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武儒衡,字庭硕。才度俊伟,气直貌庄,言为妄,与人交友,终始不渝。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而儒衡谒见,未尝辄易所好,但与之正言直论,余庆因亦重之。
宪宗以元衡横死王事,尝嗟惜之,故待儒衡甚厚。累迁户部郎中。十二年,权知谏议大夫事,寻兼知制诰。皇甫镈以宰相领度支,剥下以媚上,无敢言其罪者。儒衡上疏论列,镈密诉其其事,帝曰:“勿以儒衡上疏,卿将报怨耶!”镈不复敢言。
儒衡气岸高雅,论事有风彩,群邪恶之。尤为宰相令狐楚所忌。元和末年,垂将大用,楚畏其明俊,欲以计沮之,以离其宠。有狄兼谟者,梁公仁杰之后,时为襄阳从事。楚乃自草制词,召狄兼谟为拾遗,曰:“朕听政余暇,躬览国书,知奸臣擅权之由,见母后窃位之事。我国家神器大宝,将遂传于他人。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综维更张,明辟乃复。宜福胄胤,与国无穷。”乃兼谟制出,儒衡泣诉于御前,言其祖平一在天后朝辞荣终老,当时不以为累。宪宗再三抚慰之,自是薄楚之为人。然儒衡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寻正拜中书舍人。时元稹依倚内官,得知制诰,儒衡深鄙之。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迁礼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六。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待儒衡甚厚 厚:优待
B.群邪恶之 恶:讨厌
C.当时不以为累 累:劳苦
D.儒衡深鄙之 鄙:轻视
下列各项中,均能表现武儒衡具有“性格耿直”的一组是 ( )
①未尝辄易所好 ②儒衡上疏论列
③论事有风彩 ④宜福胄胤,与国无穷
⑤欲以计沮之 ⑥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整肃朝纲,武儒衡论事不避权贵,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但因为他喜欢向皇帝告密而被同僚忌恨。
B.宪宗准备重用武儒衡,令狐楚害怕他的明智俊异,便想方设法阻挠,以离间皇帝对武儒衡的宠信。
C.皇甫镈向皇帝的“报怨”有报复武儒衡的意图,但在宪宗识破并当面提出批评后,就不敢再说了。
D.令狐楚荐用狄兼谟,用意是以武氏篡权影射儒衡。武儒衡便向宪宗祖上武平一隐退之事来应对。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儒衡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宰相郑余庆不爱华丽整洁,后辈中拜访他的人大都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以此希求得到他的知遇。
(2)但武儒衡守正道而不改变,过分嫉恶如仇,所以最终也没有被重用。
(3)恰巧在官署吃瓜,有苍蝇落在瓜上面,武儒衡用扇子驱赶着苍蝇说:“刚从什么地方来,却急忙聚集在这里?”
【小题1】累:牵连
【小题2】⑧说的是武儒衡的才能;④是令孤楚擅自起草制诰;⑤说的是令孤楚欲陷害武儒衡(3分)
【小题3】喜欢向皇帝告密与文意不符。
【小题4】(1)句子通顺1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每个要点1分,共2分。
(3)句子通顺1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武儒衡,字庭硕,才能出众,为人正直相貌端庄,不妄发言论,与人交友,始终不渝。宰相郑余庆不爱华丽整洁,后辈中拜访他的人大都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以此希求得到他的知遇。而武儒衡前去谒见时,未曾随意改变自己的爱好,只和郑余厌正言直论,郑余庆因而也推重他。
宪宗因武元衡为国事而惨死,曾经为之叹惜,所以对待武儒衡很优厚。多次升迁任户部郎中。十二年,暂时掌管谏议大夫事,不久兼任知制诰。皇甫鎛以宰相领度支,搜刮下面来讨好上面,没人敢陈述他的罪状。武儒衡上奏议论,皇甫鎛暗地向皇上诉说此事,皇上说:“不要因为武儒衡上奏议论于你,你就进行抱怨啊!”皇甫鎛不敢再说了。
武儒衡气质高雅,谈论事情有风度,一些不正派的人憎恨他,尤其被宰相令孤楚妒忌。元和末年,宪宗准备重用武儒衡,令孤楚害怕他的明智俊异,便想方设法阻挠,以离间皇帝对他的宠信。有个叫狄兼谟的人,是梁公狄仁杰的后代,这时在襄阳任从事。令孤楚就擅自起草制诰,召狄兼谟入朝任拾遗,制诏说:“朕处理政务空闲时,亲自阅览本朝史书,懂得了奸臣专权的原因,看到武则天窃取朝政的事情,国家的皇帝宝位,将要传给他人之手。苍天博大,明鉴而降福于皇储,诞生了狄仁杰,让他保佑中宗,使断了的纲纪再次伸张,明君于是得以恢复。应当福佑他的后代,使其与国家同命运而直到永远。”等到任命狄兼谟的制诏发出,武儒衡在皇帝面前哭诉不已,说自己的祖父武平一在天后朝因年老而辞官退隐,当时也没受到牵连。宪宗再三安慰他,从此开始鄙视令孤楚的为人。但武儒衡守正道而不改变,过分嫉恶如仇,所以最终也没有被重用。不久正式拜授为中书台人。这时元稹依靠宦官的支持,得到知制诰一职武儒衡特别鄙视他。恰巧在官署吃瓜,有苍蝇落在瓜上面,武儒衡用扇子驱赶着苍蝇说:“刚从什么地方来,却急忙聚集在这里?”在座的同僚惊慌变色,武儒衡却神态自如。后改任礼部侍郎。长庆四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共8分)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怨恨。③台使:六朝时朝廷使者。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率:轻率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罴为设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又客与罴食瓜 落霞与孤鹜齐飞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1】略
【小题2】前者为介词,“替,给”,后者为动词,“叫做”;A项两者都为副词“才”
C项都为介词“和,同”;D项都是“让”的意思。
【小题3】①②是说王罴励精公事,勇敢而又忠于国家
【小题4】文中没说王罴“为人小气” 他请台使吃饭时,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是他“性俭率,举动率情”的表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让:责备
B.孝景崩,即日太子立 立:登上帝王的位置
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 坐:因为
D.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侵:相貌丑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魏其已为大将军后 将军必为太尉
B.武安侯以王太后故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
C.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D.天下吏士趋势利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__、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
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
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1】让:这里是辞让的意思
【小题2】都是动词,担任;B连词,因为/介词,用;C副词,于是,就/代词,这样;D定语后置标志/代词,……的地方。
【小题3】B中“面见皇帝”错,原文是通过王太后转告;C中籍福提醒魏其侯“要” 喜欢好人、憎恨坏人,与原文意思不符。D“年纪却老了”不对
参考译文】
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魏其侯已经当了大将军之后,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太后认为他有才能。汉景帝去世,当天太子登位继立,王太后摄政,她在全国的__、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蚡和他的弟弟田胜,都因为是王太后的弟弟,在汉景帝去世3年后,被分别封为武安侯和周阳侯。
武安侯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说武安侯道:“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让她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贺,乘便对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很快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魏其侯不听从他的话。
武安侯因为王太后的缘故,受到皇上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骄横。建元六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
武安侯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可是一出生地位就很尊贵。他又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年纪大了,皇上刚刚即位,年纪很轻,自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担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使他们屈服,天下人就不会服服贴贴的。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下来就谈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采纳。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他曾经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盘划给自己扩建住宅,皇上生气地说:“你为何不把皇宫中的武器库也要去!”从这以后才收敛一些。有一次,他请客人宴饮,让他的兄长盖侯南向坐,自己却东向坐,认为汉朝的丞相尊贵,不可以因为是兄长就私下变通规矩。武安侯从此更加骄纵,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田地庄园都极其肥沃,他派到各郡县去购买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投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幡,在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给他的珍宝金玉、狗马和玩好器物,数也数不清。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新唐书·李义琰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琰独引咎涕泣 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B.宅无正寝 正寝:指安睡之处。
C.安可逼下哉 逼下:狭窄低矮。
D.又广居宇 居宇:居住的房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3.①勣甚礼之 ②搢绅义之
A.①李勣很有礼貌 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B.①李勣很礼待他 ②官员们认为他有道义
C.①李勣很礼待他 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D.①李勣很有礼貌 ②官员们能坚持正义
14.事难全遂,物不两兴。
A.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B.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能两方面都兴盛。
C.事情困难就要保全,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D.事情很难全都如意,事物也不会让两方面高兴。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
14.A
12.B(正寝:住宅的正屋)
13.B(①礼:对……有礼貌;②义:认为……有道义。都是意动用法)
14.A(①遂:如愿,实现;②两兴:两方面都兴盛)
【译文】
李义琰是魏州昌乐人,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考中进士,递补为太原尉。李绩是(太原)都督,他手下属僚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于当廷(与他)争辨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负有能吏之名,(被朝廷)提拔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体魁梧长相英俊,学识广博,有智谋有见识。循例升为中书郎。上元年间,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唐高宗想让武后(武则天)执掌国家政权,李义琰与郝处俊力争,事情才得以平息。章怀太子被废弃时,大赦宫臣的罪行,太子庶子薛元超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唯独李义琰因认为自己有错而哭泣,王公大臣们都认为他有忠义之心。每当皇帝召见问事,李义琰定然鲠直切峻而不回答。李义琰宅院没有正堂屋(?),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来建厅堂的木材送给他。李义琰说:“皇上让我做相国,我自己尚且惭愧(认为自己不合格),更何况要营造华美的屋宇呢,这是加速我的祸患,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凡是出仕为官仅做县丞廷尉级(小官)的,尚且推崇府第高舍,兄长您官位那么高,怎么可以逼迫下属呢(意思是你不盖,你的手下怎么办呢)?”李义琰回答说:“不是这样。事情难以全都遂愿,事物从来不可能两样都兴盛。我为官已经地位高贵,又扩大我的住房,如果没有美德,必定受到灾殃。”最终也没有答应(建房事)。后来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于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渍。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延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
延璋推诫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 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 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B.①乃募敢死士百余人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 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D.①城中鼓噪以出 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C(械:用镣铐拘禁。)
【小题2】C(所:代词,用在动词前边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的情况”或“……的状态”;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后者是副词“竟”。D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小题3】A(“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文中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袓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他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祖,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袓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__定国难,杨延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延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延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祖命令杨延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设法谋取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主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达,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墙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制造攻城的器械,应当出奇计打败他们。”就招募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为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密封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延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特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耶,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②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②二帝:此处指宋徽宗(赵佶) 和宋钦宗(赵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阴:暗中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只是
C.诏趣入见 趣:急速
D.邈巷战不克 克:能够
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现李邈 的“才略”和“忠义”的一组是
①国家祸乱自兹始 ③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
②邈慨然复起就道 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⑦左右持之不得入
⑥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 ⑧燕人为之流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 (克:战胜)
【小题2】C (①③④⑤表现其“才略”;②写其就职;⑥⑦直接表现其“忠义”⑧间接表现其“忠义”)
【小题3】B(“朝廷自主和议”的意思是“朝廷只管主持和谈”。他的本意是不放弃和谈的同时以军事作后盾)
参考译文: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代皇族、宰相李适之的后代。年轻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凭父亲的官职任太庙斋郎,提拔任河间府通判。因为触犯蔡京、童贯,调任霸州知州,任辽国贺正副使。回到朝廷,童贯想要联合金人夹攻契丹,召李邈到自己府第,想用言语打动他,使他依附自己。李邈说契丹人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就教童贯暗中帮助契丹来图谋金人。童贯不能采纳,李邈就向朝廷请求辞官还乡。感叹说:“国家的祸乱从此开始啦!”
金人侵犯京师,皇上命他急速入见,李邈激昂振奋,再次出仕上路。到达朝廷,恰逢姚平仲出战失利,京师震惊恐惧。皇上问怎样抵御敌人,李邈说:“胜败是兵家常有的情形,陛下不必过分忧虑,只是自古以来没有求和与出战的策略没有确定而能成功的。”就说:“种师道是老将,有盛名,是契丹和金人畏惧的将领。朝廷只管主持和谈,而把各路军队全部交给种师道,根据敌情确定攻守。将领在军队中,君主的命令有不接受的。使他发现可攻击的机会就进攻,战胜固然是国家的福分;不胜,也足以使敌人知道我们有把国家存亡作为重任的将领。”皇上认为很好。
守卫真定,士兵不满二千,钱财不到二百万,自己估计无法抵御敌人,就出文告让百姓出钱,共同死守。百姓信赖李邈能够坚守,不几天,筹得钱十三万贯,粮食十一万石,招募百姓组成敢死队也有几千人。金兵到来,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兵,并且从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都没有答复。城被围,有时出战,有时坚守,相持四十天。城被攻破,李邈巷战不能取胜,想要投井自尽,身边的人拉住他,不能投井。(被俘后)斡离不胁迫李邈向金人下拜,李邈不下拜,斡离不用火烧他的胡须眉毛和大腿,李邈也不顾惜,斡离不就把他关押在燕山府。
金人问他说:“召集民兵攻击我们,说我们是贼人,这是为什么?”李邈说:“你们违背盟约,到处抢掠我们的钱物和人民,为什么还顾忌我说你们是敌人呢?”金人不能使他屈服。过了一些日子,想让李邈任沧州知州,李邈笑着并不答复,并且劝说他们:“你们不在此时送还我们的两位皇帝和两河地区,每年像契丹一样收取丰厚的财物,来谋求长久之利,(难道将来你们的)强大还可以依赖么?”金人忌讳他的话,让他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李邈大怒,斥责更有力。金人大怒,李邈就遇害了。将死,脸色不变,向南拜了两拜,端正地坐着接受刑戮。燕地的百姓为他流泪。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见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王若虚字从之,京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鹿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命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
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老幼攀送 攀:拉,挽留
B.奕辈不能夺 夺:使……改变
C.若虚自分必死 分:分开
D.好问意未惬 惬:满意,满足
下列家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数日乃得行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B. 请为立建功德碑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二君其无让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虚离任时,百姓不分老幼都来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这正说明其得信于民、政绩突出。
B.文章详写王若虚拒绝撰写崔立功德碑一事,意在表现其珍视名节,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C.文章中王若虚与同游者所说之言意即:“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
D.通观全文,主要反映了王若虚性格机警善辩的一面。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C(分:fèn,料想)
【小题2】B(为:替、给; A乃:才/是; C其:语气词,一定/代词,我; D以:拿/因为)
【小题3】D(全文主要表现王若虚有异才、重名节、不趋炎附势。)
参考译文:
王若虚字从之,是京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很熟悉似的。
承安二年考取经义科进士,调任鹿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军州事,留下来提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提任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各种小人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的名义命令王若虚起草碑文,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若有人稍稍顶撞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立即被杀害。王若虚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即使这样,我仍然姑且以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哪些事写进去?”
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带领京城归降,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的职责是供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士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了,请二位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并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订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没有建立。
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另一儿子王恕往前走,看山路的平坦险峻,于是垂足坐在一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集于《慵夫集》、《浮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徙京兆蓝田。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从裴度为太原观察支使,迁监察御史,争宋申锡狱知名。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拜华州刺史。关辅驿马疲耗,钧为市健马,率三岁一易,自是无乏事。
擢岭南节度使。海道商舶始至,异时帅府争先往,贱售其珍,钧一不取,时称絜廉。专以清静治。贞元后流放衣冠,其子姓穷弱不能自还者,为营棺槥还葬,有疾若丧则经给医药、殡敛,孤女稚儿,为立夫家,以奉禀资助,凡数百家。南方服其德,不惩而化。又除采金税。华、蛮数千走阙下,请为钧生立祠,刻石颂德,钧固辞。以户部侍郎召判户部。
俄而兴士五千戍代北,钧坐城门劳遣,帷家人以观。戍卒骄,顾家属不欲去,酒酣,反攻城,迫大将李文矩为帅,钧仓卒奔潞城。文矩投地僵卧,稍谕叛者,众乃悔服,即相与谢钧,迎还府,斩首恶乃定。诏趣戍者行,密使尽戮之。钧请徐乘其变,而使者不发,须报。时戍人已去潞一舍,钧选牙卒五百,壮骑百,以骑载兵夜趋;迟明至太平驿,尽斩之。即拜检校尚书左仆射。
大中九年,召为左仆射。钧宿齿,数外迁,而后来多至宰相。始被召,自以当辅政,既失志,故内怨望,数移病不事事,邀游林墅,累日一还。懿宗初,复节度宣武,辞不拜,以太保致仕。
钧与人交,始若澹薄,既久乃益固。所居官必有绩,大抵根仁恕至诚而施于事。玩服不为鲜明,位将相,没而无赢财。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惩而化 惩:责罚,处罚 B.戍卒骄 骄:骄傲
C.诏趣戍者行 趣:催促 D.钧请徐乘其变 徐:慢慢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卢钧澹薄廉洁的一项是
①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 ②贱售其珍,钧一不取
③请为钧生立祠,刻石颂德,钧固辞 ④稍谕叛者,众乃悔服
⑤邀游林墅,累日一还 ⑥位将相,没而无赢财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钧所担任的官职必定要做出成绩来,解决驿马疲耗问题,为地方减免税收,包括处理戍卒反叛,样样都能做得很出色,受到好评。
B.卢钧为人“仁恕至诚”对那些被朝廷流放官员中穷弱的“子姓”,他能慷慨解囊,给予资助,这样“仁恕”执政的结果是“不惩而化”。
C.卢钧在处理反叛“戍卒”的问题上,根据皇上的旨意,“徐乘其变”,最终“尽斩之”,这说明他在“仁恕”外,也有刚毅而毫不留情的一面。
D.卢钧多次担任地方官职,开始被朝廷召回时,自认为当“辅政”。在未能如愿之后,对朝廷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不接受,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钧为市健马,率三岁一易,自是无乏事。
(2) 孤女稚儿,为立夫家,以奉禀资助,凡数百家。
(3) 既失志,故内怨望,数移病不事事。
6.B
7.C
8.D
9.(1)卢钧替他们买健壮的马,大抵三年一换,从此再也没有出现马匹疲乏的事。
(得分点:市,买;率,大抵,大概;易,换。每点1分)
(2)对孤女幼子,替他们办婚嫁之事,用自己的钱粮(俸禄)资助他们,共帮助有几百家。
(得分点:为立夫家:替他们办婚嫁之事;以,用;奉禀,钱粮、俸禄。每点1分)
(3)失志以后,因而内心埋怨,多次推脱有病不做事情。
(得分点:既,已经,或……以后;望,同怨,埋怨、责怪;“不事事”,前一个“事”活用作动词,做。每点1分)
6.(骄,骄横、放纵)
7.(第①句说卢钧办事公正认真;第④句写反叛者的悔悟道歉;第⑤句说的是卢钧失意时的举动。)
8.(“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有误,“致仕”指的是官员退休。
9.(1)(得分点:市,买;率,大抵,大概;易,换。每点1分
(2)得分点:为立夫家:替他们办婚嫁之事;以,用;奉禀,钱粮、俸禄。每点1分)
(3)得分点:既,已经,或……以后;望,同怨,埋怨、责怪;“不事事”,前一个“事”活用作动词,做。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人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翻译下面几句话。
(1)以是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译文:
(2)公琰託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译文:
(1)因此您应该向天下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
(2)公琰立志忠正,他是和我一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
关键词和采分点
(1)其 清重
(2)赞 王业
参考译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就与有弟泉陵人刘敏一同天下闻名。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进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先主曾因游览视察突然来到广都,看到蒋琬吭什么事都不处理,这时又喝得酩酊大醉,先主大怒,打算判罪杀掉他,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处理政事以安定百姓为根本,而不追求表面形式,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先主向来敬重诸葛亮,于是就不加罪于他,只是匆忙罢官而已。蒋琬被审讯之后,夜里梦见一头牛,头在门前,流血淋漓不止,心中非常讨厌,就喊来占梦者赵直。赵直说:“看到牛血,事情就清楚了。牛角和鼻子,是‘公’字的形状,你的官位一定能到三公,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不久,被任命为什邡令。先主做了汉中王,蒋琬被召入府任命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主持国政),开设官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后来被举荐秀才,蒋琬坚决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写告谕对他说:“想想你离开家乡亲朋,放弃侍奉父母的义务,是为了使百姓好,你这样做大家都不愿意,又会使远近的人不理解,因此,你应该向天下人显示您是因功而被举荐的,以此来表明这次铨选的人是清高而有声望的。”后又升任为参军。建兴五年,亮驻兵汉中,蒋琬和长史张裔留守共同主持府中军政大事。建兴八年,代替张高任长史,又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都以丰足的粮草和充足的兵器供应他。诸葛亮常常说:“公琰立志忠正,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后秘密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