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启、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乙)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功者害之 害:妒忌 B.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奋:发奋
C.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治理 D.何兴之暴也 暴:迅猛
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③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B.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C.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 怨王侯叛己,难矣。
(3)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奋:发挥,凭借
【小题】①“拿”、“把”;③“凭借”;②④表目的连词,相当于“而”,译为“来”。
【小题】转折;余为并列
【小题】(1)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所以”1分,“何”1分)(2)可是(1分)项羽没有尺寸地盘可为凭依(1分),乘此形势而崛起于田野(1分)之中。(3)使各诸侯怨恨(使动用法1分)而纷纷离叛,要巩固基业(省略1分),不是太难了吗(1分)?
译文:(甲)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乙)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莫非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他的崛起是多么迅猛啊!当秦国统治无道,丧尽民心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各地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天下,多得数不胜数。可是项羽没有尺寸地盘可为凭依,乘此形势而崛起于田野之中,三年工夫,便统帅五国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国。然后,分割天下的土地,分封功臣为王为侯,一切政令由他发布,号称霸王,虽然王位没能维持多久,但他的业绩,也是近代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待到后来,项羽遗弃形势优越的关中,怀念楚国故地,东归彭城,又放逐了义帝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使各诸侯怨恨而纷纷离叛,要巩固基业,不是太难了吗?对自己的功业自夸自傲,只凭一己的心意行事,却不肯效法古人,醉心于霸王事业,想只凭武力征服和控制天下,五年工夫,终致国家倾覆,身死于东城。结局如此,却至死还不觉悟,不肯反省认识自己的过错,实在有些过分了。最后还说是天要灭亡自己,并非用兵作战的过错,不是太荒唐了吗!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才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指皇唐庄王李存勖。②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③李继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即后文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入侵
B.刘皇后都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矫:假托,诈称
C.由是谗间愈人 间:间或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设计陷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契丹之来,非救大礼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B.①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C.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是,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令人非议。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C(离间的话)
【小题2】C(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代词,代道理 B表递进关系,并且/副词,将近C在 D趁机/因为)
【小题3】C(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不是郭崇韬所有)
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聪慧敏捷,因有才干而被称道。庄宗还是晋王的时候,郭崇韬担任中门使,深受庄宗的亲近和信任。
晋兵把张文礼围困在镇州时,久攻不下。而定州的王都又勾结契丹来犯。郭崇韬说:“契丹来犯,不是援救张文礼的,而是因为王都用利益引诱他罢了,况且,我们刚刚打败了梁军,应该趁着高涨的士气,不能仓促间自己因胆怯后退。”庄宗认为很对,果然打败了契丹的军队。庄宗当了皇帝,就让郭崇韬担任兵部尚书、枢密使。
郭崇韬一身廉洁,但是自从到了洛阳后,就开始接受各方官员的贿赂和赠送,老朋友和孩子们因此向他劝戒,郭崇韬却说:“我位兼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难道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吗?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如果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就把他所收藏的钱财都献出来,来帮助皇上赏赐。
同光三年的夏天,阴雨连绵。庄宗苦恼于宫为炎热、潮湿、不能居住,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王允平办理此事。郭崇韬进谏说:“陛下过去心中考虑的是天下社稷,现在想的是个人的享受,艰难、安逸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但还是希望陛下不要忘了创业的艰难。”庄宗没言语。最终还是派遣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又极力阻谏。宦官说:“郭崇韬的住宅跟皇上的差不多,哪里知道陛下的热呢!”从此,各种谗言和挑拨纷纷传到皇上的耳朵中。
第二年讨伐蜀地,商议选择大将军。于是让李继岌担任西南面行营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郭崇韬来决断。郭崇韬向来很痛恨宦官,李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看到郭崇韬一个人的独揽军权,心里早已不满,考虑用办法算计他。庄宗听说攻克了蜀地,注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效外去迎接他。向延嗣非常愤怒,于是,就与李林袭等人共同陷害郭崇韬。向延嗣回到朝廷后,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据为已有了,并且诬陷郭崇韬有谋反的意图,将会对魏王不利。庄宗愤怒了,派宦官马彦寺前往蜀地,察看到郭崇韬的动向。马彦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圭传假诏给魏王,让他杀了郭崇韬。
郭崇韬掌权的时候,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极力巴结他。郭崇韬的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弘”字,豆卢革等人就借其他的事奏请皇上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是真的。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时,下马大哭后才离开,听到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可笑。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以后,于是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安抚并使他们归顺,可以说是有远大的志向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不得调 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阿:迎合,偏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
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2)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
【小题】(属:通“嘱”,交给,委托)
【小题】(转折;并列。A.代词。B.音节助词。D.竟。)
【小题】(“太后的包庇”不合文意。“弹劾”也在太后行动之前。)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因为有家财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如今陛下凭着啬夫能言善辩而破格提升他,我恐怕天下受这风气影响,争着夸夸其谈而没有实质内容。况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国君的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啊。”文帝说:“好。”于是作罢,不任命啬夫了。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们为中大夫。不久,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立刻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刻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过了很久,皇上说:“廷尉应当这样。”……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话,坚守法度不逢迎皇上意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