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邢邵,字子才,河间莫阝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节选自《北齐书·邢邵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便能属文 属:写作

B.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望:名声

C.士无贤愚,皆能顾接 顾:顾惜

D.对客或解觅虱,且与剧谈 剧:畅快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 B.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

C.而年事在二人之后 D.脱略简易,不修威仪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邢邵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

①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②率情简素,内行修谨。③博览坟籍,无不通晓。④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⑤词致宏远,独步当时。⑥天资质素,特安异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邢邵十分聪明,记忆力强。他曾经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把一部《汉书》读完,并且能把它大致背诵下来。

B.邢邵的文章典雅华丽,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文章常常刚一写好,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被争相诵读。

C.邢邵虽为文坛领袖,名声显赫,但却从不骄矜自恃。在家,能与亲人和睦相处;在外,能对士人以礼相待。

D.邢邵反对把精力花在校书上,他认为与其对着有谬误的书苦思冥想,浪费时间,倒不如更换一本合适的来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疑去惑,为世指南。

(2)对客或解衣觅虱。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

(1)人有所疑,他就为人解惑,被公认为指导者。

(2)有时当着客人的面就解开衣服捉虱子。


解析:

【小题】C(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小题】C,古今均指“年纪”。(A内行:文中指平日居家的品行;现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B会议;文中指聚会和议论,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D简易:文中指性情坦率平易,不讲究礼节;现指简单容易或简陋。)

【小题】C(①③④⑤都是表现邢邵的才华出众,②⑥表现邢邵的秉性品行。)

【小题】D(文中没有“与其……倒不如……”的意思。)(答案见后面所附译文)

【小题】见译文

译文:

邢邵,字子才,是河南间莫阝 人,魏国太常邢贞的后代。他十岁就会写文章,在写作方面很有才能,秉性聪明,擅长记忆,每天能背诵大量文字。曾经由于连日大雨,他便(在家)读《汉书》,五天以后,就大致能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他的文章典雅华丽,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而且写得极快。邢邵还不到二十岁,他的声名就已经在士大夫间传播开了。从孝明帝以来,文章教化十分昌盛,邢邵文章那独特美感,在当时是独一元二的,每当他的文章刚一完成,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很快就到处有人朗读背诵。

邢邵的秉性节俭朴素,平常品行谨慎,恪守礼法,与兄弟姻亲之间的关系和睦。他博览古代典籍,而且无不通晓。晚年尤其对“五经”章句潜心钻研,尽力探求它们的要旨。对占卜吉凶,礼节仪式,以及国事、私事等方面的请教、禀告,都能一一解惑去疑,成为世人的指导者。每当公卿聚会议论时,涉及到典制成例的撰写,他拿起笔就能完成,而且能广征博引。皇帝命令撰写朝庙乐章,他很快就能写好。邢邵的文章意趣恢弘高远,在当时独一无二,与济阴人温子升成为文士的首领,当时的舆论尊称他俩为“温邢”。巨鹿人魏收虽然有天赋,文章也写得文采华美,但年龄比他俩小,所以温子升死后,他才和邢邵并称“邢魏”。邢邵虽然声望和实际才能在当时都很显赫,但从不借自己的才学和地位傲视他人。邢邵生性简朴坦率、不拘小节。他的车马服饰、器皿用具,只要凑合能用就行。他不住在家居的大屋里,而经常在一间小屋里生活。他有时将果品糕饼之类放到屋梁上,有客人来,就取下来与客人一起品尝。邢邵生性简朴,有操守,对待不同的意见特别能安然处之。士人无论贤能或愚拙,他都会去拜访或接待。有时候他对着客人,边解开衣襟抓虱子,边与客人畅谈。邢邵有许多藏书,却从不去校勘。看见别人校勘,他常常笑着说:“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我们到死也不能把天下的书读完一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校勘书籍呢?何况思考书中错误之处,也是一大乐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衣,迁徙无常,皆趟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

  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姿仪瑰秀,有器识 器:才能。

  B.既谢,帝逮问政事 逮:趁机。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期而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厂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厂叛乱。

  把文言文阅渎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厂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史白“不可”,答曰:“吾以衍待人,人岂我违?”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坝之休。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订.人服其打体。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8分)

 (1)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难道)会背叛(欺骗)我呢(吗)?”(3分)“白”(陈述),“岂”(怎么),“我违”(宾语前置,背叛、欺骗我)三处,一处1分。

 (2)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2分)“及”(问及、过问)、“休”(喜庆征兆)两处,一处1分。

 (3)(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3分)“正色”(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望”(声望,名声)、“有体”(做事得体)三处,一处1分。


解析:

【小题】C(昧:冒着。昧死:冒死,古时臣下上书多用此语,以表示敬畏的意思)

【小题】A(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第一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B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广以便” C项两句中的“虽”均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有的人”)

【小题】D(①④⑥均与“正直无私”无关。②③⑤句均能表现他“正直无私”,结合分组情况,答案选D)

【小题】C(“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的不是吕元膺,而是朝廷,吕元膺只是反对朝廷这种无原则的做法)

【小题】(8分) ??

 (1)“白”(陈述),“岂”(怎么),“我违”(宾语前置,背叛、欺骗我)三处,一处1分。

 (2)“及”(问及、过问)、“休”(喜庆征兆)两处,一处1分。

 (3)“正色”(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望”(声望,名声)、“有体”(做事得体)三处,一处1分。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藩、裴i9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有人上书说:“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jL号称“山棚”。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客。为官始终没有过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①,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②,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会稽,依浮屠庑下③,教授弟子。倚壁庋土,釜爨以为养。人或遗之,不受也。时高邮申屠公駉,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駉至,即遣吏以自通。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吏请不已,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扰乃公为也。”駉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君为之强起,入黉舍④,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

【 注释 】

①力农:致力农事。 ②长七尺余:历代尺寸标准不一,按旧尺换算,七尺余当是一米八上下。 ③浮屠庑下:佛寺廊屋下 ④黉舍:府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请不已 已:停。 B.衣敝,履不完 完:完好。

C.俱造其庐以请 造:修建。 D.具书币,制冠服 具:准备。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持汉书以读 ②人或以为狂生

③釜爨以为养 ④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处士,宁与官府事 谢不与见 ②置其履而去 履长齿木屐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履”字不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履”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履”字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履”字不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讽使就吏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问者他王先生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他官礼待不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乃为书谢申屠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 ②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③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④駉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冕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勤奋好学,精通儒家经典,考进士不中,就烧掉为考试写的所有文章,弃文习武。

B.王冕衣饰奇持,行为拔俗,被人称作“狂生”。同里的王止善,看重他的才华。王止善作官后,劝他人仕,他却不言而去。

C.王冕回故乡后,寄居寺庙,设帐授徒,自炊自食,生活艰难,但别人送他东西,他却不接受,表现了“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D.王冕不慕荣利,淡泊自守,后因申屠公和大尹宋子章登门恭请,勉强就任州学教职。不过一年多,就辞去职务,东游吴地。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 见译文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C(造:去,往)  

【小题】D(①承接连词;②以为,以之为,把他看成,认为他是;③介词“用”,即“以釜爨为养”;④介词,把) 

【小题】 D(①前“与”为动词,参与;后“与”为介词,同。②前“履”为名词,鞋;后“履”为动词,穿) 

【小题】 见译文 

【小题】D(①和④都是并列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③是假设关系)

【小题】A(“益读兵法”“击木剑”并非弃文习武。“习武”或可,但并非一定要弃文)

参考译文:

    王冕表字元章,是绍兴府诸暨县人。他的父亲致力农事,他是农家的孩子,年轻时就喜爱学习。他身高七尺多,仪表壮美,胡须飘逸,宛若天神一般。他精通《春秋》三传,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上,就烧掉为应试所写的文章,更加勤读兵法,具有谋划当代大事的才能。他有时戴着高簷帽,披着绿蓑衣,穿着长齿木屐,挥击着木剑,在绍兴街市上边走边唱;有时又骑着黄牛,拿着《汉书》诵读:有人认为他是个狂人。同乡人王止善很喜爱和看重他,为此曾去拜见他的母亲。王止善后来作_了江浙检校,王冕前去拜望他,衣衫破旧,鞋尖开了口,脚趾都露在外面。王止善深深地怜惜他,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吏员的职务。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他回到绍兴,寄居在寺庙的廊屋下,教书为生。他靠墙垒灶,自己做饭过活。有人送他东西,他却不接受。当时,高邮人申屠駉,刚被任命为绍兴理官,经过杭州,向王止善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止善说:“越地有很多闻名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先辈,我都没有机缘结交。我的同乡王元章,他的志向和行为都不同于一般人,您如果想跟他交往,非前去拜访他不可。申屠駉到了绍兴王冕居所,就派属员通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駉,他所问的是别的王先生”推辞不跟申屠駉见面。吏员不断地请求,王冕呵斥他道:“我是一个处士,难道能参与官府的事情,搅扰你家先生的公务吗?”申屠駉既看重王止善,又认为王冕为人特异,进见的礼节更加恭敬。申屠駉把王冕的事向州尹宋子章作了报告。他们准备了聘书和礼物,制作了衣帽,一起到王冕家里,请他就任教职。王冕勉强答应了,进了府学,教了一年多的书。适逢其他的官员相待的礼节不合自己的心意,王冕就写信辞别申屠駉,向东到吴地游历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 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C.君自谢民 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 故:故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B.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 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

C.后何为民请曰 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 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译文: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 (1)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2)①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得分点:“使”,派,1分;“益”,增加,1分;句意,1分。

 ②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得分点:“为”,因为,1分;“佐”,资助,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C 谢:谢罪

【小题】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A项,介词,把/连词,由于;C项,介词,替/动词,是; D项,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

【小题】A ①是献计;⑤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

【小题】D “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

【小题】 见译文

(1)略

(2)①得分点:“使”,派,1分;“益”,增加,1分;句意,1分。

 ②得分点:“为”,因为,1分;“佐”,资助,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审视之,方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

(1)细看了后才相信。(评分标准:“审视”“方”各1分)

(2)煜危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拿着国书跑到宋朝,请求宋朝暂缓攻打,皇上(宋太祖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评分标准:“诣阙”“省”和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3)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评分标准:“名”“白”“冠”各1分)


解析:

【小题】B(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判断;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A、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C、副词,表条件,才、这才。D、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

【小题】C  ( ③④⑥ 都是表现曹彬的“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①是表现曹彬的廉洁的特点;②是表现曹彬没有得到相位后的诙谐或解嘲。⑤是表现曹彬的廉洁。)

【小题】B (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交换位置即可。)

【小题】见译文

(1)(评分标准:“审视”“方”各1分)

(2)(评分标准:“诣阙”“省”和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

(3)(评分标准:“名”“白”“冠”各1分)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长大,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遵守礼节更加恭谨,公府宴会,整日端直严谨,眼睛从不斜视。仁镐对他的手下说:“老夫我自认为日夜辛劳不曾懈怠,等到见了曹监军庄重严肃,才觉得自己的散慢。”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í)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世宗强行退还给他,他才恭敬地接受了,全部把它分赠给亲戚朋友而不留给自己一文钱。外任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和宾客从人环坐野外,正好邻近的道的守将派人跑着送信来要见曹彬,使者向来不认识他,暗中问他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着曹彬给他看,使者以为人家欺骗他,笑说:“哪里有国戚重臣,而穿着普通、坐卧用具都没有装饰的呢?”仔细看了后才相信。

二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终于平定蜀乱。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女子和财物,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李煜危急,派遣他的大臣徐铉拿着国书跑到宋朝,请求宋朝暂缓攻打,皇上(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长围中,曹彬经常放缓了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告诉他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果能归降,这才是上策。”城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下一天日,城池被攻破。

起初,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尔: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顶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不久,担任枢密使,太宗即位,他又加同平章事(做宰相)。

曹彬性格仁义谦敬和气厚道,在朝廷上未曾违背圣旨,也未曾说人家的过错。讨伐蜀国和李煜,没有拿什么东西据为己有。将、相兼于一身,不因官场上不同等级的不同威严而自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必定领着车子避让。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任职期间的俸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平定蜀乱回朝,太祖不紧不慢地问官吏中哪些可以,哪些不行,他回答说:“军政之外的事情,不是我所知道的。” 太祖执意追问,也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认为他廉洁谨慎可任要职。主管徐州工作时,有一官员犯罪,都已经结案了,过了一年而后才实施杖刑,人们都不知其中的缘故。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了妻子,如果给他实施杖刑,她的公婆必定会认为新媳妇不吉利,而经常打骂她,使她难以生存。所以我把这件事缓了一步,但是法律也没有违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景,字仲通,乐浪冉邯人也。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将作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堰流法,水乃不复为害。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宣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俊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方兴役力,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武得此遂止。后汴渠动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水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夏,渠成。景由是知名。建安八年,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带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词。卒于官。

注:瓠子:黄河一段堤岸名,在河南滑县境内。绩:应作“碛”,砥碛:指河中的沙滩、石头。芍陂:蓄水池名,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作《师说》以贻之

B.而瓠子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C.景乃驱率灾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书奏,光武即为发卒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以下各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王景有治理水患的才能的一组是( )

①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

②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③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⑤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府任职。

B.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认为,应拿出必要的花费和工夫改筑和修理堤防。而浚仪县令乐俊则认为目前修筑堤防不合时宜,光武最终采用了乐俊的建议。

C.明帝对王景的陈述大为赞赏,于是这年夏天,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

D.王景任庐江太守时,郡内有从前楚相孙叔敖所开辟的芍陂稻田,百姓又善用犁耕。王景便率领官吏百姓,重新修整农田。从此,庐江境内富饶充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译:

⑵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译: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解析:

【小题】A(B项①连词,表转折,“可是、然而”;②表承接,意思是“便”。C项①意思是“便”,②意思是“却、竟”。D项①副词,表时间,意为“立即”;②连词,表让步,可译为“就是、即便”。A项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行为与目的关系。)

【小题】C(①句表述的是王景的整体特点和性格特征。②句写他对治水问题有看法。③句写他治水的主要措施。④句是阳武令的话,与王景无关。⑤句写王景教民耕种后的结果,与治水无关。)

【小题】D(D项说“百姓又善用犁耕”,而文意是:此前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物不足。)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王景年少学《易》,后又博览群书,并喜好天文术数一类的知识。王景性格沉稳,多才多艺,被征召到司空伏恭府内任职。当时有人举荐他能治理水患,汉明帝便下诏命他与将要做近侍的王吴共同修浚仪渠。王吴采用王景的“堰流法”,黄河才不再构成灾害。

起初,在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水决口,没来得及修治。建武十年,阳武县令张汜上书说:“黄河决口这么久了。一天天地侵蚀毁坏堤岸,济渠所淹没的有几十个县。修理的花费和操办并不困难,应当改筑和修理堤防,来安定百姓。”张汜的上书送达朝廷,光武帝立即为此调集民工,将要进行治理黄河的工程。浚仪县令乐俊又上书说:“从前在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两岸人口众多,沿堤开垦种植。然而瓠子地段的黄河决口长达二十多年,也没有立即兴工堵塞。现在黄河沿岸住家稀少,田地宽广,即使河堤没有加以修理,目前水患也还过得去。况且国家刚刚遭受战乱,正在动用民工,老百姓十分疲惫、积怨很多,已经忍受不了朝廷征发的命令。应该等到社会安定了以后,再商议这件事情。”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便中止了修治黄河的计划。后来汴渠向东溢流,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设水闸的地方,如今已淹没在黄河中了。兖州、豫州的老百姓忧怨叹息,认为县官们总是征发其他劳役,而不把民众急需的事放在首位。永平十二年,朝廷商议修治汴渠之事,汉明帝就召见了王景,向他询问了治理水患的形势和利弊得失。王景便陈述了治河的利与害,对答流利而充分。明帝大为赞赏。这年夏天,征发民工数十万,派王景与王吴负责从荥阳以东到千乘海口一千多里的修渠筑堤的工程。王景勘察地形,开凿山阜,破除河心的石头和淤沙,径直截断沟涧支流,筑堤阻遏冲要之处,疏通河道中堵塞之处,每隔十里立一个闸门,使河水回旋灌注,不再有堤岸决口、渗漏的祸患。第二年夏天,水渠修成。王景由此而闻名天下。

建初八年,王景晋升庐江太守。在他到任前,那地方的老百姓不懂得用牛耕地,致使土地肥沃而粮食却总是不足。该郡境内有从前楚相孙叔敖所开辟的芍陂稻田。王景便率领官吏百姓,把荒废了的蓄水池修理好,教百姓用犁耕种。从此,被开垦的荒地成倍增长,庐江境内富饶充足。然后,王景又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老百姓了解法典禁令,又下令让老百姓学习养蚕丝织,为大家制定了技术规章,均在各乡亭公布。于是庐江郡到处流传着王景的文辞。王景最终死于任上。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

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

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解析:

1、关键词:②逸:超出,古今异义;⑥拜:任命,拜受

2、疑难句子:③权既宿服仰备,既宿:指很早

3、据注释③武帝,指曹操,可以推断出来

 [文化常识]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吴佑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佑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佑谏日:“令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姑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佑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佑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佑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阁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佑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佑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田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佑传》,有删节)

【注】 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 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佑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佑品节的一组是(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佑亦径去 ⑤佑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佑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译文:

(2) 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译文:

【小题】A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解析:

【小题】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小题】“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以、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小题】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小题】 (1)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2)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佑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吴佑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佑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佑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佑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佑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 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负:仗恃)

【小题2】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小题3】B(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参考译文:

邓弼,秦地人,身高七尺,能够凭气力在众人中称雄。邻家的牛正争斗得难以分开,邓弼用拳头击打牛的背脊,牛立刻背脊折断,跌倒在地。但是他嗜好喝酒,并且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他总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他就一定要受到羞辱。”

一日,邓弼独自在青楼饮酒,两位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拉对方入楼内一起喝酒。两位书生向来瞧不起他这个人,便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俩如果一定不依从,我一定杀死你俩,然后逃进山林里,我绝不能忍受你俩的羞辱!”两位书生迫不得已,只好听从了他。酒喝得很尽兴,邓弼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席地而坐。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会撒酒疯,便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今日并非想请你们喝酒,而是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随即摘取《七经》数十则义理来考问邓弼,邓弼都能一一列举古书中对经文的注解来回答,一点都没有遗漏。邓弼笑着问:“你俩服还是不服?”两书生再也不敢提问。邓弼披头散发跳着说:“古人学经是要养气,如今的人一穿起读书人的衣服,反而就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的豪杰当作小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你两个算了吧。”两书生向来自恃博学多才,听了邓弼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他俩回去后去询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邓弼的朋友也说从未看见邓弼拿书本吟咏诵读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邓弼写了数千字的文书,笼在袖中去拜见德王。守门的士兵不替他通报,邓弼便接连击倒好几个人,德王命令差役把邓弼揪了进去。邓弼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今天虽然号称天下无事,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那么你在百万军中,能够斩杀大将吗?”邓弼回答说:“能够。”德王看看左右说:“姑且试试看。”德王暗中命令五十名擅长使槊的人,骑马赶快到东门外。等到邓弼来到,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那五十人急忙后退五十步躲避。一会儿,烟尘漫天,只见双剑飞舞,顷刻马首被纷纷砍落坠地。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壮士啊!真是壮士啊!”于是吩咐拿酒奖赏邓弼,邓弼就站着喝酒,也不跪拜。

德王于是上书把邓弼推荐给天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便故意阻挠,致使德王举荐不成。邓弼知道后慨叹道:“上天生我一具铜筋铁肋,却不让我在疆场上建立功勋,竟然让我默默无闻地困死在草野,这是命运啊!这也是时运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后就跑进王屋山做了道士,十年后死去。

   史官评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飞来,却无家可归(喻指人才投靠无路),都竞相跑到山林里。假如邓弼还健在,那一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如若显灵,我知道他一定会怒发冲冠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以宗人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颇得元后在南兄弟名字,乃改名洪之。及仁坐事诛,元后入宫,得幸于高宗,生显祖。元后临崩,昭太后问其亲,因言洪之为兄。与相诀经日,具条列南方诸兄珍之等,手以付洪之。遂号为显祖亲舅。太安中,珍之等兄弟至都,与洪之相见,叙元后平生故事,计长幼为昆季。

后为怀州刺史,征拜内都大官。河西羌胡领部落反叛,显祖亲征,命洪之与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统诸军。舆驾至并州,诏洪之为河西都将讨山胡。皆保险拒战。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显祖嘉之,迁拜尚书外都大官。后为秦益二州刺史。至治,设禁奸之制,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轻重品格,各有条章。于是大飨州中豪杰长老,示之法制。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赤葩渴郎羌深居山谷,虽相羁縻,王人罕到。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示以军行之势,乃兴军临其境。山人惊骇。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众羌喜悦,求编课调,所入十倍于常。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而刻害之声闻于朝野。

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时高祖始建禄制,法禁严峻,司察所闻,无不穷纠。遂锁洪之赴京。高祖临太华,庭集群官,有司奏洪之受赃狼藉,又以酷暴。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及临自尽,沐浴换衣。防卒扶持,将出却入,遍绕家庭,如是再三,泣叹良久,乃卧而引药。(节选自《魏书??李洪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 覆:埋伏

B.虽相羁縻,王人罕到 羁縻:笼络

C.洪之善御戎夷,颇有威惠 御:治理

D.司察所闻,无不穷纠 纠:纠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手以付洪之B.①与洪之相见 ,

②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所入十倍于常 D.①乃卧而引药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人而徐趋,至而自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洪之“酷暴”的一组是

①有带刃行者,罪与劫同 ②有犯禁者,辄捉送州,宣告斩决

③洪之芟山为道,广十余步④洪之筑垒于石楼南白鸡原以对之

⑤其中枉见杀害者百数 ⑥洪之素非廉清,每多受纳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皇后本是永昌王拓跋仁的妃子,拓跋仁被诛杀后进宫做了文成帝的皇后,生下了显 祖,其实李洪之并不是显祖的亲舅舅。

B.李洪之虽然为人酷暴,但他对赤葩渴郎羌却采用恩威并施的政策,各部的羌人很是高兴,纷纷要求编人户籍,缴纳租税。

C.李洪之平叛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安抚赤葩渴郎羌部,为国出生入死,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赐死,可见官场__,伴君如伴虎。

D.李洪之临死时,沐浴换好衣服后,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好几圈,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悉欲进攻,洪之乃开以大信,听其复业,胡人遂降。

译文:

(2)洪之将数十骑至其里闾,抚其妻子,问所疾苦,因资遗之。

译文:

(3)高祖亲临数之,以其大臣,听在家自裁。

译文:

1.D

2.D

3.A

4.c

5.(1)(3分)将领们都想发兵进攻,李洪之却对山胡开诚布公,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 

(2)(3分)李洪之率领几十名人马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疾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

(3)(2分)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


解析:

1、纠:检举

2、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然后”等。A①介词,译为“用”、“拿”;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①介词,译为“跟”、“同”;②动词,译为“结交”、“交好”。C①介词。译为“比”;②介词,译为“对于”。

3、③是开山修路,④是构筑堡垒来对付山胡,⑥是说洪之不清廉,贪污受贿

4、李洪之被赐死是因为他残暴和贪污,是咎由自取,不能反映官场__

5、略

参考译文: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正碰上永昌王拓拔仁跟随太武帝南征,得到了元皇后李氏姐妹两个人,李洪之以同宗人的身份私下给李氏姐妹馈送东西,结成兄弟姐妹,于是就像亲兄妹一样。李文通渐渐了解到元皇后在南方的兄弟的名字,就改名为洪之。到了拓拔仁因事被诛戮后,元皇后作为罪人的家属送进宫里,被高宗(文成帝)宠幸,生下了显祖(献文帝)。元皇后临死时,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于是元皇后就说李洪之是她的兄长。和李洪之诀剐时谈了一整天,一一列出在南方的各位兄长李珍之等人的名字,亲手交付给李洪之。李洪之因此而被称为显祖(献文帝)的亲舅父。太安年间。李珍之等兄弟来至京师,和李洪之相见,叙说元皇后生平情况,互相计算年龄大小进行排行。

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召入京城拜为内都大官。河西地区的羌胡部落反叛朝廷,显祖(献文帝)亲自率兵征讨,任命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总管各路人马。献文帝到达并州,下诏命令李洪之为河西都将征讨山胡。山胡都据险抵御。李洪之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构筑堡垒对付山胡。部下的将领们都想进攻。李洪之对山胡开诚布公,表示既往不咎。听凭他们各自重新恢复正常的生计。胡人就投降了。献文帝表示嘉奖,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后来又出任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达刺史治所.就制定了禁止为非作歹的制度,规定有人带刀外出行走,就和抢劫一样惩处。轻重高下的等级。各有明文规定。为此大设宴会。宴请州中的豪强和年长有地位的人,向他们通告法律制度。又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公开宣布斩首。其中冤枉被杀的数以百计。赤葩渴郎羌居住在深山穷谷之中,朝廷虽然加以安抚。但朝廷的使者却很少来到。李洪之在山上砍树割草开出山路,宽十多步,让赤葩渴郎羌看着像在做进军的准备,于是发兵临近羌人的境内。山中的羌人大为惊骇。李洪之率领几十名骑兵到他们的聚居地,安抚他们的妻儿,询问他们生活中的痰苦。接着就发给他们钱物。各部羌人很是高兴,要求编入户籍缴纳租税,政府因此收入比往常多出十倍。李洪之善于治理戎人夷人,很能恩威并施。可是苛刻的名声却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李洪之素来并不清廉,常常收受贿赂。当时高祖(孝文帝)开始建立发给官吏俸禄的制度,法规禁令都很严峻,官员们侦察了解的情况。无不一一揭发检举。因此就把李洪之锁送京城。高祖(孝文帝)登太华殿,在殿前召集文武百官,有关官员启奏李洪之收受贿赂,声名狼藉,又残酷暴虐。高祖(孝文帝)亲自对李洪之数说他的罪行,因为他是大臣,判决让他在家中自杀。等到将要自尽,沐浴后换好衣服。由看管他的士兵挟持着,他已经要出去自尽又退了回来,围着家里的院子绕了一圈,像这样有好几次,哭泣叹息了好久,才躺下服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