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 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为郎 推荐

B.诩假以惧氐 装

C.承用诩谋 接受,采用

D.将军恢崇德度 宽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家必厚赎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煨果善视其家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乘旧楚之饶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诩因病回乡途中被氐人抓去后,假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最终幸免于难,而与他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氐人杀掉。

B.贾诩要离开段煨将军投奔张绣时,他对不理解他为什么要离开的人所作的解释,表现了他过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C.从太祖破荆州后不听贾诩建议仍旧顺江东下导致失败和采纳贾诩计策终破韩遂、马超两件事,就可看出贾诩的谋略之高。

D.由于贾诩在文帝当初登上太子位时立了大功,深得文帝的赞赏,再加上他本人谋划深远,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 借助

【小题2】A 两项都解释为“我”   B、代词,他的/副词,表猜测 C、连词,如果/代词,如此D、动词,认为/连词,因为

【小题3】D  对“天下智谋之士都前来归附他”,文中并未提及,仅提到“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他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因生病辞去了官职,从西返乡走到汧,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活埋,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熲,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熲的甥孙,他通过灵活应变来让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郡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名气,被段煨的部属所仰望。段煨心里害怕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十分周到,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他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崇尚美德放宽胸怀,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炼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来。”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而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 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释]①城旦:一种苦刑,受刑者白天防备敌寇,晚上筑城。

②缪其辞:故意把话说得曲折隐晦,缪(miù),通“谬”。

③日出当心:太阳照着我的心,意思是向太阳立誓,表示自杀决心。

④衣不中手:意思是衣服已经腐朽,经不住手拉。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囚人,论为城旦 论:定罪。

B.其雨淫淫,河大水深 淫淫:雨水连绵不断的样子。

C.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 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D.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 旬日:半个月,即十五天。

选出与例句语法特点相同的一句( )

例句: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

A.彼其恶乎待哉?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对本文思想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韩凭妻不慕富贵,忠于爱情,投台自杀,终与韩凭合葬一处的故事,故事曲折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本文热情地歌颂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本文通过写,以及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贵品质。

C.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也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D.本文的结局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根交枝错,且有鸳鸯栖鸣于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言文句翻译(8分,)

①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②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课农桑 督促

B.卒奏寝其事 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 邀请

D.命有司以礼存问 看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会诸生于学宫 ②受知于李东阳

B.①杖巫而遣之 ②宝三岁而孤

C.①宝至京,绝不与通 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D.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要:拦截)

【小题2】B(而:连词,承接关系/修饰关系;A于:介词,在;C与:介词,跟;D以:连词,来)

【小题3】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他“三岁而孤”,父亲去世)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把去世亲人下葬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相继把亲人下葬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费用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终于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威胁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就父亲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君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偶:遇,遇时

B.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 名:称名字

C.而成漫不省也 漫:怠慢

D.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所同焉 信: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画山水如同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倒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很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有些人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可以蒙蔽世人,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  漫:全

【小题2】A  A虽:即使;虽然。B 而:顺接,来;顺接,来。C故:因此;因此。D为:被;被。

【小题3】A  放意于诗酒、画画是“因才命不偶”,非为“不屑于结交权贵”

参考译文:

李成,字咸熙。他的祖辈是唐朝的皇族,在五代艰难之际,流寓四方,迁地北海以避灾祸,于是成为营丘人。父亲与祖父以儒学吏事闻名于当时。家道中落,到李成时还能以儒家的道德原则自守。善写文章,气韵才调不同凡响,而磊落有大志。因才能与命运不遇时,就纵情于诗酒之中,又寄情于绘画,画技精妙,开始不是求得出售,唯以自娱于其中罢了。

所以他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的形状,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写之于笔下。如盂郊的鸣放于诗歌,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草书,无往而不如此哩。他笔力因此大进。在当时凡谈论山水画的人,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以至于不称他的名字而叫“李营丘”呢。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的画家,也无不尊敬而推崇他。曾有知名人士孙氏闻知李成善画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请他。李成得信且愤且仅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不相杂处,我本儒生,虽留心艺事,然宽心而己,哪能让人束缚于帝王外戚宅第,研墨调丹粉而与画史闲人同列呀?这就是戴逵砸破琴拒绝王公贵戚们的原因了。”他拒绝来人的邀请。孙怨恨李成,暗地用重金贿赂营丘在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辗转用计赚取到他的画。未过多久就果然赚得数幅画而归。不久李成随郡上的官员赴礼部竞争技艺,而孙氏卑谦厚礼再次邀请他,等到不得己,才到孙氏客舍,李成就看见他以前作的画张挂在客舍中。李成变了脸色指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都致书送钱恳切请求画者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李成全不理会。

李成晚年喜游山玩水,死在淮阳客舍。儿子李觉以经学知名,任职馆阁。孙李宥曾做天章阁待制、京师长官,因此出金帛以购买李成的画非常多,尽心会集而收藏起来。自李成死后,他的名气更大,他的画更难得到,所以学李成的都摹仿李成所画的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几乎乱真,可以欺骗世人,但不到之处,终被行家辨别出来。只有名声的不可掩盖而使人爱慕他如此,确实是人们所认同的。有人说他又兼善画龙画水,也非常奇妙。但他的长处在山水画上,所以不称许他的画龙画水的画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共宗之 崇尚

B.灵运多愆礼度 违背

C.寻迁侍中 寻找

D.灵运表陈疾 上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 文王拘而演周易

B. 玄甚异之 姜氏何厌之有?

C. 朝廷唯以文义处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与灵运情款异常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谢灵运“才华横溢”一组的是( )

①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②纵横俊发过于延之

③衣物多改旧形制 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⑥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出身名门,富有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B.谢灵运恃才傲物,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

C.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升迁侍中,诗画还被盛赞,可见文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

D.谢灵运看出政治上不被重用,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到朝廷值班。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穿 池 植 援 种 竹 树 果 驱 课 公 役 无 复 期 度 出 郭 游 行 或 一 百 六 七 十 里 经 旬 不 归 既 无 表 闻 又 不 请 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②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

⑴ 穿池植援 / 种竹树果 / 驱课公役 / 无复期度 / 出郭游行 / 或一百六七十里 / 经旬不归 / 既无表闻 / 又不请急

⑵ ①(谢灵运)既然不被了解(重用),心中就常常感到悲愤惋惜。

②(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就作诗来表达他的情致。


解析:

【小题1】寻:不久

【小题1】表并列,连词 A. 表并列,连词 / 表修饰,连词 B. 他,代词 / 宾语前置标志,助词;C. 用、拿,介词 / 因为,连词

【小题1】(③“衣物多改旧形制”说明奢侈的本性;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指其联合煽动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指只粗分条目,没有写完书。)

【小题1】①“书竟不就,寻迁侍中”,书并没有写完;②“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文帝并不是为巩固统治而盛赞谢灵运。

【小题1】略

翻译:谢灵运是安西将军谢奕的曾孙,又是谢方明的侄子。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灵运自小便聪颖敏悟,谢玄很感奇怪。

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章的美丽,与颜延之同为江左第一流。他的文章文笔奔放俊美胜过延之。但深刻细密不如延之。堂叔谢混对他特别爱重。袭祖爵封康乐公,依国公条例授员外散骑侍郎,不到任。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灵运性喜豪华奢侈,车辆服饰都鲜明美丽,衣服多改变旧的样子,当时都崇尚他的装饰,称他为谢康乐。经多次升迁至秘书丞,因犯法免职。

灵运常常违犯礼仪规矩,朝廷对他只以文士相待,不授以处理实际事务的官职。而灵运却自以为凭着才能可以执掌重权要职,既然不为皇上重用,所以心中常常悲愤惋惜。庐陵王刘义真自幼爱好书籍,和灵运交情特好。少帝即位,权力由大臣掌握,灵运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司徒徐羡之等人以为他是一种祸患,将他排斥出朝廷,去任永嘉太守。永嘉境内有名山胜水,这正是灵运素来爱好的。离开京城来做太守,既不得志,于是任意遨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者一月。治理政事,听断诉讼,不再关心,所到之处便作诗以表达他的情致。

宋文帝即位,灵运被征为秘书监,两次征召,都不应命。文帝命光禄大夫范泰送去书信敦促勉励,他才离开会稽入京。文帝命他整理皇家图书,补充他的遗缺,又命他撰《晋书》,粗略地分出了条目,而书终没写成。不就升迁为侍中,文帝对他赏赐恩遇非常深厚。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作成一文,便亲手将它写出来,文帝称它为二宝。灵运此时已自以为身在名流之列。应当参与时政,而至此,文帝还只以文士的身份相待,每次陪伴皇帝饮宴,谈论赏析诗文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受到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在住地挖掘池塘,种植藩篱,栽种竹子、果树,驱使公府役使去劳动,没完没了。出城游览,有时走一百六七十里,十多天也不回府。既不上书皇帝说明情况,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害了大臣,便讽示以旨意暗示他停止这种游玩。灵运上表说是有病,于是皇帝给假,让他东归始宁休养。临行时,上书劝文帝征伐河北。灵运回到始宁以后,仍旧游玩饮宴,夜以继日。又被御史中丞傅隆弹劾免官,这年是元嘉五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姓何氏,东莞之员冈人,生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盗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部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乏,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予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恐足下来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流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上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联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用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减上云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七月乙巳,封何真为东莞伯。

(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 构:招致

B.先遣人以书谕真 谕:上对下的文告

C. 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 籍:登记

D.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 诣:前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 慨然以生民为念

B.豪杰之士,乘时而起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

C.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 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

D.易乱为治者上也 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真“保民达变”的一组是( )

①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

②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③少英伟好书剑

④受命南征,顺者抚绥,逆者诛殛

⑤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

⑥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真年少不幸,八岁便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孤儿,始终没有改嫁。

B.元末大乱,广东土匪乘势而起,为抵御土匪的骚扰,何真组织了自己的武装。

C.何真原本率部降元,后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辞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军投降。

D.明太祖褒奖了何真,对其在动乱时节组织武装保境安民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上 曰 夫 能 不 贾 祸 于 生 灵 者 必 世 享 其 泽 联 嘉 卿 忠 诚 念 江 西地 近 广 东 是 用 特 授 尔 江 西 行 省 参 政 以 表 来 归 之 减 上 云 令 名 德 之 舆 也 卿 令 名 已 著 尚 懋 修 厥 德 以 辅 我 国 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

②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

【小题1】B (谕:文中为动词,告诉。)

【小题2】C(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向。A项,两个“以”前为连词,前后动作的连接,顺承,可不译;后者为介词,译为“把”。B项,两个“而”都为连词,前者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后者表转折,译为“却”。D项,前“者”为代词,译为“……的人”;后者为音节助词,用在表时间酌词语后补充音节,无实义。)

【小题3】B(①说何真曾任官职;③说何真的外貌和爱好;④说的是廖永忠。)

【小题4】C(C项,“何真不得已”一说误。对何真而言,只要是正统的破权即可,在这个前提下,投降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安居、安宁.(这也正是朱元璋最看重他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所以何真是—个小小使者就可以改动降表,就可以决定向谁投降。)

【小题5】(1)上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用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 以表来归之诚/上云/ 令名/德之輿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 以辅我国家。(每误断3处扣1分)(皇上说:“手握兵权而不祸害百姓的人,他的后人一定能够享受他的恩泽.朕欣赏你的忠诚,考虑到江西地邻广东,因此特授你江西行省参政一职,以表彰你归顺的诚心,朕对你的希望是:好名声,是用来承载美德的.你的好名声已经够大的了,还需努力提升品德,以利辅佐国事”)

  (2)①怕先生您尚未省悟,就先派个使者报个信,希望先生您注意.踩分点: “足下”(您或你)“一介之使”(一个使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②现如今,皇上平息动乱以使天下安定,此举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天下百姓如影随形.踩分点:“安”(使……安定)、“景从”(“像影子那样跟随”或“如影随形”)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真,姓何,是东莞员冈人,八岁亡父,母亲守节不再嫁人.何真年少时就身材魁伟,喜好书法和剑术。至正年间,岭南强盗四起,在州郡放火抢劫,何真组织起义兵保卫乡里.后来官至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中原地区元明交战,从岭南到南海都随之动荡不安,何真弃官回归乡里,他满腹感慨,心里只有老百姓.

    乙未年,乡民王成、陈仲玉作乱,何真请得行省同意,组织义兵剿灭了他扪。此役,何真索自披挂上阵,耙陈仲玉活捉回来.癸卯年,海南三山的邵宗愚攻陷了广州,广州守将何深战死,邵宗愚部在城里疯狂烧杀抢掠.何真听说后,率众收复了广州,他的军队军纪严明,广州民众非常高兴。此时,中原局势一片混乱,南北变通断绝,何真更加努力地讲练士卒,他们占据关隘,保住了一方的安宁。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水军直取广东,廖永忠到了福州了,事先派人送信给柯真说:“元朝皇帝已经丧失了驾取政权的能力,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趁势而起,有的假借元朝廷的号令指挥一方,有的干脆倚仗强大的军队,肆意妄为,他们横征暴敛,割剧称雄,百姓生灵涂炭,可以说是痛苦到了极点,如今大明皇帝受命于天,正在开创华夏大业,只有两广,遥远荒僻,从未蒙受圣明君主的教化,我奉命南征,归顺者会受到安抚,违逆者将处以极刑。怕先生您尚未省悟,先派个使者报个信,希望先生您注意。”于是从海路直取广东。三月甲戌,何真登记辖区各郡县的人口、兵马,钱粮的数目,派使者捧着降表迎接受降。

    早先,在明将汤和等人平定福建的时候,何真就派使者从海路捧着降表准备向元朝廷投降,正好遇到汤和的军队,于是使者改动了降表,请求向明军投降,并且派人回去向何真汇报.此时,征南将军廖永忠派专人护送何真的使者带着降表到京城。皇上下诏褒奖他,诏书说:“天下动荡的时候,所谓的豪杰有两种人:变动乱为安定的属上等,保护百姓直到天下安定,并且知道应当归顺谁的属次一等。至于据险苟活,残害人民。死不悔改的,就不值—提了。当初,我大军兵临闽越之时,你就诚心归顺,没让我费鞍马之劳,没有流血牺牲,使民众得以安居,你真可谓是识时务者啊。”何真叩头谢恩,说:“当年周武王讨伐残暴,救民于水火,没有预约就前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现如今,皇上平息动乱以使天下安定,此举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天下百姓如影随形。臣本蛮荒之人。近来恰逢动乱,武聚集乡里,只为保命,并无其它意思。现在有幸生逢大明的朗乾坤,皇上的光辉无处不在;臣是再驽钝,又怎敢违背天意。”皇上说:“手握兵权而不祸害百姓的人,他的后人一定能够享受他的忠诚,朕欣赏你的忠诚,考虑到江西地邻广东,因此特授你江西行省参政一职,以表彰你扫顺的诚心,联对你的希望是:好名声,是用来承载美德的.你的好名声已经够大的了,还需努力提升品德,以利辅佐国是”

    七月乙巳日,封何真为东莞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 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 世咸贵远而贱近 显贵,地位高 D. 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B. 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至若此赋,拟议数家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及赋成,时人未之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 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 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 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小题1】C   解析  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

【小题1】A 凭借 

【小题1】B  解析  ①父亲对左思少时的评价;②属于创作《齐都赋》之事,与创作《三都赋》无关;⑥左思对其他典籍的研究。

【小题1】D  解析  A项“出身寒微”牵强,文中无根据,“书信重修饰”表述错误。B项赋写成,当时人并未重视。C 项“都是不可缺少的”说法过于绝对。

【小题1】(1)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两个以、谢)

(2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绝、加、辍)

(3)(4)略,每句二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解析: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遇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 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

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吴王晏出镇淮南,以机为郎中令,迁尚书中郎,转殿中郎。赵王伦辅政,引为相国参军。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伦将篡位,以为中书郎。伦之诛也,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吴王晏救之,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冏不之悟,而竟以败。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

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颖默然。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颖大怒,使秀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其为人所推服如此。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 宁:难道

B. 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 伐:夸耀

C.适所以速祸也 速:加快

D.机录其主者 录:逮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轻兵独进而没 学而不思则罔

C. 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并行于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陆机有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②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③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④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 ⑤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

⑥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机少有异才,倾心儒学,恪守礼法,勤奋好学,他写的两篇《辩亡论》既有对孙权得国原因的论述,又有对孙皓__原因的分析,还有对自己祖辈父辈功业的追述。

B.陆机到了洛阳,受到张华的赏识;机智应对卢志,受到人们的好评。对居功自傲的齐王囧,他很是厌恶,写文章予以讽刺。

C.成都王赏识陆机的文才,主动把他招到自己身边,并让他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陆机起先坚决推辞,后来还是接受了。但仍担心受猜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D.宦官孟玖的弟弟孟超战前放任士兵抢掠,骄纵不法,战时不听陆机指挥调度,轻兵独进,导致覆没。孟玖衔恨诬陷陆机,陆机含冤被杀。陆机之死,有多种因素造成,卢志进谗于前,孟玖诬陷于后,成都王没有做到用人不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2)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

(3)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颖大怒,使秀密收机。

【小题1】C.速:招致。

【小题2】C.均为‘他的’。A依靠;来。B表因果;表转折。D在;对于。

【小题3】D.②是说陆机勤学,③是说陆机善于应对。

【小题4】C.主动把他招到身边,与原文不符,赏识文才也不符。

【小题5】⑴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⑵而且客居他乡做官,一下子就处在众人之上,而王粹、牵秀等人都有怨恨之意,陆机坚持要辞去都督之职,成都王颖不答应。

⑶孟玖怀疑陆机杀了孟超,就在成都王那里诬陷陆机,说陆机有异心。成都王大怒,派牵秀秘密逮捕了陆机。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曹操)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曹操)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即位),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刚直的大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 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羽遂见禽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断句和翻译。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每漏断或错断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解析:

【小题1】(夺:耽误)

【小题1】(之:代词,代情况。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被/看见。D项:而且,表递进/表修饰。)

【小题1】(“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小题1】(“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 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①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

(选自《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 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梓遂罢,桧衔之 衔:怨恨

B.皆昔人控扼孔道 扼:把守

C.存中议遂格 格:搁置

D.则臣等负中外之谤 谤:过失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博洽经史,尤精于《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 云无心以出岫

C.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安节天资聪慧,博览经史,在太学就被朝廷选拔为进士及第,足见其年青时代才华就十分出众。

B.金安节连权臣秦桧的哥哥也敢于弹劾,后因母亲丧事去官不出,十八年后,秦桧死后才出任官职,表现了他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C.金安节一味忠于职守,皇帝说知道他不结党营私,意思是让他灵活一些,多结交一些同僚;张浚批评他象金石一样的心,对人缺少感情。

D.金安节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战略主张上,批驳杨存中放弃江淮州县的荒谬,引经据典,又结合实战情况,强调合肥、濡须的战略重要性。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过失”是名词,此处“谤”是动词,是“批评别人的过失”,“责备”的意思。            

【小题2】D。两个“则”都是连词,“就,便”的意思。A项“于”是介词,“在”/介词,“比”。B项“以”是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项“之”是助词,“的”/动词,“往、到达”。

【小题3】C。“张浚批评他象金石一样的心,对人缺少感情”理解不对,这是张浚赞扬金安节的话,意思是他心志坚定、忠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金安节,字彦亨,是歙州休宁县人。天资聪明有悟性,一日能记住千字文章,通晓经书史籍,尤其精通于《易》经。宣和六年,由太学提拔为进士及第,调任洪州新建县主簿。升殿中侍御史。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将在直秘阁任职,安节说:“现在韩彦直又因父亲在任而授予官职,这是从韩彦直废弃法律啊。”不上报。任申先升任待制辞去原有官职,金安节弹劾他蛮横无理、动辄发怒,请求追究责任削夺官职。秦桧的哥哥秦梓任台州知府,金安节弹劾他依附梁师成,秦梓于是被罢官,秦桧怨恨他。不久,金安节因母亲丧事辞去官职,于是不出任官职。秦桧死后,被起用为严州知府,任浙西提刑。

升为礼部侍郎。又升作侍讲、给事中。金朝首领完颜亮进犯淮水流域,金安节陈述进攻夺取、招引接纳、备物防守三条策略,把备物防守作为进攻夺取、招引接纳的根本。杨存中议论放弃(除去、裁减)长江、淮水的一些州县,金安节说:“庐州的合肥,和州的濡须,都是古人控制把守的咽喉要道。魏明帝说:‘先帝在东面布置合肥,在南面把守襄阳,在西面巩固祁山,乱贼来进攻就在三城的下面击破他们’。孙权修筑濡须坞,魏军多次进攻久攻不下,守将象甘宁等人,常以少胜多。地形险要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况且濡须、巢湖的水,上边连接着店步,下边直通长江口,可以通行漕运船只,请求选择强将驻守防御(经营管理)。”杨存中的奏议于是被搁置。

宋孝宗继位,龙大渊、曾觌凭借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原来的情谊,隆兴改元这一年,龙大渊、曾觌一道任命为知閤门事官职,当时台谏谏官连续不断上书检举弹劾,奏章进入不发出来,皇上的意思没有表明,金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上奏说:“陛下即位,台谏有弹劾的的,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是降格相就、隐匿回避。我们如果遵奉公开的诏书,那么我们背负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大臣们如果不陈述,那么大臣背负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陛下如果不听从,那么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奏章纷纷不停止。”皇帝发怒,金安节于是自动请求判罪、贬谪,皇帝怒意消除。皇帝即位前的住所之人李珂提拔为编修官,金安节又上奏罢免他,皇上口谕他说:“我知道你独立不结党营私。”张浚听说这件事,告诉别人说:“金给事真是心志坚定、忠贞的人啊。”

与秦桧违逆(不合作),不出来做官的时间有十八年,等到再次被起用,议论事情始终不屈从别人(正直无私),人们因为这佩服(服从)他。任兵部侍郎。过一年,权吏部尚书兼任侍读。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死,年龄七十七岁。

(选自《宋史》卷三八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