺杀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与蛟龙搏斗在一起。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互相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相互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大家的祸害,(他)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周处)便到吴地去寻找陆机、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正好遇见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修身养性,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担忧)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即使)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要死去’也是值得称道的,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们担忧的是立不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馆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馆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常选学馆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亦从学馆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馆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卷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欲诱进之           诱:引导

B.买刀布蜀物,赍郡吏以遗博士    遗:赠给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次:顺序

D.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光荣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B.蜀生皆成就还归

C.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    D.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县吏察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自文翁为之始云 / 夫晋,何厌之有

D.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翁重视教化的一组是( )

①少好学,通《春秋》    ②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③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④文翁以为右职

⑤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⑥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教民力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翁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汉景帝末年,他担任蜀郡郡守,执政期间他为人仁爱,注重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蜀郡。

B.文翁发现蜀地闭塞落后,便想用教化的方法来开化蜀人,他为了让张叔等人到京城学习,特地派人到京城给官员送礼。

C.蜀郡学生学成归来后,文翁根据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官职,有的人甚至做到了郡守、刺史。

D.文翁在蜀郡开办学校,使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增多,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朝廷下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人 不 学 不 知 道 然 玉 之 为 物 有 不 变 之 常 德 虽 不 琢 以 为 器 而 犹 不 害 为 玉 也 人 之 性 因 物 则 迁 不 学 则 舍 君 子 而 为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欧阳修《诲学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1、D(D项中“荣”是以动用法,应解释为“为……感到光荣”。)

2、B(B项中的“成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都指“完成……事业”。A项中“博士”古义为“一种学官”或“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今义为“一种学力”;C项中“以为”古义为“以……为……”,今义为“认为”;D项中“文雅”古义为“文艺礼乐”,今义为“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3、D(D项中两个“乃”都应译为“于是”。A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一个“以”是连词;B项中前一个“者”应译为“……的人”,后一个“者”应译为“……的原因”;C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的是“天下郡国皆立学馆”,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B(①项是说文翁自己重视学习;③项是文翁施行教化后取得的成果;⑤项是武帝推行教化的措施。)

5、B(文翁为京城学官送礼是在张叔等人去京城学习之后的事。此外,文翁此举不是为了贿赂学官,而是宣传、介绍蜀地文化。)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7、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晓道义。但是玉作为一件物品,有不改变(其本质)的常性。即使不雕琢它成为玉器,(它)仍然不失为一块玉。人的本性,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而做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怎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


解析:

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凭借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教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粗陋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于是选拔聪明通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告诫勉他们,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法律条令。(文翁)还减少节省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各位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派出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按照次序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所属郡县的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校里的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管理事务。每次出巡属县,也从学校各个学生中挑选那些通晓经典、行为端正的人随他一同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在京城学习的人数)相比。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要设立学校,此风气从文翁开始。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一年终结的时候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文艺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 不过:不原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论有长者的风范。

B.司马迁认为张释之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C.司马迁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他和张释之是好朋友。

D.司马迁认为用《尚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张释之,十分贴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1.C(A.徙:提拔;B.便宜:便利适宜;D.不过:没有责怪。)

2.A(凭着,介词;B.“被”,介词/“在”,介词;C.“竟然”,副词/“是”,表判断;D.“将”,副词/“且说”,连词。)

3.D(①并无法律依据;②张释之的担心;④文帝的行为。)

4.D(不是因恐惧而生的病。)

5.C

6.(1)上林尉东张西望,都不能回答。

(2)如果其中没有别人想得到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解析: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张释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称病辞职,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杀;想见景帝主动谢罪,又怕景帝不原谅他。最终还是去见了景帝并谢罪,景帝没有怪罪他。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因年老生病而死了。

太史公说:张释之的话有长者的风范,他遵守法律,不阿谀奉承。《论语》上说:“不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朋友就够了。”张释之的言论可以作为朝廷上的典范。《尚书》说:“不有所偏私,不袒护同党,君王的道路才会平坦;不袒护同党,不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会通达。”张释之差不多做到了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②怀:归依。

子曰:“盍各言尔志。”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2分)(2)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3分)(3)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两人陪侍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孝景初即位,为詹事。太后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遂不用。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及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宁可以让邪 让:推辞。

B.太后岂以为臣有爱 爱:喜爱,偏爱。

C.有如两宫螫将军 螫:同“蜇”,加害。

D.窦婴亦薄其官 薄: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②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 ①则妻子毋类矣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 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①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说明魏其有将相之才德的一组是

A.①令列侯就国,除关  ②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B.①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②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C.①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  ②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D.①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  ②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其侯在孝景朝为官期间先后二次托称生病离职,一次是因受太后憎恨,一次是因多次为栗太子争辩而没有效果。

B.梁人高遂能成功地说服窦婴出山回朝,主要是因为他指出了窦婴因栗太子事件而谢病不朝的做法客观上表明他在张扬皇帝的过失,这可能会给他一家带来灾祸。

C.武安侯本来想自己当丞相,但后来他认识到自己比不上魏其侯,就向太后举荐魏其侯为相,而自己甘愿当太尉,这说明他有让贤的美德。

D.魏其侯任丞相后,与武安侯等推行儒术,振兴太平政治,命令列侯返回各自的封地,废除关禁,开除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的族籍,因此受到不愿回国的列侯的诽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3分)

(2)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5分)

1.B(爱:吝啬。)2.D(以……的身分。A.①就,表承接;②却,竟然,表出乎意料。B.①那么,表假设;②就,表承接。C.①表修饰;②并且,而且,表递进。)3. C(A.②句是武安侯之所为;B.②是魏其明确其行为将祸及全家之后的行动;D.②句言其功业显赫,“沾沾自喜”,令人畏惧;)4. C(“说明他有让贤的美德”错误。)5.⑴现在你自己托病引退,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句意对得1分,“引”释为“引退”、 “屏闲处”译为“退隐闲居”各得1分。)⑵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如(比不上)魏其,如果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一定要让给魏其侯。[句意对得1分,关键词“素”(一向)、“归”(归附)、“即”(假如)、“让”(让给。)]


解析:

参考译文

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窦太后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

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汉景帝七年,栗太子被废,魏其侯多次为栗太子争辩都没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梁地人高遂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你自己托病引退,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魏其侯当丞相。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

武安侯(田蚡)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说武安侯道:“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于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

魏其侯和武安侯都爱好儒家学说。他们命令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废除关禁,按照礼法来规定吉凶的服饰和制度,以此来表明太平的气象。同时检举谴责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这时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为这个缘故,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魏其侯等人。到了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皇上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还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魏其侯、武安侯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题。

钟 离 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日:“《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其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日:“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暇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内,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日:“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日:“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竞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日:“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后汉书·钟离意传》有改动)[注释]①班: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愆:过失。

B.辟大司徒侯霸府 辟:征召。

C.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怜 伤:悲伤。

D.坐臧千金,征还服法 坐臧:犯了贪赃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 ②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

B.①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②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

C.①建父闻之,为建设酒 ②民防广为父报仇

D.①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②意亦具以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守甚贤之,遂任(意)以县事。 B.(意)诏部徒诣河内,时寒冬。

C.与克期(徒)具至,无或违者。 D.(意)不忍加刑,遣令(建)长休。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意辄移属其使作徒衣。

②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③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④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表明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

③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

⑤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⑥遂令建进药而死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在遣送囚徒到河内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弘农县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囚徒做了棉衣后,就写信向光武帝汇报此事。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等。他的仁爱和宽容,使罪犯受到了感化。

D.钟离意担任尚书,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由于办案有功,显宗下诏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非但不谢皇恩,反而把所赏放在地上不予接受,表现出一身正气。

1.C。“怜伤”是哀怜、同情的意思。2.B。省略的应是“上”,而不是 “意”。

3.B。A项两个“于”字都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B项①句的“乃”副词,相当于“竟”;②句“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就”。C项“为”字是介词,相当于“给”。D项“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4.①钟离意就让弘农县给囚徒们制做用来御寒的衣服。②如被治罪,是因我放犯人回家的,我守信用不牵累你们。③把所赐的珠玑全部放在地上,并不拜谢皇上恩赐。④钟离意亲自隐恤,经营供给医药。5.C。②说明钟的升迁情况。⑤说明钟离意清正不受赃物。⑥钟离意的“仁于用心”使建父受到感动,这是对钟离意的侧面描写。

6.D。原文中未交代交阯太守张恢贪赃枉法案是钟离意破获的。


解析:

[译文]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少年时做过郡督邮。当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的,府下登记在案考察。钟离意封还记载时,进去对太守说:“《春秋》说先内后外,《诗经》说‘在家做妻的榜样,推广到治家治国’。就是说,明晓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边的人推广到远处的人。现今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把考察远县细微的过失放松一些。”太守认为他很贤能,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万来计算,钟离意亲自隐恤,经营供给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绝大多数受到了他的救济。

钟离意被单荐为孝廉,再次升迁,征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朝廷下诏要送囚徒到河内,时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过弘农县时,钟离意就让县里替囚徒制做棉衣,县里不得已给了他,但上书朝廷报告,钟离意也将全部情况上报。光武帝得到奏章,给侯霸看,并说:“你所派的掾吏良心竟这么好啊,的确是个好官吏。”钟离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锁,听任他们随便走动,但规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们按期到达,没有一个违背的。回来后,以病免职。

后来授职为暇丘县令。官吏中有个叫檀建的偷窃县里的东西,钟离意屏退左右私自问供,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心加刑罚,遣送他回家令他长期休假。檀建的父亲听到了,替檀建安排了酒席,对他说:“我听说无道之君用刀杀人,有道之君用义代替杀人。你有罪,命该如此。”于是令檀建服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升为堂邑县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能进食。钟离意哀怜他,于是让防广回家,使他能为母亲办理丧事。丞椽都争论不能放人,钟离意说:“罪人是我放回的,我坚守信义,决不连累你们。”于是就放他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秘密地上报其事,防广竟减除了死罪。显宗即位,钟离意被征拜为尚书。这时交阯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之罪,征回京师伏法。钱物等用簿本记载没收交大司农,朝廷下诏将赃物赐给群臣。钟离意得到一些珍珠,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拜赐。显宗奇怪而问其原故,钟离意回答说:“我听说孔子忍渴不饮盗泉之水,曾参听到‘胜母’的地名而回车,讨厌其名字哩。这些肮脏的宝物,的确不敢拜受。”显宗感叹道:“尚书的话多么清正啊!”于是改以库钱30万赐给钟离意,又升任他为尚书仆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独狐信,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也。本名如愿。魏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父库者,为领人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瑰,由是知名。后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军中号为独孤郎。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禽贼渔阳王袁肆周。后以破元颢党,赐爵受德县侯,迁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周文帝已统岳兵,与信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双遣信还荆州。寻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从我,世乱识忠良,岂虚言哉!”进爵浮阳郡公。时荆州虽隐东魏,人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既至,东魏刺史辛纂出战,信纵兵击纂,大败之。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于是三荆遂定。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许信还

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答以“事君无二”。梁武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三年至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魏文帝付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玄等议,以为既经恩降,请赦罪复职。诏转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寻拜领军将军。

20090915

8. B

9. D

10. C

11.(1)等到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

(2)周孝闵帝即皇帝位,(独孤信)升任为大宗伯,晋封爵位为卫国公,食邑一万户。


解析:

8. 捐:舍弃,丢下。同成语“细大不捐”的“捐”。

9. ①句说的是独孤信父亲,⑨句只是“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没有提及受人拥戴,④旬只是表明周文帝和独孤信的关系,所以选D。

10.  独孤信说“事君无二”,并不是表示要归顺梁武帝,而是回到西魏。

 11.无

参考译文

独孤信,云中人,本名叫如愿。北魏开始有四十六部,他的祖先伏留屯任部 落大人,与魏室一同兴起。他的祖父独狐俟尼,正光时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去镇守武川,因而在那里定居。父亲独孤库者,任领人酋长,从小便英勇豪迈,颇有节操信义,北州的人都很敬服 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射。正光末年,他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杀死卫可环,因此出名。后来,他被葛荣抓住。他正值青春年少,喜欢修饰服装,军队中都称他为独孤郎。尔朱氏打败葛荣,命他为别将。他跟随大军征讨韩娄,单枪匹马向敌人挑战,捉拿住敌人的渔阳王袁肆周。后来因打败元颢的同党,被赐爵为受德县侯,迁任武卫将军。贺拔胜出镇荆州,上表要独孤信任他的大都督。贺拔胜的弟弟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贺拔胜便命他入关招抚贺拔岳的余部。不久被征入朝廷,魏孝武帝很重用他。

孝武帝被高欢逼迫西迁,事情发生在仓促之间,独孤信单人独骑跟随武帝来到鏶间。孝武帝感叹地说:“武卫将军你能离开父母,舍弃妻子跟随我。世乱识忠贞,怎么能是虚妄之言呢?”将他晋爵为浮阳郡公。这时荆州虽然被东魏攻陷,人心仍然恋原来的朝廷。因而,朝廷便命他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前去招抚怀柔那里的百姓。他到达后,东魏刺史辛纂领兵迫不及待迎战。独孤信挥兵进击,大败敌兵。西魏都督杨忠等人奋勇向前,斩杀辛纂,于是,三荆全被收复。东魏又派将领高敖曹、侯景等领重兵杀来。他认为敌我众寡悬殊,无法取胜,便率领__投奔南梁。在那里住了三年,梁武帝才允许他返回。他的父母都在东魏统治下的山东,梁武帝问他回到哪里去,他答说事君不能有二。梁武帝被他的信义感动,送给他的礼物十分丰厚。大统二年(536) ,他来到长安,以亏损国威上书朝廷,表示谢罪。魏文帝将他的奏表给交尚书省讨论。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等人认为,他既经朝廷恩准投降,应赦免罪过,恢复官职。朝廷下诏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加任侍中、开府。不久,拜受领军将军。大统六年,侯景进犯荆州,宇文泰命他与李弼进向武关,侯景退兵。朝廷便命他为大使,抚慰三荆百姓。

不久,他被任命为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原先的守士长官昏弱无能,政令互相乘违。人们有了冤案,提出诉讼,也长年不能决断。他上任后,事情没有积压滞留的。对百姓用礼仪教育,以农桑劝导,数年之间,无论公私都富裕充实,无家可归的流人愿意归附的有数万家。宇文泰因为他的信誉远近驰名,所以赐名他叫信。大统十六年(551),他迁任为尚书令。文官制度建立,拜受为大司马。

周考闵帝即皇帝位,独孤信升任为大宗伯,晋封爵位为卫国公,食邑一万户。赵贵被诛杀,他因为犯同谋罪被免官。没过多久,晋公宇文护也想杀死他,因他的名望太重,不想显示自己的罪恶,逼迫他在家中自杀,时年五十五岁。

他仪容俊美,胸有奇谋大略。他曾因外出打猎天色已晚,骑马飞奔入城时,帽子微向一旁侧去。第二天一早,官吏百姓有戴帽子的,都因仰慕而模仿他将帽子侧向一旁。他就是这样被邻国和当地的官民所喜爱。

独孤信的大女儿是北周明帝的皇后(谥号敬),第四个女儿在元贞帝的皇后,第七个女儿是隋朝文帝的皇后(谥号献)。北周、隋朝以及唐朝三代都以独孤氏为外戚,(这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2分,每题3分)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内,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约定。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闻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绂始为作画 B.昆山夏昶者……亚于绂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D.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 )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做工,而且会唱歌和作诗,还爱好读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11.B

12.C

13.D

14.B


解析:

11.应为“要求”。

12.A项①“才”;②“起初”。B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或“就是”。D项①介词“凭借”或“借助”;②介词“因为”。

13.“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

14.A项对“工歌诗”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

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笑,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购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约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

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 ,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要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袆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3分)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租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__,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⑵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3分)

⑶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4分)

4.D

 5.B

6.C

7.(1)(3分)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袆之带兵入宫。(2)(3分)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3)(4分)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悉”“事”各1分,两个句式各1分)


解析:

4.顾:只是。

 5.①③错。

6.“徐敬业起兵__”在后,并非“为内应”。

7.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袆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武后说:“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便废皇帝为庐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武后说:“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裴炎说:“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武后不高兴而作罢。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汉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袆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不久,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曰:“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凤阁侍郎胡元范曰:“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