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 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和词类的活用。本题C项,“樵”位于动词“取”的后面,

一般情况“樵”应为名词,和“取”构成动宾结构,“柴”作“柴火”讲,“取柴”则意为“寻找柴火(做饭)”,完全没有必要将“柴”活用为动词,而且解释成“打柴”与“取”在意思上很难联系起来。故本项应为错误的选项。

【小题】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有四句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根据文意,A项两个“故”,前一个是连词,表示结果,可以解释为“因此”;后一个是副词,作“特意、特地”讲。B项两个“每”都是副词,都作“每次,每当”讲。C项两个“因”都是介词,都作“经由,通过”讲。D项两个“及”,也都是介词,都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个对象或范围,可以解释“到”。据此可以判断A项是应为正确的选项。

【小题】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通过比较鉴别,可知句(1)和句(2)两句都是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当“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句(3)“其都督”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他是(父亲帐下的)一位都督”。句(4)“其都督”是一个复指短语,意为“那一个都督”,这里的“其都督”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看成是一个句子。据此可知,句(3)和句(4)的句式不相同。本题答案应为A项。

【小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根据文意,B项“先其将归”,应译为“在他准备动身回家之前”,而不是“早就要带他回去”的意思,本项是错误的选项。

【小题】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句(3)写胡质帐下都督有意讨好胡威,为他提供饮食,与“其父子清慎如此”没有关系;句(6)是作者的点评,讲胡质父子名声很响,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此项也与“清慎如此”无关,运用排除法,可以找出答案应为A项。

【小题】

本题考查文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这句的主语是谁,由文意可知,胡威并不愿接受这位都督的帮忙,在识破都督的身份后,胡威果断地让他回去,并用父亲给他的丝绢作为都督先前对他照顾的回报,在这一情况下,都督是不会再将此事告知自己的上级胡质的,这句话的主语当为胡威。这样c项中说“(都督)展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就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应为C项。

【译文】

 胡威的儿子胡质,字伯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砥砺自己的操守。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因为家里贫穷,没有车马以及童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前往。到达荆州后,拜见了父亲。在马棚中停留了十多天,与父亲告别回家。临分手时,父亲送他一匹丝绢,作为路上的饭钱。胡威跪着问父亲:“您一向清白,不知是从何处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所以将它作为你路上的饭钱。”胡威这才接受丝绢,告辞回家。每次到客栈,先放驴子,再四处找柴生火做饭,吃完以后,又跟着旅伴一同上路,来回都是这样。胡质帐下有一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准备回家之前,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中所需的物品,在百里之外的地方,等候胡威,邀胡威与之做伴,每逢有事都帮助胡威料理,又稍稍向胡威献上一些粮食,一起行走了数百里后,胡威心中疑惑,暗中引他说出真相,才知道是父亲帐下的都督,于是取出父亲送给自己的一匹绢答谢他,让他回去。以后,胡威通过别的使者将此事告诉父亲。胡质用杖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就这样清廉慎重,其名声显著广为人知,胡质历任宰牧之类的官职。晋武帝召见胡威,与他一起谈论边防上的事务,谈到自己生平,晋武帝赞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的父亲哪一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的父亲。”武帝又问:“凭什么认为不及你的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远不如我的父亲。”胡威生前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镇东将军。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有八十匹马。公子认为在齐国可以安居了,(不复有四方之志)。   

   


解析:

  “妻”,名词活用于动词。“乘”,“四”的代称,《殽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增补量词,按现代汉语习惯,数量词调整移位到名词前。“安之”,似乎只能用意动用法解释,以齐国为可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小题】 ①(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⑵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附标点后的文段: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贼不得:指不知道凶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è,乌叶):同“呜咽”,哭泣。


解析:

【小题】A 解析: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小题】D解析:与:介词,跟,同。A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C介词,给/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

【小题】C 解析:正确的省略成分补全应是:(公)问(妪)解(公)则录,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

【小题】D 解析:“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小题】 见译文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fó jiāo 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fó jiāo ,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 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 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其吏士三十六人 天大雨,道不通

B.激怒之曰 独有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数日 唯大王其罪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匈奴使来数日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解析:

【小题】A(薄:减低)

【小题】C(连词,表目的.A、B、D均为介词)

【小题】B(因:乘 A会:召集;适逢.C裁:通“才”;裁决.D使:出使;使者)

【小题】A(奉:接待.B绝域:极远的地方.C谋泄:(导致)计谋泄露.D死无所名:白白的送命。名:明)

【小题】C(前句表现的是其英勇善战)

【小题】B(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从其“奉超礼敬甚备”可知)

参考译文: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为代司马,带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就回来。窦固认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从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域。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后来一下子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随同他的官兵说:“难道不觉得鄯善王广礼敬的心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北方敌人的使者到来,他心里犹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边好的缘故。聪明人在事物未出现端倪时就已经看出来,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就叫来鄯善国的侍者,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侍者惊慌害怕,就把情况全部都说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闭起来,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喝酒。酒酣时候,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荒漠极远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来求得富贵。如今敌人的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广的礼节诚敬就没了。如果让鄯善王将我们送给了匈奴,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我们该怎么办!”官兵们都说:“现在处在危险的地方,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现在的办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一定会吓破胆,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业了。”大家说:“应当跟从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气说:“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从事文绉绉的一个庸俗官吏,听到这事一定会害怕而让计谋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壮士。”大家说:“好。”刚入夜,班超就带着官兵奔向敌营。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着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门两旁。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③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⑤,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⑤巽:xùn,通“逊”,委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行营节度使 领:领导

B.戚不敢言 戚:忧伤

C.舆来庭中 舆:抬着

D.然终不以在吾第 第:住宅,府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罪且及副元帅 臣死且不避

B. 吏以告泚 权以示群下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何敢言我 何故而至此

以下各组句子,分别直接表明段太尉“不畏强暴”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A.① 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② 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B.① 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 ②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C.①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②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D.①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② 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2)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

(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解析:

【小题】A(领:兼任)

【小题】B (A将要,副词/尚且,副词;B均作介词“把”;C就,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转折;D怎么,副词/什么,代词)

【小题】A (B①表现段太尉做事讲究策略;C②表现段太尉廉洁;D①非指太尉之事)

【小题】D (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参考译文: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任尚书,兼任行营节度使,驻扎在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后,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全都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已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焦令谌)催逼得更厉害,(农夫)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求见并劝说焦令谌。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怎么竟敢说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立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血污,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临时驻扎在径州的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责打无罪之辈,还收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焦令谌虽然凶暴傲慢,但是,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深感惭愧。汗流浃背。

等到太尉自泾州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时,告诫他的亲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财物。”待到过歧州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而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让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嶲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堪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典:掌管

D.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获得褒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中则益州咽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敕曶、绰但于南安道口遮 不拘于时,学于余

C.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

译文:

(2)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译文:

(3)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译文: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解析:

【小题】 奖:辅助)

【小题】 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小题】 “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小题】

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衙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邦曜絷香母诱之 絷:拘禁

B.贼薄近郊 薄:迫近

C.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 檄:檄文

D.择士人归之 归:出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忠贤欲困之 ②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B.①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 ②邦曜以副封上

C.①邦曜不为封进 ②辄为居民所麾

D.①邦曜太息而去 ②捧帚凝视而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施邦曜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得知皇上已死,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 檄:发檄文告知

【小题2】D 均为连词,表修饰    A前者为代词,指施邦曜;后者为助词,的。B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后者为介词,拿,用。C项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介词,被。

【小题3】B  用计巧擒盗贼是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时的事情。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施邦曜,字是尔韬,是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不喜欢做官,改任顺天武学(顺天府培养将才的学校)教授,历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职,后晋升为员外郎。魏忠贤兴建三殿工程,各部门的官员都到魏忠贤的府上走动,只有邦曜不去。,魏忠贤想难为他,让他拆北堂,限期五天,正赶上大风吹倒了房屋,没有受到魏忠贤的责备。

    调任屯田郎中,不久调任漳州知府,全部掌握了所属各县犯罪头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人。盗贼刘香、李魁奇横行海上,施邦曜抓住刘香的母亲来诱捕他,刘香就擒。李魁奇提及郑芝龙(当时的海盗)的事请求招抚,施邦曜告诉巡抚邹维琏联手讨平了这股海盗。后任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职时,都有着很高的声望。

    有人赠送给施邦曜一幅珍贵的朱墨竹画,他姐姐的孩子在一旁让他收下。他说:“不行。

我接受了它,他将乘机向我提出要求,我也就向他表明了有可达到私人目的的后门。”施邦曜生性喜爱山水,有人劝他去峨嵋游玩,他说;“上级官员游览,下级官吏就要应付接待,这样会花费百姓许多的财物。”他廉洁爱民到了这样的地步。

    他历任两京光禄寺卿,后改任通政使。黄道用被贬官后,又被捕入狱。国子监学生涂仲吉上书申诉,邦曜不给他上报,却在封后写上:“书不必上呈,但言论可以保留。”涂仲吉弹劾邦曜,邦曜将副封呈上。皇帝见到他写的话,很愤怒,将仲吉关进监狱,撤消了邦曜的官职。过了一年起用他做南京通政使。进京晋见皇帝,陈奏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个方面的事,皇帝改变了脸色采纳了。离开京城三天,皇上命宫中的使臣召他回来,说:“南京无事,留在这里为我效力。”正当吏部推举刑部右侍郎,皇上说:“邦曜清廉公正,可以辅助副都御史。”

    第二年,贼寇逼迫京城。邦曜告知兵部尚书张缙彦发檄文通令天下竭力保护皇上,缙彦怠慢不发通告,邦曜叹息着离去。京城陷落,赶往长安门,听说皇上驾崩,痛哭着说;“主上为社稷而死,作臣子的怎能苟且偷生!”就解下腰带自尽。仆人解救下来使他苏醒过来,邦曜抱怨说:“你误了我的事!”贱寇满街都是,不能回家,见到院门就想上吊,却被居民放下来。于是让家人买来信石(砒霜)放在烧酒中,就在路上服下,吐血而死。  

有个叫鲁时生的人,是老家的与邦曜同年的生人,做庶吉士,死在京城。邦曜亲手为他入殓,把女儿嫁给他儿子为妻。曾经买过一个使女,让她洒扫庭院,到了院子的东面墙角,拿着笤帚凝视着哭泣。邦曜感到奇怪而问她,说:“这是我先人御史的宅院。当时曾在这里掉过耳环,不觉就感到伤心。”邦曜就拿出女儿出嫁的钱,选了个读书人把她嫁出去。他内心忠厚到了这个地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15分,每小题3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①亡已。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继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②。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③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④。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 蹇蹇(jiǎn):忠诚正直的意思。② 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 二千石:汉代官级的代称。这里指太守。④ 乘传(shèng zhuàn):乘驿站的传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属皆征入征:征收

B. 固欲安之也固:原本

C.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借贷

D. 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以淫乱废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乃赏成,献诸抚军

D. 持兵者乃为盗贼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 (昌邑群臣)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C. (劫略相随者)弃其兵弩而持钩

D. (遂)劳来循行

4.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为昌邑王郎中令,在刘贺执政时因多次谏诤规奉其主,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废后免于一死。

B. 龚遂70多岁出任太守,分析渤海盗贼四起之因,并为宣帝出谋划策,深得宣帝的赏识。

C. 龚遂到任就颁布各种命令,撤除捕盗官吏,不追究作乱者,开仓济贫,不久便乱平民安。

1.A 

 2.D  乃:才。

3.A  

 4.C    


解析:

1.征:征召。

2. 乃:才。(A以:因为/在  B于:被/在  C诸:众/之于)

3.(遂)  

4.C项“不追究作乱者”的说法无根据;“开仓济贫”应在乱平民安之后。故C为错项。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通晓经术被选为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举止多不正派,龚遂为人忠厚,刚直坚毅,坚守节操,一方面对昌邑王进行规谏,一方面也批评昌邑王左右大臣,引述经义,陈说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十分忠诚正直。不久汉昭帝去世,无子,昌邑王刘贺继皇帝位,其官属也都跟着他征召入朝。昌邑王即位仅二十七天,最终因荒淫昏乱而被废掉了。跟他入朝的那些官吏也因犯有“陷王于恶不道”的罪过,入朝的官吏被处死的,总计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多次劝谏刘贺而免死,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日:“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秉义:修养正义

B.道成德定,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房子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无:幸亏没有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不爱:不吝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②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一端遗之。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⑥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

译文: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译文: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①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考察重点词:“诱”为“教育”;“因”为“依循”)②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去评判对错,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考察重点词:“或”为“有人”;“质”为“评判”;“涂”为“路途”)


解析:

【小题】(A坚持正义)

【小题】(分别为“从此”和“在这时”)

【小题】(②为育人结果  ④与育人无关  ⑥与育人无关)

【小题】(王烈并未为之调解)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王烈元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拜颍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当时颍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素质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王烈因此名闻天下。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期间,遇到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他教育人,完全顺着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拾起带走再去寻找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这位老人拉住他的袄袖,说道:“您上次替我挑担,没能知道您的姓名,现在您又在路边看守我丢失的佩剑,没有比您再仁厚的人了,请您告诉我姓名,我要把您的尊姓大名告诉王烈。”于是告诉了老人。老人又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这位仁厚君子,我没能见到。”就让人设法弄清身份,原来是过去那位偷牛的人。王烈于是派人特地彰显他的家庭住地并树为榜样。

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去对质,(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最后都坦诚相待,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争讼之事。当时封国的首领都亲自乘坐车马到王烈的私家住处,就施政的情况征询意见。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要征召他去作宫,但他一处也没去上任。赶上董卓发动叛乱,王烈因躲避战祸到了辽东。(在这里)他亲自下田耕种,编入普通民户,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在建安二十三年病重卧床不起,七十八岁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__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 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 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为小礼无所用

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__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1,3,5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采分点:“乃”“述”“是以”“所如者不合”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述”翻译为“称道、称述”都可以。“如”翻译为“到”亦可。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采分点:“见”“岂与……”“菜色”“困”各1分,句意1分,共5分。“菜色”翻译为“挨饿”亦可。


解析:

【小题】A.两个“见”都表示被动。B.求取;冲。C.意动用法,以……为师;效法。 D.把……任命为;认为。 

【小题】①是别人的见解,而非直接体现;③为理解方法和语言特色;⑥为齐国人对其他两位学者的评价。

【小题】A.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小题】无 

【译文】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听信他的主张,(他的言论)反而被认为是迂曲玄远而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正当各诸侯国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是邹忌,他凭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被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作《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验证细小的事物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只不过)他开始述说的时候空泛罢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反顾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尊敬和礼遇,这岂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语言流畅风趣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荀卿憎恶乱世的__政治,__昏聩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