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宣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动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水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安八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带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词。卒于官。
注: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滩、石头。芍陂:蓄水池名,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作《师说》以贻之
B.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C.景乃驱率灾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以下各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王景有治理水患的才能的一组是( )
①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
②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③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⑤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府任职。
B.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认为,应拿出必要的花费和工夫改筑和修理堤防。而浚仪县令乐俊则认为目前修筑堤防不合时宜,光武最终采用了乐俊的建议。
C.明帝对王景的陈述大为赞赏,于是这年夏天,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
D.王景任庐江太守时,郡内有从前楚相孙叔敖所开辟的芍陂稻田,百姓又善用犁耕。王景便率领官吏百姓,重新修整农田。从此,庐江境内富饶充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译:
⑵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译: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小题】A(B项①连词,表转折,“可是、然而”;②表承接,意思是“便”。C项①意思是“便”,②意思是“却、竟”。D项①副词,表时间,意为“立即”;②连词,表让步,可译为“就是、即便”。A项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行为与目的关系。)
【小题】C(①句表述的是王景的整体特点和性格特征。②句写他对治水问题有看法。③句写他治水的主要措施。④句是阳武令的话,与王景无关。⑤句写王景教民耕种后的结果,与治水无关。)
【小题】D(D项说“百姓又善用犁耕”,而文意是:此前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物不足。)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伏恭府内任职。当时有人举荐他能治理水患,汉明帝便下诏命他与将要做近侍的王吴共同修浚仪渠。王吴采用王景的“堰流法”,黄河才不再构成灾害。
起初,在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水决口,没来得及修治。建武十年,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说:“黄河决口这么久了。一天天地侵蚀毁坏堤岸,济渠所淹没的有几十个县。修理的花费和操办并不困难,应当改筑和修理堤防,来安定百姓。”张汜的上书送达朝廷,光武帝立即为此调集民工,将要进行治理黄河的工程。浚仪县令乐俊又上书说:“从前在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两岸人口众多,沿堤开垦种植。然而瓠子地段的黄河决口长达二十多年,也没有立即兴工堵塞。现在黄河沿岸住家稀少,田地宽广,即使河堤没有加以修理,目前水患也还过得去。况且国家刚刚遭受战乱,正在动用民工,老百姓十分疲惫、积怨很多,已经忍受不了朝廷征发的命令。应该等到社会安定了以后,再商议这件事情。”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便中止了修治黄河的计划。后来汴渠向东溢流,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设水闸的地方,如今已淹没在黄河中了。兖州、豫州的老百姓忧怨叹息,认为县官们总是征发其他劳役,而不把民众急需的事放在首位。永平十二年,朝廷商议修治汴渠之事,汉明帝就召见了王景,向他询问了治理水患的形势和利弊得失。王景便陈述了治河的利与害,对答流利而充分。明帝大为赞赏。这年夏天,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王景勘察地形,开凿山阜,破除河心的石头和淤沙,径直截断沟涧支流,筑堤阻遏冲要之处,疏通河道中堵塞之处,每隔十里立一个闸门,使河水回旋灌注,不再有堤岸决口、渗漏的祸患。第二年夏天,水渠修成。王景由此而闻名天下。
建初八年,王景晋升庐江太守。在他到任前,那地方的老百姓不懂得用牛耕地,致使土地肥沃而粮食却总是不足。该郡境内有从前楚相孙叔敖所开辟的芍陂稻田。王景便率领官吏百姓,把荒废了的蓄水池修理好,教百姓用犁耕种。从此,被开垦的荒地成倍增长,庐江境内富饶充足。然后,王景又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老百姓了解法典禁令,又下令让老百姓学习养蚕丝织,为大家制定了技术规章,均在各乡亭公布。于是庐江郡到处流传着王景的文辞。王景最终死于任上。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1、关键词:②逸:超出,古今异义;⑥拜:任命,拜受
2、疑难句子:③权既宿服仰备,既宿:指很早
3、据注释③武帝,指曹操,可以推断出来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 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 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佑品节的一组是(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⑤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译文:
(2) 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译文:
【小题】A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小题】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小题】“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以、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小题】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小题】 (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佑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吴佑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佑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佑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佑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佑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 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C(负:仗恃)
【小题2】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小题3】B(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参考译文:
邓弼,秦地人,身高七尺,能够凭气力在众人中称雄。邻家的牛正争斗得难以分开,邓弼用拳头击打牛的背脊,牛立刻背脊折断,跌倒在地。但是他嗜好喝酒,并且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他总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他就一定要受到羞辱。”
一日,邓弼独自在青楼饮酒,两位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拉对方入楼内一起喝酒。两位书生向来瞧不起他这个人,便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俩如果一定不依从,我一定杀死你俩,然后逃进山林里,我绝不能忍受你俩的羞辱!”两位书生迫不得已,只好听从了他。酒喝得很尽兴,邓弼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席地而坐。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会撒酒疯,便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今日并非想请你们喝酒,而是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随即摘取《七经》数十则义理来考问邓弼,邓弼都能一一列举古书中对经文的注解来回答,一点都没有遗漏。邓弼笑着问:“你俩服还是不服?”两书生再也不敢提问。邓弼披头散发跳着说:“古人学经是要养气,如今的人一穿起读书人的衣服,反而就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的豪杰当作小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你两个算了吧。”两书生向来自恃博学多才,听了邓弼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他俩回去后去询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邓弼的朋友也说从未看见邓弼拿书本吟咏诵读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邓弼写了数千字的文书,笼在袖中去拜见德王。守门的士兵不替他通报,邓弼便接连击倒好几个人,德王命令差役把邓弼揪了进去。邓弼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今天虽然号称天下无事,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那么你在百万军中,能够斩杀大将吗?”邓弼回答说:“能够。”德王看看左右说:“姑且试试看。”德王暗中命令五十名擅长使槊的人,骑马赶快到东门外。等到邓弼来到,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那五十人急忙后退五十步躲避。一会儿,烟尘漫天,只见双剑飞舞,顷刻马首被纷纷砍落坠地。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壮士啊!真是壮士啊!”于是吩咐拿酒奖赏邓弼,邓弼就站着喝酒,也不跪拜。
德王于是上书把邓弼推荐给天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便故意阻挠,致使德王举荐不成。邓弼知道后慨叹道:“上天生我一具铜筋铁肋,却不让我在疆场上建立功勋,竟然让我默默无闻地困死在草野,这是命运啊!这也是时运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后就跑进王屋山做了道士,十年后死去。
史官评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飞来,却无家可归(喻指人才投靠无路),都竞相跑到山林里。假如邓弼还健在,那一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如若显灵,我知道他一定会怒发冲冠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 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__,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1.D
2.D
3.A
4.c
5.(1)(3分)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
(2)(3分)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3)(2分)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
1、纠:检举
2、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3、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4、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__
5、略
参考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大山人传
陈鼎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恢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