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⑴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dōng zhèng jiāo 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shèng jīng 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zōng jiāo 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zōng jiāo 精神有点相悖。

⑶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⑷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zōng jiāo 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⑸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⑹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⑺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⑻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⑼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⑽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阅读1、2自然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笔下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dōng zhèng jiāo 堂分别有何特点?

(2)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作者在第七自然段中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老妇人? 简析这么写的好处?

3.第9自然段中,作者设想列宾画的这幅令人震撼的教堂场景“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中的“辛酸”“喜悦”该怎样理解?

辛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1.(1)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外形逼真但缺少人物内在灵魂的展现。著名的dōng zhèng jiāo 堂过于富丽堂皇,与zōng jiāo 的朴素精神相违。

(2)外形逼真的雕像和著名的富丽堂皇的教堂都缺少让人感动的力量,与后文描写的在小教堂安然劳作的老妇人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构成强烈对比,为后文写在小教堂偶然看到老妇人作铺垫。

2.运用肖像(外貌)、动作描写,通过写老妇人佝偻的腰身,沉静的表情,一丝不苟、耐心细致打扫烛油的动作,准确地表现老妇人认真沉静的工作态度和对zōng jiāo 虔诚的信仰,正面(直接)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鲜活具体。

3.因画作表现的主体人物是饱受苦难的贫寒的普通人而“辛酸”(意对即可)因普通人在尘世中承受苦难的坚忍和在平凡劳作中的(沉静)安然与对信仰的(虔诚)坚守而“喜悦”。( “坚忍”“沉静劳作或安然”“坚守信仰或虔诚”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4.含义:圣洁、虔诚的灵魂的获得并不靠欣赏伟人雕像或富丽堂皇的教堂,而在不经意间看到的平凡生命的坚忍、沉静地劳作能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作用:以此结尾总结全文,揭示了人生的光明是因为灵魂有了方向,在踏实、辛勤的付出中获得的道理,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题目,引起读者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实施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这些计划中,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可得到政府大笔的资金投入。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绿色工作”“绿领”等新的概念来拉动环保产业,这也将是保护环境、解决失业与振兴经济的三重解药。

不同于付出劳力会被外包的“蓝领”和坐办公室会被裁员的“白领”,“绿领”是成长快速、不怕裁员的一族。绿色工作是什么?广义的说法是,任何能够帮助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都是绿色工作。国际环保组织的“地球日网络”机构表示,绿色工作不只是可再生资源产业,从在有机农场工作到绿色学校任教都是广义的绿色工作。因此,未来的绿色工作将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源相关的新兴产业,像太阳能、风力发电、碳交易;另一种是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工作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的工作,转而成为绿领。

踏入绿色领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你原本的技能,融入绿色议题的范畴,“绿色技能”成为未来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更有人表示,在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来袭前,最早成为绿领的人最容易成功。对所有的劳动者而言,现在大多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转变为绿领,因为“绿色技能”将会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者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由于绿色消费趋势,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也让企业需要各种绿色人才。由于环保和能源投资持续走热,一些“绿色富豪”也将趁势崛起。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暂时难以逆转,加上能源方面的绿色工作能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所以未来绿领将有增无减,而且暂时不会有失业之虞。根据美国《商业周刊》2009年第一期文章“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报道,蓝领、白领转型为绿领须有两种能力:跨领域知识与环保价值观。因此,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必须及早充实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同时也要增进环境素养,帮自己换个“绿色大脑”,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潮卷走。

在可预见的未来,推广绿色工作将成为各国的重要政策,而绿色职位将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备受重视。

1.对“绿领”“绿色技能”“绿色富翁”“绿色大脑”等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绿领”是专指那些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工作的绿色工作者。

B.“绿色技能”是指与环保相关的工作技能,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孝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C.“绿色富翁”指从事环保和能源投资而致富的人,环保这一产业的兴起会使许多人在这一领域致富。

D.“绿色大脑”者拥有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和环境素养,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不被失业潮卷走。

2.下列说法不能说明“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正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B.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对别国能源的依赖,增加国家能源安全。

C.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高的职业素养,使绿领更具职场竞争力。

D.加大资金投入,拉动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振兴经济的重要措施。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环境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绿色工作”“绿领”等概念将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B.“绿色工作”是个宽泛的概念,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工作是绿色工作,在充满生机的农场和在绿树成荫的学校工作也是绿色工作。

C.随着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只有那些及早完成转型、成为绿领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浪潮卷走。

D.随着绿色消费的到来,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必须重视绿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绿领将得到重视。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不超过15字)

1 .A(绿领指从事绿色工作的人,所指范围更广。)

2.C(“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高的职业素养”错,应指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和环境素养。)

3.D(A这些概念不是解决的办法,拉动环保产业才是解决之道。B对“有机农场”“绿色学校”的理解有误。C“只有”绝对化。)

4.“绿色工作将成为主流,绿领正在兴起;”或“绿色工作即将风行,绿领正在兴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下雨天的女人

[日本]村上春树

(1)下午四点左右,一个中年肥胖的女人,拎着黑色塑料皮手提公文包,走到我家门口按门铃。她一按门铃,空寂的家里响着音乐门铃声,仿佛谁的笑声似的。

(2)那个中年女人跟她随身带的黑色塑料皮手提公文包,看来不搭配,事实上,那皮包跟她完全不相配。我从百叶窗缝隙里悄悄观察那女人,她年纪大约四十到四十五岁,极普通。身材不高,穿着粉红色套装,淡茶色雨鞋,带一把绿色乙烯塑料伞,伞的颜色很鲜,水果糖般廉价的绿色。奇异的颜色配合。

(3)下雨天里那个穿粉红色套装的女人,看起来像一颗吸了水分不自然地膨胀的心脏似的。膨胀的心脏寻找着失落了的窝,而在四月里雨天的街上无目的地彷徨。当她第二次按门铃时我发现,她只是一个化妆品推销员。她进入我家门廊,便把手提公文包换右手拿,把原用右手拿的雨伞收起来立于墙边,用左手按门铃。我便看到手提公文包侧壁附着的化妆品公司的商标。商标下用字带贴着241号码。

(4)拉下百叶窗,光线暗淡的室内再度响起门铃,这时她没有表情地望着四周的风景。没什么优美的风景,任何住宅区都有的景致,只看见房屋和道路和街路树。她大概天天都看够了这样的风景吧,她的脸显露出这种神情。她一直看着门索然了,不由得看看四周的风景,并不是被四周的什么吸引而望着的样子。

(5)门铃响,我没有回答,也没有走到门口。那时我的心情不想跟谁搭讪。所以我没有从这室内光线暗淡的椅子上挪动身子。她拎着装化妆品样品的提包站在玄关的门前,继续按门铃。雨一直下着,从早上一直不停地下着。她看来很疲惫。

(6)我坐在窗边,把双脚翘在小桌子上。那一天,天空阴沉沉的,做什么事,或心里想到什么,都感觉黯淡,做什么都没有心情。

(7)这时门铃响了。

(8)我一直看着那女人。那女人究竟期待着什么呢?我想。我觉得听她按第二次的门铃声很有一会儿了,大概三十秒或四十秒吧,她仍然不动,不走开,也没有再次按门铃,仍然面无表情地望着水木花树的枝子。水木花树枝子上爬着一只蜗牛,她并没有看着蜗牛。她并非特别地看着什么。

(9)她似乎竖耳谛听着,所以我屏息着。无奈她没有听见动静,她的右手仍然拿着241号手提公文包,于是用左手取起绿色的塑料伞,按下伞柄的按钮便啪地开了。她再度确认般地对门一瞥便离去走在雨中。来的时候是左手拿公文包,右手拿伞,回去的时候相反,即右手拿提包,左手拿伞。这没有什么意味,只不过伞与提包的位置调换了。

(10)于是我觉得心情很感伤,很无趣,使她沮丧地离去好像是我的责任似的。那伞和提包位置的转换,我便给那女人无法弥补的伤害似的。我无意伤到她,我自己对自己辩解,我只是懒得跟陌生人说话。

(11)我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望着外面的风景,一直等着,却仍然不见那女人折回。我没有看见撑着一把绿色的伞。撑着黑色、藏青、蓝色、红色伞的人不断地过去了,就是没有看到一把绿色的塑料雨伞。仿佛由于某种原因,那241号的女人离开我家门前时,绿色的雨伞便从世界上一把不剩地消失似的。

(12)夕暮的微暗渐渐增加了苍青色,我一直望着外面,路灯是自动点灯式的,这时无声地一齐亮了。但那女人终于没有再出现。于是我关门,打开室内的电灯,慢慢环顾室内一周。看来不可思议的屋子,其实也没什么不可思议,跟原来一样的屋子,很普通的起居间,有沙发椅、桌子、三维效果的一套音响设备、唱片和书籍。我除了工作的时间之外,都在这里消磨——不过我觉得这是一间很不可思议的屋子,它好像是地球破灭后所残存的唯一场所似的。我想这大概是下雨天那女人使我引起的感触。那膨胀的心脏,那锦簇的春花吸收了周围的声音引起的心情,以及大概会从这世界上永远消失的那把绿色的伞引起的感觉。

(13)我以那环顾室内的姿势站立了一会。不久静静的夜晚来临,但雨天的女人永远没有折回,永远。

(有删节)

1.(1)(2)(3)三段为什么详细描写那女人的手提公文包和雨伞?

2.(4)(5)两段强调“室内”“光线暗淡”,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3.第(10)段是心理描写,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我”的心理。

4.阅读第(12)段,你认为“我”引起了哪些“感触”?

5.小说标题“下雨天的女人”,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值得商榷。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理由。

1.①揭示身份(公文包上的字暗示了她是一个化妆品推销员)②点明天气(雨伞说明下雨)③呼应题目④提升主题(意思相近即可。)

2.①便于“悄悄观察”②暗示第(6)段内心的“黯淡”③与第(12)段“打开室内的电灯,慢慢环顾室内”呼应。(意思接近即可)

3.①很伤感,很无趣;②有自责、有反思;③敏感、多情;④有点颓唐。(写出其中3点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4.“无聊”或者“孤独”(结合“它好像是地球破灭后所残存的唯一场所似的”),“失落”或者“歉疚”(结合“这世界上永远消失的那把绿色的伞”)。

5.观点一:好。①以人物为题目,形象鲜明,有吸引力②推进“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③引发作者感触,利于推进情节,揭示中心。

    观点二:不好。①从人物看,主人公不是“下雨天的女人”,而是“我”,容易误解②从内容看,应该是“我对女人的感触”,没有概括全文内容 ③比较笼统,没有揭示人物特征(注:小说原来标题是“下雨天的女人241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

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zōng jiāo 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衷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欢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1.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是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探究方法的。

2.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的哲学、zōng jiāo 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主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哀,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着。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1.C(“客体的自然”错。)

2.D(“人的情感反应源自改造自然万物”错。)

3.A(B项“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错;C项“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错;D项“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

雁的悲剧

中英杰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太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孀妇名下。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太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个不公正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正在睡梦中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告:

“伙伴们醒呀,危险一—”

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燥!”“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得好好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看腿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闪出来了,还有几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啄死的。最聪明的办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决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一一逆风飞呀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拼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一一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

“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她坏了事!”

“狠狠地煮!拿她下酒!”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雁奴”是本文着力塑造的形象,作者通过雁奴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对它的无限同情,从而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B.雁奴的伴侣是在保护自己的团队时壮烈牺牲的,可这个团队却对牺牲者的亲人给予不公平的待遇,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C.文中的雁群是一个以强欺弱、缺乏爱心的群体,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像雁奴这样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个体遭受欺辱是必然的。

D.雁奴的伙伴认为雁奴的报警完全是故弄玄虚,有意制造紧张空气,雁奴因此遭受“拔毛”之痛,它再也没有报过警。

E.当有一次危险到来时,大雁们个个脱身以逃,只有雁奴,为了掩护伙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最后成了捕猎者的美味。

(2)试分析文章画线句“它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所蕴含的深意,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本文塑造了“雁群”和“雁奴”怎样的形象?意义何在?请简要分析。

(4)从全文看,“雁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作深入探究,并分条陈述。

(1)AC(B项,“是在保护自己的团队时”错;D项,“她再也没有报过警”错;E项,“以牺牲自己为代价”错)

(2)雁奴具有善良、有爱心、负责任的美好品德,当她看到的的伙伴安全脱身,在天空中组成人字形队伍向南飞去时,她倍感欣慰。这句话充满了雁奴对伙伴的关爱和祝福之情。这样写含蓄动人,意境悠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3)①群雁的语言——“瞎咋呼什么!”“不害臊”“给她治治”和动作——“鼓噪”“朴”“拔”,表现了他们自私、冷漠、缺少同情心、残忍的丑恶形象。②雁奴报警的语言“伙伴们醒醒呀呀,危险一一”、“逃命吧——逆风飞呀——”行动“衔”“掷”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她善良、负责任、敢担当的性格特征。通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写的是雁,却让读者联想到人间的某些矛盾和悲剧,意义深刻。

(4)①不公平的“宗法”制度,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因此孤雁成为守夜的雁奴;②缺乏警惕性和信任,不辨是非的愚蠢;③缺少同情心,残忍冷酷地攻击善良的哨兵;④自私逃命,害了守夜孤雁,最终也会影响雁群的安危。

阅读下面人物传记,完成(1)—(4)题

怀疑与激变

一解读毕加索

张炜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三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自省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重点解读在时代的压抑下,毕加索的坚强不屈,他以作品为出口,追求完美,将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2)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 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1)A、E (A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其风格多种多样,而不是“我们没有鉴别能力”。E 项,原文的表述是“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

(2)①毕加索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或者说“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②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③他坚持不断地探求,创作经历了无数次激变。

(3)芝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的悲剧;面对芝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

(4)①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④面对时代,自觉与自省,用作品表达生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然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1.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C.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2.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1.C(第二段中说:“但又不在把内在价值归于自然自身”)

2.B(A“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不属深环境论观点;C自然与人不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D“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不是说“深环境论”的)

3.D(“因此”后的两句犯了推断绝对化的错误。“人的能动作用”并非指随心所欲地对待大自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听松

熊召政

(1)今天,我又想去泰山极顶,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次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

(2)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__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缩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轮穷天极地的呐喊

(3)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

(4)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它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峰万壑上的那千顷万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

(5)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耳中的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

(6)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峨眉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筒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

(7)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的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8)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9)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拔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10)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11)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12)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选自《灯花带梦红》有删节)

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2.【答案】(1)对比(或衬托),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2)夸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3.【答案】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勃勃;②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响彻天地;③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满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之中消磨掉锐气;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D.“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1.A ( A 项由第一自然段可知,是对该段主要信息的概括。B 项“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等内容,不是孔子所创建的,“隆礼”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文中也明确表示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尚中道”也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尧舜时期就已存在,故该项错。C 项的表述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体现儒学思想的内涵,答非所问,故该项错。D 项主要信息在第一段,正确的信息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并没有忽视该哲学思想。)

2.C ( 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C 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A 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B 项信息在第三段,“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D 项信息在第四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

3.B ( B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A 项信息在第二段,“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故该项错。C 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D 项信息在第四段,“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池 塘

贾平凹

①那时候,我很幼小,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父亲在一次运动中死了,母亲却撇下我,出门走了别家。孤伶伶的我,就被祖母接到了乡下的老家。祖母已经年迈,眼花得不能挑针,终日忙着为人洗衣,小棒槌就在捶布石上咣当咣当地捶打。我先是守在一旁,那声响太是单调,再不能忍,就一个人到门前的池塘寻乐去了。

②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只是看那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那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然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他们身边,我觉得那便便是我了,在他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他们是朋友呢。

③到了冬天,这是我很悲伤的事,塘里结了冰,白花花的,我的朋友再不见了。我沿池塘沿儿去找,却只有几根枯苇,在风里飘着芦絮,捉到一朵了,托在手心,倏忽却又飞了,又去捉回,又再飞去……祖母知道我的烦恼,一边捶着棒槌,一边抹泪,村里人却都说我是怪孩子,在寻找什么呢?

④时间一天天过去,池塘里起了风,冰一块块融了。终有一天,我正看着,就在那远远地方,似乎有了一个嫩黄黄的卷儿。蓦地,在好多地方,也都有了那样的卷儿。那是什么呢?

⑤我一直守了半晌,卷儿终未展开。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我听了,却悲伤了起来,想池水这么绿,绿得发了墨,却染不了荷叶的嫩黄,它是患了什么病吗?一个冬天里是在水里病着吗?我只知道草儿从石板下长上来,是这般颜色,这般委屈,这水也有石板一样的压迫吗?

⑥但它终于慢慢舒展开了,一个圆圆的、平和的模样,平浮在水面就不动了。三日、五日,那圆就多起来,先头的呈现出深绿,新生的还是浅绿,排列得似铺成的石板路。池塘里开始热闹,我的朋友又都出现,融融地,又该是一个乐园了。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去塘边。

⑦果然池水比往日满了,荷叶狼籍着,有的已破碎,有的浸沉水里,我不禁呜呜啼哭起来了。就在这时候,有一声尖叫,是那么地凄楚,我抬头看去,是一只什么鸟儿,肥胖胖的,羽毛并未丰满,却一缕一缕湿贴在身上,正站在一片荷叶上呜叫。那荷叶负不起它的重量,慢慢沉下水去,它惊恐着,扑闪着翅膀,又飞跳上另一片荷叶,那荷叶动荡不安,它几乎要跌倒了,就又跳上一片荷叶,但立即就沉下水去,没了它的腹部,它一声惊叫,溅起一团水花,又落在另一片荷叶上,斜了身子,酥酥地抖动……我不觉可怜起来了,它是从树上的巢里不慎掉下来的呢?还是贪玩好奇,忘了妈妈的叮嘱,来欣赏这大千世界呢?可怜的小鸟!这个世界怎么容得你去?这风儿雨儿,使你如何受得了呢?我纵然在岸上万般儿同情,又如何救得你啊?!

1.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划线的语句?

“它们认不得我,我却牢牢记住了它们,摇着岸边的一株梧桐,落一片叶儿到它们身边,我觉得那便是我了,在它们之中了,千声万声地唤它们是朋友呢。”

2.祖母说“啊,荷叶要出来了!”请你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为什么作者在上文说池塘是“一个乐园”,结尾处却详细描述了风雨过后池塘的凄惨景象?

4.阅读全文,分析文章以“池塘”为题的意义。

1.这句话隐含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一种即可)作者把父死母嫁、失去了家的“我”比喻成那片被摇落的树叶,树叶代替“我”在池塘中与“朋友”一起嬉戏玩耍,塘中的生命和颜色本不可能认识“我”,而“我”已经把它们当成朋友,反映“我”遭遇家庭不幸后的孤独和无奈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渴望。

2.①呼应上文“祖母知道我的烦恼”。②说明祖母也在急切盼望池塘早日“热闹”起来。③祖母看到“我”在塘边守望那些“卷儿”展开,她怕“我”失望,想让“我”高兴起来,反映祖母对孙儿的理解、疼爱。

3.①池塘原本是“一个乐园”,这里安静祥和,详细描述雨后池塘荷叶狼藉的景象,是为了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风雨的无情。②详写小鸟落难,表达了对小鸟的同情和无奈,引发我“同病相怜”的感慨。③运用象征手法,以风雨突袭给池塘中生命带来损害象征那个特殊年代对“幼小的我”的伤害,表达愤慨之情。

4.① 遭遇不幸后,池塘是“我”“寻乐”的地点,在那里我找到了慰藉孤独心灵的朋友,那里是我的乐园。

②池塘象征作者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社会环境,荷叶、小鸟在池塘遭受风雨的摧残象征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的遭遇,池塘见证了我幼年生活的孤独和哀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