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启、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乙)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功者害之 害:妒忌 B.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奋:发奋

C.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治理 D.何兴之暴也 暴:迅猛

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③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B.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C.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 怨王侯叛己,难矣。

(3)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奋:发挥,凭借

【小题】①“拿”、“把”;③“凭借”;②④表目的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小题】转折;余为并列

【小题】(1)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所以”1分,“何”1分)(2)可是(1分)项羽没有尺寸地盘可为凭依(1分),乘此形势而崛起于田野(1分)之中。(3)使各诸侯怨恨(使动用法1分)而纷纷离叛,要巩固基业(省略1分),不是太难了吗(1分)?

译文:(甲)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乙)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莫非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他的崛起是多么迅猛啊!当秦国统治无道,丧尽民心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各地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天下,多得数不胜数。可是项羽没有尺寸地盘可为凭依,乘此形势而崛起于田野之中,三年工夫,便统帅五国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国。然后,分割天下的土地,分封功臣为王为侯,一切政令由他发布,号称霸王,虽然王位没能维持多久,但他的业绩,也是近代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待到后来,项羽遗弃形势优越的关中,怀念楚国故地,东归彭城,又放逐了义帝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使各诸侯怨恨而纷纷离叛,要巩固基业,不是太难了吗?对自己的功业自夸自傲,只凭一己的心意行事,却不肯效法古人,醉心于霸王事业,想只凭武力征服和控制天下,五年工夫,终致国家倾覆,身死于东城。结局如此,却至死还不觉悟,不肯反省认识自己的过错,实在有些过分了。最后还说是天要灭亡自己,并非用兵作战的过错,不是太荒唐了吗!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才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指皇唐庄王李存勖。②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③李继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即后文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入侵

B.刘皇后都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矫:假托,诈称

C.由是谗间愈人 间:间或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设计陷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契丹之来,非救大礼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①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C.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是,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令人非议。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离间的话)

【小题2】C(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代词,代道理  B表递进关系,并且/副词,将近C在  D趁机/因为)

【小题3】C(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不是郭崇韬所有)

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聪慧敏捷,因有才干而被称道。庄宗还是晋王的时候,郭崇韬担任中门使,深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晋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时,久攻不下。而定州的王都又勾结契丹来犯。郭崇韬说:“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因为王都用利益引诱他罢了,况且,我们刚刚打败了梁军,应该趁着高涨的士气,不能仓促间自己因胆怯后退。”庄宗认为很对,果然打败了契丹的军队。庄宗当了皇帝,就让郭崇韬担任兵部尚书、枢密使。

郭崇韬一身廉洁,但是自从到了洛阳后,就开始接受各方官员的贿赂和赠送,老朋友和孩子们因此向他劝戒,郭崇韬却说:“我位兼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难道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吗?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如果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就把他所收藏的钱财都献出来,来帮助皇上赏赐。

同光三年的夏天,阴雨连绵。庄宗苦恼于宫为炎热、潮湿、不能居住,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王允平办理此事。郭崇韬进谏说:“陛下过去心中考虑的是天下社稷,现在想的是个人的享受,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但还是希望陛下不要忘了创业的艰难。”庄宗没言语。最终还是派遣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又极力阻谏。宦官说:“郭崇韬的住宅跟皇上的差不多,哪里知道陛下的热呢!”从此,各种谗言和挑拨纷纷传到皇上的耳朵中。

第二年讨伐蜀地,商议选择大将军。于是让李继岌担任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郭崇韬来决断。郭崇韬向来很痛恨宦官,李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看到郭崇韬一个人的独揽军权,心里早已不满,考虑用办法算计他。庄宗听说攻克了蜀地,注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效外去迎接他。向延嗣非常愤怒,于是,就与李林袭等人共同陷害郭崇韬。向延嗣回到朝廷后,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据为已有了,并且诬陷郭崇韬有谋反的意图,将会对魏王不利。庄宗愤怒了,派宦官马彦寺前往蜀地,察看到郭崇韬的动向。马彦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圭传假诏给魏王,让他杀了郭崇韬。

郭崇韬掌权的时候,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极力巴结他。郭崇韬的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弘”字,豆卢革等人就借其他的事奏请皇上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是真的。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时,下马大哭后才离开,听到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可笑。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并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不得调 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阿:迎合,偏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

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2)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


解析:

【小题】(属:通“嘱”,交给,委托)

【小题】(转折;并列。A.代词。B.音节助词。D.竟。)

【小题】(“太后的包庇”不合文意。“弹劾”也在太后行动之前。)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因为有家财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容。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国君的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啊。”文帝说:“好。”于是作罢,不任命啬夫了。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应当这样。”……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2,4,6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2分)(2)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3分)(3)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3分)


解析:

【小题】(分割)

【小题】(C项均为“因”争  A才/竟然  B嘱咐/连缀  D执掌/抵挡)

【小题】(①②⑥与执法无关)

【小题】(是杨荣家人犯法)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穆,字希文,是天台县人。永乐四年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将要进京选授官职,州府官吏送给他路费和物品,鲁穆说:"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没有接受。除授御史。仁宗监国,鲁穆多次上密奏言事。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迁任福建佥事。清理冤案错案,打击豪强。有一个泉州人李某,调动官职赴广西上任,他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李家族人到官府告状,衙门收受了林某的贿赂,竟判告状的李家族人有罪,把他关进监狱,时间已经很久。鲁穆明察暗访,弄清了真相,立即把杀人夺妻的罪犯林某逮捕归案,判罪正法。漳县人周允文没有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为后,晚年妾生了一个儿子,周允文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嘱托他照料妾生的小儿子。后来周允文去世了,侄子便说小儿并不是叔叔骨血,把他赶出门,夺取全部家财。妾于是到官府告状。鲁穆召集县中父老及周氏宗族,预先把妾生小儿和一群儿童混在一起,然后叫大家辨认,大家都指认出这个小儿同周允文相像,于是判侄子把夺取的家产归还给他。民众都称为"鲁铁面"。当时杨荣主持国政,杨府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一点不宽贷。杨荣称赞鲁穆正直贤能,把他推荐给朝廷。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第二年,奉命前往大名县捕治蝗虫。回朝,因病去世。诏命派官船送回家乡安葬。当初鲁穆入朝任右佥都御史,随车行装只有一包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用品,他不接受。到现在还是吴中替他购置棺木寿衣,方能出殡下葬,儿子鲁崇志,历任应天尹,廉洁刚直有乃父风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世叔妻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__肝胆,以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及,故敢昧死竭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1)唐虞:古史上说的尧舜,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2)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代文集。(3)方垂:边陲。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而卒 完毕

B.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而成之 继续

C.以万一 效法

D.缘见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 及、等到

下面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班昭博学高才的一组是( )

(1)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2)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

(3)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 (4)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

(5)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A.(2)(4)(5) B.(1)(2)(3) C.(1)(4)(5) D.(2)(3)(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4分)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3分)

(3)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3分)

【小题】C

【小题】D

【小题】C

【小题】(1)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后来,朝廷又下诏叫马融的哥哥马续在班昭之后继续完善《汉书》。(注意“始”、“于”、“从”的翻译)(2)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想准许,问班昭对这件事的看法。(注意“以”、“乞身”、“许”及“以问昭”省略句式的翻译)(3)我听说谦让的作风,没有哪一个品德可以超过它,所以古代的典籍都称赞它,神灵也会降福给谦让的人。(注意“大”、“焉”、“述”的翻译)


解析:

【小题】(报效) 

【小题】(1)是说她的哥哥班固;(2)(5)是从侧面表现;(4)是说明自己的忠心

【小题】(《大家赞》为班昭儿媳所作,不是文集名)

【小题】无 

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到邓太后临朝时,班昭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由于班昭对国事勤勉,朝延特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曹成后来官至齐王相。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后来,朝廷又下诏叫马融的哥哥马续在班昭之后继续完善《汉书》。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想准许,问班昭对这件事的看法。班昭于是上书说:“皇太后陛下自身具有完备的美德。扩大了唐虞的政治影响,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意见。采集狂妄的人不达事理的言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主意。我班昭能够凭愚笨的能力,遇上圣明的皇太后,哪能不忠心耿耿,来报效朝廷万分之一的恩德?我听说谦让的作风是最大的高尚的品德,所以古代的典籍都称赞它,神灵也会降福给谦让的人。从方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之位,一起离开了本国,天下的人都佩服他们的廉洁高尚;太伯为了让君位给弟弟而离开国家,孔子称赞他三让天下.他们是因为光大彰显美德在后世扬名的人。《论语》说:‘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的人,对于处理国家事务还有什么困难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让的真诚,它的效果是深远的。现在四位国舅能坚守忠孝的节操,主动辞职归隐,如果用边地的不安定为理由,不同意他们辞职,今后若有小小的过失,会掩盖今日谦让的美德,我实在担心他们推让的美名再也得不到了。根据我的见识所能达到的地步,因此冒着死罪竭陈我愚昧的想法,我自己知道我的话不值得太后采纳,只是以此未表示我小小的诚心。”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了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各自归家.

班昭写了《女诫》七篇,它对妇女进行教育很有帮助。……马融认为《女诫》很好,叫妻子女儿学习这部书。……班昭七十岁去世,皇太后也穿上素服表示哀悼,还派使者监督料理她的丧事。班昭写的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书、遗令,共有十六篇。她的儿媳丁氏把班昭的文章编纂成集,在集子中还写了一篇《大家赞》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白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选自《唐才子传》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更客任城 客:客居。

  B.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 沮:沮丧,哀伤。

  C.乘醉跨驴经县治。 治:治所,县衙。

  D.以所业投贺知章。 业:作,写之意,所业即写的诗。

下列句子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遂荐(之)于玄宗。  B.帝每欲与(之)官。

C.璘败,(璘)累系浔阳狱。 D.(李白)恳求还山,(玄宗)赐黄金,诏放归。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②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③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小题】B

  【小题】C

  【小题】译文:①(我)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

  ②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③(李白)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解析:

【小题】沮:阻止。

  【小题】不是李璘,而是李白。

【小题】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走东阿。

……项王闻之,大怒,及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齐人相聚畔之。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而汉王率诸侯败楚,入彭城,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击汉于彭城,因连与汉战,相距荥阳。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汉将韩信已平赵、燕,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烹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客。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改,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史记·田儋列传》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距荥阳 距:拒,对峙。

B.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诣:旨诣

C.田横因谢曰 谢:推辞

D.形容尚未能改 形容:容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请求于齐 B.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反击项羽于城阳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以王者礼葬田横 D.项羽闻之,乃释齐而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择善而从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章邯夜衔枚击 B.大者王,小者乃侯耳

C.而横相之,专国政 D.兄弟三人更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横兄弟以平民起家,都是豪杰,很得人心,汉高祖赞叹他们兄弟三人相继为王,为田横的刚烈自刭流下了眼泪,并且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田横。

B.汉王立为皇帝后,田横怕被杀,就和他的部属五百多人逃到海岛。汉高祖爱惜田横的才华,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回来。

C.田横开始不肯应召的原因是他曾烹杀郦生,如果回朝廷与郦商同殿为臣,田横会觉得于心有愧。

D.田横半路自刭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昔日与汉王同为南面称孤,今天自己却被迫要北面事之,因而不愿意忍受这样的耻辱。

14.把文字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人相聚畔之(2分)

(2) 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3分)

(3)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3分)

10.B

11.D

12.A

13.B

14.(1)齐人都聚集起来反判他。

(2)独揽国家政权,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相国田横决断。

(3)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敢于伤害他随从人马的人,将招致灭族之罪。


解析:

10.诣:到,往

11.A向/在,B将要/况且,C用/把,D承接连词。

12.A名作状,其他名作动。

13.汉高祖召田横是怕其发动变乱。

14.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田儋是狄城人,是原齐王田氏的族人。田儋的堂弟田荣,田荣的弟弟田横,都是豪杰,宗族强大,很得人心。

     秦国将军章邯在临济围攻魏王咎,情况危急,魏王向齐国请求救援,齐王田儋带领军队救援魏国。章邯连夜让士兵口中含木片出击,大败齐、魏的军队,在临济城下杀死田儋。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田儋的残兵撤退到东阿。

项王听说后,大怒,就北上讨伐齐国,齐王田荣兵败,逃到平原,平原杀死了田荣,项王就烧毁了齐国的城池,经过的地方都被血洗。齐人都聚集起来反叛他,田荣的弟弟田横,收编齐国的逃散士兵,得到好几万人,在城阳反击项羽。汉王率领诸侯打败了楚军,进入彭城,项王听说后,就舍弃齐军而回去。在彭城攻击汉军,接着连续与汉军作战,在荥阳对峙。因此田横又得以收复了齐国的城邑。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而田横为齐相国,独揽国家大政,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相国田横决断。田横平定齐国三年,汉王派郦生前往说服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田横认为,撤去了他们在历下的驻军,汉将韩信平定赵国、燕国后,袭击并打败了齐原驻历下的军队,趁机进入临淄。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大怒,认为郦生出卖了自己,就烹杀了郦生。齐王田广向东逃到高密,相国田横逃到博阳。到博阳后,田横听说齐王已死,就自己立为齐王,回军攻击灌婴。

一年多以后,汉军消灭了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任彭越为梁王,田横怕被杀,就和他的部属五百多人逃到东海,驻在岛上。汉高祖听说后,认为田横兄弟本来平定了齐国,齐国的贤人大多归附他们,如果让他在海岛中而不去收服,恐怕以后产生变乱。就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并召他回来。田横就推辞说:“我曾烹杀陛下的使者郦生,如今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朝将领,并且很贤能,我害怕,不敢奉诏命。请让我做一个老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来报告,高皇帝就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谁敢动他的随从人马,就要遭受灭族之罪!”于是又派使者拿着符节把皇上诏令郦商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他,说:“田横如果来,大则封王,小则为侯。如不来,则派兵加以诛杀。”田横于是跟他的两位门客乘驿车前往洛阳。

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到达尸乡驿站,在马厩中系好马,田横婉言对使者说:“人臣见天子,应当洗身沐浴。”于是停留在客栈中,对他的门客说:“我开始时和汉王都是南面称王的人,如今汉王做了天子,而我却成了__的俘虏,向他北面称臣,这种耻辱本来已经很大了,况且我烹杀了人家的兄长,同他的弟弟并肩侍候他的主子,即使他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内心难道不惭愧吗?况且陛下想见我的原因,只不过是想看一看我的面貌罢了。现在陛下在洛阳,如果砍下我的脑袋,奔驰三十里,容貌还不会改变,仍然可以观看的。”于是割刭自杀,让门客捧着他的头,随从使者驱车回奏高帝。高帝说:“唉,竟有这样的事,田横从平民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难道不是贤能的人吗!”为他流下了眼泪,任命他的两个门客为都尉,派两千名士兵,按王者的礼节厚葬田横。

安葬完毕,两个门客在田横的墓旁挖了坑,都自杀了,身体倒进坑里陪葬田横,高帝听说这事,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人,听说他的门客还有五百人留在海岛上。就派使者去征召他们。使者一到,那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也都自杀了。因此才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人之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州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诓、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释。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县出铁石,他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余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埂,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年间,邦俗从化 化;改变

B.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 须:必须

C.于是役省劳息 于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D.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且:将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从侧面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①辟大司徒邓禹府

②期年间,邦俗从化

③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

④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⑤列亭传,置邮驿

⑥乃收印绶,赐钱十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④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飒家境贫寒,勤学好问,跟随老师学习,没有粮食,常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接济。

B.王莽执政时,卫飒被征召到大司徒邓禹府中。因能处理繁难的政事受到邓禹的举荐,朝廷任命他为侍御史、襄城县令。

C.卫飒做桂阳太守时,提倡教育,制订婚姻制度,改革“传役”制度,减少劳役,杜绝奸吏,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D.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所以,老来贫病交加,光武帝赐钱十万, 以示表彰。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3分)

②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3分)

③会飒被疾,不能拜起。(3分)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9分)①百姓居住在深山,临近溪谷,他们习惯当地(那里的)风俗,不缴纳田租。(3分)(译对“滨”、“其”各1分,译对大意1分)

   ②漉散在外的百姓逐渐返回,慢慢地有了人口聚居的村镇,卫飒要他们缴租税,与其他平民同等对待。(3分)(译对“稍”、“输”各1分,译对大意1分)

   ③正值(恰逢)卫飒患病,不能授官起用。(3分)(译对“会”、“拜起”各1分,译对大意1分)


解析:

【小题】(须:等待)

【小题】无

【小题】(A文中没有交待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接济,而是说他常常为人做工以维持生活:B“王莽执政时”应为“光武帝执政时”,“建武”是光武帝的年号;D无因果关系)

【小题】无

附:译文

    卫飒字于产,河内郡修武县人。家境贫寒,勤学好问,跟随老师学习,没有粮食,他便常常为人做工以维持生活。王莽执政时,他在郡、州府里做过官员。建武二年,卫飒被征召到大司徒邓禹府中。因能处理繁难的政事受到邓禹的举荐,朝廷任命他为侍御史、襄城县令。他在任职期间,取得突出政成绩,于是提升为桂阳大守。桂阳郡与交州接界,受到交州习俗的影响,百姓不懂礼制和规矩。卫飒一到任,就提倡教育,制订婚姻制度。一年后,当地风俗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之首,含诓、浈阳、曲江三县,是百越的旧地,汉武帝平定这些地方后,将它们划归桂阳郡。百姓居住在深山,临近溪谷,他们习惯当地风俗,不缴纳田租。离郡治远的地方,有的近千里。官府有公事往来,就派人驾船,称作“传段”。每有一个官吏出来,就要几家服劳役,百姓感到很苦。卫飒便派人青山开道五百多重,路上设置亭子、传舍,安排驿馆。于是减少了劳役,杜绝了奸吏。流散在外的百姓逐渐返回,慢慢地有了人口聚居的村镇,卫飒要他们缴租税,与其他平民同等对待。另外,耒阳县出产铁矿石,别的郡的老百姓常常依此聚集在这里,私自炼铁。于是招引来了改名换姓流浪在外的人,其中有不少奸人、盗贼。卫飒便呈报上司设置冶铁之官,禁止私人开采铁矿,每年增加收入五百多万。卫飒治理、抚恤人民,处理公事如处理家事一样尽心,他所施行的政令,没有不符合实情的。他任职十年,郡内治理得清静有条理。建武二十五年,征召回京。光武帝准备让卫飒担任少府,正值卫飒患病,不能授官起用,下诏令他以桂阳大守的身份回家,等待以后下诏书。过了两年,卫飒带病入朝,亲自陈述自己的困难,才收缴他的印绶,赏钱十万,后来在家中病逝。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__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短:诋毁,指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 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3分)(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解析:

【小题1】B(俾:使)

【小题2】B(与:①介词,对,向;②介词,跟,同。A. 以:介词,用。C.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 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小题3】C(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小题4】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9-12题

  韩延寿,燕人也,少为郡文学掾。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民多怨仇。延寿欲更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数年,徙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尚礼义,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里正、伍长,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其厚而约誓明。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问之,卒曰:“今日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之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遂大用之。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俗,民所疾苦。        疾苦:疾病痛苦

  B.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    射御:射箭抵御

  C.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    布告:公布宣告

  D.接待下吏,恩施其厚而约誓明。 接待:迎接款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足矣!”

  B.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信向者数十八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C.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D.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蜩与学鸠笑之曰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红的“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称代韩延寿。

  B.皆便安之。           称代上文太平安宁的局面

  C.延寿止车问之。         称代门卒

  D.骑吏闻之,趋之出谒。      称代骑吏的父亲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延寿政绩突出的一组是(  )

  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②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梦之忧,皆便安之。

  ③以期会为大事,使民敬畏趋向之。

  ④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⑤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9.C(A.疾苦:痛苦 B.射箭驾车,代打仗 D.对待)

  10.A

  11.A

  12.B


解析:

9.A.疾苦:痛苦 B.射箭驾车,代打仗 D.对待。

  10. A.副词:于是,就。 B.第一个表被动;第二个表判断,是。C第一个是介词,表原因;第二个是介词,用,凭借。 D.第一个是介词,跟;第二个是连词,和。

  11.指代交纳租赋这件事。

  12.①是关心厚待百姓, ⑤与政绩无关。

 译文:韩延寿是燕地人,年轻时做州郡里的文学掾。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征召地方郡国中的品行贤良富有才能的文学掾吏,拿治理国家的得失(好坏)问题向他们询问。因此提拔韩延寿做谏大夫,后升为淮阳太守。(延寿)治理地方非常有名,后调任颍川太守。颍川有许多豪强大户,非常难治理,老百姓大多逞勇斗狠,互相结下仇恨。韩延寿想要改变这种风气,用礼义谦让的道德教育他们,又担心他们不听从,于是把乡里为人信任崇敬的年高德尊者全部召来,准备了酒食,韩延寿亲自向他们当面请教,向他们每个人询问政绩教化的好坏情况和老百姓的疾苦,向他们陈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消除仇恨的办法。那些年高德尊的人认为非常有利。几年以后,韩延寿被调任东郡太守。延寿做官,崇尚重视礼义治国,喜欢用古代的乐教感化天下,广泛征求奇谋秘计,采纳别人的劝谏,重视整治学校,学习射箭驾车的本领,他管理城郭,收取租赋,都是预先公布限定的日期,官吏百姓把规定的日期当作大事,在那一天纷纷地交纳。又设置里正、伍长,率领大家孝顺父母、兄弟亲善,(颁布法令,)不得让坏人留宿在家里。地方乡里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官吏就能早早地知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境内。这些措施和制度,开始实行起来好像很烦,但施行以后官吏就不用从事追捕坏人的苦差,老百姓也没有犯法被鞭打的忧患,吏民都安心于这种稳定的局面。延寿对待下属,恩德丰厚而纪律严明。他曾经出行,临到上车时,一位骑吏后来,延寿下令功曹商议处罚的办法并告知本人。等到他从外面回到衙门,有一个门卒拦在车前,说希望有话对他说。延寿把车停下来,问他要说什么,门卒说:“明府公说今天一大早要外出,但等了很久还没有出来,骑吏的父亲来到衙门,在外面徘徊不敢进去。骑吏听说父亲来了,便赶忙跑出去拜见父亲大人,恰逢(正好)这时明府公出来上车。一个人因为尊敬自己的父亲却被处罚,恐怕有损(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延寿在车中抬起手来说:“如果没有您,我就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回到舍邸,召见了门卒,于是重用了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