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1)一同参加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臂镯,众人玩赏,有个人把一只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3分,注意“过”“出而玩”“或”的翻译。)
(2)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升官级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当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之人得利。(3分,注意首句句式、“滥”“益”的翻译)
(3)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日益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4分,注意“产藉”“艺”“奏”“更之”的翻译。)
解析:
【小题】(狱:案件)
【小题】(同为连词,表修饰。B项,①介词,可译成“给、替”;②动词,可译为“做”。C项①代词,可以译为“其中的”;②副词,表猜度,大概。D项,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连接“传”与“示”)
【小题】(“毫不手软,坚持严惩”与文意不符。)
【小题】无
译文:彭思永,字季长,江西庐陵人。在他小时侯,早上起来读书,在门外拾到一个金钏,一个人静静地就坐在原地。过了一会儿,丢失金钏的人来寻找,彭思永仔细辨认,的确是那个人丢的,就还给了人家。那人拿出钱来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假使我需要钱,就藏起金钏来了。”起初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庭贫困)拿了几个手镯作为路费。
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手镯给众人赏玩,有一个人把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思永说:“数量只是这几个罢了。”客人离开时,要举手作揖,镯子掉在地上,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母亲在家去世时,家里十分贫穷,同乡赠送东西给他,他却不接受。
考取进士后,做过海南知县、分宁知县,睦州通判。台州发大水毁坏了城池,很多人淹死了,思永就去台州治水。把死者全部埋葬,还写文章祭奠。老百姓因为贫穷不能修房子的,替他们伐木帮助他们,几个月之后,公府私房都修造好了,修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了,而且坚固。升为侍御史后,议论朝廷降授官赏的弊端,认为乱(不正当的)封赏不是盛世应该有的现象。宋仁宗很赞赏。仁宗在明堂祭祀的前一天,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官升职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该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的人得利。思永带领同僚劝说,有人说:“等命令一出,也不晚啊。”思永说:“在事情之前劝阻,只是得罪你,命令一旦发布,就不可劝止了。”于是一个人上奏疏:“陛下广泛布施不当的恩泽,难道是为了天下孤寒之士吗。这不是社稷的福份啊。”仁宗发怒了,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他求情,于是因为泛恩这件事转司封为员外郎,而解除了侍御史的职务,后来又做湖北转运使。
加封直史馆,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官员挪用官府钱财,在牢狱服刑已经三年了,进出自如。思永管理府事刚一日,就把案件处理好了。老百姓拿着“褚券”(纸币)买东西,藏在衣带里,小偷在手上带着刀,直接割断拿走,少有失手的。思永抓住一个人审问,全部处理了小偷团伙并在脸上作了标记。中使每年要到峨眉山祭祀,总是在成都停留搜刮真奇古玩,价值几百万元,都来自民间。思永克扣其中的1/3,中使不高兴就离开了,却不能有什么办法中伤他。不久担任户部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赢州知州。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一天天更加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不久,又调任江宁知府。
神宗接位后,御史蒋之奇搜集欧阳修的私事(其实是中伤欧阳修),拉思永帮忙。思永认为家庭私事,不应该让外人知道。但他(欧阳修)为首写过《濮议》(内容是坚持要英宗尊其生父为皇),违背典礼而犯了众怒,不应该再官府任职。皇上问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思永不肯定说。而全面陈述大臣结党营私的情况。后来因为这件事降职被调任黄州知府。熙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谊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封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高兴
B.冯敬之属尽害之 嫉妒
C.乃短贾生曰说 坏话
D.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闲暇
下列四组句子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吾其远也
B.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堕马而死
C.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乃征为廷尉
D.贾生尽为之对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都能从侧面表现贾谊“才能非凡”的一项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召置门下,甚幸爱 ③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④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⑤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B.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被孝文帝召见,没有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却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认为祸由此生,因为诸侯和多郡勾通,有反叛迹象,必须想办法削势尊主,文帝没听。
翻译下面的四个句子。
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③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④至夜半,文帝前席。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①各种法律条令的更改立定,以及各诸侯王的分封,这些意见都出自贾生。②文帝因感念鬼神的事,就问鬼神的根本。③贾生为自己作为老师未尽责任而伤心,哭泣了一年多后,也死了。④到了半夜,文帝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席位。
解析:
【小题】喜欢
【小题】C、乃:副词,于是、就。(A其:代词,他:副词,表祈使婉商语气。B而:连词,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之:代词,他们;没有意义的衬字)
【小题】①③正面表现其才能非凡。⑤表其建议。
【小题】无中生有,无勾通谋反之迹。
【小题】无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馋,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截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一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绎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博有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
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口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天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时流辈咸推之 推:推举 B. 既罹窜逐 罹:遭受
C.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转:调任 D. 例移为柳州刺史 例:按旧例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宗元少聪警绝众 聪警:聪明敏悟 B.精裁密致 精裁:精选体裁
C.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 绝域:死地 D.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师法:学习方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蕴骚人之郁悼 ②楚之同姓也
B. 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C. ①请以柳州授禹锡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①宗元谓所亲曰 ②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及其才学的一组是
①下笔构思,以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瘅 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就很有才华,擅长写两汉体式的诗文,精心构思,文采斐然。
B.柳宗元在王叔文掌权时期,曾被引入宫禁商议大事,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人被贬逐。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当地有用人作抵押借钱的陋俗,如果过期未能还钱,抵押的人就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这种陋俗,并自己出钱将这些人赎回,送还他们的父母。
D.作者十分赞赏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而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才华没有表现出来就遭贬深表同情,对此十分愤慨。
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2分)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喪及妻子还于京师。(3分)
译文:
1.A
2.A
3.C
4.B
5.D
6.(1)我和刘禹锡亲密的朋友,怎么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落到这个地步)呢?
(2)观察吏裴立为柳宗元料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儿女返回京师。
解析:
1.A (推:推崇)
2.A(精心剪裁 交隔绝的地方 学习效法)
3.C(CB把,介词;因为介词 A.的,助词 B.跟介词 D.……的人,代词 )
4.略
5.D(选文并无体现作者“愤慨”的内容)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裴矩字弘大,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对待,接待。
C.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下任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以夸诸戎狄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咸私哂其矫饰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务:致力)
【小题2】B(目的连词,来/因果连词,因为;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C项的“焉”则都是语气助词;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就)
【小题3】C(C 明显错误点在“主张当即平定”,“当即”时间表述错误,原文表述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未满周岁就成了孤儿,被他的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后,裴矩广泛地学习,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当时,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派人召他做补记室,对他非常亲近,敬佩。后来,杨坚当了皇帝,裴矩升任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那些蕃国派人到甘肃张掖与中国人开展商业活动,隋炀帝杨广派裴矩去监督这些事。趁此机会,裴矩考察探访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山川险隘、部族首领、大户姓氏、地方物产、民族服饰……然后,回到京城把这些情况秉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每天派人请他到皇宫里来,向他打听西域地区的事情。皇上驾临东都洛阳,裴矩觉得四方蕃国前来朝贡的人很多,劝皇帝下令征召各地的特技表演队到洛阳来,让他们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蘦等精彩的杂戏,以此盛大的排场向少数民族的使者们展示、炫耀。整整表演了一个月才停止。裴矩还命令在洛阳城里三个有名的集市上,每个店铺统统设置帏帐,里面摆满酒肉饭食,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一概请他们就座畅饮,酒足饭饱之后来宾们才散去。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都嘲笑他会虚情矫饰。(然而)隋炀帝却盛赞裴矩是诚心诚意为朝廷做事的人,他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首都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而且)这时候,炀帝已经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让隋炀帝开心。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就惩治奸邪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送财物上门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臣司马光说:“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如果)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如果)国君喜爱听到率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就是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就是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二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__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布帛米粟有差。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战功累授右卫率 累:多次
B.二垒厄其归路 厄:切断
C.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稍:稍微
D.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 多:赞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 /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授右龙武大将军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李自良“战略眼光”的一组是
①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
②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
③虏求战不得,师劳自旋
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
⑤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定安禄山叛乱时,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征战,因为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右卫率。
B.薛兼训死后,李自良做了鲍防的牙将。焦伯瑜因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与回鹘作战失败。
C.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深受元帅马燧的信任。在多年的征战中,他辅助马燧成就了许多功名。
D.德宗非常欣赏李自良,想用他代替马燧的职务,李自良以长时间做马燧下属的理由诚恳地拒绝了。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解析:
【小题1】C(稍:逐渐)
【小题2】B(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对于”。B项,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连词“却”。)
【小题3】C(①是交代李自良跟从能元皓的事,没有体现战略眼光。⑤是叙述李自良遵循法规,不对人施以暴戾的事。)
【小题4】B(元帅鲍防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焦伯瑜的失败。)
文言文译文:
李自良,是兖州泗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后来跟从袁傪讨伐袁晁、陈庄两个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从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代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恰巧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他们。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和他们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保垒,派兵驻守在那,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到他们撤退时,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会狼狈不堪。目前,设置两座堡垒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 鲍防没有听从,督促焦伯瑜、杜荣国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遭遇。焦伯瑜、杜荣国大败而归,李自良因为这件事逐渐出了名。
马燧代替鲍防为帅,上奏朝廷任命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兼任军候。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向东讨伐;李自良经常为河__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等到在河中讨李怀光的时候,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所建立的功名,大都是由于李自良辅助的结果。
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罢免了马燧的兵权,德宗想用李自良代替马燧。李自良用长久侍奉马燧的理由诚恳推辞,不想代替马燧做军帅,受到舆论的赞美,于是任为右龙武大将军。德宗因为河东接近胡戎,挑选合适的人选任节帅很困难,第二天,李自良前来谢恩,皇上对他说:“你为马燧保存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是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当天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所九年,因为简约勤俭恪守职责,军民悦服。李自良虽然是军人出身,行动都遵循法规,一般不对人施以暴戾。十一年五月,死在军中,时年六十三岁,皇上感到非常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为左仆射,赐给丧葬布帛米粟等物。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9.C
10. B
11.A
12.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解析:
9. 担心
10. 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11. 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①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壮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
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小人在朝廷之外,担忧他们不高兴就把他们引荐到朝廷之内(做官),而给自己留下祸患的。所以我认为,对小人虽然不能把他作为心腹委以重任,但让他们做地方上的州长、太守(之类的小官吏),为一些俗务奔走效劳,(只要他们做事)不偏颇也就可以了(或只要不废弃他们不用就可以了)。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图利益,能忍受耻辱,攻击他,但却很难让他离开职位;君子洁身自好,看重道义,败坏他,他就引退了。古语说:“一种香草和一种有臭味的草(放在一起),结果十年之后仍有臭味。”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先帝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痛恨颓靡的风气,想一纲纪整顿天下,建立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一样兴盛的功业。如果我们做臣子的不能顺从(先帝的法规),(却擅自)制定出各种法规,(那么就会)对上违背了天意,在下失去民心。二位圣主如果顺应民愿,采用先帝之法又适当改变,那么上下都会感到喜悦安慰。这样一来,那么。前朝的那些旧臣,即使不加以排斥、驱逐,那形势是不可以再留用他们了。倘若能仰仗二位圣主的仁慈,能容忍他们在朝廷之外(做官),也已经是厚待他们了。而提议的人被(元丰旧党的话)所迷惑,竟然想招引、接纳他们,和他们一起共事,把这种做法叫做“调停”。这类坏人如果重返朝廷,难道肯徒然地停止(而不报仇)吗?他们一定会戕害正值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也许不值一提,而我所痛惜的是祖宗的基业和我们的社稷啊!希望陛下坚定自己的圣明的意志,不要被留言迷惑,不要让小人一做官,然后就有后悔莫及的来发生,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符合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1-36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曹操)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3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孙坚举阶孝廉 举:推荐。
B.而刘牧应之 应:应付。
C.奉王命而讨有罪 讨:讨伐。
D.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 齿:年。
3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 欲妻以妻妹蔡氏
B.会坚击刘表战死 绍与太祖连战
C.而为之内应 闻其为张羡谋也
D.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 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3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
B.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C.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D.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
34.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阶有胆识的一组是
①阶冒难诣表乞坚丧。
②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③城陷,阶遂自匿。
④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
⑤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
3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抗,刘表投向袁绍一边,桓阶说服太守张羡站在曹操一方抗拒刘表。
B.刘表用手段拉拢桓阶,桓阶不为所动。曹操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略,因而重用桓阶。
C.魏国刚建立,在确定太子问题上,桓阶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
D.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西曹掾丁仪与他们不友好,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施加影响而使他们能自我保全。
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与之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义而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DCC
解析:
31.B(应:响应)32.A(第一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把”。B两个“会”都是“适逢”。C两个“为”都是介词“为”。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33.D(A项“全”“远”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B项“南”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异”是形容词意动用法,D项“宠”是“宠爱”,非词类活用)34.C(②句是张羡做的事,③句是桓阶灵活做事,有②③的项不选)35.C(“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与文意不合,应是多次向曹操(太祖)陈述魏文帝道德优秀,年龄比曹植大)36.*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2)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本题翻译需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参考译文: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他先是做郡功曹官。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求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占据荆州来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大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于是占据长沙以及旁边三郡来抗拒刘表,派使臣到魏太祖那里。魏太祖非常高兴。正赶上袁绍与魏大祖接连交战,大祖的军队未能向南进发。刘表紧急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于是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征召他做从事祭酒,想要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自己说已经结婚,拒绝接受这门婚事,于是说生病辞退职位。魏太祖平定荆州,听说桓阶为张友谋划大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做丞相椽主簿,提升为赵郡大守。魏国刚刚建立,桓阶做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未确定,临淄侯曹植受宠爱。桓阶多次陈述魏文帝(曹丕)道德优秀,年龄比曹植大,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他公开规劝秘密进谏,在太祖面前背后恳切极了。再有毛玠、徐奕因刚正少有同党,受到西曹掾丁仪的不友好对待,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施加影响来使他们自我保全。桓阶能顺随助成好事,匡正补救政事过失,多有这类事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韩非者,韩之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②,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执势以御其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韩非传》
【注】① 黄老:即道家思想学说。
②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李斯俱事荀卿 事:侍奉
B.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法制 疾:痛恨
C.执势以御其下 御:防御
D.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举:任用
2、下列各句中“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B.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C.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各观点属于韩非赞同的治国之道的一组是( )
① 修明期法制 ② 举浮淫之蠹 ③ 求人任贤
④ 宠名誉之人 ⑤ 重用儒者 ⑥ 执势以御其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对“名誉之人”、“浮淫之蠹”、“介胄之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誉之人”指上文所说的“浮淫之蠹”
B.“浮淫之蠹”包括“儒者”在内
C.“介胄之士”属于上文所说的“功实之士”
D.“介胄之士”包括“侠者”在内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非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所以韩非的思想都源于儒家思想。
B.韩非认为,治国需要推行强权,但必须以宽松、仁慈为前提。
C.韩非重视法律,他认为学者、士卒两种人都严重威胁着法律的维护。
D.韩非认为,在局势稳定、缓和的时期,统治者也应重视国家武装力量的发展。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左传·襄公十年》
6、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7、请翻译上段文字。
CBDDD
解析:
1、C(C项中“御”本义为“驾使”,这里应引申为“控制”。)
2、B(A、C、D中的“于”解释为“被”,B项中的“于”解释为“在”。)
3、D4、D(首先应明确韩非对这三种人的态度。韩非对“名誉之士”和“浮淫之蠹”都持否定的态度,对“介胄之士”持肯定的态度。)
5、D(A项错在韩非的思想源于道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B项错在韩非认为治国应以强权为主,而不是以仁政为主;C项错在韩非认为学者、游侠这两种人威胁法律,而没有士卒。)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把玉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把玉给玉匠鉴定过,玉匠认为这是个宝玉,所以才敢献给您。”了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美玉给我,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有各的宝物。”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一位公子。(他)喜欢刑名法术一类的学说,这种学说的意旨源于道家。韩非口吃不善于讲话,而善于写书。与李斯一起跟随荀子学习,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如韩非。
韩非见韩国削弱,多次上书劝谏韩王,韩王不采用(他的意见)。于是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去掌握权势控制部下,不去求人任贤使国富兵强,反而提拔浮夸的“蛀虫”,使他们的地位在有实际功绩的人之上。(他)认为儒生用文章扰乱法律,侠士用武力触犯禁令。局势缓和时就宠幸有名望的人,情况危急又要使用战士。现在所供养的人不是所需要的人,所需要的人也不是所供养的人,悲叹清廉正直的人不被谗邪的人所容,观察从前得失的变化,所以作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共十多万字。
这样韩非知道游说的困难,做《说难》写得很详细。最终(他)死在秦国,自己也未能摆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刺探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益得尽力耕耘 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 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 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摄:代理
11.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
A. 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 伪为丐者,入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 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
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译文: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译文: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译文:
10.C(坐:犯罪)
11.B(A项、D项的前句均不能表现处事策略;C.后句跟得民心无关。)
12.D(“天下廉吏第一”是舆论对于成龙的评价,不是皇帝对他的褒奖。)
13.(1)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暗中查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得分点:微行、狱、辄、踪迹)
(2)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榜示、日、贷)
(3)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得分点:是、务、乃)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瑶、僮等少数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于成龙召集民兵要捣毁他们的据地,他们害怕了,发誓再不敢侵犯罗城。老百姓更加安心尽力地耕种土地。在罗城任职七年。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岐亭原来有很多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没有谁敢过问。于成龙安抚贼首彭百龄,让盗贼自觉赎罪。他曾经通过调查得知盗贼所在的地方,伪装成乞丐,打入他们内部,跟他们相处十几天,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平时行窃的情况。于是召集官兵抓捕这些盗贼,其他盗贼闻风而逃。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渡过军队,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吴三桂在湖北各地散发伪造的文书,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盗贼,都占据自己的山寨响应吴三桂。巫师黄金龙隐藏在兴宁山中,谋划作乱。刘君孚,曾经是于成龙手下的衙役,善于捕捉盗贼,也收到了吴三桂的文书。就和黄金龙等人与大盗周铁爪勾结起来,占据曹家河来叛乱。朝廷因为于成龙原来为官时深得民心,征召他前去招讨安抚。于成龙侦查得知刘君孚虽然叛变了,其他人并没有完全接纳他,还在犹豫之中。日夜兼程赶到盗贼的山寨处,距离十里左右停下住宿。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
先派遣地方官员告知刘君孚,主动投降的人可以用不死之罪来对待。才骑着骡子前往,带着两个随从,打着伞敲着锣,直接进入盗贼的据地。叫刘君孚出来,磕头接受招安,使他的手下数千人投降。黄金龙逃到纸棚河,和他们的贼首邹君申前往保山砦,于成龙抓住并处死了他们。朝廷得知,向皇帝请求恢复于成龙的官职,于是擢升为黄州知府。
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进入京城担任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调任湖广总督,朝廷命令于成龙同时代理两地巡抚的事务。不久以后,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任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时,将军、都统和同僚进去看, 只有竹箱中装着一件袍子、床头放着几罐豆豉而已。百姓关闭集市聚集在一起痛苦,在家里画了于成龙的像来祭祀他。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地听取了舆论,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中的第一人。”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3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2分)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3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