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厍(shè)狄士文,代人也。祖干,齐左丞相。父敬,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性孤直,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少读书。在齐袭封章武郡王,官至领军将军。周武帝平齐,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帝奇之,授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封湖陂(pí)县子,寻拜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无余财。其子尝啖官厨饼,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门,亲旧绝迹,庆吊不通。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有细过,必深文陷害。尝入朝,遇上置酒高会,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皆极重,士文独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余无所须。”上异之,别加赏物,劳而遣之。士文至州,发擿(tì)奸隐,长吏尺布升粟之赃,无所宽贷。得千余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岭南,亲戚相送,哭泣之声遍于州境。至岭南,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于是父母妻子唯哭士文。士文闻之,令人捕捉,挝①捶盈前,而哭者弥甚。有京兆韦焜为贝州司马,河东赵达为清河令,二人并苛刻,唯长史有惠政。时人为之语曰:“刺史罗刹政,司马蝮蛇瞋,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上闻而叹曰:“士文之暴,过于猛兽。”竟坐免。
未几,以为雍州长史,士文谓人曰:“我向法深,不能窥候要贵,必死此官矣。”及下车,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人多怨望。
士文从父妹为齐氏嫔,有色,齐灭之后,赐薛国公长孙览为妾。览妻郑氏性妒,谮之于文献后,后令览离绝。士文耻之,不与相见。后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忧,娉以为妻,由是士文、君明并为御史所劾。士文性刚,在狱数日,愤恚而死。家无余财,有子三人,朝夕不继,亲友无内之者。
(选自《隋书·厍狄士文传》)
【注】①挝(zhuā):击,打。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绝迹,庆吊不通 吊:吊丧
B.令人捕捉,挝捶盈前 盈:充满、塞满
C.及下车,执法严正 下车:初到任
D.亲友无内之者 内:入内
下列各句分成四组,全部表现厍狄士文严厉刻薄的一组是
①虽邻里至亲莫与通狎 ②山东衣冠多迎周师,唯士文闭门自守
③士文枷之于狱累日,杖之一百,步送还京 ④僮隶无敢出门,所买盐菜,必于外境
⑤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⑥执法严正,不避贵戚,宾客莫敢至门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⑥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厍狄士文家是北齐的高官世家,北齐被北周灭掉后,他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反而受到周武帝的赏识任用。
B.厍狄士文为了严格执法,甚至到了为执法如山而同所有的亲友断绝关系的程度。他手下的官吏更是战战兢兢,但社会治安却非常好。
C.厍狄士文极其清正廉洁,但用法过度,因他揭发而被发配到岭南遇瘴气死掉的人有八九百,又抓捕鞭打这些人的亲戚,以至于给人以“酷吏”的感觉。
D.厍狄士文执法严明,不巴结权贵,他对人发誓说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后来因为堂妹的事情受到牵连,在狱中愤懑而死。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通“纳”,接纳
【小题2】①②说孤僻刚直,⑤说的不是士文
【小题3】“一定要依法让这些官吏死在自己手里”是对“必死此官矣”的误解
参考译文:
厍狄士文是代州人。祖父厍狄干,是北齐的左丞相。父亲厍狄敬,官至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士文生性孤僻耿直,即使邻里至亲也没有人同他来往亲近的。年轻时喜欢读书。在齐朝时,他世袭受封为章武郡王,官职到了领军将军。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山东地区有身份的人大多出迎周朝的队伍,只有厍狄士文闭门不出,坚持操守。周武帝认为他不同凡响,就任命他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
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后,厍狄士文被授官上开府,封为湖陵陂县子爵,不久又被封为贝州刺史。他生性清廉刻薄,不接纳公家的特殊照顾,所以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他的儿子曾经吃了官厨中的饼,厍狄士文知道后,用枷锁套上送到狱中多日,还打了一百杖,又徒步把他送回京城。厍狄士文的仆从不敢随便出门,就是买食盐小菜也一定要到外地去买。凡是有人出门进门,都将门贴上封条。亲戚朋友也不跟他来往,贺喜吊丧之事也不互相走动。厍狄士文执法严肃,官吏们闻知而两腿打战,(社会上)路不拾遗。如果别人有小过失,他一定要千方百计引用法令加以陷害。一次上朝,正碰上皇上大摆宴席,皇上赏赐大臣们到偏房藏物之所任意拿东西。别的大臣都拿了很贵重的财物,只有厍狄士文口含一匹绢,两手各拿一匹。皇上问他拿得少的原因,他说:“我口手都拿满了,其他的没有需要了。”皇上认为他很特别,就另外赏赐物品加以慰劳,让他回去。厍狄士文回到州里,就揭发隐藏的坏人坏事。长吏有一尺布一升粟的贪污,厍狄士文也不加以宽免。他一共揭发一千多人,皇上把他们都发配去防守岭南。(这些人的)亲戚来送别,哭泣之声传遍州境。到了岭南,遇上瘴气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八九。于是死者的父母妻儿都哭骂厍狄士文。厍狄士文听说这一情况,就让人去抓捕,被鞭打的人塞满堂前,可是这些人哭骂得越来越厉害。有京兆人韦焜担任贝州司马,河东人赵达担任清河县令,二人都很苛刻,只有长史实行仁政。当时有人给这些人编成民谣说:“刺史治民如同恶魔,司马发怒如同蝮蛇,长史是含笑的判官,清河县令活活地吃人。”皇上听了这事后感叹说:“士文实行暴政比猛兽还厉害。”最后厍狄士文因此被免职。
不久,厍狄士文又出行雍州长史,他对人说:“我一向执法很严,对当政者不能察颜观色,对权贵不巴结,一定会死在这个职位上。”等他到任上后,执法严正,不回避贵戚,宾客都不敢进他的家门,人们大都怨恨他。
厍狄士文的堂妹曾是北齐的嫔妃,有姿色,齐朝被灭以后,就把她赐给了薛国公长孙览作妾。长孙览的妻子郑氏生性嫉妒,在文献皇后面前说她的坏话,皇后就命令长孙览休了她。厍狄士文把这件事当做一种耻辱,不跟她相见。后来应州刺史唐君明在母丧期间,将厍狄士文的堂妹聘为妻子。因此,厍狄士文、唐君明都被御史所弹劾。厍狄士文本性刚烈,在狱中多天,愤懑地死去。他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有三个孩子,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亲友中也没有人接纳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①驼负归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
(节选自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橐:tuó,通“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卫伯玉逆击 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 到达
C.悦等劝朝义执挚 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壹 统一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②朝义俯首不应 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 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4.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②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
1.A[db044a5a31d037ba.jpg]
史思明,是宁夷州突厥族人,起初名为窣于,(后来)玄宗赐他名。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无辜,部下稍微不合他的意,动不动就被诛杀九族,(因而)人人(都)不能保护自已。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为人)非常恭谦谨慎,爱惜士兵,将士们大多都归心于他。史朝义不被史思明宠爱,史思明偏爱小儿子史朝清,派他镇守范阳,时常想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做太子,史思明的随从对他的打算略有泄露。史思明击败李光弼后,想乘胜向西入关,便派遣史朝义率兵作为前锋,从北道袭击陕城,史思明率大军从南道紧随他进攻。三月甲午,史朝义军到达礓子岭,卫伯玉迎击,打败朝义。史朝义数次进攻,均被陕兵打败。史思明退兵驻守永宁,认为史朝义临阵胆怯,史思明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事!”想要按军法斩杀史朝义及诸位将领。戊戌(十三日),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修筑三隅城,打算贮存军粮,限期一天修完。史朝义修筑完毕,尚未抹泥,史思明来到,大肆怒骂史朝义,命令随从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监督抹泥,片刻之间完成。史思明又说:“等攻克陕州,终究要杀掉这个家伙。”史朝义十分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史思明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夜守卫。这时史朝义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史朝义说:“我们与您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共商大事。”史朝义低着头,没有回答。骆悦等人又说:“您假如不允许的话,我们现在就归附李氏,(那么)您也不能保全了。”史朝义哭着说:“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我父亲!”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他来到后,就将他们的计划告诉了他。曹将军知道诸位将领都心怀怨恨,害怕殃及自已,不敢违抗。当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的士兵三百人,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宿的卫兵觉得奇怪,(但)他们惧怕曹将军,不敢动手。骆悦等人带兵闯入史思明的卧室,正好史思明上厕所了,于是问他身边的人,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人,史思明身边的人指出了他的去向。史思明听到情况有变,跳墙来到马厩里,自己准备骑马逃跑,骆悦的侍从周子俊发箭射史思明,射中手臂,史思明坠落马下,于是他们抓住了他。史思明问道:“作乱的是谁?”骆悦回答说:“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史思明说:“早晨我说话失口,应该得到这样的下场。但是这样杀我太早了,为什么不等到我攻克长安呢!如今大业不能完成了。”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他,然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经完成。”史朝义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吧?”骆悦回答说:“没有。”当时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等人派许季常前去通告此事,周挚惊倒在地。史朝义率领军队回来,周挚,许叔冀出来迎接,骆悦等人劝史朝义拿下周挚,将他杀掉。军队到达柳泉,骆悦等人害怕众心不一,于是勒杀史思明,用毡毯裹尸,用骆驼运回洛阳。朝义即皇帝位,改年号显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伶①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②,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③,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马伶传》)
【注释】①伶:戏剧演员。②肆:戏台。③引:发声。刻:刻画,指唱歌。商、羽:都是古代五声之一,此处指曲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兴化于东肆 列:安排
B.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征:召集
C.今日幸为开宴 幸:希望
D.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经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梨园以技鸣者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坐客乃西顾而叹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C.既奏,已而论河套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D.去后且三年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 )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②坐客乃西顾而叹 ③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④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⑥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A.①⑤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兴化部和华林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B.在新安商人的宴会上,马伶耻于与李伶一起演出,因此离去。而兴化部又不肯换人表演,就停止了这场演出。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兴化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5.(1)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2)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②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5487ab6198055dca.jpg]
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
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 “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乙邦才传
汪琬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以队长从监军大监,击贼河南、江北间,主者未之奇也。
总兵黄得功与贼战于霍山,得功乘胜舍其大军,单骑前逐贼,陷淖中,贼围之数重,射杀得功所乘马,得功亦仰面射贼洞胸,与之相持。会天欲暮,所余二矢耳,得功自分必不免,而邦才适自别道驰还,登高望见之,识其胄,曰黄总兵也,大呼,复驰之,贼散走,得功乃自拔上。邦才授以已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凡杀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大军。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而是时有张衡者,从总兵刘良佐,亦以骁勇知名。贼兵围六安危甚,提督马士英帅军救之,始至,立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诸军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入见!”两人廷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出文书曰:“为我入六安,取太守结状以报!”两人别应曰:“诺!”即出,简壮士二百骑,与之约,使人持一角,十人共建一纛,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城中人大喜合噪,两人者促太守具食,食已,挥太守曰:“署状!”急怀其状,复引骑冒围出。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皆止不敢逼。既得报,竟不亡失一骑。
自兵兴之后,颖、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主者或攘其功,或移诸他将者数矣。同列为邦才不平,时时讽之使言,辄谢曰:“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终退让不自言也。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督师,愿得邦才与俱,以总兵官驻扬州。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汪子曰:予读公勇所书乙将军始末,辄慨然想见其人,因稍删润之如此。公勇又云:“邦
才素不饮酒,独好美妇人。某尝遇之濠上,直其猎还,为某席地置酒,自弹琵琶,命侍姬歌秦声和之,意欢甚。已复置琵琶于膝,注视某曰:‘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所可报国家者,惟此身耳。幸而所辖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娱。一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其后如其言,岂不痛哉!”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队长从监军太监 以:凭……身份
B.主者未之奇也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简壮士二百骑 简:选拔
D.周城而呼曰:“大军至矣!” 周:全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乙邦才“忠义”的一项是 ( )
①授以己马,分菔中矢与之,步从得功,且走且反射
②夜趋贼营,突贯贼阵,遂入城,周城而呼
③贼大惊,已而知其邦才、衡也,皆止不敢逼
④此我众不惜死耳,我一人何能为?
⑤未几,大清兵至,而邦才战败自刎死
⑥—旦有警,且判此为国家死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兵黄得功单骑追逐敌寇,身陷泥淖,被敌兵围射,情势十分危急,幸亏得到乙邦才的及时救助,才得以脱身。回到军营后,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乙邦才自此才开始有了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B.乙邦才在明末抗击贼寇的战斗中英勇,果敢,有谋略。与张衡一起带领两百勇士突破敌营进出六安,顺利完成马士英交派的任务。己方没有一人伤亡。
C.乙邦才淡泊名利,即使自己的功劳被上级官员侵夺或是被移到其他将领身上,也不去争,而说这些功劳是大家拼死得来的并不是自己一人能力能做到的。
D.乙邦才好美妇人,在辖区无事的时候“以声色自娱”,后来被清兵打败自刎殉国,他舍身报国的行为让公勇感到痛惜。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得功德邦才,以语主者,主者始大奇之,稍拔为标下材官。
译文:
②邦才常在其间,大小十余战,破围陷阵,所俘馘无算。
译文:
③邦才自出行间,数受上方银币之赐,致位大将。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①于是黄得功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主事的人,主事的人才非常看重他,逐步提拔他做标下材官。(“德”、省略句、“稍”各1分,全句句意通顺1分)
②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十几战,攻破重围攻陷敌阵,俘获的敌寇无数。(前两句1分,后两句各1分)
③我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峰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军(每句1分)
【小题1】 周:绕。
【小题2】①是忠、勇;②是勇敢;③是侧面写勇敢;④是谦让;⑤⑥是忠。
【小题3】“黄得功就提拔重用了乙邦才”不对。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乙邦才,字奇山,山东青州人。凭队长的身份跟随监军太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打击敌寇,主事的人不认为他有奇异的地方。
总兵黄得功和敌寇在霍山打仗,黄得功乘胜丢下大军单骑前往追逐敌寇,陷在泥淖中,敌寇重重围着他,射杀了他骑乘的马,得功也仰头射敌洞穿敌胸,与敌寇相持。赶上天将晚,得功自己只剩下两支箭,得功自己料想一定免不了战死。乙邦才恰好从别的地方疾驰回来,登高望见,认出黄得功的胄甲,知道是黄得功,大呼,又疾驰而来,敌寇散开逃走,黄得功自己从泥淖中脱身出来。乙邦才把自己的马给黄得功骑,把箭囊中的箭分给他,步行跟随黄得功,边跑边射箭,共射杀了十几个追赶的骑兵,才得以到达大军中。于是黄得功感激乙邦才,把这件事告诉主事的人,主事的人才非常看重他,逐步提拔他做标下材官。
这时,有一个叫张衡的人,跟随总兵刘良佐,也凭骁勇闻名。敌寇军队围困六安情势非常危急,提督马士英率军救六安。刚到就斥责他的左右副将,并对众军士号令说:“谁是乙邦才、张衡?进来见我!”两人入廷拜见,立即下文书补为副将,把自己的军队交给他,拿出文书说:“替我进入六安,取六安太守写的文书来报告!”两人答应说:“好!”马上出来,选拔两百精壮的骑兵,和他们约定,让每人拿一号角,十个人一组,连夜直趋敌营,冲破贯穿敌阵,于是进入六安城,绕城大呼:“大军到了!”城中的人非常高兴一起喊,两人催促太守准备饭食,吃完后,催太守说:“写文书。”急忙将文书揣入怀中,又带领两百骑兵冲出六安城。敌寇非常惊慌,不久知道他们是乙邦才、张衡,都停下来不敢逼近。得到回报,竟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自从战乱兴起以后,颍州、寿州、六安、霍山等州县多遭受敌寇袭击。乙邦才常常在这些地方打仗,历经大小十几战,攻破重围攻陷敌阵,所俘获的敌寇无数。主事的人要么侵夺他的战功,要么把战功多次记在其他将领的头上。同事替乙邦才不平,时不时地劝他据理力争,乙邦才就谢绝说:“这是我们众人不惜牺牲得来的,我一个人能做什么呢?”最终退让不再说。弘光帝即位,史可法出来督战,希望乙邦才和他一起战斗,以总兵官的身份驻守扬州。不久,大清的军队到了,乙邦才战败自刎而死。
汪子说:我读公勇所写的乙邦才将军的历史,就感慨想见到他本人,于是稍稍增删润色写成此文。公勇又说:“乙邦才平素不饮酒,只是喜好美色。我曾经在濠上遇到他,正赶上他打猎回来,为我席地设酒,他亲自自弹琵琶,让侍姬唱秦曲应和,非常高兴。然后又将琵琶放在膝上,盯着我说:‘乙邦才我自从参军以来,多次接受上峰赏赐的金钱,官位到了大将军,能够报答国家的,只有我这身体了。幸而辖区无事,不能不以声色自乐。一旦有战事,就豁出此身为国家战死。’他后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做了,真是令人痛惜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B. 意:意图
【小题2】B.B.因:介词,趁机。A.以: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C.其:代词,他;代词,自己。D.为:介词,替;介词,表被动。
【小题3】C.
【小题4】得分点(1)“数”“微行”“便”和句意各一分;(2)“侧微”“游”“所”和句意各一分;(3)“私第”“启箧”“竟”和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是他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 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为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当试馆②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③: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③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当试馆职秩:官期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难:为难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1)适逢审理太学生虞蕃诉讼一案,(许将)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会”译为“适逢”,1分;“治”译为“审理”1分,“释诸生无罪者”定语后置1分,“因”译为“趁机”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身处侍从的职位,朝廷中大的决策不允许我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割让代州的事,不能斥责他们,就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备位”译为“身于……的位置”1分;“容”译为“允许”“容许”1分,”折”可译为“批评,指责”“反驳”1分,“国体”译为“国家”1分,名意1分)
【小题1】(难:认为困难。)
【小题2】(①是欧阳修的评价,间接表现了许将的才华⑥体现了许将的德行)
【小题3】(不是“主动请缨”,而是奉诏使辽)
【小题4】略
附:[译文]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得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我身处侍从的职位,朝廷中大的决策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割让代州的事,不能斥责他们,就会损害国家的利益。”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到郓州任职,元宵节那天,一些官吏登记为盗者并使之皆尽入狱,监狱人满。许将说:“这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于是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一日犯法,牢狱空无一人。父老叹曰:“这是建狱56年来第一次空牢也。”郓州曾有一帮士人喜好聚众谤言朝政,许将虽然没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许将被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年,许将任吏部尚书。(当时)奸臣章惇为相,与蔡卞(蔡京之弟)罗织元祐诸臣罪名,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哲宗问许将该怎么做。许将说:“挖掘别人的墓,不是在做什么有道德的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 舍:学舍
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 佚:散失
C.翰林阙人如之何 阙:削减
D.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 摄:代理,辅助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党怀英 “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少时聪颖,悟性极高,
后师从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
代史事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
敕令党怀英撰写碑文。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2)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小题1】C 阙,缺少
【小题2】A ⑤是章宗广求有文学才能的人才充任文学侍从,⑥是指为官方面。
【小题3】D 只有在书法方面世称“独步金代”。
【小题4】(1)(5分)党怀英于是摆脱世俗,尽情游山玩水。吃的喝的都缺乏,他也安然处之。(“遂”“脱略世务”“箪瓢屡空”“晏”各1分,句意1分)
(2)(5分)承安二年党怀英请求退休,朝廷改任他为泰宁军节度使。他处理政事宽容简明不
严苛,而百姓自然而然的顺服归化。(“乞”“致仕”“为政”“服化”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是原来宋朝太尉党进的十一代孙,冯翊人。他的父亲党纯睦,官至泰安军录参军,死于任上。妻子儿女回不了故乡,于是就在泰安落户。他年少聪颖悟性极高,每天能记诵一千多字的文章。他和辛弃疾年少是同学,求师于亳州刘瞻,当时二人才学出众擅长诗文,并称“辛党”。金初遭逢乱世,一起参军。辛弃疾有一天率领数千兵士南渡,名声在宋得以彰显;党怀英在北方,应试不幸落榜,于是他摆脱世俗,尽情游山玩水。吃喝都很缺乏,他也安然处之。大定十年,考中进士,被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历升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党怀英很会写文章,又擅长篆书和籀书,在当时被称为第一,学者都很尊崇他。大定二十九年,他和凤翔府治中郝俣担任《辽史》刊修官。凡是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或记述辽代史事的文字,全部送交官府。他擅长诗文,尤其擅长作诗。本性喜好山水,所写诗文碑记不崇尚虚华修饰,能就事用语,语言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淡雅。他著有《竹溪集》三十 卷,可惜因时间久而散失。党怀英擅长书法,世人称颂他“独步金代”,他尤其喜好在玉制筷子上以篆书刻字。泰和四年,写了“泰和重宝”,被铸在钱币上,这就是所说的“金泰和”。
当时,金章宗刚即位,他喜好和崇尚文辞,广求有文学才能的人才充任文学侍从,章宗对宰臣说:“翰林缺人,怎么办呢?”张汝霖回奏说:“郝俣很会写文章,政绩也很好。”章宗说:“近来起草诏书文字的,只有党怀英最好。”
明昌元年,党怀英又升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升为侍讲学士。第二年,朝廷计议开挖边防濠沟,党怀英等十六人请求取消这项工程,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他又升为翰林学士,代理中书侍郎,当时增加修建曲阜宣圣庙,皇帝下令:“由党怀英撰写碑文,我将亲行祭奠大礼”。承安二年党怀英请求退休,朝廷改任他为泰宁军节度使。他处理政事宽容简明不严苛,而百姓自然而然的顺服归化。第二年,又征召他做翰林学士承旨。大安三年九月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赠谥号为“文献”。死后葬在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为他写墓志铭:“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①染衣:指僧徒穿的缁衣。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衣。
(《梁书·陶季直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服阙 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静 尚:崇尚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等到陶季直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柩,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译文:
(2)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译文: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译文:
【小题1】A(忧:父母的丧事。)
【小题2】C(③句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小题3】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小题4】(1) 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3分) (得分:”父伯”“度”的翻译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2)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4分)(得分点:“以”、“颠殒”、“固辞”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3分)(得分点:“素”“屏居”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参考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到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死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
等到长大以后,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死。
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褚渊有极高的德行,想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陶季直又请王俭替褚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
梁王台府建立,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高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柩,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辟:征召
B. 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经年:一年
C. 路人不取,固辞 固:坚决
D. 翻于是不逆其意 逆:接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徒步而归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 乃复沉没取之
良乃入,具告沛公
D. 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 )
①辞州郡辟 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 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⑥复沉刀于水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D(逆:违背)
【小题2】C(A的/定语后置标志;B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C于是;D代词,他/语气副词,大概)
【小题3】C(①是反映郭翻不愿做官;②是反映他不理俗物;⑤是反映他不重钱财)
附参考译文:
郭翻字长翔,是武昌人。郭翻年少时就很有志向,常推辞官府的征召和社会贤达的举荐,不去做官。安家于临川,不管世事,只以钓鱼打猎为乐。生活清贫无以为业,想开垦一块荒地。于是先在上面立了一块标志,一年来,地无人认领,他才进行耕种。稻谷快熟时,有人来认领这块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县令知道这件事,责问认领人,要他把稻谷还给郭翻,郭翻不接受。郭翻曾经驾车去打猎,距离家有一百多里,路上遇到病人,就用车送病人,自己步行回家。郭翻打的鱼,捕的禽兽,有人向他买,他便随手给了人家,不但不要钱,连自己的姓名也不向买主和外人显示。由此士人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并认为他很高尚。
郭翻曾经掉刀于水中,有过路人下水为他捞上岸,他于是把刀送给这个人,这个人不接受,坚决推辞,郭翻说:“你如果不捞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这个人说:“我若接受这把刀,将被天地鬼神责骂了。”郭翻看到他最终不肯拿走刀,于是把刀又丢到水中,这个人觉得不可理解,就又下水把刀捞上来。郭翻于是不再违背这个人的心意,就拿出十倍于刀的价钱给这个人。郭翻清正廉洁不愿受人恩惠,大都是这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__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小题1】D(将:带领)
【小题1】C(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小题1】B(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由“属帝崩,不之官”可看出。)
【小题1】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 。(“下车”“发擿”“奸隐”“合”的解释各1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被堂弟告到公堂。(“亲”“阙”“从弟” 、被动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文言文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他的祖父梁茂,是西魏秦州、华州刺史。他的父亲梁显,是北周荆州刺史。彦光小时很聪慧,有纯厚的性情,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梁彦光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吃五石散可以治好,当时到处都搞不到紫石英,彦光忧虑憔悴,不知该怎么办,偶然在园中看到一件东西,彦光不认识,感到很奇怪,就拿回了家,原来这就是紫石英。亲戚朋友们都感到很惊异,认为这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而赐予他的。
西魏大统末年,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循规蹈矩,自我约束,仓促之间举止也一定很有礼节。初出仕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任舍人上士。武帝时,又升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离职,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不久,又奉命到职。武帝见他哀伤过度,叹息好久。后任御正下大夫。跟随武帝平定齐国,因有功而封开府、阳城县公。周宣帝即位,授他为华州刺史,又晋封为华阴郡公,增加食邑五百户,把阳城县公的封号转封给他的一个儿子。不久又拜为柱国、青州刺史。碰上宣帝驾崩,没有到任。
隋高祖文皇帝即位(581),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兼岐州宫监,很有政绩,粮食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皇上很欣赏他的才能,于是下诏书奖励。后来又转任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清静无为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到相州后,还按照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彦光作歌谣 ,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还因此免了他的职。一年多以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理当罢职,没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请求让我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作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陛下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任相州刺史。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彦光一上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齐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廓,因此人情险恶,谣言四起,诉告官员,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一季的末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有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聪明出众的,就升堂设宴招待,其余的都坐在廊下。有喜欢诉讼、懒惰而学业无成的,就让他们坐在堂中,给以粗粝饭食。到学习有成,就举行贡士的礼仪,又在郊外饯行,并资助他们财物。于是人人都刻苦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被堂弟告到公堂。彦光没有问罪,而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一个叫做韩伯瑜的人因母亲打他不痛,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对着母亲悲泣的画像。于是焦通感悟,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了错误,行为规矩,最终成为善士。官员和百姓都高兴,再也没有吵架告状的了。过了几年,彦光死在任上。(高祖)追赠他为冀州、定州、青州、瀛州四州刺史,谥号“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