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父母与养子之间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B: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但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 C: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 D: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养父母可以单方解除收养关系
小王现年30周岁,因与养父母感情恶化,依法解除了收养关系,养父母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根据《收养法》,下列关于小王与养父母收养关系解除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养父母有权要求小王继续履行赡养义务 B:小王与养父母的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 C:小王应当全额补偿父母收养期间支出的教育费 D:只要小王每月给付养父母生活费,仍可继承养父母的遗产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聚、团结 (2)写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对……感到惊奇
3.(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2)同县的人对些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原因是“不使学”。
5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
(1)不能称( )前时之闻
(2)泯( )然众人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1)同县的人 (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3)同“攀”,牵、拉 (4)四处拜访
2、(1)chèn 相当 (2)mǐn 消失的样子
3、(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4、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10、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①_________ _ ② _______ 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11、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1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 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1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4、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1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10、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11、D 12、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13、略14、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15、不使学 16、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下列诗句中停顿完全正确的句子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或以钱币乞之 B: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C:并自为其名 其詩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得为众人而已耶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子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08edd17bae33dc48.jpg]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 C: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