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 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 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 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3.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5.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BBCADA
1.B(遗:赐与)2.B(以:认为;作为。所:处所,名词;特殊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短语,表示人、事、物、地方等)3.C(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4.A 5.D 6.A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事母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任魏朝岐州瑊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因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社秋社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各位叔侄兄弟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古人所尊崇的,哪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座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回来后都认为:“看见君子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李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竟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里,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李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让他们都回去。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们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摩着他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象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做的,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犹众工之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给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款其门 款:敲。
B.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俟:等待。
C.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堵:墙。
D.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愠:愤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吾收其直大半焉
B.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举而加焉
C.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能者进而由之
D.裴封叔之第 皆环立向之
11.下列各句,与“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B.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C.则其姓字也。
D.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品德和技能,并且把他和宰相相比,这是很难得的。
B.作者开始认为梓人是一个无能而贪禄嗜货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为此作了深刻的反省。
C.作者借梓人的故事阐述了宰相的治国之道。他认为宰相应坚守其道,合则用,不合则去,不必屈就;宰相应抓大事,顾全局,不宜事必躬亲,陷入一般的事务。
D.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译文:
(2)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译文:
(3)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一天,我走进他的屋里,见他的床缺了腿却不能修理。(2)他们有的操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面向梓人站着。(3)对有才能的人,推举他们,让他们放手工作,不要他们感恩戴德;没有才能的人辞退他们,也没有谁敢怨恨。
【小题1】D项“愠”:生气、怨恨。
【小题2】C 项都是代词,“……的人”。A项“焉”分别是:他们,代词 / 助词。B项“而”分别是:却,转折 / 顺承。D项“之”分别是:的,助词 / 他,代词。
【小题3】B项与所给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A项是省略句,“使”字后省略了“之”。C项是判断句。D项是被动句。
【小题4】B项表述错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深刻的反省”
【小题5】无
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梓人敲他的门,愿意用佣工的方式抵租,租赁空闲的房屋居住。这个梓人随身带着量尺、圆规、方矩、绳墨等物,家里不搁磨刀石和刀斧等工具。问他有什么技能,他说:“我擅长度量木材。根据房屋的规模、高深、方圆、长短,用什么材料合适,由我指挥众工匠从事具体工作。如果离开我,他们就不能建成一座房屋。所以要是受官府雇用,我得到的工资是他们的三倍;要是为私人建造,我收取总报酬的大半。”一天,我走进他的屋里,见他的床缺了腿却不能修理。他说:“打算请别的工匠。”我觉得非常好笑,认为他是没有本领而贪图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准备修理官署,我去拜访他。看见那儿堆积了很多木材,会集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操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面向梓人站着。梓人左手拿尺,右手执杖,站在他们中间。他估量着房屋的规模,看需用什么木材能够承受得了,挥动着他的木杖说:“斧子。”那些拿着斧头的便都奔到右边,回过头来指着说:“锯子。”那些拿着锯子的跑到左边。一会儿,握斧的砍,持刀的削,都看他的眼色,等待他的吩咐,没有敢自作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梓人发着脾气辞退他们,也没有人敢抱怨。他又在墙上绘制房屋的图样,只一尺见方的图样就详尽地描绘出房屋的规模结构,按照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没有一点出入。竣工后,又在上梁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就是他的名字,而那些被任用的所有工匠都不列名。我瞪圆眼睛注视,大为惊讶,通过这件事我算知道他的技术有多么精深博大了。
接着我又感叹说:他大概是个存心丢掉木工手艺,专一动脑,因而能掌握事物关键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受人役使。他大概是个劳心的人吧!有技能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施展他的谋略,他大概是个有智慧的人吧!这就完全值得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人所仿效了,再没有比这更相似的事情了。
那些治理天下的人都把治人当作根本大事。那些干具体事物的人,是徒隶,是乡师里胥。他们上面有下士,再上有中士,有上士,再往上是大夫,是卿,是公。大概区分为六种职别,细分为多种职役。……就好像众工匠掌握技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一样。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各级官吏,交给他们职务,指挥、使用他们。提举纲纪,并常常加以调整,统一法度,并常常加以整顿,就好像梓人用规矩绳墨来确定规格一样。挑选天下有才能的人,使他们胜任本职工作,安置好天下百姓,使他们安于自己的职业。考察了都城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城外的情况,考察了都城外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一个封国的情况,考察了一个封国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小大的地方,都可以凭着手里的地图去推求它。就好像梓人在墙上绘制房屋图样而后按图样使工程完成一样。对有才能的人,推举他们,让他们放手工作,不要他们感恩戴德;没有才能的人辞退他们,也没有谁敢怨恨。不卖弄才能,不自夸名望,不埋头于日常小事,不侵犯众官的权限,每天和天下才能出众的人,讨论治国的大纲,这就像梓人善于指挥众工而不夸耀自己技艺一样。这样做才算掌握了做宰相的道理,天下也就能达到大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十七》)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 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 惭:惭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 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3分)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3分)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3分)
5、原文说“王以故不大出游”,“故”的具体含义指哪些?请简析。(4分)
1、C。2、B3、B。4(1)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2)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的百姓百余人。(3)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5、“故”是原因的意思,既指田叔的行为,“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又指他的内心境界,“吾王暴露,独何为舍”一句表明田叔对王的体谅和忠心,其实这也是田叔反对鲁王大肆田猎,不理政事的进谏策略。
1、[答案]C。诛:刑戮,杀害。2、B。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A项,“者”字在前一句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后一句中为“的人”。C项,“而”字在前一句中,表假设,那么,在后一句中为表并列,又。D项,“其”字在前一句中,代词,他们,在后一句中表反问语气。难道还有。3、B。孟舒并没有率士兵抵御,而士兵主动临城御敌的。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的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与对文言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来分。
参考译文
田叔是越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氏。田叔喜欢舞剑,在乐巨公那里学习黄老之术,他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仗义行事。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多年来,赵王认为他贤能,但没及时升迁他的官职。正逢赵午、贯高等人谋划杀害皇上。(不久)谋反之事被发觉,汉帝传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国如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人,将罪灭三族。(结果)只有田叔、孟舒等十来个人穿着赭色衣服,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赵王来到长安。赵王张敖的事查明白获得释放,废除赵王的王爵,降为宣平侯,才向皇上引荐言说田叔等十人。皇帝召见他们,汉代朝廷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帝很高兴,都授他们郡守或诸侯丞相官职。田叔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
孝文帝刚接位,召见田叔说:“您了解天下性情谨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去了解他们呢!”皇帝说:“您是有德行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田叔叩头回答说:“过去云中太守孟舒,是一位性情谨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虏寇大肆进犯云中事而被免职。皇上说:“先帝让孟舒担任云中太守十余年了,虏寇常常入侵,孟舒不能够坚持守住,没有原因地让士兵战死的达数百人。性情谨厚的人难道本来就杀人吗?”田叔叩头说:“贯高等人谋反,天子传下公开的诏书:‘赵国如有敢跟随张王的人,罪灭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张王,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他去死,(那时)他哪里知道自己会担任云中太守呢!汉与楚相抗拒,士兵都很疲惫。然而匈奴冒顿刚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便来边境骚乱,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下达战斗的命令,但士兵们争相登临城墙,以死抵抗敌人,如同儿子为父一般,因此,死去的达数百人,怎么是孟舒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为性情谨厚的人的原因。”因此皇上说:“孟舒真是贤人啊!”就再征召他回来,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汉朝议臣爰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现在如果梁孝王不受刑罪,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受到刑罚,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这些忧虑都集中在陛下身上啊。”因此,皇上认为他是大贤人。让他担任鲁国丞相。
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的百姓百余人。田叔选取他们的首领二十人鞭打,怒斥他们说:“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人吗?怎么敢自己来申诉自己的主人呢?”鲁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惭愧,于是打开中府(取出)钱钞,派田叔偿还给他们。田叔说:“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鲁王爱好打猎,田叔经常跟从进入苑林中,鲁王就让田叔在馆舍中休息。田叔就坐在宛外日晒雨淋终日不停,说:“我的大王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我怎么能独自居于房舍之中呢?”鲁王因此不再经常外出游猎。数年后在官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金为他做祭,田叔的最小的儿子田仁没有接受,说:“绝对不能毁伤我父亲的清廉的名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
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少笃志,有大度 笃:忠诚
B.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 臻:齐备
C.明年复下诏,褒省诏 省:看到
D.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 踊:猛涨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