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由感官等级制所确立的视觉中心的地位对于保证哲学思考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从认识论的方面说,视觉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对象的“客观”信息,并且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可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由此形成有关世界的知识;从道德学的方面说,视觉经验被认为是一种不会引致欲望放纵的经验,相反,它会在对对象的距离性沉思中净化人的灵魂,把人从对对象的占有或依附状态引向纯理智的静观,引向德行的实践;从审美的方面说,同样是由于视觉的距离特征,视觉的对象同时也被认为是美的对象,视觉的活动是对对象作一种纯形式的观照,由此而引起的快感即便会导向放纵也不足为害。

那么,为什么视觉可以孕育哲学?为什么视觉在哲学中会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1954年,美国现象学家汉斯·乔纳斯在一篇题为《高贵的视觉》的论文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乔纳斯指出,视觉是通过三大特征来区别于其他感官的。首先,视觉经验的内容的发生具有同时性。我们看到的眼前的一功都是同时展现于此的。视觉不同于听觉和触觉,它的活动无须依赖于时间的连续过程,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眼睛张开或瞥视的一瞬间,也就展现了在空间中共同存在、在深度上排列有序、在不确定的距离中连续存在的物质世界。其他的感官则要求一个伴随时间的、连续的经验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妨碍主体保持超然的态度。“实际上,只有视觉的同时性以及它的对象的具有广延的持续‘在场’,才导致了变与不变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成与存在之间的区别……只有视觉能够提供感觉基础,通过这一基础,心灵才能产生恒久的观念,或者说永恒不变和永远存在的观念”。

视觉区分于其他感官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动态的中立”:即人们在观看某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无须进入与它的某种关系。被看的对象不必通过直接作用于认识者来让自己被看到。最后,乔纳斯还指出了空间距离对于视觉活动的意义。距离能使视觉的前两个特征得以实现。视觉是“理想的距离性感官”,也是唯一的距离性感官,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不需要认知者与对象之间的接近;在结构中,乔纳斯重复了这些特征,他不仅把视觉抬高为最高贵的感官,而且概述了它与诸多哲学论题之间的一致性。

我们甚至发现,在我们所氘核的视觉的这三个特征中,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哲学的某些基本概念的基础。呈现的同时性赋予了我们持续的存在观念,变与不变之间、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对比观念。动态的中立赋予了我们形式不同于质料、本质不同于存在以及理论不同于实践的观念。另外,距离还赋予了我们无限的观念。因而视觉所及之处,心灵能到达。

1.下列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在哲学中,视觉中心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B.视觉所传达的有关对象的“客观”信息能帮助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

C.视觉经验能净化人的灵魂,把人引向纯理智的静观。

D.视觉的对象被认为是美的对象,所以视觉活动是对对象的纯形式的观照。

2.下列对视觉的三大特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视觉活动无须依赖于时间的连续过程,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B.认识者不必通过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来让自己看到它。

C.视觉不同于其它感官的是,它要求一个伴随时间的、连续的经验事件的过程。

D.在人的各种感官中,只有视觉才是距离性感官,听觉和视觉都不是。

3.下列对“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能到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视觉的同时性以及它的对象的具有广延的持续‘在场’,才导致了变与不变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成与存在之间的区别。

B.人们在观看某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无须进入与它的某种关系,这赋予了我们形式不同于质料、本质不同于存在以及理论不同于实践的观念。

C.视觉具有三大特征,即视觉经验的内容的发生的同时性、动态的中立和距离性,这三大特征都可以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

D.空间距离对于视觉活动来说是有意义的,视觉不需要认知者与对象之间的接近,赋予了我们无限的观念。

1.D(因果关系错误)

2.C(这是其它感官的要求)

3.C(应是“哲学的某些基本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 朱湘

我曾经向子惠说过,词不仅本身有高度的美,就是它的牌名,都精巧之至。即如《渡江云》、《荷叶杯》、《摸鱼儿》、《真珠帘》、《眼儿媚》、《好事近》这些词牌名一个就是一首好词。我常时翻开词集,并不读它,只是拿着这些词牌名慢慢的咀嚼。那对我所得的乐趣,真不下似读绝句或是嚼橄榄。京中胡同的名称,与词牌名一样,也常时在寥寥的两三字里面,充满了色彩与暗示,好像龙头井、骑河楼等等名字,它们的美是毫不差似《夜行船》、《恋绣衾》等等词牌名的。

京中的胡同有一点最引人注意,这便是名称的重复:口袋胡同、苏州胡同、梯子胡同、马神庙、弓弦胡同,到处都是:与王麻子、乐家老铺之多一样,令初来京中的人,极其感到不便,然而等我们知道了口袋胡同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与“闷葫芦瓜儿”“蒙福禄馆”是一件东西,苏州胡同是京人替住有南方人不管他们的籍贯是杭州或是无锡的街巷取的名字,弓弦胡同是与弓背胡同相对而定的象形的名称,以后我们便会觉得这些名字是多么有色彩,是多么胜似纽约的那些单调的什么Fifth Avenue,Fourteenth Street,以及上海的侮辱我国的按通商五口取名的什么南京路、九江路。尤其是苏州胡同一名,它的暗示力极大。因为在当初,交通不便的时候,南方人很少来京,除去举子;并且很少住京,除去京官。南边话同京白又相差的那般远,也难怪那些生于斯、卒于斯、眼里只有北京、耳里只有北京的居民,将他们聚居的胡同,定名为苏州胡同了。梯子胡同之多,可以看出当初有许多房屋是因山而筑:那街道看去是如梯子似的。京中有很多的马神庙,也可令我们深思,何以龙王庙不多,偏多马神庙呢?何以北京有这么多马神庙,南京却一个也不见呢?南人乘舟,北人乘马,我们记得北京是元代的都城,那铁蹄直踏迸中欧的鞑靼,正是修建这些庙宇的人呢!燕昭王为骏骨筑黄金台,那可以说是京中的第一座马神庙了。

京中的胡同有许多以井得名,如甜水并、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南井胡同、北并胡同、王府井等等,这是因为北方水份稀少,煮饭、烹茶、洗衣、沐面,水的用途又极大,所以当时的人,用了很笨缓的方法,凿出了一口井之后,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状的,于是以井名街,纪念成功。

胡同的名称,不特暗示出京人的生活与想像,还有取灯胡同、妞妞房等类的胡同,不懂京话的人,是不知何所取意的;并且指点出京城的沿革与区分:羊市、猪市、骡马市、驴市、礼士胡同、菜市、缸瓦市,这些街名之内,除去猪市尚存旧意之外,其余的都己改头换面,只能让后来者凭了一些虚名来悬拟当初这几处地方的情形了。户部街、太仆寺街、兵马司、缎司、銮舆卫、织机卫、细砖厂、箭厂,谁看到了这些名字,能不联想起那辉煌的过去,而感觉一种超现实的兴趣?

黄龙瓦、朱垩墙的皇城,如今已将拆毁尽了。将来的人,只好凭了皇城根这一类的街名,来揣想那内城之内、禁城之外的一圈皇城的位置罢?那丹青照耀的两座单牌楼呢?那形影深嵌在我童年想像中的壮伟的牌楼昵?它们那里去了?看看那驼背龟皮的四牌楼,它们手拄着拐杖,身躯不支的,不久也要追随早夭的兄弟于地下了!

破坏的风沙,卷过这全个古都,甚至不与人争、韬声匿影如街名的物件,都不能免于此厄。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澜缦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狗尾巴胡同改作高义伯胡同,鬼门关改作贵人关,勾阑胡同改作钩帘胡同,大脚胡同改作达教胡同;这些说不定都是巷内居者要改的,然而他们也未免太不达教了。阮太铖在南京的袴裆巷,伦敦的Botten Row为贵族所居之街,都不曾听说他们要改街名,难道能达观的只有古人与西人吗?内丰的人,外啬一点,并无轻重。司马相如是一代的文人,他的小名却叫犬子。《子不语》书中说,当时有狗氏兄弟中举。庄子自己愿意为龟。颐和园中慈禧后居住的乐寿堂前立有龟石。古人的达观,真是值得深思的。

注:①Fifth Avenue:第五大道,在纽约曼哈顿区。②Fourteenth Street:第十四大街,在纽约曼哈顿区。③Botten Row:包滕街,意译为马蝇幼虫街。

(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以“口袋胡同”“闷葫芦瓜儿”来称“此路不通的死胡同”,“那街道看去是如梯子似的”则称“梯子胡同”,还有苏州胡同、弓弦胡同、弓背胡同这些名目,都采用了贴切形象的比喻。

B.文中列举了羊市、猪市和户部街、太仆寺街等一系列街名。从这些名称,可以想见当年不同街道贩羊卖菜的集市的热闹景况,可以联想到官员往来车马喧的辉煌的过去。

C.马神庙这一胡同名称令人深思。南方龙王庙多,而北京偏多马神庙,这与南方人和北方人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有关。

D.作者将北京胡同的名称与纽约和伦敦单调的街名进行对比,表现了对北京地名文化的喜爱和赞美。

E.这篇散文以日常平凡的事物涉笔成文,给人以自然亲切感。平淡无奇的胡同名称,经由作者妙笔,让人浮想联翩。

(2)本文写胡同,却先从词写起,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北京胡同的名称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4)作者认为,“内丰的人,外啬一点,并无轻重。”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实生活中,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1)A D  (A.苏州胡同的名称没采用比喻的手法。D伦敦的街名并不单调,作者是赞扬贵族所居之马蝇幼虫街名称依旧。)

(2)①表明胡同名称与词牌名一样,充满了色彩与暗示②揣摩胡同名称与品味词牌名一样,能得到同样的乐趣。③由高雅的词引出世俗性的胡同名称;雅俗共赏,相映成趣,由此激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索。

(3)①北京胡同的名称重复的很多,但是很有色彩,不单调。②北京胡同的名称能暗示出京人的生活与想像。③北京胡同的名称指点出京城的沿革与区分。

(4)内涵丰富的人,外在贫乏一些,并没有什么关系。这里是指许多胡同的名称都是有内涵有特色的,是新奇而优美的,所以字面上虽然俗一些,不好听,但不必去改。表现了作者对于人们专注于字面的雅俗美丑而窜改胡同名称的行为深深的遗憾,对北京地名文化的珍惜之情。

同意。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内涵的丰富可以带给人们远超于外在美的审美体验。所以,内涵丰富,即使外在贫乏一些,同样具有魅力。

不同意。内丰带给我们的是人格和精神上的认同,而外丰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审美愉悦。二者同样不可或缺。而现代社会更要求对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所以我们要内外兼修,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1.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2.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1.A 2.A 3.B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那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那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说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散文》1980年第11期)

1.本文所写的月亮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人,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文中所写的月亮的性格特点。

2.本文的题目是“月迹”,开头却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孩子们的天真和好奇性格,请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请指出第2段所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并举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在本文中,“月亮”象征着什么?孩子们追寻月迹又象征着什么?

1.神秘,慷慨(盼望见到月亮它却不出来,一不小心又悄悄“溜进来”,追出去又没了踪迹,而且里面还住着美丽的女子,在孩子们眼中,它很神秘;“月亮意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只要孩子们需要,谁都可以得到,所以它又很慷慨。)

2.写孩子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里要求把写孩子们的内容和写月迹的内容联系起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写孩子的天真好奇,才能带出对月迹的追寻,而写月迹最终又是为了表现主题。)

3.拟人。作者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溜”,两个“爬”,非常生动地写出了小孩子眼中的月亮升起时的状态。(月亮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作者使用拟人手法,就可使月亮给人以有生命的感觉。)

4.在本文中,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孩子们追寻月迹象征着对光明.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孩子们决不放弃的行为象征着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可以从作者对月亮和孩子们的追求的描写中去体会这种象征含义,从而抓住“美好”“追求”“锲而不舍”等关键词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情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i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2.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

1.D

2.相同点: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和“意境”都应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不同点:“意象”常常局限于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意境”则可以使人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有哲理的人生感、历史感(或:使人感到某种人生意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 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难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三年以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两I.有寓意的图案。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⑧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莫.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⑩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均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人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E.“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起国人之美感”的思想毫无二致。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怎样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4.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j暂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

1.D E(D项:不表现鲁迅先生的艺术追求;E项“创意文化产业”的提法与鲁迅先生“救援经济”的思想相一致)

2.一个“烙”字形象地写出“蒙画绣像”“收到绘图本《山海经》”等往事带给鲁迅心灵的震撼之大和在记忆中的深刻程度,“像闪光的露珠”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童年那些关于美术的往事对鲁迅心灵的浸润、滋养勇t留给鲁迅一生的清新美好的感觉,比喻优美、形象。

3.文中的鲁迅,有着孩童般的可爱,对美术辛勤投入,见解独到,为人谦逊亲切,有着作为丈夫的温情细致。

4.提示:本题以下角度均为合理:批评教育过于功利的弊端;艺术、体育等只有普及才可能真正出现名家大师;学习艺术的真谛在于激发热爱,培养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

答案示例:

       不寻常的意义在于美术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针砭时弊!美术启蒙教育不能过于功利,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过高的期许和“”沾沾于用,只会破坏了孩子天性中的受,不仅不能造就真正的美术家,反而错失了美术和真谛。只追求证书和级别,往往会使很多孩子后来失去了热爱和人生的趣味,物极必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科学家试解月球形状之谜

月球稍微有点瘪,仿佛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压了一下,以致赤道地带鼓起,两极区域扁平。这倒没什么新鲜的。月球总在自转,很久很久以前,它还很年轻的时候,球体的熔岩在冷却成坚硬岩石的过程中,自转导致的离心力的确能让赤道地带鼓胀起来。

不过,早在1799年,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由于月球形状不规则,它在转动时有些摆动。

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太空探索发现,月球形状还有另一处不规则:它沿着月地轴的方向有轻微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把月球沿着它的赤道切成两半,横截面并不是个正圆。月球像橄榄球的形状,其中一个尖头正对着地球。

尽管如此,对于月球何以形成目前的形状,从来没有人能提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说法。此外,成因问题还不是其中的惟一谜团。另一个谜团是,在月球总是对着地球的一面,其构成物质和表面情况与另一面有相当大的差别。

本期《科学》周刊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和行星科学教授玛丽亚·朱伯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的说法。他们对月球形状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拉普拉斯不知道的是,月球正在远离地球,它的转速也在降低。“阿波罗”宇宙飞船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放置了一些镜子。这些年来,从这些镜子反射激光光速的情况可以看出,月球正以每年1.5英寸(约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目前,月球是以天文学家称作1比1共振的比率沿轨道绕地球运行的。也就是说,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朝着地球的始终是同一面。

这样看来,月球过去距离地球要近得多,公转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按1比1共振比率绕轨道运行,其自转速度也就会快一些。这可能是月球赤道区域鼓起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推测还是无法正确解释为什么月球沿月地轴会出现扁平状。

一种推测是,月球冷却成目前的不规则形状纯属偶然。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坚硬的行星,实际情况同样与推断出的形状有偏差。

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说,观察到的月球形状的不规则程度,比偶然造成的要大。

他们随之推测说,在月球历史的早期,它是在一个椭圆形而非正圆形的轨道上运行的。而且,当时可能是以3比2的共振转动的,也就是说每公转2周就自转3周。

科学家们说,这样的共振率最多只持续了几亿年,随后潮汐就减缓了自转,形成了目前1比1的共振率。

他们猜测说,这样的共振产生了使月球成为目前形状的必要力量。如果共振率更高一些,譬如每公转一周自转两周,也能使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

1.下列不属于月球“不规则形状”内容的一项是

A.月球赤道地带鼓胀,两极区域扁平。

B.月球沿月地轴方向有轻微拉长,像橄榄球形状。

C.对着地球这一面的表面形状和构成物质与另一面不一样。

D.月球沿月地轴出现扁平状,且赤道横截面不是个正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早期的共振率与目前的共振率不相同。这样的共振就形成了月球成为目前不规则形状的原因。

B.有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沿月地轴出现的扁平状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C.对于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行星何以会形成象月球一样的不规则形状,从来没有人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D.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们推测说,月球自转与公转的共振比率的变化和月球早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是使月球形成目前形状的必要因素。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月球以每年1.5英寸的速度正远离地球,若干千万年后,月球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B.月球快速自转导致的离心力作用是月球赤道区域鼓起的重要原因。

C.自月球形成以来,月球朝着地球的始终是同一面。

D.月球沿月地轴出现的扁平状是月球在形成的早期沿一个椭圆而非正圆形的轨道运行而造成的。

1.C(根据前4段内容可知,月球不规则形状应是针对整个月球而言,并其表面和构成物质的不同。)

2.D(A根据最后一段的表述,只是一种推测,而且是“必要力量”;B“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有误,文章只说比偶然性造成的要大,并没有否定它;C“其他行星象月球一样形状不规则”错误。)

3.B(A“月球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句,原文没有依据;C原文只说目前1比1共振比率相同时,朝着地球的才始终是同一面;D这种推测也只是一种可能,用“必然”代替“可能”是不妥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荷塘如诗

还是这方荷塘,却已不是以往模样。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在摇晃的绿裙之间,有的打着花骨朵儿,几朵红莲正含羞开放。轻风拂过,仙子羞涩地低头整理起裙角霓裳。清晨的露珠舍不得离开,却无奈地随风滚落池塘。那是仙子的泪,那样晶莹透亮。薄雾轻袅的荷塘如诗般的朦胧飘荡,是仙境?还是梦乡?只渴望去亲吻仙子羞涩的脸庞,去浅嗅她的清香。

岸边的岩石缝隙处,几朵蓝色的勿忘我正淡雅的开放。细长的藤枝自然垂挂下来,轻触水面。风过时偶尔碰触到仙子的裙角,刹那间又缩了回去,生怕玷污了仙子的衣裳。这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啊?是谦谦君子相伴着仙子吧。没有丝毫的亵渎,只有圣洁的欣赏。多少肮脏的灵魂都会在这一刻躲向一旁,多少污秽的思想都会在这一刻变得高尚。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阳光照射不到的梧桐树荫下的水面,稀稀落落漂浮着几片荷叶。清风吹过兀自左右摇晃。水面稍开阔的地方,几只水蛭轻飘地浮在水面不时一纵一纵地前行,细长的前腿迅速地划动,还未触到叶子的边缘便急速地逃开,生怕折断了细嫩的手脚。鱼儿在温暖的水域追逐游戏,红鲤们不知是潜在水底还是在莲叶下玩捉迷藏,或许还是慵懒的赖在床上不肯让我见她们的容光。水底清晰地看见长满青苔的螺蛳,极度缓慢的蠕动着留下浅细的滑痕。

一只大红的海虾正附在荷梗上,红红的触须轻轻晃动着,正要露出头来却又被一阵微风吓得缩回了脑袋潜入了水中央。树上片片黄叶随风翩然飘落,在空中翻舞着变着各种花样忽忽悠悠地飘向荷塘。玩舌高唱的鸟儿一阵赛一阵的鸣叫,不知何时已爬上枝桠的知了鼓着两片腹翼重复着单调的声音,不知是赞誉这满塘美丽的仙子还是与那饶舌的鸟儿赛唱。

前来赏荷的人很多,稚嫩嗓音的小姑娘牵着年轻父母的手欢跳着说好漂亮好漂亮。年轻的妈妈乘机问荷花是什么颜色叶子是什么颜色。宝宝回答的也漂亮。虎头虎脑的小子拽着奶奶的手嚷嚷着要下水去捉几个小青蛙回家养,无奈的奶奶求救的眼光,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抚娇纵的孙子,只好说水里有大灰狼有水马虎。逗笑了一旁观荷的我。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了岩石上,一头长发如黑瀑般倾泻至腰间,吸引了我的眼光。转脸竟见那脸颊上涂抹了厚厚的脂粉,哪有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容光?装扮不与年龄相仿,裸露着玉腿,半舒着胸房,一副按耐不住的冲动喷薄欲出的欲望。抬眼看那举着相机的男人,竟花白了头发,满眼邪光却又故作欣赏。女孩人前越发显得轻狂。故意装出娇憨的模样,小鸟一样偎向那男人的胸膛。

嗟!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父女?爷孙?都不像,厌恶那暧昧的眼光,急急逃离了这方荷塘;满街找不到纯纯的眼光,最质朴的心灵或许还在深山里埋藏。可惜了这方荷塘,忍受各样的眼光,未必人人懂得欣赏。天空细雨菲菲飘落,荷塘越发显得迷朦,是感怜这堕落的灵魂还是见怜这池边的姑娘?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还是这方荷塘,却已不是以往模样。”表现了作者看到荷塘的失望心情。

B.“只渴望去亲吻仙子羞涩的脸庞,去浅嗅她的清香。”是作者回忆夕日对娇艳荷花的喜爱之情。

C.写荷梗上的海虾、空中飞舞的鸟儿、枝桠上鸣叫的知了,创设了更浓郁的“荷塘”诗意氛围。

D.作者笔下赏荷的“稚嫩嗓音的小姑娘”和“虎头虎脑的小子”使散文更加诗意盎然。

E.作者认为,坐在岩石上涂抹着脂粉的年轻的女子,是荷塘诗意的一部分。

2.作者写岸边石缝间的几朵勿忘我有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感情?

3.散文写得生动有韵味,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请写出两种写景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4.散文起名“荷塘如诗”,结尾两段却说坐在岩石上的披发女子和举着相机的华发男子“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荷塘是“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败笔是缀余,与整篇文章感情不协调,应该删去;有人认为这也是诗意,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有人认为作者传统得掉渣,“干涉”了别人的个性生活和自由。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1.AE(A:只是写景物的前后变化,没有失望;E:作者对这一女子持厌恶态度,认为她丑,“污了荷塘”)

2.衬托。用“谦谦君子”般的、圣洁的勿忘我衬托仙子般、散发着清香的荷花。表达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3.细描:将景物描写得精细具体,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使所写事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人的性格,表意丰富(举例写出两种即可)。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所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

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

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是“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开始病重,开始,他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打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让一般人感到__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你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随时可能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

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是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诱杀了陈景润创造的生命。

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很稳固。

D.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陈景润办公室里的草稿纸上的字迹,所留下的淡淡的遗憾是陈景润没有在有生之年摘取数学(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就不能像他那样走,因为他没有搭建起直达九霄的“梯子”。

2.陈景润“搭梯子”的不屈精神表现在哪里?它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请结合文本对文中人物性格作简要分析。

4.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数学(1+1)的巅峰,摘取科学桂冠,有人认为是闵嗣鹤先生过早去世,没有了审他(1+1)论文的人;有人认为是他自己没搭对“梯子”,没找着通往(1+1)顶峰的小径;有人认为是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根本没能力登上那座高峰:有人认为研究(1+2)就耗尽了他的精力和生命,刚踏上(1+1)的研究之路他就去世了。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1.AE(A: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用“然而”转折到对陈景润科学研究勇气和搏击精神的歌颂:E:原文没有这样的因果结论,作者对陈景润的科学研究精神给予充分肯定。)

2.①把病房当作工作室,付出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③把草稿纸用麻袋装的不停息演算。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3.①心气不凡,面对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能激起更大勇气,不被鲜花掌声所陶醉:②不屈、顽强,坚韧(能结合时代特征简略分析出性格即可)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太阳神鸟”金饰

在已出土的中国古代有关太阳崇拜的文物图案中,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饰的图案最为精美、金饰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zōng jiāo 思想、丰富的思想像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太阳神鸟”金箔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要达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透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的鸟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在红色初底上,该金饰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外层图案中的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远古神话传说中与太阳有关的驮日神鸟。据此,专家学者将其定名为“太阳神鸟”。

由于太阳在人类的生存繁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先民们对太阳天然地怀有一种敬畏崇拜之情。在各种原始崇拜观念中,最广泛的主不是太阳崇拜了。“太阳神鸟”金箔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太阳崇拜习俗,更以其简练和生动的图像语言,向我们透露着商周时期古蜀国人的精神观念,在图像语言能力远远超过文字能力的古蜀时代,古蜀人自然盛行采用雕塑和图案来表现其太阳崇拜观念,相关的文物图像充分证明了太阳崇拜是古蜀时代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观念。同时,考古发现还证明在古蜀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崇鸟观念与鸟图腾,又与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相互交融,两者通常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发现的太阳神鸟金箔饰,正是这一信仰观念的极好例证。除了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金箔饰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可能还以此来表明他们就是《山海经》中所述“使四鸟”的帝俊的后裔,表明他们与远古太阳神话传说中金鸟化身的帝俊和羲和儿子十日的亲缘关系。

“太阳神鸟”的图案是中华先民太阳崇拜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代表,今天,这件造型精致,寓意深刻的杰作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识而代言中国文化遗产!

1.对“太阳神鸟”金箔饰图案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箔饰分内外两层,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去有20克。

B.金箔饰内层图案就是一个喷射出12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等距离分布的孤形内状光芒的太阳。

C.金箔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均呈引颈伸腿、展翅飞关心状的按反时针方向飞行的鸟构成。

D.金箔饰图案中的鸟在红色衬底上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远古神话传说中与太阳有关的驮日神鸟。

2.下列不属于从“太阳神鸟”金箔饰上可以解读出的古蜀人的精神观念的一项是 ( )

A.古蜀人崇拜太阳,信仰太阳神话传说

B.古蜀人盛行采用雕塑和图案表现其太阳崇拜和神鸟崇拜观念。

C.古蜀人的神鸟信仰与太阳信仰并存交融

D.古蜀人可能认为自己是传说中帝俊的后裔,与十日有亲缘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主产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古蜀国的“太阳神鸟”金箔饰是中国古代有关太阳崇拜的文物图案中最为精美的代表作。

B.“太阳神鸟”金箔饰是中国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思想,复杂的zōng jiāo 迷信观念、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C.“太阳神鸟”金箔饰,既是古蜀人对远古神话的一种生动解释和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的珍贵实物记录。

D.充分展现了中华先民非凡世态创造力的造型精致、寓意深刻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识而代言中国文化。

1.C    2.B    3.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