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止其拜 拜:行跪拜礼

B. 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C.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擢:提拔

D. 悉在公门矣 公门:府衙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 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① 乃迁秋官侍郎 ② 乃使人复修南阁子

C. ① 久之,卒用为相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D. ① 其人虽老 ②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

① 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 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 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 百姓为之立生祠。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 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 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 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

[3dbaf51c7b8b77d5.jpg]

【小题2】

[f459bb1c4849f10a.jpg]

【小题3】

[0fae6c49c2d5f275.jpg]

【小题4】

[52edc8cf0e9c87ad.jpg]

【小题5】

[5c7a1b37a966b39e.jpg]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栈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注释】 ①滂滂——流荡貌。②雪——擦试。③恤——忧虑。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 去:前往

B.使贤者常守之 守:拥有

C.吾君方将被蓑笠 被:同“披”

D.以其迭处之迭去之 迭:相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将去斯而之何 杳不知其所之也

B.公雪涕而顾晏子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而立乎畎亩之中 以吾一日长乎尔

D.景公惭焉,举觞自罚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景公登牛山北望,看到自己国都而感伤,两位宠臣也跟着落泪,晏子却“独笑于旁”。

B.晏子告诫景公:假如古代君主长生不死,您也只能是一介农夫,怎能做上国君呢?

C.晏子认为:国君更替,代代相传是一件正常的事,为此而感伤流泪,是不仁的表现。

D.结尾处的“景公之罚”使短文中的几个形象更加鲜明:臣,可谓忠臣;君,可谓贤君。

【小题1】A【小题1】A【小题1】D


解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文姬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一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衿,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才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河东卫仲道 适:到……去

B.而重嫁于祀 重:多,这里指嫁妆丰厚

C.犯法当死 当:判处

D.犹能忆识之不 识:知识、学识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蔡文姬“博学有才辩”的一组是( )

①文姬诣曹操请之 ②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③今所诵忆,才四百余篇耳 ④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⑤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丈夫去世,膝下又无子,蔡文姬回到家中重新过上安宁平静的日子。

B.蔡文姬在北地流亡了十多年,后来因她父亲蔡邕的好友曹操痛心其没有子嗣,于是用金璧把她赎回,蔡文姬才得以归汉。

C.董祀犯法,蔡文姬当着众多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免于一死。

D.蔡文姬父亲留下的书籍,没有能保存下来,但她能记诵四百余篇。曹操派出书吏,帮助蔡文姬整理成书。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译:

(2)操曰:“诚实相衿,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

(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译: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译文:丈夫死了,又没有子女,便回到娘家。

(2)译文:曹操说:“我确实同情你(和董祀),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怎么办?”

(3)译文: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了,就追回判决的文书,原谅了董祀的罪过。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戴 胄 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剂、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房玄龄、魏徵并美胄才用,俱与之亲善,及胄卒后,尝见其游处之地,数为之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 当:判处

B.臣不敢亏法 亏:损毁

C.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 阿:迎合

D.卿欲卖狱乎 狱:案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戴胄能“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 性坚正,明习律令 ②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③不首者罪至于死 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 ①②④ B.②③⑥ C. 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正直坚定,通晓法律,隋朝时就担任了门下录事的官职,并且很受苏威、裴矩等人的赏识与礼遇。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目的是为了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因为地位有高低、关系有亲疏的原因而同罪异罚。

C.对“诈伪者”太宗下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坚持“以法当流”,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才干突出,又能秉公执法,他去世后,太宗对其追封赠谥都很显贵尊荣,一些贤能正直的大臣也很怀念他。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阿:偏袒

【小题2】①是介绍戴胄通晓法律,与“执法”无关。③是太宗说的话,与戴胄无关。⑥是太宗对其评价,不是直接表明。

【小题3】从此事最终处理结果看,戴胄引述法典劝谏的目的不是要重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设法减轻对校尉的处罚

文言文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直,熟悉法令,尤其通晓各类文书簿册。隋朝大业末年,担任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都以礼对待他。

贞观元年,升任大理寺少卿的官职。当时,担任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有一次曾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 右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负责守卫宫门的校尉没有发觉,要判处死罪;长孙无忌是失误带刀进入,罚铜二十斤赎罪。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处理意见。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发觉和长孙无忌带刀入宫,都是失误罢了。臣子对于最尊贵的帝王,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而触犯了法律,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考虑到长孙无忌的功劳,就不要由有关部门判决;如果要依据法律,长孙无忌只是罚铜就不能算是处理得当。”唐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我怎么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偏袒他呢!”于是下令重新议定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自己当初的意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又争辩说:“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只从失误这一点讲,那么两人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在判罚上)却有生和死的巨大差距,所以我冒昧坚持请求改判。”太宗很赞许他,最终免除了校尉的死刑。

当时,朝廷大规模举行科举选拔人才,有的读书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舞弊,唐太宗命令这种人自首,不自首的人一经查实就得处死。不久,有个作伪者行为败露了,戴胄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流放并报告唐太宗。唐太宗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想在案件审理中故意宽大以收买人心吗?”戴胄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不敢毁坏法律。”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要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同意杀掉他,(冷静考虑后)觉得不能这样做而把他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啊。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私下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说:“法律有缺漏的地方,你能改正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戴胄先前冒犯龙颜秉公执法的事,大多是这一类。他所判处的刑事案件,都没有冤屈和滥杀无辜的。

贞 观七年,戴胄去世,唐太宗为他举办葬礼,停止上朝三天,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为“忠”,并下诏让虞世南为他撰写碑文。又因为戴胄宅第破旧,没有地方供奉祭祀,下令让有关部门特地为他建造庙堂。房玄龄、魏徵都认为戴胄很有才干,都和他亲近友好,等戴胄死后,再见到以前一起游玩过的地方,都多次因此而悲痛流泪。戴胄没有儿子,把哥哥的儿子戴至德作为后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shuāng)冈阡表》)

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俾至于成人 俾:使,让

B. 吾之始归也 归:出嫁

C.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姑:父亲的姐妹

D. 尝夜烛治官书 治:研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 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修泣而志之

补足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之)(汝父)有待于汝也。

B. (汝)间御酒食,(汝父)则又涕泣

C. 矧(其)求(生)而有得耶

D. (汝父)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汝)而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因此选文处处借太夫人之口,缅怀往事,追述亡父行状。

B.作者经过仔细剪裁,精心筛选,抓住了太夫人所言的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其父之品格。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传神地摹写了父亲断狱的慎之又慎,同时这也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__的社会现状。

D.本文通过其母太夫人的言语,不仅追念和表彰了其父的仁心惠政,而且也写出了其母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断句和翻译。

(1)用“/”给画线句子断句。

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②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每处0.5分)

(2)①他的俸禄虽然很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使这(钱财)成为我的负累”(虽、累,各1分,句意1分)

②我开始一两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的。(以为,新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姑:丈夫的母亲。

【小题1】两个“其”都是代词,指代“我的父亲”。A.“以”分别解为“介词,因为”和“介词,把”。B.“而”分别解为“连词,表承接,并且”和“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分别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这”。

【小题1】A.无省略。B.“汝”应是“汝父”,后面的“汝父”应删除。C.“其”字用错,应是“官吏”“求”后应是“其生”。

【小题1】“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__的社会现状”错。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充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不避贵贱。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卓购求袁绍急,周毖、伍琼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操至陈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 诣:到……去

B.纵放兵士,突其庐舍      突:冒犯

C.卓购求袁绍急    购:重金收买,悬赏以求

D.因白令释之   白:明白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又以袁术为后将军

C.为亭长所疑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下列句子属于董卓赦免袁氏兄弟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 ②洛中贵戚,室第相望

③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 ④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⑤今急购之,势必为变 ⑥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白:禀告。)      

【小题2】B(ACD均为被动句)

【小题3】B(①写董卓的威势。 ②写洛中贵戚的情状。 ⑥功曹私放曹操的原因。)

董卓性情残忍,一旦控制朝政大权,掌握全国武装力量和国库中的珍宝,威势震慑天下,欲望没有止境。他对门下的宾客说:“我的相貌,是尊贵无上的!”侍御史扰龙宗晋见董卓禀告事情,没有解下佩剑,(董卓)立刻杀了他。当时,洛阳城内的皇亲国戚很多,宅第相连,金银财宝,家家户户都堆满了。董卓放纵部下的士兵,突袭他们的宅第,强夺财物,奸淫掳略妇女,并不回避皇亲国威。致使人心惶恐,朝不保夕。董卓悬赏捉拿袁绍催逼急迫,周毖、伍琼劝董卓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明白的。袁绍不识大体得罪您以后,心里害怕而出走逃跑,并不是有别的想法。如今急着悬赏捉拿他,势必会引发变乱。袁氏家族连续四世建立恩德,他的门生、旧部遍布天下,假若袁绍收罗豪杰而聚集徒众,其他的豪杰便会乘机起事,那么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绍,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太守,他因赦免而感到高兴,就必定不会再有后患了。”董卓认为有道理,于是就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赠邟乡侯。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袁术害怕董卓,出走逃跑到南阳。曹操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家乡,经过中牟县时,被亭长怀疑他,抓起来送到县里。当时县里已收到董卓下令缉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功曹心里知道他就是曹操,认为天下正当混乱,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于是向县令建议释放曹操。曹操回到陈留郡,出卖家产,集结起五千人的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登传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①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②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蛮貊:我国古代对南方和东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②丞相:指秦桧。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赐予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项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间

D.属登母死舟中 属:恰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他去静江府监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译文

(2)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译文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

(2)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


解析:

高登传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岸外而臼中 臼:低凹

B. 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 运穷福艾 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译文: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①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或:大抵)滋味不能甘甜而容易(或:大都)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或:遭受风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②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唱和),没有谁懂得(或:人们不能懂得)他的乐趣。

③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解析:

【小题1】寝:睡觉

【小题1】略

【小题1】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小题1】“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小题1】①关键词:大率、善、中

②关键词:樵、拊、和

③[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耸中间低凹。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自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就这样,鲜支、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无不聚集分布密密排列。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为“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过后却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疾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带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童儿几人,扫开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穿着木屐登上山崖,靠着高高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说:“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软暖和的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树木中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房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何曰:“幸甚!” 幸甚:很好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 )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⑤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4分)

(2)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6分)


解析:

【小题1】(准备饮食)

【小题1】(均从侧面体现韩信的过人才能。)

【小题1】(因果推断不当。)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愁心满强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稚理为奸,已而亭长,数废。为吏,以治狱延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资赋,杀伤其多,稍迁至广平都 尉。择那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赋。快其意所欲得,引人虽有百罪,费法,即有避,国其事夷,亦宗。以其教课赵之郊盗赋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违。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奸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今 那县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部吏如居广平时方路,捕郡中豪猾,那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减,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备十余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来,会春②,温舒顿足叹日:”

哇乎,今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奸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放河内,徒诸名祸猾吏与从事,河内则杨皆、麻戌、关中杨、成信等。又纵为内史。惮未敢恣治,及纵死,张汤敢后,徒为延尉。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徒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温舒受员骑钱,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其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禄徐自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放乎!”温舒死,家直累千金。

[注]①椎理:盗墓。②黎来:追捕抓来。会春:正好春天到了。按汉法,春天不执行死刑,死犯必在十二月底前杀死。④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发兵攻大宛。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督盗赋,杀伤甚多 督:监督

B.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族:灭族

C.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履:考核、考查

D.家直累千金 直:价值、财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少时推理为奸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①天子闻之,以为能 ②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①皆知河内豪奸之家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①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温舒作广平都尉时,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数关,掌 握他们每个人隐秘的罪行。让他们抓捕盗赋,因而盗赋不敢接近广平。

B.任何内太守时,王温舒上书皇上,请求惩治郡中豪强奸猾之人,秦蔬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帝的答复,河内人以为神速。

C.王温舒喜欢杀伐,展咸武,严格执法,从不徇私舞弊,皇上认为他很有才能,将他提升为中尉。

D.征讨人宛的军队出发,朝延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隐藏起来。不久他因被人告发接受在额骑兵赃款而自杀。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督,督捕、逮捕。)

【小题2】D(A项①做:②替、给。B项①认为;②因为。C项①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丧转折)

【小题3】C(“严格执法,从不徇私”的概括有误)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不久,当了县里的亭长,屡次被免职。后来当了小官,困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史。服事张汤,升为御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属官,让他们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从而故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虽然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问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皇上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治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家中财产完全没收,偿还从前所得到的赃物。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河内人都奇怪王温舒的奏书,认为神速。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国去了,待到把他们追捕抓回来,正赶上春天了,王温舒跺脚叹遭:“唉!如果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予。天子听了,认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他治理政事还是效仿河内的办法,调来那些著名祸害和奸猾官吏同他一起共事,河内的有杨皆与、麻戊,关中的有杨赣和成信等。闲为义纵当内史,王温舒怕他,因此还未敢恣意地实行严酷之政。等到义纵死去,张汤失败之后,王温舒改任廷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这时,他的两个弟弟以及两个姻亲之家,各自都犯了其他的罪行而被灭族。光禄徐自为说:“可悲啊,古代有夷灭三族的事,而王温舒犯罪竟至于同时夷灭五族!”王温舒死后,他的家产价值累积有一千两黄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