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香传

  黄香字__,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⑥,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 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侯王在京城的任所。 ④台:古代官署名。 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 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除郎中除:任命,授职。

  B.时千乘王冠冠:位居第一。

  C.助官禀贷禀:给与谷物,同“廪”。

  D.后坐水潦事坐:因犯……罪或错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诏香殿下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B.乡人称其至孝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乃悉以赋人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数月,卒于家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__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 D.③④⑤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黄__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究精道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用郎中之职。

  B.黄__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官署,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C.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__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D.因为水灾之事,黄__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1)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极受爱护和看重。

  (2)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他)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

  (3)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粮,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到生命安全。


解析:

【小题】(应释为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小题】(两个“于”分别释作“在”,介词;“被”,介词。A项中的两个“乃”都释作“就”,副词。B项中的两个“其”都释作“他”,代词。C项中的两个“以”都释作“把”,介词。)

【小题】(②是简介刘护因黄__至孝而召来,并署门下孝子的情况。④是皇上对黄__的赞扬。⑥是对黄__调职的说明。⑧是对黄__最后遭遇的交代。)

【小题】(“迁魏郡太守”中的“迁”是调动官职,非降职,故错。)

【小题】无

黄香,字__,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面容憔悴,始终为母亲守丧(或译为:几乎没有不为母亲守丧的),乡里人称赞他特别孝顺。十二岁的时候,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①最终博学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肃宗亲自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读过的书。黄香后来告假回家,等到回到京城,当时正赶上千乘王加冠,皇帝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令黄香到殿下,皇帝对诸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人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官官职,多次向皇帝陈述政事得失,皇帝对他的赏赐增加,曾经独自一人住在尚书官署,昼夜不出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非常赞赏他。

    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郡内原有内外园田,常分给人种,每年能收获谷粮几千斛。黄香说:“《田令》规定”商人不务农”,《王制》规定”做官的人不耕田”,做官吃国家俸禄的人,不应和百姓争利益。”于是全都把这些地分给百姓,督促他们耕种。②当时遇到水灾百姓挨饿,黄香就把自己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赐分发给穷人。③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郡内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分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后来,因为水灾事被免官,几个月后死在家中。

    所写的作品有赋、笺、奏、书、令,一共五种。有子叫黄琼,也有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孤,鞠于外家 孤:幼年丧父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指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先:……之前)

【小题2】B(A、而: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因:趁着、趁机;C、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把/因为)

【小题3】A(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C、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幼年丧父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奋厉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戚纶,戚纶很器重他。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政绩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与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宗道:“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后乘辇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待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自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则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子何来得那么迟,该找个什么的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1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19、C

20、D

21、B  


解析:

19、C A项:父辈、长辈。 B.下雪。 D.告别而去,“决”通“诀”。

20、 A.语气助词,表判断。 B.介词,趁机。C.副词,才。D.前者:介词,替,给;后者:动词,变成。

21、①③不正确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青时因受父荫而任职,兄弟一同被保为郎官,后来苏武逐渐升迁,做了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刚继位,害怕汉朝乘机袭击,便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将所扣留的汉使全部放回。汉武帝赞赏他的义行,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并借此机会给送去丰厚的礼物,回应他的和平意向。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一同随行。已到匈奴以后,将带来的礼物呈送给单于。(可是)单于却更加傲慢无理,并非汉朝所希望的样子。

正在(匈奴)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时,适逢缑王和虞常等人于匈奴谋反,准备要杀死卫律。缑王曾私下拜访了张胜。单于大怒,要杀掉汉朝使者,他手下有人说:“最好是让他们投降。”单于便派卫律提审苏武,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如果丧失气节有辱君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拔出佩刀自杀。卫律惊骇不已,急忙抱住苏武,又叫人飞马请来医生。

苏武伤渐愈后,单于用剑崭了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图谋__单于近臣,该判死罪,如受单于招抚投降则可赦免。”(说罢)举剑要刺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苏君,先前我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承蒙单于大恩,赐给封号为王爵,拥有部众数万,马牛牲畜满山都是,这般荣华富贵。您如果今日归降,明天就和我一样。(反之)白白葬身荒漠,化为粪土,谁还知道你?你如听从我而归降,我即与你结拜兄弟,如今天不听我的劝告,日后再想见我,难道还能有机会么?”苏武痛骂卫律道:“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怎么会见你?”

卫律看苏武绝不可能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却越发想招降他。于是将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他的吃喝。天下着雪,苏武躺着不动,把雪和着毡毛一起嚼碎咽下,竟然好几天不死。匈奴人都认为他是神佑。于是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要他放牧公羊,声言公羊生了羊羔才让他回去。

当初,苏武与李陵同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不敢来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边(劝降),李陵为苏武置办了酒席乐舞,(席间)趁机对他说:“单于知道我与您向来交情深厚,所以让我来劝说您,单于随时欢迎你归降……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没有什么功德,只因皇上提拔,才官至将军,爵封侯位,几兄弟得以做皇上近侍,一直甘愿为皇上肝脑涂地。今天我能牺牲性命报效国家,即使刀砍斧劈,赴汤蹈火,也甘心乐意!”李陵见苏武赤诚至极,喟然长叹说:“哎,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真是罪恶滔天。”说罢泪洒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遗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

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鸦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高祖)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注】①煚:音jiǒng。 ②恧(音nǜ),惭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煚勒兵御之 勒:统率

B.坐事下狱 坐:因为……犯罪

C.购之甚急 购:购买

D.朝廷以煚晓习故事 故事:旧例;旧的典章制度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 ①遂逾狱而走

②泉涓涓而始流

C. ①盗者愧恧,过于重刑

②而耻学于师

D. ①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

②惠文、武、昭囊,蒙故业,因遗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非常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C.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D.赵煚治民,胸襟宽广,勇于自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购”是“悬赏捉拿”的意思)

【小题2】(A,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译为“来”。B①“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②“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C①“于”是表示比较的介词;②“于”是引出对象的介词,D①“因”是表示凭借的介词;②“因”是动词,意思是“沿袭”。)

【小题3】A(因果关系分析不够准确,原文并未说他“精通知识”,只是“略涉书史”。主要原因应为“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

参考译文

赵煚(音jiǒng),字贤通,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至孝。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砍伐他父亲墓中的树,赵煚号叫恸哭,把这个盗树者送交官府。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周(后周)太祖把他引荐为相府参军事。闵帝继位(受禅),调任陕州刺史。当时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高大的城墙以防御陈国侵袭,然而这时连下了数十天大雨,城墙塌陷的距离长达百余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欲袭击安蜀。大家都议论着认为赵煚应该修城墙,赵煚说:“不然,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遣使游说引诱江外生蛮攻打武阳,令乘虚攻打他们所居之地,获其南乡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便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起义,赵煚带领士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俘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

不久跟随上柱国于翼带数万士兵,从三鸦道攻打陈国,攻克陈国十九城然后回来。因为小人的谗言,赵煚的功劳没有被朝廷记录,只是被授予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务。赵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和睦,徵后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在狱里,自知罪重,遂越狱而逃。帝大怒,悬赏捉拿,非常急迫。赵煚上密奏说:“徵自认为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向北逃向匈奴,则向南投奔吴越。徵虽然愚陋,但世面见的够多了,若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徵因此而获免,赵煚却没告诉他。

等到高祖继位的时候(践阼),赵煚拜相州刺史。朝廷因为煚知晓古今之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都跑来,争着为他祈祷,可见他如此得民心。曾经有人盗赵煚田中蒿草,被小吏抓住。赵煚说曰:“这是因为刺史(就是说他自己)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你有什么罪呢。”安慰宽谕地送他回家,令人装上一车蒿草赐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人民,都是这样做的。赵煚于开皇十九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   )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后因心中充满怨恨而自杀,高祖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1)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4分)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3)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3分)

8.A

9.B 

10.C

11.①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补出主语、“袖”“椎”“刭”每点1分,共4分。“刭”译为“用刀割了他的脖子”亦可。)

②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王”、 “危”、判断句各1分,共3分)

③(囚车)行至雍县,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发”“闻”各一分,语意通顺1分,共3分)


解析:

8.舍:安排住处。

9.①表现淮南王的成长经历;⑤表现淮南王死前的后悔自责;⑥交代淮南王死因。

10.淮南王最后也有悔意,注意理解“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

11.无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yì jī)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qíng)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__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__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9—54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 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 访:拜访

D.谥曰肃侯 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 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

5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ACB


解析:

49.C(访:咨询)50.D(D唯:希望。A之:代词,指户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以:连词,同“而”/认为)51.A(左右:古,动词,左右呼应;今,名词,表示方位)52.C(③是贬辛毗的话。④与“公直”无关。⑤表现其治兵才能)53.B(刘。孙不同意毕的意见,且不是“及时上奏”)54、(!)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2)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1)作色:作出一种严肃的脸色。(2)安得怒臣:怎能对我发怒呢)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色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个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史,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劳役,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估计他们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防备不测事件,这是古代的善政,可是现在大建宫宣,加上连年谷麦不收。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死后,赐给谥号肃侯。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姓。及进士第,补太原尉。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徙白水令,有能名,擢司刑员外郎。义琰姿体魁秀,博学,有智识,累迁中书郎。上元中,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高宗欲使武后摄国政,义琰与郝处俊固争,事得寝。章怀太子①之废,尽赦宫臣罪,庶子薛元超等皆蹈舞,义琰独引咎涕泣,搢绅②义之。帝每顾问,必鲠切不回。宅无正寝,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义琰曰:“以吾为国相,且自愧,尚营美宇,是速吾祸,岂爱我者邪?”义琎曰:“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兄位高,安可逼下哉?”答曰:“不然。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卒不许。后其木久腐,乃弃之。

                       ——《新唐书·李义琰传》

【注】①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章怀”为封号。

   ② 搢绅:同“缙绅”,代指士大夫阶层的官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司刑员外郎            擢:提拔

B.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固:坚决

C.事得寝               寝:停止

D.是速吾祸              速:加速

2、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弟义琎为市堂材送之    ② 以吾为国相,且自愧

凡仕为丞尉          凡仕为丞尉,且崇第舍

A.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不同

B.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不同

C.①组中两个“为”字不同,②组中两个“且”字相同

D.①组中两个“为”字相同,②组中两个“且”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义琰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义琰独敢廷辨曲直    ②义琰与郝处俊固争

③义琰独引咎涕泣     ④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各项叙述与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义琰任太原尉时,太原的官员都惧怕都督李勣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在朝廷上与他分辩是非曲直。因此李义琰遭到了李勣的忌恨。

B.上元年间,李义琰入朝为官。此时,皇后武则天已经代替唐高宗管理朝政,对于这种做法,李义琰与大臣郝处俊是坚决反对。

C.章怀太子被废黜,朝廷赦免了太子手下所有大臣的罪,身为太子手下庶子之职的薛元超极为高兴,李义琰对他的这副嘴脸十分憎恶。

D.李义琰的弟弟认为,李义琰的居住条件与其身份地位不相称,因此主张兴修宅院。可李义琰认为这样做会招致祸患,因此坚决不许,这体现出他的谨慎、小心。

(晋)文 公 问 于 郭 偃 曰 始 也 吾 以 治 国 为 易 今 也 难 对 曰 君 以 为 易 其 难 也 将 至 矣 君 以 为 难 其 易 也 将 至 矣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DCBD


解析:

1、D(D项中的“速”应解释为“招致”。例:《六国论》中有“至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C(①组中第一个“为”读作“wèi”,应理解为介词“替”“给”;第二个“为”读作“wéi”,应理解为动词“做”。②组中两个“且”,都应理解为“尚且”。)

3、B(①中的“独敢”,②中的“固争”都可以体现出李义琰不惧怕强硬势力,坚持自己的见解;③可以体现出李义琰能够坚守道义;④可以体现出李义琰为官清廉、谨慎。)

4、D(A项错在“李义琰没有与李勣在朝廷上分辩”,“李勣也没有忌恨过李义琰”;B项错在“上元年间,武则天还没有代替唐高宗管理朝政”;C项错在“李义琰对薛元超不满”,文中并没有体现。)

5、(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6、(晋)文公问郭偃:“最初,我把治理国家看作是容易的事情。如今,(感到)困难。”(郭偃)回答说:“您把它当作易事的时候,感到困难的时候就快到了。您把它当作难事的时候,感到容易的时候(也)就快到了。”

参考译文: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他的祖先出自陇西名门望族。等到李义琰考中进士后,便去填补太原尉这一空缺。李勣是太原的都督,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在官府大厅上与他辩论是非,李勣非常礼待他。李义琰调到白水县做县令,有贤能的好名声,被提升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材魁伟俊美,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见识,屡次升迁任中书郎。上元年间,(李义琰)入朝为官,官职等同于中书省里的三品官,同时兼任太子身边的右庶子。唐高宗想让皇后武则天管理国家政事,李义琰与郝处俊坚决抗争,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章怀太子李贤被废黜,(朝廷)全部赦免了(太子)宫中各位大臣的罪,庶子薛元超等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只有李义琰一个人哭泣着承认自己的过错,各位士大夫都认为他能坚守道义。皇帝每次问到这件事,(李义琰)一定会哽咽悲切得不能说话。(李义琰)的家中没有正堂,他的弟弟李义琎就为他买来修建正堂的木料送给他。李义琰说:“让我作为国家的丞相,尚且感到惭愧,还来兴建漂亮的宅院,这是招致我的祸患,哪是敬爱我呢?”李义琎说:“所有那些身为廷尉的官僚,尚且兴建自己的宅院,哥哥地位这么高贵,(您的房子)怎么能狭窄低矮呢?”(李义琰)回答道:“不是这样啊。事情难以全都如愿,万物不会在两个方面同时兴盛。(我)已经处在高贵的官位,(如今)又扩充自己的家宅,(这样做)不具备美好的品德,一定会遭受它导致的祸患。”(李义琰)最终也没有答应(兴建正堂这件事)。后来那些木料放置了很长时间,都腐烂了,于是就全都抛弃掉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

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

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 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

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

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

干以私。” (《汉书??七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

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

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

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后去吏居家 遂召上辞问

A.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莫辞更坐弹一曲


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C. D

乘楼车,从吏卒 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

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

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

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5.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因此依恃霍光在市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

B.尹翁归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赢得田延年好感,而被委以官职。

C.尹翁归审理案件,秉公执法。核事发奸,穷根究底;查办案子,合乎法度,重在罪证。

D.廷尉于定国想将两同乡嘱托给尹翁归,与之言谈终日竟不敢提及。尹翁归廉洁无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敢见其邑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A文法:法令条文;B案事:查究案子;C中伤:受到处罚)。

2.C(A.居:① 住,居住。②储存。B.辞:①文辞,书面。②推辞。C.都是“使……跟从”、“带着”的意思。D.举:①检举。②选任。)。

3.B.(指尹翁归)。

4.A  ( 含有③、⑤的不应该选择。  ①侧面表现其奉职,不敷衍。②“公廉”是为吏的基本要求,尹翁归能够做到,这是奉职守法的表现。③自信,不卑不亢。④奉职。⑤朝廷授职,不是侧重于其被朝廷看中的原因,而是为了引出“过辞廷尉于定国”的事。⑥重臣尚且不敢有所请托,侧面表现其守法 )

5.A (将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的原因归结为“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是不对的,是因为其治政有能耐。应该联系其“为吏”的特点来理解)

6.(l)我既能文又能武,只听凭您的安排   (2)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


解析: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

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

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

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

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

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

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

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

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

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3)王谁与为善?

(1)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3分)(2)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3分)(3)(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2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有功

徐有功,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转蒲州司法参军,绍封东莞男。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日:“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载初元年,累迁司刑丞。时酷吏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构陷无辜,皆抵极法,公卿震恐,莫敢正言。有功独存平恕,诏下大理者,有功皆议出之.前后济活数十百家。常于殿庭论奏曲直,则天厉色诘之,左右莫不悚慄,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寻转秋官员外郎,转郎中。

俄而,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构陷当死,则天谓公卿日:“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锡以再生,各授以。官,宁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俊臣乃独引行本,重验前罪,奏日:“行本潜行悖逆,告张知与卢陵王反不实,罪当处斩。”有功驳奏日:“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赐,亏圣人恩信之道,为臣虽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行本竟以免死。

道州刺史李仁褒及弟榆次令长沙,又为唐奉一所构,高宗末私议吉凶,谋复李氏,将诛之,有功又固争之,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日:“臣闻两汉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斩,面欺者亦斩;又《礼》云: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不赦,请推按其罪。”则天虽不许系问,然竞坐免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时远近闻有功授职,皆欣然相贺。

(《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乖明主再生之赐。 乖:

②请推按其罪 按:

③臣闻两汉故事 故事:

④常于殿庭论曲直 曲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俊臣乃独引行本 ②今其智乃皮不能及

B.①古人以杀止杀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①又为唐奉一所构 ②起为左台侍御史

D.①有功故出反囚 ②轩东故尝为厨

3.把下列各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

②就群公乞知古等,锡以再生!

③为臣虽当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

4.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徐有功的哪些事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乖:阻挠。②按:查办。③故事:先例。④曲直:谁是谁非。2.B。A副词,相当于“于是”。②副词,相当于“竟然”。B①②介词,相当于“凭借”。C①介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②动词,相当于担任。D①副词,相当于“故意”。②副词,相当于“原来”。3.(1)谁如果触犯了徐有功的杖刑,大家也一定斥责惩罚谁。(2)向你们请求为任知古等免罪,给予他们再活下去的机会。(3)做臣子的虽然应疾恶如仇,但侍奉君主一定要顺从君主的美意行事。4.①以德治狱,对罪犯不施杖刑(见第一段前半部分对徐的扼要介绍)。②在天子面前为无辜受构陷者争理(见第一段后半部分)。③巧救受构陷的裴行本等七人免死(见第  二段所记内容)。④为受构陷的唐奉一争理没有成功(见第三段的记述)。


解析:

[译文]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被单荐为明经,累官转为蒲州司法参军,连续受封为东莞男。处理狱讼对人宽大仁慈,不施用拷打的惩罚,官吏百姓都感激他对人有恩又讲信义,递相约定说:“谁如果触犯了徐大人的杖刑,我们大家也一定斥责惩罚他。”因此,大家争相听从他的号令,他在整个任职期间,没有杀戮一个犯人。载初元年,累功升迁为司刑丞。当时酷吏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受陷害的人都抵得上极刑的处罚,王公大臣们都十分害怕,没有谁敢正面出来为他们说话,只有徐有功对他们持从轻饶恕的观点,凡下到大理寺的诏令,他都一一复议,把他们释放出来,前前后后得到救活的有几十户上几百户人家。徐有功经常在朝庭上争论谁是谁非,武则天用严厉的神色诘问他,身边的人没有不万分恐惧的,而徐有功却面不改色,据理力争更加急切。不久,徐有功被转为秋官员外郎,后转为郎中。

不久,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陷应判处死刑,武则天对王公大臣们说:“古人用杀人的办法使杀人案件停息,我现在用施恩义的办法使杀人的案件停息,特向你们几位请求饶恕任知古等人的罪过,赐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授给他们官职,以观察他们的悔改效果。”来俊臣、张知默等人又抗拒武则天的旨意上表请求申张法律,武则天不答应,来俊臣就单独拿出裴行本的案卷,重新核实前面的罪行,上奏章说:“裴行本暗中做背逆国法之事,他状告张知謇和卢陵王谋反不切合实际,其罪应当斩首。”徐有功反驳他的奏章说:“来俊臣反对英明君主使罪臣再生的恩赐,使圣人以德治国之策受到削弱。做大臣的虽然应当疾恶如仇,但是事奉君主必须把顺从其美意放在首位。”裴行本终于得以免除死罪。

道州刺史李仁褒和他的弟弟榆次县令李长沙,又被唐奉一陷害,唐高宗在朝处理完政务之后私下里议论了一下李氏兄弟的吉凶祸福,打算审讯李氏,要诛杀他们,徐有功又坚决为他们争辨,不能奏效。秋官侍郎周兴参奏徐有功说:“我听说两汉的先例,贴近臣下蒙骗皇上的处以腰斩之刑,当面欺骗皇上的也斩;《礼》上又说:为罪民解释破坏法律的要杀。徐有功故意释放反叛的囚犯,他的罪行不能赦免,请皇上审查他的罪行。”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拘押讯问徐有功,但到底还是因此事受牵连而被免去了官职。过了很久,朝廷又重新起用徐有功担任左台侍御史,武则天特地赞扬他跟其他大臣不同。当时远近的人听说徐有功被重新授予官职,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