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①,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②?”因渭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之上。

②方山冠:汉代乐师戴的帽子,用彩色的丝织品制成。唐、宋时隐土常戴这种帽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 折:改变。

B.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遇:遇到。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吃惊。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勋阀:功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方山子在青年时代的豪迈气概的一组是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④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⑤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⑥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⑦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②④⑦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⑦

D.③④⑤⑥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改名叫岐亭。山里人都不认识他。

B.十九年后,作者在黄州遇见了方山子,对他过起了隐居生活表示了惊异和敬佩。

C.作者认为方山子凭着世世代代的功勋,应该得到官职,也应该显贵。

D.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精心刻画,所以,寥寥几笔就把方山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看他家的房舍简陋冷清,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却都显出安适自在的样子。

(2)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的人,常常假装癫狂,浑身污垢,但无法看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看见他们吧?


解析:

【小题1】遇:得到赏识

【小题2】②⑦都说晚年隐居时的事。④讲的是跟从方山子的人做的事。

【小题3】

【小题4】(1)“堵”1分,“自得”1分,语言流畅2分

(2)“间”1分,“垢污”1分,“倘”1分,语言流畅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卅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卅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数,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募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佣以自给 给:给予

B. 辄发民乘船 发:征派

C. 于是役省募息 息:停止

D. 载病诣阙 诣:到……去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

(1)辟大司徒邓禹府

(2)举能案剧

(3)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4)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5)列亭传,置邮驿

(6)罢斥私铸

A.(1)(3)(6)  B(3)(5)(6)  C(2)(4)(5)  D(1)(2)(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飒仕途坎坷,被贬为边远地区桂阳的太守。到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B.卫飒在治理桂阳时,免除劳役,处罚了奸吏,同时还凿山通道,方便交通,于是流民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C.卫飒管辖的耒阳县出产铁矿石,他禁止私人冶铁,这样做不但减少了犯罪,而且增加了县里的收入。

D.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老来贫病交加,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光武帝赐钱十万,以收买他的官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译文:

(2)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译文:

(3)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译文: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7866bec43dbe81ec.jpg]

[1aadc04b125b70f6.jpg]

(3)接任治事十年,郡内清平、安定。(清、理)(3分)


解析:

【小题1】给:供给。

【小题2】“辟大司徒邓禹府”只说卫飒被征召委以的官职不合题干的要求。“习其风土,不出田祖”是当地百姓的习惯,不合题干要求。由此可推知答案为B

【小题3】[81f433f4e0e5f9ef.jpg]

【小题4】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①【注】畛域:范围,界限。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风:教诲,告诫。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通“较”,计较。

C.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 第:如果,假若。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 遇:际遇,机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尝尽人间辛酸。

B.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一生坎坷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把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译文:

(2)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译文: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2)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邀请,就离开家(前往)。


解析:

【小题1】“第”:副词,但,只管

【小题2】“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与原文不符。

【小题3】(1)关键词:弟,力,以各1分,大意1分

(2)关键词:居,适,遂,去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来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厚恭谨,忠厚谦让,从来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有能(按他说的)开始去做的,他就会高兴得睡不着觉。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只是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换取薪金来养家糊口。近年来,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从不打草稿,只需在阶梯前来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他自认为半生柔弱,路途坎坷,没有一点际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来。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痛得几近垂危,过了一个月稍稍痊愈,于是就回家了。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请,就离开家前往。我送他到城外,哪里能知道那竟然是永远的诀别就不再见面了呀!他到陈家洲五十天死的。此前,十天前有他的家书一封,说是在脖子偏左的地方起了疮。我们认为父亲正值壮年,又有美好的品德,这不过是脚病的余毒而已,没放在心上。不久,他的学生看病情不能好转,才派人来家报信,等到那里以后,已经来不及了。父亲住在陈家洲不满两个月,可那里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感动。他死后,人们都不停地哭着说:“老天真是不长眼呀!”唉!人没有不死的,可是父亲却是客死在外,过早而死,穷困而死,忧患而死,这使我认为这是一辈子的悔恨,到死都不能停止的原因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 )

A.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列.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1)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2)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 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①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3)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复,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②,禽关羽,其最妙者。(4)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①邓禹: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为刘秀创业立有大功。

②郝普:零陵太守,刘备的下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明“学问”“筹略”“言议”不及公瑾,而胜于子敬。

B.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但仍可算功过参半。

C.公瑾胆略兼人,在三人中建功立业最为卓著。

D.孙权用人,能发现并看重其长处,而不计较其短处,不求全责备。

.下列对文末“评曰”后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瑜在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的威势下坚持抗曹,真是奇才。

B.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振天下,当时的人都害怕他,想投降他。

C.鲁肃力排众议,英明果断,也是奇才。

D.吕蒙有勇有谋,也建立了奇功。

【小题】

A

【小题】

B


解析:

  

【小题】

 文中并没有排出三人的高下。)

【小题】

 “当时的人都害怕他,想投降他”不对。)

【参考译文】

    孙权和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公谨(周瑜字)雄伟刚烈,胆略过人,所以能够打败曹操,开拓荆州,但是太高邈了就很难有人能继承他,现在有你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瑾去邀请敬(鲁肃字)到江东来,推荐于我,我和他饮酒谈论,天下大事帝王之业无不涉及,这是人生一大快事。后来曹操由于俘获了荆州刘琮的残部,扬言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共进,直攻我东吴。我请教所有的文武大臣,询问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至于子布、文表等人,都说应该派遣使者修好和约去投降他们。鲁肃当即驳斥说不能那样,劝我赶紧召回周瑜,委以重任,逆水而上迎击曹军,这是第二大快事。况且他决策计谋,远在子布、文表之上。后来他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缺失之一,但是仍不足以影响他的两大功绩。古代周公用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忽视他的缺失而看中他的长处,常常把他与东汉初年的邓禹相}匕。另外子明(吕蒙字)年轻的时候,我认为他只不过刚毅、果敢有胆量而已,待到他长大成年,学问大增,眼界开阔,常有奇思大谋,可以说仅次于公瑾,只是言谈风姿赶不上他。但他谋取了关羽,胜过予敬。予敬曾经给我写信说:‘帝王初起宏图大业,都有所驱除,关羽不足为虑。’这是子敬内不辨主次,外妄口大言,我也原谅了他,不随便责备他。然而他领军扎营,能做到令行禁止,军将职责分明,毫无废负,路不拾遗,他的治理也高明至极啊!”

    作者评论说:曹操凭借汉朝丞相的身份,挟天予以令诸侯。平定天下众多的英雄豪杰,又攻占了荆州,依仗威势欲收复江东,当时的人们谈论起来没有不内心忧虑生有二心的。只有周瑜、鲁肃能英明谋断,超出众人的浅见,真是奇才。吕蒙勇敢而又决断的谋略,懂得用兵的计策,用诡计谋取了郝普,擒杀了关羽,这是他最精妙的。他虽然起初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后来能克制自已,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介武夫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墨 翁 传 高 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①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②,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③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④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黧lí:黑色。 ②玄圭:黑色的玉。 ③弸pénɡ:充满。 ④徼jiǎo: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磨墨沈数斗 沈:汁液

B. 所制墨,有定直 直:价钱

C. 卑贾以饵众 卑:降低价格

D. 遂书以为传 传:使流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 B. 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试之则若土炭 D. 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为墨翁立传,借墨翁美好的艺术形象,鞭挞了追名逐利的市侩嘴脸。

B. 作者以赞美的笔触刻画了墨翁这一人物,在墨翁身上有作者自己的投影。

C. 墨翁是一位归隐山林的隐士,其名字不被人知,服饰、行为也异于常人。

D. 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爱憎鲜明地表明了高启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传记】 

【小题2】A【因:均为连词,表因果,因而。 B.乃:副词,表顺承,于是;副词,表意外,竟然。 C.则: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那么。D.其: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语气助词,表衬音】

【小题3】C【不“是一位归隐山林的隐士”,其名字为“世罕知”】

【译文】墨翁是吴槐街市的人。 曾经在荆楚这个地方游历,他遇到了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忙忙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回家,在自家门上写上“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身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虽然手背龟裂脸色黄黑,(他也不停止劳作。)但他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衣服,戴着高高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异的人。一次他研磨很多墨汁,趁酒兴替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写的字非常壮美。他制的墨,有一定的价钱。报酬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满,但他的店铺人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你的墨汁做得虽然好,可卖不出去,该怎么办呢?”墨翁说:“唉!我的墨用的材料是上好的,做墨用的气力也特别辛勤,就因为它制作这样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轻易了。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随意地用一些迷乱世俗的方法制作,降低价钱出卖引诱众人,看它虽然表面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法墨汁的旗号,内里却拿着现今不好的墨出卖,难道可以吗? 况且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看我的箱子中,那些黑黝黝的墨还在,我何必悲伤呢?”乡客听到这话说:“你是真隐者。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拿学习古训为准则,不能让高尚的品德充满内心,空有外表装饰迎合世俗求得名誉,这样的人,难道不愧对这位墨翁吗? 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自我警醒,就写下来为他作小传。老翁名叫沈继孙。但世人很少了解他,只是称呼他叫墨翁。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15分,每小题3分)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疏接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光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①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②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风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为,后正会③积雪初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恒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

(注:①蒱:即樗蒱,古代一种赌博游戏。 ②乱头养望正会: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 ③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

7.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爱好人伦 品评人物。

B.阃外多事 阃,国门。阃外,指统兵在外。

C.慰赐参倍 加倍

D.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取下级汇报事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 ③若非理得之

②引疏接远,门无停客 ④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禹圣者,乃惜光阴

②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

B.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②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C.①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②及恒温伐蜀

D.①吏将则加鞭扑

②则切厉诃辱

10.都表现陶侃“勤于吏职”的一组是

①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②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③引疏接远,门无停客

④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⑤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

⑥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1.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侃对手下人“逸游荒醉”,都严加惩处,不但没收他们的酒器和赌博器

具,全部投到江中,而且一一加以鞭打。

B.陶侃反对当时流行的清谈之风,他认为老庄思想浮华,不合先王的礼法之

言,不可实行;也反对那种以不修边幅为高雅的习气。

C.陶侃能廉洁自奉,别人送礼如是劳动所得,礼物轻微也高兴,赏赐加倍;

如是非法所得,便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

D.陶侃做事极为精细,造船时所剩的锯末和竹头,虽是废物,也让人加以收

管,后来这两样东西都派上了用场。

7.D

8.B

9.D

10.C

11.A


解析:

7.D(“听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已学习过,原句是“听事前仅容旋马”。)

8.B(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①分条陈述,指公文信函;②疏远,关系不亲密;③道理、原则;④治理)

9.D(考查辨析虚词用法能力。A.①竟、却。②就。B.①因。②用。C.①和。②等到。D中两个“则”意义都为“就”,表示承接关系。)

10.C(考查把握句意能力。“勤于吏职”是行为表现,④只是一种思想认识,⑤⑥不是“勤”的问题,所以④⑤⑥要排除。)

11.A(考察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概括不准确。陶侃不是对手下人一一鞭打,文中明言“吏将则加鞭扑”,“吏将”是官,处治从严,对一般“参佐”则从轻处治,只没收酒器、赌博工具,投之于江。陶侃对手下人是区别对待的。)

【译文】

陶侃性情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喜好品评人物。整天严肃端坐处理政事。他统兵在外,事情头绪很多,但没有一件遗忘疏漏;远近所来书信公文,没有不亲笔回信的,下笔如流,笔无停滞。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等待的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生年是对社会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荒废自己啊。”很多手下人有时因为谈论趣事而贻误政事,他就命令收缴他们的酒器和赌博用具,全部投入江中,并对将官处以鞭打,还说:“赌博是放猪的奴仆的游戏,《老子》、《庄子》内容浮华,讲的不是先王合乎礼法的言论,不能那么做。君子应当衣冠严整,要有威仪,怎么能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并自认为前途远大呢?”有人送礼时,他一定要问其所来何处。如果是劳动所得,即使礼轻他也很高兴,并加倍赏赐;如果是非法所得,则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有一次外出,看见一个人拿一束未熟的稻谷,陶侃问:“你拿他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就随意拿来。”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破坏别人的稻子戏耍!”命人将他抓来鞭打。这样,百姓勤于农时,家中充足。造船时,陶侃命令把木屑和竹头都收集起来,人们都不明白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积雪消融,厅堂前被雪水弄湿,于是用木屑铺洒地面。等到桓温伐蜀的时候,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做钉装船。陶侃治理细密,都像这样。

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材,代还,为著作郎。召见便殿,占对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勖,职务修举。权判大理寺。

时没入祖吉赃钱,分赐法吏,敏中引钟离意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构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请不预决谳。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入辞,面叙其事,太宗为之感动,许以不三岁召还。翌日,迁职方员外郎,遣之。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往,在任无所须,以清廉闻。就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太宗飞白书敏中洎张咏二名付中书,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将用之。”左右因称其材,并命为枢密直学士。

20090318

8.D

9.A

10.(10分)

   (1)(5分)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

   (2)(5分)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


解析:

8.D(会:恰逢)

9. A(“能够妥善处理边藩之事”错)

10.(10分)

   (1)(5分)译出大意2分,“既而”“以”“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译出大意2分,“幸”“鄙”“便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向敏中,字常之,河南开封人。父亲向瑀,在南汉(五代十国时云南两广地带的一个小国)做过符离令的官职。向瑀性格严厉刚毅,只有向敏中这个独子,亲自教育监督,严肃认真不给好脸色。向瑀对向敏中的母亲说:“以后要光大门楣,就靠这个儿子了!”等到向敏中弱冠成年的时候,接连遭遇到家中和本族的丧事,而他却能够刻苦自立,胸有大志,不在乎家中贫穷。太平兴国五年时考中进士,担任右赞善大夫一职,后来被授予为枢密直学士之职。

当时,银台通进司负责收发奏折,都由枢密院管理,奏折很多,难以及时处理,有时甚至会出现遗漏和丢失奏折的现象。向敏中将这件事详细地上奏,担心边远地区的奏折处理延误时机,请求另外再设置一个处理这些奏折的机构,任命专门的官员前去管理,校订文件簿册。皇帝下诏任命向敏中和张咏管理这个机构。宋太宗想重用向敏中,朝中得势的官员对此非常忌恨。碰到有人说向敏中在法寺为官的时候,皇甫侃监理无为军的贸易税收事务,因为受贿而被查处,于是皇甫侃给朝中显贵一个个送信请求减罪,向敏中也接到了信。此事被交给了御史调查,查实确有此事:曾经有人送信到向敏中门前,他看了信上的名字,没有开封便还给送信的人并让他回去了。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的客舍旁。于是便派当地驿站去把信挖出来,封口和名字都和原来一样没有动过。宋太宗感到非常惊奇诧异。当时西北边境带兵军务,其中枢密院官员的任务主要是谋划商议,向敏中思维清晰,胸有大略,遇事反应敏捷。

宋真宗即位后,任命向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不久回到京城。当年冬天,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向敏中接到诏书后便将诏书藏起来,还和往常一样视察处理政务。碰到民间举行迎神祭祀的傩舞赛会,有人告密说禁军士兵中有人想假借傩会叛乱,向敏中秘密地派手下士兵身披盔甲潜伏在大堂下帷幕之中。第二天,他把当地所有的宾客、幕僚、士兵、军官都召来,设置酒宴纵情欢乐,没有一个人提前知道这件事情的。于是他便命傩舞之人进来,先让他们在门外表演歌舞,而后召他们来到台阶前,向敏中一挥衣袖,潜伏的士兵一涌而出,将他们全部擒住。果然这些人都携带短刀,当即就地斩首。等已经把所有尸体都藏起来,用灰土泥沙打扫厅堂之后,继续开宴饮酒。来的客人都两腿战栗,边境从此便安定了。

天禧初年,升任右仆射兼担任门下侍郎一职,监修国史。当天,翰林学士李宗谔正与宋真宗谈论朝中事务,宋真宗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职位,如今任命向敏中,这是打破常规特别的任命,向敏中肯定很高兴。”又说:“向敏中家中今天肯定有很多来庆贺的客人,你去看看,不要说是我的意思。” 李宗谔到了以后,发现向敏中闭门谢客,门口很安静。李宗谔和他的亲随径直走进向敏中家中,过了一会便庆贺说:“今天听到您升迁的喜事,朝中同僚都很高兴感到欣慰,并要来庆贺。”向敏中只是点点头。李宗谔又说:“自从皇上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宰相之位,若不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爱倚重,地位特殊的臣子,哪能到这种地步呢?”向敏中也只是点点头。李宗谔又历数前朝担任仆射的官员的功勋和美德,以及如何被倚重之事。向敏中也只是点点头,最终还是没说一句话。李宗谔回去后,又派人去向敏中家中厨房询问,今天是否有亲戚宾客来饮酒赴宴,回复说没有一个人。第二天,李宗谔详细地把自己所见到的情形报告给宋真宗,真宗说:“向敏中非常胜任这个官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1) 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日:“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2) 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豳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3) 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日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节选自《晋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 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 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遇:遇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 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旬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 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与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子,事情泄漏,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遇:对待,待遇)

【小题2】C(C项“为”都表被动;A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后一个“之”,起补充音节作用。)

【小题3】B(“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错,应是“不改变其志向”。)

附文言译文

 刘超,字世瑜,琅琊国临沂人,是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的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他的子孙们因此在此安家。刘超的父亲刘和,担任过琅琊国的上军将军。刘超少年时就有志向,担任县里面的小官吏,慢慢升迁为琅琊国的记室掾。因为忠君"at廉谨慎被元帝提拔。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于是跟从皇帝渡过长江,被任命为安东府舍人,专门掌管文章方面的事务。相府建起的时候,又担任舍人的官职。当时天下混乱,讨伐叛军,刘超认为自己职责在于皇帝身边,并且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笔迹相近,于是从来不与别人书信来往。当时每逢休假,就关起门来不和宾客来往,因此慢慢得到皇帝信任。又因为在皇帝身边勤劳王事,被赐予原乡亭侯的爵位,享有七百户的食邑,转为参军。

中兴建时,担任中书舍人,被任命为骑都尉、奉朝请。当时台阁刚刚建立起来,平凡的业绩也没有建立,刘超的职责是掌管文书,又害怕机密的事泄漏,更加得到皇帝的亲近。再加上生活清廉艰苦,穿衣也不穿两重的丝织品,家里连一瓦罐的粮食都没有储备的。每逢皇帝赏赐,都坚决地推辞说:“我是一般的小官,突然受到赏赐,没有德行却享受赏赐,担心受到什么指贡。”皇帝嘉奖他,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外出担任句容县令,对于外人推心置腹,百姓非常感念他。往年征收赋税,掌管的人常常亲自四下外出诘责评定百姓的家财。到了刘超担任县令时,只是写一封信,每村分别送去,让他们各自上报自己的家产,统计完毕,送还县里。百姓都依据买情相报,征收的赋税,比往年还多。由到京城担任中书通事郎。成和初年,因为回家为母亲守孝离开职位,孝服一天到晚不离身子。从早到晚整天大声哭泣,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让过路的人感动。

等到苏峻谋反的时候,刘超代替赵胤担任左卫将军,当时京师非常混乱,朝里的士人都让自己的家人到东边外地躲避灾难。义兴刘超原先的属官想接走刘超的家眷,可是刘超不听,把妻子儿女都安排在宫内。等到王师遭到失败,王导让刘超担任右卫将军,亲自侍奉成帝。成帝当时年龄只有八岁,即使在幽禁困厄的时候,刘超仍然教授成帝《孝经》《论语》。温峤等来到,苏峻开始猜疑朝中的官员,刘超和皇帝关系密切,苏峻更加怀疑他。后来王导逃离,刘超和怀德县令匡术、建康县令管旆等秘密商议,打算带着皇帝逃出。没有到约定的日期,事情泄漏,苏峻派任让带领军队抓捕划超和钟雅。皇帝抱着他悲伤地哭着说:“你还我的侍中、右卫!”任让没有听从诏令令,于是杀害了他们。等到苏峻被评定,任让和陶有老交情,陶想不杀任让,于是乡皇帝请求(赦免任让)。皇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右卫的人,不能原谅。”因此杀了任让。等到刘超将要改葬的时候,皇帝悲痛地想念他,下诏迁到离京城近的高处安葬,让自己出入的时候都能看见他的坟墓。追赠为卫尉,谥号忠。刘超天性谦恭谨慎,历经三位皇帝,一直担任机密的官职,并且蒙受皇帝的恩遇,也并没有因为受到宠爱而骄横谄媚,所以士人都非常尊敬他。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勃海、胶东盗贼并起,敞上书自请治之。天子征敞,拜胶东相,赐黄金三十斤。敞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一切比三辅尤异。天子许之。敞到胶东,明设购赏,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吏追捕有功,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由是盗贼解散,传相捕斩。吏民翕然,国中遂平。

是时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第一入守京兆尹。霸视事数月,不称,罢归颍川。于是制诏御史:“其以胶东相敞守京兆尹。”自赵广汉诛后,比更守尹,如霸等数人皆不称职。京师渐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闾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贳①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采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余发,由是桴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

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②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节选自汉·班固《汉书·张敞传》)

【注】①贳:宽贷,赦免。②便面:一种用来遮住面部的扇子。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征敞,拜胶东相 拜:授官

B.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劝:劝告

C.霸视事数月,不称视事:任职

D.引古今,处便宜 便宜:应办的事,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上名尚书调补县令者数十人 B. 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

屈原者,名平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 有司以奏敞D. 有过于画眉者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下列对张敞能够成功治理勃海、胶东盗贼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敞得到皇帝赐给的三十斤黄金,治盗的经费充足。

B.张敞得到皇帝特许的政策,捕盗有功的官吏可以记功提拔。

C.张敞得益于群盗发生内讧、互相残杀。

D.张敞手下官吏精明强干,能够当县令的就有几十人。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敞主动要求担任胶东相,治理盗贼,安定民众,全国于是平安无事。

B.由于黄霸曾经被评为政绩第一,自以为是,结果京城长安治安混乱,盗贼特别多,皇帝特地下令让张敞代理京兆尹职务。

C.张敞以盗制盗,让几个盗贼头子在自己手下任职,并要他们在官府摆酒庆贺,小偷们都来饮酒,于是乘机将他们逮捕。

D.皇帝十分器重张敞,多次采纳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张敞生活小节比较随便,皇帝也没有加以责备。

1、.B

2、A

3、B

4、D


解析:

1、.B  (劝:勉励、奖励)

2、A (A者:……的人/表示提顿;B且:而且;C以:拿、用;D于:比)

3、B (A项张敞治盗并非用黄金去收买;C项是张敞使用离间计,使群盗内讧;D项“选补县令”是对捕盗有功的官吏的奖赏。)

4、D (A项张敞主动要求治盗,不是要求担任胶东相,“国”是指“胶东”不是“全国”;B项长安盗贼多不是黄霸自以为是的结果;C项不是在官府摆酒。)

【译文】

张敞,字子高,是河东平阳人。勃海、胶东一带盗贼猖獗,张敞自己上书请求治理勃海、胶东。皇帝召见张敞,任命他为胶东相,赐给他30斤黄金。张敞告辞皇帝到了任上,向皇帝上书提出,要治理治安混乱的郡国,没有鲜明的赏罚,就无法勉励好人、惩罚坏人,追捕盗贼有功的官吏,希望能够权宜变通,奖励比京畿三辅的更为优厚。皇帝答应了张敞的请求。张敞到了胶东,公开实行悬赏,给盗贼开生路,让他们互相捕杀来免除罪责。官吏追捕盗贼有功的,张敞开出名单报请尚书,调补任县令的有几十人。从此以后,盗贼瓦解,互相捕杀。官吏百姓生活安定,胶东于是太平。

当时颍川太守黄霸凭治理业绩第一进京担任京兆尹。黄霸上任几个月,因为不称职,被罢免京兆尹而回去颍川。于是皇帝下诏给御史:“还是任用胶东相张敞代理京兆尹。”自从赵广汉被诛杀后,接连更换京兆尹,像黄霸等凡人都不称职。京城的治安也渐渐废弛,长安集市偷盗特别多,商家苦不堪言。皇帝就此事征询张敞的意见,张敞认为可以禁绝偷盗。张敞上任后,登门求教长安父老。了解到偷盗头目有几人,生活都十分富足,出门骑马,有小童侍从。乡里人以为是他们是有道德的人。张敞全都叫来责问,于是宽贷他们的罪责,但抓住他们过去所做的坏事,让他们去抓小偷来赎自己的罪。偷盗头目说:“如今一旦叫他们到京兆府,恐怕各个小偷都会害怕,愿一切交给我们来安排。”张敞把偷盗头目都任命为役吏,送他们回去。他们摆了酒席,小偷们全都来祝贺,而且喝醉了酒,偷盗头目用红褐色颜料在他们的衣襟上做记号。官吏坐在巷口查看走出来的人,衣裾涂着红褐色颜料的就把他抓住捆绑,一天就逮捕了几百人。追究他们所犯的罪责,有的一人作案百余起,全都进行处罚。自此以后,击鼓打官司的很少,集市上没有偷盗,皇帝嘉奖了张敞。

张敞担任京兆尹,朝廷每当议论大事,他能引经据典,处理适宜,大臣们都非常佩服他。皇帝多次听从张敞的意见。但是张敞没有做官的威仪,有时下朝,经过可以跑马的章台街时,让车夫赶马快跑,自己用折扇拍马。张敞又给妻子描画眉毛,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漂亮。有司拿这事参奏张敞。皇帝问张敞有没有此事,张敞回答:“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妇之间亲昵的事,有比描画眉毛更过分的。”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