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引出阁曰 引:推荐

B.延颈企踵 延:伸长

C.卒逐昭公 逐:放逐

D.如是则庶事理, 庶:众多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光闻之,告吏勿持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将军以功德辅幼主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C.①望之因是上疏 ②因人之力而蔽之

D.①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②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

(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除去兵器

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C.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

D.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然而过分靠近大树就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反对霍光接见士民搜身去除兵器的作法,赞赏周公吐哺握发之礼。

B.萧望之因为不服从霍光不被任用,而顺从的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

C.大将军霍光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霍禹、兄弟子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D.萧望之举用贤才、利国利民的谏言得到宣帝的认同,因此官位一年三升。

第二大题文言文《萧望之传》中说“各从其志”,意思是“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请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小题1】A(引:退)

【小题2】B.介词,凭借(A.代词,代这个情况 /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C.介词,因为 /动词,依靠;   D.代词,代公卿大臣 / 表反诘,难道)

【小题3】D.(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

【小题4】C.(他的儿子霍禹、侄子霍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小题5】略


解析:

参考译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国都的儒生们都称赞他。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这之前,左将军上官桀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自那)以后出入自己(加强了)防备。(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出去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见大将军霍光)。(但)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说:“不愿谒见。”官吏吵嚷着拉(他)。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借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因此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可是)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被挟持,(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当时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射策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代理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得宠,(仲翁)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碌碌无为,反而(只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时大将军霍光去世,他的儿子霍禹又担任大司马,他的侄子霍山任尚书,亲属都在皇宫里当警卫侍从。地节三年夏天,国都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宣帝在民间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说:“这是东海的萧生吗?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萧望之回答了询问,他认为:“《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大降冰雹,当时季氏专权,最终流放了鲁昭公。假如过去鲁昭公察觉了天灾的征兆,应该没有这场灾祸。现在陛下凭借圣明之德居于皇帝的位置,思考政事寻求贤能,(这)是尧舜(治理天下)的用心。然而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举用贤才,把他们当做心腹之人,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明白地陈述自己的职责,来考察他们的功劳才能。像这样各种事情才能得到处理,公正之道(得以)树立,奸邪之途被堵塞,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这番对答上报(给皇帝),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当时宣帝刚刚登上皇位,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总是(把这些奏折)交给萧望之(并)询问利弊,高明的策略就请丞相、御史选用,次等的策略交给九卿试用。(萧望之)连续升迁到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内三次升官,作到二千石级的官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魏文侯以为将,文侯既卒,事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攘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焉。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立,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害吴起 害:杀害

B.以此卜之 卜:猜测、推算

C.试延以公主 延:延请

D.捐不急之官 捐:捐献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B.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C.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

D.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吴起在魏国任西河守,在楚国任相。无论在魏国还是楚国,吴起都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B.魏国让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功大,应居相位。但当他与田文论功后,认为自己不如田文,说明吴起还有自知之明。

C.至公叔为相,而害吴起。公叔的仆人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向公叔献计,挑拨武侯与吴起的关系,武侯也中了他们的奸计,他们的阴谋得逞了。

D.吴起到楚国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壮大了军事力量,但也招来了楚宗室大臣的嫉恨,悼王死后,他们作乱杀了吴起。太子即位,又坐着用箭射吴起的尸体,并杀死吴起宗族七十多家。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A害:妒忌;C延:试探,迎引;D捐:除去) 

【小题2】C(A转折连词,却/表修饰;B就是,副词/就,表承接;C就,表承接;D主谓间,助词,无意义/的,结构助词)

【小题3】D(太子即位,由于射杀吴起而获罪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附文言文译文

吴起,卫国人。魏文侯任用他做大将,文侯死后,吴起又臣事他的儿子武侯。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很有名气。魏国设丞相职,以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和你比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和我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百官,使百姓亲近,使府库充实,(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令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归顺,(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点,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国君年幼,国人疑虑,大臣尚未亲附,百姓尚不守信,在这个时候,是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半天,说:“交给你了。”田文说:“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位居你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担任丞相,娶了魏国公主,而妒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呢?”他的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喜欢名声。你趁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你的国土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私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的心愿。’武侯会说:‘那怎么办呢?’你趁机对武侯说:‘可用把公主嫁给他的理由邀请他,吴起有久留之心就会接受,无久留之心就会拒绝。用这种办法来猜测试探。'你再叫吴起一起回你家,然后叫公主对你发脾气,表示看不起你。吴起见公主轻视你,就一定会拒绝娶公主。”于是吴起看到公主轻视魏国的丞相,果然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魏国,立刻前往楚国。楚悼王平素就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了楚国的丞相。吴起申明法令,捐弃多余的官吏,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子孙,(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南面平定了百越;北方吞并了陈蔡,击退了三晋;向西攻打秦国。等到悼王死后,宗室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悼王的尸体上,讨伐吴起的人因为射杀吴起,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太子即位后,因射杀吴起而被治罪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已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以乱易整,不武

B.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所推举皆廉土,贤于己者也而君幸于赵王

D.乃引兵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__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了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2)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3)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2)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4)衡量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解析:

【小题1】(怪:觉得奇怪)

【小题2】(B都翻译成“通过”)

【小题3】(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小题4】略

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粱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叛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士,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从代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尉史,便问他这件事,尉史说:“汉朝军队数十万埋伏在马邑。”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__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 ,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奏为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②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

[注] ①间关:辗转。②俊乂:才能出众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 规:计划、打算 B.读辄不忘,而究其指数 究:推究、探究

C.瑛赴其聘,遂家焉 家:安家 D.瑛复劝帝数事 数:屡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瑛生活的年代虽然读书的条件不好,但他仍能勤奋读书,深入思考,对古今成败之事了解的非常清楚。

B.杜瑛不仅对天下局势以及立国的根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军事方面也体现了独到的见解。

C. 杜瑛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也为执政者指出了当时天下存在弊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先王之道原本就不明,必须“兴明修复”。

D.杜瑛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祸患,必须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民风,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小题1】D(数:几,几件)

【小题2】C(杜瑛认为先王之道原本是好的,只是后来有所损益。题中“原本就不‘不明’表述失当”)

参考译文]

杜瑛字文玉,他的祖先是霸州信安人。杜瑛身高七尺,长着好看的胡须,气质相貌魁伟高大。金将灭亡的时候,一些读书人还打算凭借文章言辞积极进取,杜瑛独自躲避到河南缑氏山中。当时的战乱之后,礼乐制度被损坏,杜瑛搜集到了很多书籍,并且都阅读了,读后就不忘记,而且探究文章的主旨,古往今来的得与失都了如指掌。辗转迁徙,在汾、晋间教授学业。中书粘合珪在相地担任开府一职,杜瑛人其聘请前往,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粘合珪给他一千亩的好田,杜瑛推辞没有接受。占卜的人说杜瑛人住处下面有别人收藏的金子,家里人想打开看看,杜瑛就制止了,后来住这里的人果真得到了百斤黄金。杜瑛就是像这样不随便得到东西。

已未年间,世祖向南征伐到了相地,召见杜瑛询问计策,杜瑛言得得体的回答说:“汉、唐以来,君王依仗的用来治理国家的就是法令和军队、粮食罢了。国家没有法令不能立国,人没有粮食不能生存,动乱时没军队就不能守国。现在宋对这三者都蔑视,大概将要灭亡了,振兴天下就在圣主了。如果掌探襄樊的军队,把军事交付手下人,来攻打对方的背后,建国之业就可确定了。”世祖非常高兴,说:“读书人中竟有这样人才!”杜瑛又在几件事上劝说世祖,认为事情不像这样做的话,以后一定会那样。世祖接纳了他的意见,心里认真为杜瑛是贤能的,说他可以重用,让杜瑛跟从他前行,后来杜瑛因病没能成行。

中统初年,诏书征辟杜瑛。当时王文统正主管事务,杜瑛推辞没有前往。左丞张文谦上奏荐举杜瑛为提举学校官,又被杜瑛推辞掉,他送给执政者一封书信,大略说:“先王的主张不明确,那是一些歪理邪说伤害的,人们肆意而为,天理受到威胁,形势危急。如今天子圣明,人才聚集,言听计从,先王的礼乐教化得以修整恢复,就在这个时候了。有一个很好开端的不一定就有一个好的结束,如果不能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世风,兴起教化培育良材,来拯救几百年来祸患,我担心以后的弊端多的将是不能说尽的。”有人勉励他来做官,杜瑛就说:“后世虽然距离古代很远,但是先王的设置实施的东西,轻重先后还可以看到,因此执政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前人主张。如果沿袭已有的弊病,来要求合乎先王的意旨,不也太困难了吗!我又不能顺应潮流而变化来把握时机和际遇,那么做官又有什么用呢!”从此闭门写书,完全不因为困窘、通达或得与失而动摇他的志向,悠闲自得于学说与技艺间,来终了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举贤以自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__破家相随属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小题1】B被(A选拔,全、整个  C 递相,相与:一起  D希望,宠幸)

【小题2】A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在,对  D这,的)

【小题3】C(A、屈原痛恨子兰的原因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造成楚怀王客死他乡。B、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这些人不如屈原之处是他们不敢直谏。)

【小题4】(1)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向上冲向极高的天空)。上:名状,向上意,1分;全句通顺,1分。

(2)把宝鼎当成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视为石子,乱丢乱扔到处都是,秦地人看待它们,也并不十分爱惜。鼎:名状,把宝鼎,1分;砾:名动,当石子(瓦片),1分;全句通顺,2分。

(3)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的叫声,百姓看不到作恶的官吏,老年人生活在您圣明的领导下。下车:到任,1分;夜:名状,在夜里,1分;全句通顺,2分。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1,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遭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2,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3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日:“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日:“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衰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②鞠(jú):审问。

③宫壶(kǔn):内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亦阳怒,谓自推鞫 阳:表面上

B.为太子,患在德不立 患:担忧

C.医药备尽而疾不瘳 备:准备

D.蠹国病民 盆:损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B.慈爱逾于所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D.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生活照料得尽心尽责,体贴入微;在安邦治国方面能诤言直谏,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B.长孙皇后善于处理内宫事务,公正端直,对太子严格要求,不骄不纵,对幼年丧母的豫章公主慈爱有加。

C.长孙皇后生活十分节俭,以身作则,为了相助宫中生病的嫔妃,宁可自己停吃药膳;她还告诫太子要节用器物。

D.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抱病随太宗出巡九成宫;病重时坚决不同意太子下令大赦天下为自己祈福求寿。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 “备”这里可讲为“完全”“全都”是“完备”“齐备”的引申义。“备尽”,全都用过了。

【小题2】D  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前一个是不定代词,有时:后一个是不定代词,有人。B:前一个是介词,表示比较,比;后一个表示被动,被。C:两个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那么;后一个表示顺接关系,就。

【小题3】D  太子没有下令,只是提议。

参考译文: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

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dào jiāo 、fó jiāo 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满分9分,每小题3分)

狄仁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秋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 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子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

B.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

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

D.哀荣备于三朝 哀荣;死后得到的荣誉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5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6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

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满分8分)

(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4 分)

译文:

(2)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4 分)

译文:

【小题1】B;毁:撕毁,毁掉。

【小题1】C;②是向武则天表示自己的忠诚,③是侧面表现,⑥是老百姓对狄仁杰的怀念。【小题1】D;A项被判死刑的是士人、百姓,并非都是狄仁杰的属下官员。B项刺配丰州的是免死的囚徒,不是狄仁杰。C项这是“既平之后”的事。

【小题1】①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逆人”1分,“论理”1分,“乖”1分,“存恤”1分,共4分)

②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为……所”1分,“谮”1 分,“左授”1分“寻”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武则天)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必欲取卓荦奇才,則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辉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止其拜 拜:行跪拜礼

B. 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审:明白

C.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擢:提拔

D. 悉在公门矣 公门:府衙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 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① 乃迁秋官侍郎 ② 乃使人复修南阁子

C. ① 久之,卒用为相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D. ① 其人虽老 ②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狄仁杰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

① 仁杰好面引廷争

② 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③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⑤ 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

⑥ 百姓为之立生祠。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称他“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

B. 武太后要为朝廷选拔人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朝的名臣。

C. 狄仁杰不仅在选才上认真,而且在用才上也很较真。他举荐张柬之为宰相,然而武太后没有照办,他就敢于当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D. 狄仁杰一生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爱戴。但他因教子有方,最后损害了自己的名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

[3dbaf51c7b8b77d5.jpg]

【小题2】

[f459bb1c4849f10a.jpg]

【小题3】

[0fae6c49c2d5f275.jpg]

【小题4】

[52edc8cf0e9c87ad.jpg]

【小题5】

[5c7a1b37a966b39e.jpg]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史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曰:“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驽马栈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吾君乎!”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有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唯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则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见不仁之君,见谄谀之臣。臣见此二者,臣之所为独窃笑也。”景公惭焉,举觞自罚,罚二臣者各二觞焉。

【注释】 ①滂滂——流荡貌。②雪——擦试。③恤——忧虑。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何滂滂去此国而死乎 去:前往

B.使贤者常守之 守:拥有

C.吾君方将被蓑笠 被:同“披”

D.以其迭处之迭去之 迭:相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将去斯而之何 杳不知其所之也

B.公雪涕而顾晏子曰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而立乎畎亩之中 以吾一日长乎尔

D.景公惭焉,举觞自罚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景公登牛山北望,看到自己国都而感伤,两位宠臣也跟着落泪,晏子却“独笑于旁”。

B.晏子告诫景公:假如古代君主长生不死,您也只能是一介农夫,怎能做上国君呢?

C.晏子认为:国君更替,代代相传是一件正常的事,为此而感伤流泪,是不仁的表现。

D.结尾处的“景公之罚”使短文中的几个形象更加鲜明:臣,可谓忠臣;君,可谓贤君。

【小题1】A【小题1】A【小题1】D


解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文姬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一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衿,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才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河东卫仲道 适:到……去

B.而重嫁于祀 重:多,这里指嫁妆丰厚

C.犯法当死 当:判处

D.犹能忆识之不 识:知识、学识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蔡文姬“博学有才辩”的一组是( )

①文姬诣曹操请之 ②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③今所诵忆,才四百余篇耳 ④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⑤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丈夫去世,膝下又无子,蔡文姬回到家中重新过上安宁平静的日子。

B.蔡文姬在北地流亡了十多年,后来因她父亲蔡邕的好友曹操痛心其没有子嗣,于是用金璧把她赎回,蔡文姬才得以归汉。

C.董祀犯法,蔡文姬当着众多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免于一死。

D.蔡文姬父亲留下的书籍,没有能保存下来,但她能记诵四百余篇。曹操派出书吏,帮助蔡文姬整理成书。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译:

(2)操曰:“诚实相衿,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

(3)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译: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译文:丈夫死了,又没有子女,便回到娘家。

(2)译文:曹操说:“我确实同情你(和董祀),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怎么办?”

(3)译文: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了,就追回判决的文书,原谅了董祀的罪过。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