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 啧啧不离口,然要间 ① 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 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征明。寻以字行,更字征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 ② 自喜,于曹偶 ③ 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 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 ④ ,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 ⑤ 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异日,俞公自悔曰:“吾欲通文生渠,奈何先言之?我终不能为文生德也。”先生业益精,名日益重。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要,大体;间,偶或。②跅弛:放纵。③曹偶:同辈。④沮洳:低湿。 ⑤堪舆:__。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 诡:妄言

B.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 薄:鄙薄

C.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诚意

D.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 以:介词,用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文征明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 啧啧不离口[来源:

②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③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④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

⑤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

⑥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文征明并不出色,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并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因而学业精进。

B.文征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方面日益精进。

C.文征明在吴郡中很有名望,农夫、妇女、儿童大体上都是因为书画而知道他的。

D.文征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征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2)其人咸跅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生。

(3)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1 )先生长大以后,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颖超群,一天能记得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既”、“就”、“颖”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这些人都放纵自赏,对同辈无所谦让,惟独很敬畏先生。(“咸”、“让”、“惮”各1分)

  (3)把这个沟渠打通,如果从__来看,科举考试应当高中。(“通”、“若”、“第”各1分)


解析:

【小题】 “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

【小题】 ①人们对文征明的称赞主要是因为他的书画;③说明文征明的聪慧;④说的是学士大夫)

【小题】 文征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关系于文无据)

【小题】

附译文

我从儿时就知道我们吴郡中有文先生。现在的文先生,不管是农夫、妇女、儿童,说到“文先生”都啧啧称赞不离口,但是他们大体上是因为书画而知道(文先生)的。而学士大夫自己假称了解文先生的,就说文先生有高尚的节操,坚定地践行君子之道,他的行为足够表现(他的节操和君子之道),却痛惜他的道德品行被书画才能掩盖。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终究也不因为百谷的用处而舍弃百花,上天大概是一样看重(星辰、雨露、百谷、百花)的。

文先生,最初叫璧,字征明。不久用字表示排行,改字征仲。先生到八九岁时说话还不太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慧,惟有温州公觉得他奇特,说:“我儿也许年岁大了才有成就,没有什么妨碍。”先生长大以后,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颖超群,一天能记得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曾经跟随温州公在滁州做官,拿文章向郎中庄昶请教,庄公读了之后觉得他奇特,写诗赠送给他。回家后做邑里诸生,文章日益进步。十六岁时,温州公告诉他生病的消息,先生为温州公顾不上吃饭带着医生骑马快跑,赶到时温州公已经死了三天了。(文先生)悲恸地哭泣得晕了过去,很长时间才醒过来。郡里的同僚集聚了几百金为温州公办丧事,先生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辛苦各位了,我不愿意拿活着的人来玷污死者。”郡中的官吏和士子认为温州公一生恪守廉洁,而文先生是能继承先人美好品德的后辈,于是修葺从前的却金亭来配享以前的太守何文渊,并记事铭德。先生除去孝服以后,更加自我发奋勉励,放下帷帐读书,常常到深夜也不休息。写文章以已故的吏部侍郎吴宽为师,书法以已故的太仆少卿李应祯为师,绘画以已故的沈周先生为师,感慨自愧,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吴郡中才能杰出的文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天天来交游,祝允明精于书法,唐寅擅长绘画,徐祯卿的诗神采焕发有建安风骨。这些人都放纵自赏,对同辈无所谦让,惟独很敬畏先生,不敢用轻慢的态度对待(先生)。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与他们在一起。

中丞俞谏,是先生叔父的同年。念文先生贫寒而认为文先生有才能,想要送钱给他,对他说:“你天天不感到苦吗?”文先生说:“早晚的厚粥都有。”俞公特意指着先生的蓝衫说:“衣服破旧到这个样子吗?”先生假装不懂,说:“雨暂时把我的衣服弄破旧了。”俞公最终不忍心说送钱的事情。一天,经过先生的房屋,门前(因为沟渠不通而)低湿,俞公回头说:“把这个沟渠打通,如果从__来看,科举考试应当高中。”先生谢绝说:“您还是不要想这个渠的事情,渠打通了,会损坏旁边的民房。”后来有一天,俞公自己后悔说:“我要为文生打通那个渠,为什么要先说呢?我终究不能被文生感激啊。”先生的学业更加精通,名声更加显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②扈从:随从护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必将名世 名:闻名

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直:通“值”,报酬

C.桢壮其言,改谢之 谢:道歉

D.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竟:竟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定之学校为河朔冠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砺知其弊,悉罢去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 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    

择师而教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砺“性刚直无所屈”的一组是

①砺操笔立成

②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③砺知其弊,悉罢去

④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⑤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

⑥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昉的帮助,同韩昉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斥责胡砺就坐不懂礼法,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坐。

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弓箭手全部撤除不用,每年为老百姓减轻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

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

②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③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1)韩昉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砺提笔一挥而就。(3分,每个分句1分,意思对即可)

(2)胡砺经常用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砺。(4分,前两个分句各1分,后一个分句2分,意思对即可)

(3)盗贼贪图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我这样贫穷,还防备什么?(3分,每个分句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竟:最终)

【小题】(A是/治理;B因为;C它,指代前面所说的做法/其中;D表修饰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

【小题】 (①是表现胡砺的文才;③是胡砺革除深州辖县的弊端;⑥显示胡砺对所面临形势的正确估计)

【小题】(“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错,是到漕运官署赴宴。另外,“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的大意是今天不是在官府,而是在宴会上,大家只行宾主之礼就可以了)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少年时期非常好学。天会年间,金军攻占黄河以北地区,胡砺被金兵劫掠,走到燕地时,逃跑藏到香山寺,与寺中雇工混居在一起。韩昉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砺提笔一挥而就,情致清静温和,韩昉十分高兴。于是收于门下,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共处,一块儿教育他们,从此学业一天天进步。韩昉曾经对人说:“胡砺才学进步很快,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 天会十年,考中状元,授予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过了很长时间,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黄河以北地区最好的,聚居到那里的读书人常常数以百计。胡砺督学不倦,经他指点的学生,均在科举考试中居于前列,(人们)称胡砺的考试示范文章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他刚正不畏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前往汴京,路过真定府,到漕运官署赴宴。胡砺即将就座时,高桢却斥责他(不懂礼法)。胡砺道:“高公在公府,礼节当在百官之上,今日的酒宴自有宾主之礼。”高桢(很不高兴地)说:“你以后当了省吏,又该怎样?”胡砺答道:“当官做事,有什么可怕的。”高桢对他的话极为赞赏,改变态度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兼任朝奉大夫。深州郡守残暴凶狠,蔑视下属同僚,胡砺经常用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砺。深州辖有五县,各县按惯例都设置了弓箭手,多者百余人,少者也有六七十人,每年向百姓征收钱币五千余万作为雇佣弓箭手的报酬。这些弓箭手大都是市井的无赖,以缉拿盗贼为名,所到之处骚扰百姓。胡砺了解这种做法的弊端,全部遣散不用。随即就有流言传来:“某月某日,将杀胡砺。”有人让胡砺早做准备,以防不测。胡砺说道:“盗贼贪图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我这样贫穷,还防备什么?”这天夜里命令官署撤走了所有的关卡哨兵,官署最终平安无事。

第二次补任翰林修撰,提升为礼部郎中,当时朝廷典礼大多由他裁决定夺。海陵王被晋升为平章政事,百官在朝廷上向他祝贺,纷纷行跪拜大礼,只有胡砺不跪。海陵王讯问其中的原因,胡砺用朝廷的有关法令回答他,并且说:“穿着朝服跪拜,这是拜见国君的礼节。” 海陵王听罢,非常器重他。天德初年,第二次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守丧,服丧结束又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正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的官职比你低,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你做他的副手。”后来升为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伴驾到开封得病,海陵王多次派人前去慰问,终病逝,海陵王为他深深哀悼惋惜。享年五十五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① 悫(què):诚实。② 觌(dí):相见,面见。③ 价(jiè):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的句子写在下面。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14、①燕集:飞燕栖止       ②属吏:隶属官吏   ③非常:不寻常            ④苦之:以之为苦

⑤执:执行、施行    ⑥绐:欺骗、哄骗   ⑦却     ⑧的   ⑨介词,用    ⑩在

15、如: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      

16(1)于是收受这些礼物并做了登记,回京之后全部上交官府。 

(2)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

(3)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一定要穿戴整齐后才接见。 


解析:

14.无

15. 无

16. 无

附:文言文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品质淳朴厚道。后汉乾佑年间,担任成德军的牙将。节帅武行德看出他正直诚实,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个人器识远大,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蒲帅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对曹彬优礼有加。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越发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曹彬一整天端坐少动,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我自以为日夜不懈怠,等看到曹监军的衿严,才发现自己的散漫随性。”

      显德三年,曹彬改任潼关监军,又调任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地区,等到任务完成就返回朝廷。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推辞了三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在拒绝接受它们,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就接受并登记后载着它们回来,全部交给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求礼物归曹彬,曹彬才拜谢接受恩辞,把它们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而自己什么也不留。曹彬出认为晋州兵马都监后,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乾德二年冬天,攻打蜀国,任命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复部署,任命曹彬作归州行营监军。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书褒奖曹彬。川蜀之地被攻破后,全斌等人日以继夜的聚宴畅饮,不体谅将士,部下对百姓争夺不止,川蜀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曹彬多次请求率军回押,全斌等不听。没过多久全师雄作乱,率领众兵十万人,曹彬又和刘光毅一起在新繁击败敌军,最后平定了川蜀之乱。那时各位战将多掠奴仆、女子和钱财等贵重物品,曹彬囊中只是书籍、衣物。等到回师,宋太祖得知一切具体情况,把全斌等交付有关官吏(处置)。认为曹彬清廉谨严,授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入朝拜见皇帝,推辞说:“此次伐蜀征战各位将士都获罪,只我一个人得到奖赏,我担心对全军没有劝勉的作用。”宋太祖说“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惩劝是国家的常典,你就不必推让。”

     曹彬性情仁厚谦敬,在朝廷上不曾忤逆过皇上的意旨,也不曾说过别人的过错。攻伐蜀和南唐,自己什么也不占取。职位兼任将相,不用等级威严凸显自己的不同。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穿戴整齐后才接见。任职期间的奉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ww.w.com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适:恰好 B.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科:分派

C.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 毕:全,都 D.供役军士财力交殚 殚:竭,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窃为大王不取也

B.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 慧褒始舍于其址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以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4分)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3分)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    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


解析:

【小题】科:租税;

【小题】A、被,表被动/认为B、在;C、因为D、所:动词涉及的对象,代词;

【小题】D、“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兵役籍居住在京城。四岁时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他坐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他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诏命他进入京城学习。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连续升迁后任侍讲学士,并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针对时政得失,累计几千字,上奏朝廷。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弘治十七年,朝廷重建阙里庙竣工后,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子已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下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人面露饥饿的脸色。盗贼遍地都是,青州更加严重。南方逃难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粮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被欠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那么虽久在官府,每天审理奏疏,仍然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度,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的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宁死也不去。权贵豪门之家,田产跨过郡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的人,假借皇亲仆从之名,常常在水陆关卡和都会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更有织造府内官,纵容奴仆肆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贫民都处在骚动不安的境地,这是臣亲自看到的另一种情况。

    民间的实情,郡县官员却不能了解;郡县的实情,朝廷也不能了解;朝廷的实情,深宫中的皇帝不能了解。起初是包容而隐瞒,最终却是有意蒙蔽。起初因容忍隐瞒的祸患很小,若被蒙蔽祸患就很大了。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但是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可是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受到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废止。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确实务必施行。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言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弊端必定尽力建言劝谏。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大多由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辞:辞别

C.李邕奇其材 奇:感到惊奇 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激:激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出污泥而不染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辞:文辞,文章。)

【小题2】C(C.①其:副词,表反问;②其:代词。A.因:连词,表承接;B.而:连词,表转折。D.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小题3】D(“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不正确,应是曾经一次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时身着宫中锦袍坐在船中。)

[附:文言文翻译参考]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奋发振作,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李白字太白,他的先祖因罪流放西域,神龙年初,逃跑回来,客居于巴州之西(四川一带)天宝年初,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赞叹道:“你真是贬谪下凡的仙人啊!”(贺知章)对唐玄宗述说。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谈论当世之事,进献了一篇颂。皇上赏赐美食,亲自为他调和羹汤,有诏命为供奉翰林。李白仍然和酒友们在闹市中喝酒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中,心中有所感,想找李白写作乐章,传召入内,但李白当时已经醉了。稍微酒醒,拿起笔来就写成了诗文,委婉华丽,精妙深切,没有一点文思滞涩。皇上欣赏他的才华,多次设宴接见。李白曾经侍奉皇上,喝醉了,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力士向来尊贵,对此事感到羞耻,于是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授官给李白,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李白请求回归山林,皇上赏赐黄金放他归还。李白四处云游,曾经和崔宗之坐船从采石矶到南京,穿着宫中的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 :“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 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司刑使相次而至 B. 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何征发之不赴 D. 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囚) 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 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 D.(我) 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四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 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严词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

陷,降为复州刺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1. D

2. A

3. C

4. B

5. A 

6. 宁州德高望重的老人到效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仁杰刺史使你们活下来的吗?”

7.(将士们)所到之处抢劫掠夺,使得远近的居民流离失所。


解析:

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称帝,纂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百姓因受牵连而被判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做了官奴,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监斩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原本不是想要__,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赦免去死罪,被流放到丰州。囚犯们被押解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抉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吏时百姓为歌颂他的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天,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丁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放命的恩德。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征敛没有限度,狄仁杰一概不听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怠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物资呢?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张光辅质问这话的含义,狄仁杰说道:“你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遗受如此深重的创伤之后,死亡惨烈。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吗?况且,那些遭到胁边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不可胜数,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将请来尚方断马剑斩杀你。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为复州到史。不久又被招回任魏州剃史,在任时颇有恩泽声威,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殪 殪:杀死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6.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7.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5. A

6. D

7. C  


解析:

5.“卒”,通“猝”,突然。

6.③说的是景宗的志向;④是韦睿的部下作为;⑤是说景宗为人自负好胜。

7.“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不符合原文。原文是魏将杨大眼抵挡不住,于是在西岸烧营后撤。

参考译文: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县人。父亲曹欣之,在宋做官,位至徐州刺史。曹景宗年少时就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经常和几十个少年一起在沼泽中追逐獐鹿等野兽。每当大家骑马追赶鹿,鹿和马搅和在一处时。景宗就在人群中射鹿。大家都担心射中马蹄,结果鹿应箭倒毙。景宗以此为乐。景宗尚未成人的时候.父亲欣之在新野派他出州远行,他仅骑一匹马带着几个人,在路上突然遇上数百个南蛮盗匪,团团围住了他们。景宗身带一百多支箭,每支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以胆大闻名。他酷爱读史书,每当读到《穰苴传》和《乐毅传》,总是放下书卷叹息说:“大丈夫就应当这样!”

建武四年,他随太尉陈显达往北围攻马圈城,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攻克马圈之后,显达论功行赏,把景宗排到了后面,景宗退居一旁毫无怨言,北魏孝文帝率大军浩浩荡荡开来,显达夜里出逃,景宗领着众人进入山间小道,显达父子因此保全了性命。

建武五年,北魏中山王拓跋英进攻钟离,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在城中。武帝诏令景宗统领各路人马增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也参加增援,受景宗调度。这之前,诏令景宗等人预先装置好高高的战舰,使得和魏军桥梁相齐。这是从火攻的需要考虑的。命令景宗和韦睿各攻一座桥,韦睿攻南边的,景宗攻北边的。建武六年三月。由于春水发生,淮河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遣部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人乘舰登岸,攻击洲上城垒外的魏军,将他们全部消灭。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天动地,魏将杨大眼在西岸纵火烧营,拓跋英从东岸弃城逃跑。各营垒纷纷土崩瓦解,魏军都抛弃武器和铠甲,争相过河而掉进水里淹死,淮水都因尸首阻塞而停止流动。景宗命令主将马广追击杨大眼,追了四十多里一直到渡水上。沿途魏军尸首相枕。昌义之也从城里出来追击拓跋英直到洛口。拓跋英只身单骑逃进粱城。沿淮河一百多里,魏军尸骨遍地。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景宗于是将搜到的一万多人,上千匹马.送上报捷献功。

景宗为人自负好胜,每当写文书,碰到不知道的字,不去问人,而是臆造,即使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武帝因此而赞扬景宗。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

(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解析:

【小题1】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小题2】“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小题3】“都提出恳切建议”错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__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察看,考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7.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20081013

5.C

6.B

7.D


解析:

5. 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6. 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7. 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66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大人一日之膳。” 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草,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旧唐书·陆贽传》)

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 省:探视。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留给。

C.共短贽于上前 短:陷害。

D.同职害其能 害:忌妒。

6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书判拔革,选投渭南县主簿。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 既有周密计划,又有切实措施。

C.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3.下列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政事上。

6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土,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6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DAC


解析:

61.B(遗:赠送)62.C(A以:介词,相当于“因为”;介词,相当于“把”。B既:副词,相当于“已经”;连词。C始:副词,相当于“才”。D其:代词,相当于“他”;代词,相当于“他的”)63.D(D项中的“精”是“精通”的意思)64.A(③说明其政治才能。⑤说明其处理政事恰当)65.C(“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很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66.(l)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2)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错。(重知:重视了解。报:报效。(2)精:精通。不失锚铢:没有一点差错)

参考译文: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达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赞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便食费用。”陆赞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士。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己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赞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