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 让:礼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译:

【小题1】答案:A(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课文链接: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语文必修3》P55《师说》;B.天下大治;C.此三者,吾遗恨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88《伶官传序》;D.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36《大学》节选)

【小题1】答案:A (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93《祭十二郎文》;B.连词,和、同/介词,连同,语出《语文必修4》P63《苏武传》;C.连词,因为、凭借/介词,因为,语出《语文必修1》P18《荆轲刺秦王》;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语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59《诸子语类》三则)

【小题1】答案:A注意兼语的断句。

【小题1】C意思弄反了。对“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参阅《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

【小题1】(1) 极其公正的方法,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大公至正”“ 灭人言”“掩己过”,为记分点,3分)  

  (2)认为谏诤是应当掩盖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 “以……为”、“掩”、“ 美”为记分点,3分)

  (3):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 1分,主谓倒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__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巳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__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 蠲 juān免除;② 昧爽 天将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B.州有民庸童牧牛 庸:雇用

C.道同风震降 风:劝说 D.民不胜掠,自诬服 掠:掠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①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①童逸而牧舍火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震年轻时在乡里就表现出高尚的品格,他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听到别人指出

自己的过错就高兴。做官后的唐震不阿权贵,无论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是跟这种品格分不开的。

B.潜说友担任京城长官时。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全无顾忌退让。唐震

恰好抓住了他判案时的差错,于是上报刑部,并最终得到刑部的肯定,纠正了一起错案。

C.朝廷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时,附近不少州郡已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城。唐震在寡不敌

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动州民登城防守,自己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

入睡,可谓忠勇。

D.通判万道同暗中准备投降,寓居饶州的士人都听从他,而唐震却坚决拒绝了万道同的劝

说.决心一死报国。在城池被攻破的危急关头,唐震不愿丢弃百姓独自逃生.终于为敌

所俘,以身殉职。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译文:

⑵ 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译文:

⑶ 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

译文:

【小题1】D解析:掠:拷打

【小题1】C解析: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其余三组意义和用法相同:A.以:用。介词。B.为:替,给。介词。D于:在。介词。)

【小题1】B(原文是说,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辫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呈刑部,最后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

【小题1】(10分)

(1) 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大意对1分。关键处:第一句是被动句,“无算”是不计其数的意思。这两处对各1分)(3分)

      (2) 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大意对1分。关键处:“诘”指追问,审问。“对”是回答。“狱”指案件。“直”是纠正、__、公正处理的意思。这四处对各0.5分。)

(3) 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 (大意对2分。关键处:“系”指关联、连;“从”是听从之意。这两处对各1分。)


解析:

 [译文]: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取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他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咸淳年间,他由大理寺司直而兼任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担任京城的长官,他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时一切都无所顾忌退让。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那事上虽刑部。最终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是正确的。成淳六年,江东发生大旱灾,唐震被提拔为信州知州。唐震上奏请求减少纲运米,免除当地的租赋,下令每个街坊设置一个小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发粮食,让街坊的小吏主持供给饥民。有的小吏劳累不堪,唐震就为他们上陈情况,使他们恢复原来身份。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州里有个百姓雇佣小孩放牛,小孩逃走了。牛棚发生火灾,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的儿子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唐震看案卷后怀疑这事,就暗中查访,终于在临近的郡中找到了小孩。又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唐震被提拔为浙西提刑。赵氏家族有个看守基地的僧人十分凶暴蛮横,唐震派遣官吏去逮捕惩治他,贾似道写信来营救。唐震不予理睬,最终按照法律判了刑。贾似道发怒了,让侍御史陈坚弹劾唐震,使他被免职。

咸淳十年,朝廷又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当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都已经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取饶州。饶州驻军只有一千八百人,唐震发动州民登城防守,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他上书朝建求援,。没有得到回复。元军派人进入饶州来取宋军表示投降的款项,通判万道同暗中派人在他部下中筹集白金、牛酒,备办投降时的礼物。寓居饶州的士人全都听从他。万道同婉转地劝说唐震投降,唐震大声呵斥说:“我能忍心苟且偷生辜负国家吗”城中的年轻人被唐震的话感动了,就杀了元军的使者。有个叫__圣的百姓图谋出城投降,结果被戴上刑具投入监狱中。第二年二月,元军大批到来,都大提举邓益逃离了饶州。唐震拿出府中所有的金钱,写了官府悬赏文告张贴在城墙上,招募能够奋勇应战的人来奖赏他们。众人心里畏惧,不能应战,元兵登上女墙,众人就溃散了。唐震走进府中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说:“情况紧急了,番江门敌军还没合围,赶快出去还可以脱身。“唐震骂道:“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再劝说,都走出去了。不久,元兵进来,拿文书铺在桌上,让唐震签名投降,唐宸把笔投在地上,不肯屈服,终于为此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史,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夫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史,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①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待者,取亲中裙厕②窬③,身自浣涤,复与待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徒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释:①谓闲燕之时。燕,安也。②厕,通“侧”,侧身。③窬,水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从我乎? 若:如果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名:名字

C.万石君让曰 让:退让 D.乃谢罢庆 谢:喝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建元二年,郎中令工臧以文学获罪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D.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②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复与待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奋原为河内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态度恭敬,后来他的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做到了才千石的官位,由此他被呼为“万石君”。

B.石奋的谨慎恭敬甚至影响到他家的仆人,他以恭敬态度对待皇上有时赐给他食物,服丧时悲哀而伤痛,由此石奋家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

C.石奋的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然后亲自洗涤长辈的衣服,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回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很生气,自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大步快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2)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A你,B叫名字,C责备)

【小题2】(一个代词,一个表选择)

【小题3】(A项后句说的是万石君在对子女犯错误时的态度,并非子孙们“驯行孝谨”。B项前句是表明石奋长子石建上朝时的恭谨,并非直接表明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C项后句说的是万石君全家“孝谨”的名声。只有D项前句说的是万石君为人处事时的恭谨,后句说的是万石君长子的孝谨,符合题目要求。)

【小题4】小步快走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万石君的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于温。汉高祖向东攻击项羽,经过河内,那石奋年纪才十五岁,官居小吏,服侍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的态度很恭敬,高祖说:“你能跟从我吗?” 回答说:“我愿竭尽所能。”任命他为中涓,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至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谨慎无人能比。他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做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就赐石奋号为万石君。

 孝景帝末年,万石君告老回家,仍食上大夫的俸禄,逢年过节也都参加朝贺之礼。经过宫城门阙的时候,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车驾的马匹,一定凭式为礼。子孙做小吏,回家探望他,万石君一穿着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他的子孙有过失,他不责备他们,只是自己设坐于便室,对着案盘不吃东西。于是诸子就相为责备犯错的人,通过族中长辈的请求,裸霞着上身,一再向他请罪,真正改过了,他才答应。他的子孙只要到了有资格戴冠的年纪,在他身旁的时候,即使是闲坐休息也要把冠戴上,显得很整饰和适的样子。家中的僮仆也都非常端庄严肃,唯恭谨是要,皇上有时把食物送到他家赐给他吃,他也一定叩头匍匐而食,好像在皇帝面前一样。他为双亲服丧,表现得很悲哀而伤痛,子孙遵从他的教诲,也和他一样。万石君的家庭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即使是齐鲁行为朴质踏实的儒生,也都认为比不上他们。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儒术经学而获罪。皇太后认为:儒者多虚浮夸张而少于力行实践,目前万石君家虽然不向皇帝进言,但能切实履行孝谨之道。于是任命万石君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石建年老,头发斑白,万石君依旧健康没有疾病。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就回来探望父亲,进入侍者的小屋,暗中询问伺候石奋的人,拿着他父亲的内裤隐身侧近窬边,亲自洗濯,然后交给侍者,不敢使万石君知道,如此以为常。石建为郎中令,有事要向皇帝进谏,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非常的恳切;及在朝廷上晋见,就装出像不会说话似的。因此皇帝就亲自向他表示尊敬和给以优礼。

万石君迁居陵里。内史石庆醉酒而归,进入里门时没下车。万石君知道了就不吃饭。石庆很恐惧,裸露着上身向他请罪,不被接受。全族的人和石庆的哥哥石建都向他肉祖请罪。万石君责备道:“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们都要避开他,而内史依然如故的坐在车中,本来就应当如此啊!”说着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子弟们,进入里门都快步回家,再也不敢不下车了。“

万石君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去世。长子郎中令石建哭得很悲哀,由于悲哀过度,必须扶着拐杖才能走路。过了一年多,石建也就死了,石奋的子孙都很孝顺,但石建最甚,其孝顺有过于万石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傅青主善书画[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①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②,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僧谂③某与傅善,啖④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⑤此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帙: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啖:利诱。⑤刓:剜,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俟月上东向俟:等待

B.遂掷笔搓纸而辍辍:停止

C.丐书庵额丐:给予

D.傅睨之而笑睨:斜视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傅青主狂放不羁和刚正不阿的--组是

A.①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②孺子败吾清兴,奈何

B.①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②以僧无行,不许

C.①舞蹈踊跃,其状若狂②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D.①屡书,屡自拉弃之②遽索纸,纵笔为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后来却因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无果。

B.傅青主对创作的时间有严格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选择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

C.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断句和翻译。

(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1)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2)(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意思译对、语言通顺1分;“书”、“顾”译对各1分。)


解析:

【小题1】(丐:请求)

【小题2】略

【小题3】(“非遇良辰不下笔”不等于“每次创作都必须选择晴爽月明的中秋良辰”)

【小题4】略

参考译文: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

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好拿着蜡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朋友站在远处窥视,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报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傅青主笑着答应了。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

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巳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日:“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 忧: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 稍:稍微

C.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 趣舍:追求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 )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

(3)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小题1】B(稍:逐渐)

【小题1】C(①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

【小题1】D(“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错)

【小题1】(1)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禄:使……享受俸禄;状语后置;句意各1分)

   (2)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见幸:被宠幸;引:推荐;止:推辞;句意各1分)

   (3)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晏然:安宁;弛:放松;句意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卒逐昭公。向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

(取材于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注释:①吐握:吐哺握发的简称。比喻求贤之心切。 ②白屋:茅屋。表示贱人所居。 ③仓头庐儿:奴仆。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引出阁曰 引:推荐

B.延颈企踵 延:伸长

C.卒逐昭公 逐:放逐

D.如是则庶事理, 庶:众多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光闻之,告吏勿持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将军以功德辅幼主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C.①望之因是上疏 ②因人之力而蔽之

D.①明陈其职,以考功能 ②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

(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除去兵器

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

C.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

D.然而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然而过分靠近大树就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反对霍光接见士民搜身去除兵器的作法,赞赏周公吐哺握发之礼。

B.萧望之因为不服从霍光不被任用,而顺从的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

C.大将军霍光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霍禹、兄弟子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D.萧望之举用贤才、利国利民的谏言得到宣帝的认同,因此官位一年三升。

第二大题文言文《萧望之传》中说“各从其志”,意思是“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请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小题1】A(引:退)

【小题2】B.介词,凭借(A.代词,代这个情况 /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C.介词,因为 /动词,依靠;   D.代词,代公卿大臣 / 表反诘,难道)

【小题3】D.(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

【小题4】C.(他的儿子霍禹、侄子霍山都在朝廷里担任了要职)

【小题5】略


解析:

参考译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国都的儒生们都称赞他。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这之前,左将军上官桀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自那)以后出入自己(加强了)防备。(如果有应当)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让他们)裸体瘦身出去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见大将军霍光)。(但)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说:“不愿谒见。”官吏吵嚷着拉(他)。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借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因此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可是)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被挟持,(这)恐怕不合乎周公辅佐成王时亲自求贤的礼节,表达对平民的敬意。”当时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射策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代理小苑东门侯。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得宠,(仲翁)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碌碌无为,反而(只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时大将军霍光去世,他的儿子霍禹又担任大司马,他的侄子霍山任尚书,亲属都在皇宫里当警卫侍从。地节三年夏天,国都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宣帝在民间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说:“这是东海的萧生吗?下达(命令)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让他不要有什么隐讳。”萧望之回答了询问,他认为:“《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大降冰雹,当时季氏专权,最终流放了鲁昭公。假如过去鲁昭公察觉了天灾的征兆,应该没有这场灾祸。现在陛下凭借圣明之德居于皇帝的位置,思考政事寻求贤能,(这)是尧舜(治理天下)的用心。然而树枝过大会伤害树干,家臣的权势过大就会危及朝廷。只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举用贤才,把他们当做心腹之人,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明白地陈述自己的职责,来考察他们的功劳才能。像这样各种事情才能得到处理,公正之道(得以)树立,奸邪之途被堵塞,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这番对答上报(给皇帝),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当时宣帝刚刚登上皇位,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总是(把这些奏折)交给萧望之(并)询问利弊,高明的策略就请丞相、御史选用,次等的策略交给九卿试用。(萧望之)连续升迁到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内三次升官,作到二千石级的官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魏文侯以为将,文侯既卒,事其子武侯。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攘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焉。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子立,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害吴起 害:杀害

B.以此卜之 卜:猜测、推算

C.试延以公主 延:延请

D.捐不急之官 捐:捐献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B.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C.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

D.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吴起在魏国任西河守,在楚国任相。无论在魏国还是楚国,吴起都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B.魏国让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功大,应居相位。但当他与田文论功后,认为自己不如田文,说明吴起还有自知之明。

C.至公叔为相,而害吴起。公叔的仆人利用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性格,向公叔献计,挑拨武侯与吴起的关系,武侯也中了他们的奸计,他们的阴谋得逞了。

D.吴起到楚国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壮大了军事力量,但也招来了楚宗室大臣的嫉恨,悼王死后,他们作乱杀了吴起。太子即位,又坐着用箭射吴起的尸体,并杀死吴起宗族七十多家。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A害:妒忌;C延:试探,迎引;D捐:除去) 

【小题2】C(A转折连词,却/表修饰;B就是,副词/就,表承接;C就,表承接;D主谓间,助词,无意义/的,结构助词)

【小题3】D(太子即位,由于射杀吴起而获罪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附文言文译文

吴起,卫国人。魏文侯任用他做大将,文侯死后,吴起又臣事他的儿子武侯。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很有名气。魏国设丞相职,以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和你比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和我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百官,使百姓亲近,使府库充实,(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令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归顺,(在这方面)你和我相比哪个更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点,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何道理?”田文说:“国君年幼,国人疑虑,大臣尚未亲附,百姓尚不守信,在这个时候,是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半天,说:“交给你了。”田文说:“这就是我为什么会位居你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担任丞相,娶了魏国公主,而妒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呢?”他的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喜欢名声。你趁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你的国土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私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的心愿。’武侯会说:‘那怎么办呢?’你趁机对武侯说:‘可用把公主嫁给他的理由邀请他,吴起有久留之心就会接受,无久留之心就会拒绝。用这种办法来猜测试探。'你再叫吴起一起回你家,然后叫公主对你发脾气,表示看不起你。吴起见公主轻视你,就一定会拒绝娶公主。”于是吴起看到公主轻视魏国的丞相,果然拒绝了魏武侯。魏武侯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魏国,立刻前往楚国。楚悼王平素就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了楚国的丞相。吴起申明法令,捐弃多余的官吏,废除公族中的疏远子孙,(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南面平定了百越;北方吞并了陈蔡,击退了三晋;向西攻打秦国。等到悼王死后,宗室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悼王的尸体上,讨伐吴起的人因为射杀吴起,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太子即位后,因射杀吴起而被治罪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已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以乱易整,不武

B.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所推举皆廉土,贤于己者也而君幸于赵王

D.乃引兵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__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了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2)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3)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2)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4)衡量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解析:

【小题1】(怪:觉得奇怪)

【小题2】(B都翻译成“通过”)

【小题3】(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小题4】略

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粱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叛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士,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从代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尉史,便问他这件事,尉史说:“汉朝军队数十万埋伏在马邑。”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__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 ,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有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奏为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②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教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选自《元史列传八十六隐逸》(有删节)

[注] ①间关:辗转。②俊乂:才能出众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犹以文辞规进取 规:计划、打算 B.读辄不忘,而究其指数 究:推究、探究

C.瑛赴其聘,遂家焉 家:安家 D.瑛复劝帝数事 数:屡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瑛生活的年代虽然读书的条件不好,但他仍能勤奋读书,深入思考,对古今成败之事了解的非常清楚。

B.杜瑛不仅对天下局势以及立国的根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就是在军事方面也体现了独到的见解。

C. 杜瑛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也为执政者指出了当时天下存在弊病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先王之道原本就不明,必须“兴明修复”。

D.杜瑛认为要想解决现实中的诸多祸患,必须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民风,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小题1】D(数:几,几件)

【小题2】C(杜瑛认为先王之道原本是好的,只是后来有所损益。题中“原本就不‘不明’表述失当”)

参考译文]

杜瑛字文玉,他的祖先是霸州信安人。杜瑛身高七尺,长着好看的胡须,气质相貌魁伟高大。金将灭亡的时候,一些读书人还打算凭借文章言辞积极进取,杜瑛独自躲避到河南缑氏山中。当时的战乱之后,礼乐制度被损坏,杜瑛搜集到了很多书籍,并且都阅读了,读后就不忘记,而且探究文章的主旨,古往今来的得与失都了如指掌。辗转迁徙,在汾、晋间教授学业。中书粘合珪在相地担任开府一职,杜瑛人其聘请前往,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粘合珪给他一千亩的好田,杜瑛推辞没有接受。占卜的人说杜瑛人住处下面有别人收藏的金子,家里人想打开看看,杜瑛就制止了,后来住这里的人果真得到了百斤黄金。杜瑛就是像这样不随便得到东西。

已未年间,世祖向南征伐到了相地,召见杜瑛询问计策,杜瑛言得得体的回答说:“汉、唐以来,君王依仗的用来治理国家的就是法令和军队、粮食罢了。国家没有法令不能立国,人没有粮食不能生存,动乱时没军队就不能守国。现在宋对这三者都蔑视,大概将要灭亡了,振兴天下就在圣主了。如果掌探襄樊的军队,把军事交付手下人,来攻打对方的背后,建国之业就可确定了。”世祖非常高兴,说:“读书人中竟有这样人才!”杜瑛又在几件事上劝说世祖,认为事情不像这样做的话,以后一定会那样。世祖接纳了他的意见,心里认真为杜瑛是贤能的,说他可以重用,让杜瑛跟从他前行,后来杜瑛因病没能成行。

中统初年,诏书征辟杜瑛。当时王文统正主管事务,杜瑛推辞没有前往。左丞张文谦上奏荐举杜瑛为提举学校官,又被杜瑛推辞掉,他送给执政者一封书信,大略说:“先王的主张不明确,那是一些歪理邪说伤害的,人们肆意而为,天理受到威胁,形势危急。如今天子圣明,人才聚集,言听计从,先王的礼乐教化得以修整恢复,就在这个时候了。有一个很好开端的不一定就有一个好的结束,如果不能追根溯源,明确法令端正世风,兴起教化培育良材,来拯救几百年来祸患,我担心以后的弊端多的将是不能说尽的。”有人勉励他来做官,杜瑛就说:“后世虽然距离古代很远,但是先王的设置实施的东西,轻重先后还可以看到,因此执政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前人主张。如果沿袭已有的弊病,来要求合乎先王的意旨,不也太困难了吗!我又不能顺应潮流而变化来把握时机和际遇,那么做官又有什么用呢!”从此闭门写书,完全不因为困窘、通达或得与失而动摇他的志向,悠闲自得于学说与技艺间,来终了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举贤以自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__破家相随属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 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乃作《怀沙》之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小题1】B被(A选拔,全、整个  C 递相,相与:一起  D希望,宠幸)

【小题2】A因为(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在,对  D这,的)

【小题3】C(A、屈原痛恨子兰的原因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秦国,造成楚怀王客死他乡。B、根本原因在于楚怀王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这些人不如屈原之处是他们不敢直谏。)

【小题4】(1)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向上冲向极高的天空)。上:名状,向上意,1分;全句通顺,1分。

(2)把宝鼎当成铁锅,把美玉看成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视为石子,乱丢乱扔到处都是,秦地人看待它们,也并不十分爱惜。鼎:名状,把宝鼎,1分;砾:名动,当石子(瓦片),1分;全句通顺,2分。

(3)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的叫声,百姓看不到作恶的官吏,老年人生活在您圣明的领导下。下车:到任,1分;夜:名状,在夜里,1分;全句通顺,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