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纲抚棺号恸,为瘗讫 讫:完毕

B.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责备

C.歆事王浅,有阙必诤 诤:纷争

D.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希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 ②太子为立碑。

C.①故以歆及窦诞佐之。 ②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C.①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②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

D.①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 ②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

①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

②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④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⑤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⑥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他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为官,期间他都表现出了“直士”之风,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

B.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李纲极力主张将失职且误导太子的唐令则治罪,但是遭到了太子的阻拦。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

C.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李元吉在宇文歆的帮助下弃城逃跑,并州很快沦陷。高祖对此很生气,要杀掉宇文歆,幸得李纲劝阻才作罢。

D.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一直辅佐太子。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 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 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 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 矫:假传(命令)。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 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 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

(2)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5处,每处1分)

(2)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


解析:

【小题1】过:访,探望。

【小题2】“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C项②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小题3】“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 “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说: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参考译文: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辅佐朔方府,子仪入朝,让杜黄裳留下来主持军中事务。李怀光与监军暗中谋划假传圣旨诛杀大将等事,以此扰乱军心,想趁乱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断这是假的,拿来质问李怀光,怀光吓得流汗认罪。于是诸将当中凶狠骄横难以控制的,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名义撤换掉,众人不敢作乱。

    入朝做了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嫉恨,十年得不到升迁。贞元末年,拜为太子宾客,居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上将韦曲的土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黄裳的家乡,不能动。”升任太常卿。当时王叔文掌权,黄裳不曾登门拜访。王叔文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黄裳劝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说:“先生刚得到一个官职,就立刻开口议论宫禁中的事吗!”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的良心!”立刻拂袖而出。高.考.资-源-网

    [bf0392935827ff40.jpg] 皇太子__军国大事,提拔黄裳做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趁他来朝,上奏皇帝罢免了他。不久刘辟叛乱,议论的人认为刘辟占据险要的地势,征讨他或许会生出事端,只有黄裳主张不能赦免,于是奏请免除宦官监军,而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在朝中指点,无不合乎军机。崇文向来畏惧刘澭,黄裳派人传话说:“你如果不尽力,就让刘澭取代你。”崇文畏惧,拼死努力,最后捆上刘辟献给朝廷。蜀地平定,群臣祝贺,宪宗看着黄裳说:“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初,德宗面临的困难很多,总是姑息藩镇,每当节度使死了,派宦官考察他的军队,看众人想推举的人是谁,因此大将私下里用重金收买身边的人,希望能够节制军队,和平年代尤其严重,方镇人选不由朝廷派出。黄裳常常从容地说:“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端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诸侯的特权,那么天下太平了。”皇帝曾经问他前代君王如何使国家太平,黄裳知道皇帝锐意治理天下,恐怕不得要领,于是说:“君王之道,在于加强品德修养任用贤臣而已。君王选择合适的人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皇帝认为黄裳的话出于一片忠心,赞许并采纳了。从此平定了夏、翦除了齐、灭掉了蔡、收复了两河地区,把权利还给了宰相,法度森严,依法治国,赫然号称中兴,这种局面是从杜黄裳开始的。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做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封为邠国公。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请求送还他的灵柩安葬。曾患病,医生给错了药,病情于是加重,最终也不生气谴责医生。但任命官吏不太区分品行等级,接收贿赂,没有清廉的名声。做节度使时间不长,没能尽其才,到地方任职后,众望所归。死后几年,御史弹劾上奏杜黄裳收受邠宁节度使高崇文贿赂钱四万五千缗,查究他的门下故吏吴凭以及杜黄裳的儿子杜载,两人供认不讳。皇帝念黄裳旧功,只是流放吴凭到昭州,原谅杜载不再问罪。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清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③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出售 ②蚩:傻,无知 ③翦翦:小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善药 居:储存

B.冀速已 冀:希望

C.相属于户 属:嘱咐

D.执其道不废 执:坚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市人以其异 以勇气闻于诸侯

B.不害清之为富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一不得直,则怫然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炎而附,寒而弃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清是个很高明的医生,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治病,他开的药方使患者很快康复,因而深受人们赞誉。

B.宋清的经营决不急功近利,而是注重自己的声誉和形象。他与人为善,不图回报,四十年如一日。

C.宋清始终坚持“居善药”,在经营中坚持药品质量第一。不管是现钱交易,还是用欠条求药,都给与好药。

D.在本文中,柳宗元选取了几件小事,重点叙述宋清经营的过程,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均字叔痒,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 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节选自宋??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石介( 1005~1045),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 配:媲美

B.不惑不变 惑:烦恼

C.义果于二爵为 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 笃:厚,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

A.则行其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 而卒莫消长电

C.乃可以力行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石介“有德”的一组是 ( )

①其仕尝位于朝矣 ②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③常以经术教授   ④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⑤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 ⑥子道自能久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井没有应允。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其辞曰:“今天下纷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机,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群臣集议,间有异同。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帝宴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

(选自《明史·范常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 杖:拄杖

B.诸将克和州,兵不戢 戢:约束,收敛

C.帝锐意稽古礼文 稽:考证,稽查

D.寻以病免归 寻:寻找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范常名儒谋略的一组是( )

①太祖夙知其名 ②常言于太祖曰……

③命常为文,祷于上帝 ④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⑤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⑥常每先成,语多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朱元璋早就知道范常的名声,所以当范常来拜见太祖时,太祖就留他在幕下任职;太祖有疑难问题时总是向范常询问,范常全都以实情回答。

B.太祖因为四方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就命令范常写文章向天帝祷告;太祖非常满意他写的文辞,说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给范常任命了官职。

C.范常任太平知府时,遵循简单易行的治政准则,大力兴建学校,广泛抚恤百姓,他竟然把官粮发给农民做种子,使公亏私富,但百姓非常爱戴他。

D.太祖闲暇的时候,常常让儒臣们坐下赋诗取乐,范常每次都最先写完,而且言语很是直率,皇帝赞扬他说:“老范的诗很质朴,非常像他的为人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

(2)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得到一个城就使百姓肝脑涂地,怎么能够成就大事?

2)太平是我的股肱一样的要郡,那里民众多次受困于兵灾,应当使他们安得其所。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岐qí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yuàn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chì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北魏)高澄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若许通好,正是堕duò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三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后疾废久之 废:中止。

B.郡录其仇人 录:记录。

C.终不引咎 引:承认。

D.其若负信 负:违背。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 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③和不可许 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出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逮捕)

【小题2】(①是萧明的做法;④是侯景的要求;⑥是写傅岐带病突围的。)

【小题3】

[c20b613fe1ce4d17.jpg] [18aa81451a51a035.jpg]【小题4】参考译文:傅岐字景平,出仕梁朝,从家中征召出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服丧期满后因病旷职很久,又重新授任始新县令。县里有人因争斗相互殴打而死去,死方家人上诉到郡署,郡署逮捕了他的仇人,百般拷打,那人始终不肯自动承认罪过。郡署就把案件移送到县衙,傅岐立即下令解脱犯人的刑具,用温和的话问犯人,犯人便立即坦白认罪。按刑法应当抵偿死者人命,恰逢冬季来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狱曹掾一再争辩说:“古时候有这种做法,现在不可这样做。”傅岐说:“他如果违背信诺,我作为县令应当判罪。”那人竟然能按期限返回。太守深深惊叹他的不凡,赶快把情况报上去让朝廷知道。傅岐后来离开此县时,人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到了都城,授予廷尉正之职,入朝兼中书通事舍人,连续升迁为安西中记室,兼舍人职仍如以前。

傅岐姿容举止优美,涉猎广博且能占卦应对。梁大同年间与北魏和好亲善,魏国使者在年内两次来到,朝廷常常派傅岐接待应答。太清元年,连续升任太仆,司农卿,仍然担任舍人之职。傅岐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勤勉努力,但比朱异要略差一些。这年冬天,贞阳侯萧明征伐彭城,军队打了败仗,他被魏国囚禁。太清二年,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之意,皇上敕令官员和近臣议决。左卫朱异说:“边境上如果能使寇乱平静下来,人民得到休息,将对国事大为便利。”议论这件事的人都认为说得对。只有傅岐说:“北魏的高澄既然刚刚得志,什么事需要和好?必定是设的计谋,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如果同意互通友好,正是落入敌人奸计中。况且去年在彭城军队打了败仗,损失了军队,现在派使者前往议和,更显出国家的衰弱。不可答应议和。”朱异等人一再坚持其主张,武帝便依从了。等到派了使者去,魏国果然兴兵入境侵掠。

太清三年,傅岐升任中领军,仍然担任舍人之职。二月,北魏的侯景到宫阙前通报表章,乞求割让江右四州以安置其部下,定当解除包围,撤回到镇守地。敕令同意了他,便到城西订立盟约。侯景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一再坚持说宣城王作为嫡传后嗣的重要,不应当答应。梁武帝于是派石城公送侯景。当与侯景订盟完毕,城中文武官员欢喜雀跃,希望得以解围。惟独傅岐对众人说:“贼党兴兵作乱,难道有求和之意?”待到侯景背叛盟约时,没有谁不惊叹而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诏令,因为傅岐勤奋劳苦,封为南丰县侯。他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后来宫城没有守住,傅岐带病冲出包围,在家中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履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及至,尚之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里。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昊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守,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

升明末,大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沈麟士传》)

注释:①黄叔度:名宪,汝南慎阳人。东汉时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但拒绝出来做官。

②黔劓:黔,通“黥”,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麟土幼而俊敏俊:才智出众

B.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毕:都,全部

C.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候:拜访,问候

D.麟土重陆机《连珠》重:敬重,仰慕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麟士不慕名利的一组是

①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②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

③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④何为不希企日损

⑤走虽不敏,请附高节⑥守操终老,读书不倦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麟士年幼时便博闻强记,七岁那年,听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听一遍他就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下来,叔父对他甚为赏识。

B.沈麟士特别孝顺,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守丧结束后,每到父母忌日总是多天流泪,伤心不已。

C.沈麟士宽厚待人,节操高尚,颇有义名,曾受到何尚之、孔山士、王奂、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D.张永做吴兴太守时,请麟士到郡中。沈麟士为观赏秀丽山水,答应前往并停留几个月。后张永请他担任功曹,他誓死拒绝。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

(2)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

【小题1】D

【小题2】

[e9196f3688ca0a7e.jpg]

【小题3】C

【小题4】


解析:

【小题1】

[485e0842d5039cef.jpg]

【小题2】略

【小题3】

[83a3ff1b2cc25a12.jpg]

【小题4】略

[430d932f788da81f.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 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3分)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小题1】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小题2】

[bc25759633dad675.jpg]

【小题3】

[2def09efdda44588.jpg]

【小题4】

[86ccf84cd7f9af9e.jpg]


解析:

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 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二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世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①初就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寇彦卿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

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②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彷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州,即日迫昭宗上道。

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衙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zuó揪)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

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

(《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注】①太祖:指唐之后五代时的后梁太朱晃,又名朱温。

②昭宗:指唐代唐昭宗李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 迁:调动官职 升官

B.彦卿阴为绍威计画 阴:暗中 暗地里

C.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 目:使眼色

D.即日迫昭宗上道 即日:当天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寇彦卿“明敏善事人”的一组是( )

①彦卿乘乌驰突阵前 ②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③世事宣武军为牙将 ④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

⑤彦卿复驰至华,即日迫昭宗上道 ⑥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

A.②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彦卿深得太祖的喜爱,除了他善于揣度太祖的想法外,与他的文武全才也十分不开的。

B.太祖看到寇彦卿冲锋陷阵,勇猛异常,大加赞许,并赐爱马“一丈乌”给寇彦卿,以兹奖励。

C.寇彦卿虽然有勇有谋,对太祖忠心耿耿。但也表现出了他“怙宠作威”,为人不十分仁厚的一方面。

D.作者主要以写实为主,很少发表议论。给人以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的感觉。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 C项“目”的意思是看着)

【小题2】A( ①句写其勇猛;③句是写其出身;⑥句是写其对太祖忠心耿耿)

【小题3】B(B赐给寇爱马,是在看到寇彦卿作战勇猛之前)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世代在宣武军中做下级军官。太祖朱温当时在宣武军任长官时,任命他做通引官,几次升迁后做了右长直都指挥使。兼任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要诛杀牙军,太祖请彦卿到魏议事,彦卿暗地里替绍威谋划,于是全部诛杀了牙军。

  彦卿身高八尺,圆额方脸,说话声音响亮如洪钟,擅长骑射,喜好书史,善于推测太祖的心思,一举一动都合太祖的心意。太祖曾经说:“寇彦卿真是上天为我降生的。”太祖爱彦卿到了这种地步。太祖把自己骑的心爱的马“一丈乌”赐给彦卿。太祖围攻凤翔,任命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骑着“一丈乌”飞驰冲入阵前,太祖看着他说:“真是神将啊!”

  先前,太祖与崔胤商量,想(让昭宗)迁都到洛阳,可是,昭宗不答应。此后昭宗躲到凤翔,太祖率军围住他,后来昭宗被放了出来。第二年,太祖率军到了河中。派彦卿拿着奏章胁迫昭宗迁都。彦卿于是迫使长安居民全都往东迁移,人们都拆去房屋做成筏子,沿渭河漂下,一路痛哭号叫,仰天大骂:“国贼崔胤、朱温使我们落到这种地步!”昭宗也回头看着陵庙,彷徨不忍离去,用方言对他的随从说:“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顾流下的眼泪沾湿了衣襟。昭宗行到华州,派人把何皇后有身孕的事告诉太祖,希望留在华州等到越冬再出发。太祖大怒,回头对彦卿说:“你去催促昭宗前来,不能作一日的停留。”彦卿又飞马奔至华州,当天就胁迫昭宗上路。

  太祖即位,拜彦卿做感化军节度使。一年后,召他做左军吾卫大将军,兼任金吾衙仗使。彦卿早朝经过天津桥,平民梁现不让道,在前面开道的手下人抓住梁现撞到桥的石栏上致死。彦卿见太祖后,主动自首,太祖偏爱他,下诏让彦卿拿钱赔偿给梁现家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上奏章弹劾彦卿,请求按照法律判出,太祖不得已,降职授予彦卿左卫中郎将。后来又授予相州防御使,调任河阳节度使。

  太祖遇刺身亡,彦卿供出太祖画像,像以往一样侍奉,他曾经对朋友谈起前朝往事,必定涕泪齐下。末帝即位,调他镇守威胜。彦卿聪明敏捷善于侍奉人,但是自恃得宠大耍威风,喜好诛杀,多疑猜忌。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