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9分,9-11题每小题3分,12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然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②非中郎也,谁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知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沓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 ,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之哉!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陆游《烟艇记》)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曰烟艇名:取名,命名
B.穷达异矣 穷:贫穷
C.而不能不眷于此也 眷:喜爱
D.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扣:拍,敲击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沓霭之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纳烟云日月之伟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而不能不眷于此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
11、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粗得其似,则名知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
(2)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
(3)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之哉!
9.B
10.B
11.(1)得到一个大体相似的事物,就用喜爱的事物来命名。(而)你以名求实,是先生你错了。(3分)
(2)自己想着不能为当世出力效劳,曾有所慨叹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思想。(3分)
(3)即使居住在狭小的房屋,而常觉得像顺流行船,转瞬之间游于千里之外,那么怎么知道这小房间就不是烟艇呢?(4分)
9.B(穷:困顿)
10.B (A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代词。B:转折连词,却。C①的,助词;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①介词“对”;②介词“在”
11.(1)名知:用喜爱的事物来命名。名以课实:以名求实
(2)江湖之思:退隐江湖的思想
(3)容膝之室:狭小的房屋
【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举人中明通榜,用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大学士傅恆尤重之。二十六年,复成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谓陕西自国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授编修。
后出知镇安府。粤民输穀常社仓,用竹筐,以权代概①。有司因购马济滇军,别置大筐敛穀,后遂不革,民苦之。翼听民用旧筐,自权,持羡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争肩舆过其村。先是镇民付奉入云南土富州为奸,捕获百馀人,付奉顾逸去,前守以是罢官。已而付奉死,验其尸良是。总督李侍尧疑其为前守道地,翼申辨,总督怒,劾之。適朝廷用兵缅甸,命翼赴军赞画,乃追劾疏还。傅恆既至滇,经略兵事,议以大兵渡戛鸠江,别遣偏师从普洱进。翼谓普洱距戛鸠江四千馀里,不如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后戛鸠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卒以蕆事②。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湾,侍尧赴闽治军,邀翼与俱。时总兵柴大纪城守半载,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动,谕大纪以兵护民内渡。侍尧以询翼,翼曰:“总兵欲内渡久矣,惮国法故不敢。今一弃城,则鹿耳门为贼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无路可入。宜封还此旨。”侍尧悟,从之,明日接追还前旨之谕,侍尧膺殊赏;而大将军福康安续至,遂得由鹿耳门进兵破贼,皆翼计也。事平,辞归,以著述自娱。尤邃史学,著廿二史劄记、皇朝武功纪盛、陔馀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卒,年八十六。同时袁枚、蒋士铨与翼齐名,而翼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为,亦其才优也。
(选自《清史稿??赵翼传》)
【注】①权:用称秤量;概:用概板刮平。②蒇(chǎn)事:事情已办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羡去 羡:盈余。
B.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 完:完善。
C.以易子析骸人告 易:交换。
D.而翼有经世之略 经:治理。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赵翼文才武略的一组是 ( )
①翼听民用旧筐,自权 ②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
③惮国法故不敢 ④宜封还此旨
⑤重宴鹿鸣 ⑥尤邃史学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翼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受到大学士傅恒的器重,在殿试录取时本应该以头名中选,
但因皇帝照顾陕西而把他改为第三。
B.在针对粤地百姓交谷物的问题上,赵翼施惠于百姓,令百姓感激,在赵翼路过他们
的村子时争着用肩舆抬着他经过村落。
C.在对台用兵上,赵翼向李侍尧建议不能让柴大纪弃城,并封还皇帝让柴大纪以兵
护民内渡的圣旨,为后来破贼立下功劳。
D.赵翼请求退休后,以著述而自得其乐,在诗歌创作上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优
异的才能还是被当时的人充分认可。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B(保全,保持完整)
【小题2】B(①是说赵翼治世才能的;③是说总兵柴大纪的想法的;⑤是皇帝宴请)
【小题3】D(“在诗歌创作上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优异的才能还是被当时的人充分认可”理解不当。原句的意思是“赵翼作诗没有一首不是在人意中想写出来但别人却写不出来的,这也是他的才能优异的体现”。)
参考译文: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出世三年就能认字,十二岁时,一天能写成七篇文章,人们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异。乾隆十九年,由举人考中明通榜,被内阁中书任用,入宫当值军机处,大学士傅恒尤其器重他。二十六年,又成为进士,殿试打算取赵翼为一等第一名,王杰第三名。高宗说陕西从国朝以来没有一个以一等第一名中选的人,于是把王杰提到第一名而将赵翼移到第三名,授予编修。
后来出京城为镇安府知府。粤地百姓往常社仓交谷,用竹筐,以秤量的方式代替用概板刮平。主管部门因为要买马接济滇军,另外设大筐收谷,后来就不改了,百姓以此为苦。赵翼允许百姓沿用旧筐,亲自过秤,让百姓把盈余的拿走,于是百姓感激赵翼,他每次出行,百姓都争着用肩舆抬着他经过他们的村落。以前镇安府百姓付奉到云南土富州做不法的事,捕获一百多人,付奉反而逃逸,前任知府因为此事而罢官。后来付奉死。验证尸体确实是付奉。总督李侍尧怀疑赵翼为前任知府开脱,赵翼申辨,总督发怒,上奏弹劾赵翼。适逢朝廷要对缅甸用兵,命令赵翼前往军中帮助谋划,于是追回弹劾赵翼的上疏。傅恒已到达云南,筹划战事,议论以大规模军队渡戛鸠江,另外派遣偏师从普洱进军。赵翼说普洱距离戛鸠江有四千多里,不如由江东岸就近夺取猛密,按赵翼所提计策入告朝廷。这以后戛鸠江一带军队遭到瘴气的侵扰患病人很多,而只有阿桂所统帅的江东岸一支军队保持完整,终于完成预定计划。不久,调赵翼守广州,提升为贵西兵备道。因为广州评议罪责的旧案而降官级,于是请求辞官还乡,从此再没有出来为官。
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在台湾__,李侍尧前往福建掌管军队,他邀请赵翼与他一同前往。当时总兵柴大纪已坚守城池半年之久,他把城内易子而食、析骨而炊的情况入告朝廷。高宗心意为此状所动,告谕柴大纪用军队保护着百姓渡海到大陆。李侍尧因此询问赵翼,赵翼说:“总兵想内渡到大陆很长时间了,只是惧怕国法所以不敢擅动。现在一旦弃城而去,那么鹿耳门就被贼占有,整个台湾就完了。当大路兵马到达的时候,也无路可进。应该封还这道圣旨。”李侍尧顿悟,采纳赵翼的意见。第二天立即追还前一道圣旨的告谕,李侍尧获特别奖赏;而大将军福康安率军继至,就能从鹿耳门进兵,打破贼众,这都是赵翼的计谋。台湾的兵事平定,赵翼辞别归去,凭借著述自得其乐。赵翼尤其精通史学,著有《廿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新举行鹿鸣宴,赐赵翼三品官衔。去世,终年八十六岁。同时代的袁枚、蒋士铨和赵翼齐名,而赵翼有治理世事的谋略,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赵翼作诗没有一首不是在人意中想写出来但别人却写不出来的,这也是他的才能优异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傅弈,相①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日: “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日:“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查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日: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斩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日:“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元素’。其瑀之谓矣!” 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日:“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敷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日:“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日:“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 祥:预兆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 以:凭借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会: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 奉:侍奉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8.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fó jiāo 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采用“三实一虚”的形式考查。要自然联系课文所学,在整体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来推断文言文词的意义。B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是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能力层级为C级。其中②是写傅弈被唐高祖赏识和礼遇,侧面说明他有才学,不能说明他率直;④是说明傅弈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意;⑥是不相信阴阳数术之书,是他“纵达”的表现。
【小题3】本题意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某一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D项“终因醉酒而死”文中无依据。
参考译文:
傅弈是相州邺县人,非常精通天文历法。隋朝开皇年间,凭着仪曹的职位事奉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后为隋炀帝所杀),等到杨谅起兵,杨谅对傅弈说:“现在火星进入井宿的位置,这是什么征兆?”傅弈回答说:“不是奇怪特别的现象。”杨谅不高兴。等到杨谅兵败,傅弈因为这件事而免于被杀,被调到扶风。唐高祖(李渊)担任扶风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太史令庾俭,因为他的父亲庾质在隋朝时说了占卜预测吉凶之事,违背了隋炀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狱,最终死在狱中,于是庾俭引以为戒;又以凭借占卜来升官为耻,于是推荐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为太史令。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而称赞傅弈坦率正直。傅弈所上奏的天象变化情况,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相合。
七年,傅弈上疏请求铲除fó jiāo ,疏中说:fó jiāo 在西域,在遥远的地方制造祸乱,本地人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附会。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发为僧,对父母君主无礼;游手好闲,穿上袈裟逃避赋税。现在的和尚尼姑,请让他们还俗成婚,就有十万户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对国家有益,可以使兵源充足。国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灾祸,百姓知道皇上的威严和自己的福分。又上疏十一篇,言词尖锐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中书令萧瑀与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弈发出这样的议论,是诽谤圣人目无礼法,请对他施加严刑。”傅弈说:“礼本出自对父母的奉养,终结于对皇上的侍奉。而fó zǔ (shì jiā móu ní )逃出城外,离开家庭,逃离他的父亲;以一介匹夫而对抗天子,以子女的身份却背弃亲人。萧瑀竟然尊奉这种无父之教,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萧瑀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说:“地狱的设置,正是为了这种人!”高祖将要采纳傅弈的意见,恰逢传位而作罢。
贞观十三年傅弈去世,终年八十五岁。临终告诫他的儿子说:fó jiāo 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你们不要研习fó jiāo 。
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请医吃药,虽然研究阴阳五行之术,但并不相信这些。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说:“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他的放纵旷达都表现在这一类事上。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见译文
墨子说:“现在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人民多,政治清明。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富而是国家穷,不是人民多而是人民少,不是政治清明而是政治混乱,那就是他们所希望的没有得到,却得到了他们所憎恶的。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墨先生接着回答说:“这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尊重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管理政治。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贤良之士少,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因此,大人的重要任务,就只在于使贤良之士增多而已。”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 毛 物 多 相 类 者 吾欲 买 而 代 之 是 不 信 而 欺 吾 王 也 欲 赴 他 国 奔 亡 痛 吾 两 主使 不 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鹄:读hú,指天鹅。
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读懂大意,把握重点词语的意义,结合语言环境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__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D(慎,千万)
【小题2】C(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其大节;⑥可以表现其大节,但不直接。)
【小题3】C(“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
译文: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知薛,叔孙通从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野,说上也:“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奏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至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知今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1)节文:节制修饰。(2)绵蕞:叔孙通制定朝礼时的习仪。绵,指用绳索表示习仪的处所;蕞:指用结所的茅草表示习仪的尊卑位次。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令群臣习肄——肄:练习,学习。
B.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就:完成。
C.于是皇帝辇出房——辇:皇帝乘坐的专车。
D.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仰:向下压,低。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a、公所事者且十主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a、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b、若是其甚与
C.a、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b、蒙故业,因遗策
D.a、乃拜叔孙通为太常b、乃使其从者衣褐
9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叔孙通能因时世人情而变的一组是()
(1)叔孙通降汉王
(2)服短衣,楚制
(3)叔孙通就其仪号
(4)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5)遂与所征三十人西
(6)乃令群臣习肄
A.(1)(2)(4) B.(3)(5)(6)
C.(2)(4)(5) D.(1)(3)(6)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降汉后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叔孙通察觉到这一点,为博汉王高兴,就换穿按照楚地的习俗裁制的短衣。
B.大臣们饮酒争功,醉了后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坎击立柱,不受简易仪法约束,这引起了高帝的不满,于是叔孙通就劝高帝制定朝廷礼仪,得到了许可。
C.鲁地有两个儒生看不起叔孙通的为人,认为叔孙通兴礼的做法不合古法,怕玷辱了自己,不愿参与,叔孙通嘲笑他们的鄙陋,不懂事世的变化。
D.叔孙通善于因时世人情而变,数次易主,主持制定的尊卑有序的威严仪礼令各级官员惊惧肃敬,从而确立了皇帝的地位。叔孙通也因此提了官职,得了赏赐。
9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御使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嚾哗失礼者。
译文:
91、C
92、D。
93、A
94、D
95、(1)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
(2)御史执行仪礼法规,找出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就带走。从朝见到设酒宴结束,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91、C 、乘车
92、D、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的意思。
93、A(③汉王称帝后叔孙通做的准备,排除B、D;
94、D
95、(1)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
(2)御史执行仪礼法规,找出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就带走。从朝见到设酒宴结束,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
译文:
叔孙通,是秦国薛郡人。秦时因为擅长文学被征召,当个待召博士。汉高祖二年,率领五国诸侯之兵向东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高祖。汉高祖五年,天下已经合并统一了,各国诸侯在定陶(地名),共同尊称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就拟订种种仪式和称号,汉高祖便将秦朝那苛细的仪式和法令,完全除去,改为简单易行的。这时,那般群臣喝了酒,便争论功劳,酒喝醉了,有的就乱吼乱叫,拔剑击砍庭柱,弄得汉高祖非常烦恼。叔孙通了解汉高祖对这般人越来越感到厌恶,便对汉高祖说;“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汉高祖说:“将来实行起来,会不会有不好办的地方?”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吗,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而前来订定他们的礼节仪式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得不相重复。臣下的意见,大致想采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混杂参考来完成朝仪的制订。”皇上道:“可以去试试看,不过要让它容易被了解,度量我能够做得到的你才拟订。”
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去征求得儒生二十多人。鲁地却有二位儒生不肯他走,说道:“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的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便和所征得的三十人一同向西而来。加上皇上左右的学者,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长绳,扎结茅草,表示方位,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练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就命令群臣去学习,这时恰好是汉朝岁首的十月天。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正好改修完成。于是皇帝坐着天子的专车从寝宫出来,百官们就拿着旗帜在传呼清道导引各国诸侯王以下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挨次地前来奉承恭贺。而各国诸侯王以下,没有一个不戒惧肃敬的。于是汉高祖说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官,另外赏赐他金子五百。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__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兵且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因问以边策
存者且偷生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彼以急难投我 D. 得吏所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子几败我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D)
3.(C)
4.(B)
5.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
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③如今因为胡则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
1.(B)[籍:登记]
2.(D)[A将/暂且;B趁机,顺便/根据,;C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的]
3.(C)[①表现其料事如神,③表现丁谓知恩图报,⑤表现胡则正直敢言。]
4.(B)[“并没有加以追查”有误,应该为“追查却不定罪”。
5.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
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③如今因为胡则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
参考译文: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凭进士踏入仕途,先是补任为许田县的县尉。当时朝廷正对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胡则一部运送粮草,给他一个月筹办。胡则说道:“给一百天准备,尚且恐怕不够,怎么就给一个月呢?” 索湘害怕没有什么可用来供给,就派胡则入朝上奏。宋太宗顺便拿安边之策询问他,他的回答很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太宗看着左右的侍从说:“州县中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于是命侍从把胡则的名字记录在中书省。后来李继隆讨伐叛贼,很长时间未能取胜,索湘就对胡则说:“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一日,李继隆发文到转运司说:“军队将要向前深入,粮草还有后续的吗?”胡则告诉索湘曰:“他的军队长时间在外想要回来,只不过想拿粮草缺乏为借口罢了,我们姑且拿粮草有余回复他。”不久果然被胡则料中。后来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后来胡则又改任为江、淮制置发运使,逐步至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当初,丁谓考取进士后,曾经客居许田县,胡则十分优待他,(后来)丁谓显贵为宰相,所以胡则一下子受到了提拔重用。到如今,丁谓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宰相)一职,朝廷就将胡则调出京城担任京西转运使,后又升至礼部郎中。……调任广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__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任职期间,胡则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乾兴初年,由于牵连到丁谓党一案,胡则被降职担任信州知府,后调任福州……又升任太常少卿、任池州知府。没有前往,又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河北都转运使。当初,胡则在河北任职时,殿中侍御史王沿曾经到胡则处借官船贩盐,又以他儿子为名义请求买酒场。到如今,张宗诲检举揭发了这些事情,朝廷查究属实,就把他调去任陈州知府。一个月后,授任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大臣刘随上疏说道:“胡则奸邪贪滥名闻天下,最近命他任池州知府,不肯前去,如今因为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后调任到杭州,再升任至兵部侍郎直到退休而死。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 ②,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③,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④,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⑤,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蔡伯坚 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游 游:游玩
C.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丐:给予,给
D.迁司农主簿 迁:升职或调动官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 不赂者以赂者丧
B.怀英遇“坎” ,因留事金 府吏得闻之,因求假暂归
C.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斩安国于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弃疾曰:“与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⑤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⑥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④⑤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B(游:交往)
【小题2】B(于是,就;A,以:把;因为。C,乃:就;在。D于:在,从)
【小题3】A(④句未写辛弃疾有勇有谋)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 、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王介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 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 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 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一如帅所居。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遣:送
C.请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朝廷不吝以报功。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
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王介 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王介 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王介 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1.C
2、A
3.D
4.C
5.D
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5.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能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