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①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②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四知:东汉杨震为官清廉,有人送礼给他,并说:“暮夜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 按:按照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历任京兆尹,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一生查处了包括李怀让、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译文: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译文:

【小题1】答案:D(按:审查、查办)。

【小题1】答案:B(排除①④即可)。

【小题1】答案:D(李怀让为“贪赃官吏”在文中无据)。

【小题1】参考答案:(1)(李尚隐)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郎,调职两次后任河南府尹。

 (2)(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解析:

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年轻时通过了明经考试,多次被举荐,补缺下邽主簿一职。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十分尊敬。景龙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们依附权贵,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的缺额,官民怨恨。不久两人相继主持政事,李尚隐和同僚御史李怀让一起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查办追究,最后他们被贬黜。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位御史都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不还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终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上奏朝廷赦免了他们。   

[3799438ed651a434.jpg]    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调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调任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稳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权,被官民们所担忧。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郎,调职两次后任河南府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在夜里侵犯洛门,李尚隐因为没能觉察出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并赐彩色绢帛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可改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最终没有接受。

多次调动后担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鉷担任御史大夫。当时司农卿陈思问用了许多小人做自己的下级官吏,暗地里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检举查办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总是要清除朝廷上的坏人,当时的舆论多是由于这些事而称赞他。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转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选自《晋书·山涛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嵇康、吕安善 善:交好 B.素又重攸 素:平时

C.或谮之于帝 谮:诬陷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寝:平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位于是乃定 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B.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以求虚誉

C.而涛行之自若 贪浊而赂遗公卿

D.或谮之于帝 涛中立于朝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当时晋帝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就叫太子前往拜谒。

B.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因此(山涛)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

C.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这些人的情况没有能调查清楚,就是因为山涛在推荐人上太随意了。

D. 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山涛不愿独自与当时的风气相违背,就(把丝)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有气量,卓然不群。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

B.山涛多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总是先拟定几个人,然后就公开启奏。

C.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D.山涛为人正直,后戚专权时期,曾多次规劝皇帝,后当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辞职时,皇帝不准许。

【小题1】D(寝:平息)

【小题1】A

【小题1】C(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

【小题1】B(“多次担任”有误,“诏旨有所向”信息缺失)


解析:

译文: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岁时,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末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新自去拜谢山涛。等到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成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益三斗 益:增加

C.为首为讳乎 首:头领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

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

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

按实际情况回答,表达忠心,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

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

高允的劝谏。

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小题1】C(首:主动坦白)

【小题1】C D(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为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预测翟黑子之结果,说明其有远见;⑤为高祖的做法;⑥为有远见)

【小题1】C(“被皇上杀了”错,原文为“竟为世祖所疏”)

【小题1】 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得分点:夙成,奇度,异) [bdb05a5df2fda820.gif]②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  (得分点:其,营立,农隙)


解析: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受他的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采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 嘉 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给传遣诣京师 给:供给,提供

C.嘉勃然吐气 勃:大怒,激怒

D.遂得爵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先处上谷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上为责欧阳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上以不见嘉月余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 吾 见 嘉 未 甚 好 也 久 味 其 言 殊 令 人 爱 朕 之 精 魄 不 觉 洒 然 而醒 书 曰 启 乃 心 沃 朕 心 嘉 之 谓 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勃:此处是形容情绪高昂,激动)

【小题1】D(A代词,他的;副词,竟,增强语气。B副词,才;副词,竟然。C介词,因为,由于;介词,被。D、介词,因为。)

【小题1】D(“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错)

【小题1】始吾见嘉未甚好也/ 久味其言/ 殊令人爱/ 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 启乃心/ 沃 朕心/ 嘉之谓也。(每对2处记1分)

【小题1】

(1)先生认为他很出众,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3分“奇”“著其行录”各1分,补全省略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

(2)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3分,“司”“逆”“堪”各1 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

(3)然而他严肃耐心劝谏、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应该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的。(4分,“正色”“身”“盖”“有以”各1分,句意不顺酌情扣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茂先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时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

到了叶嘉这一代,他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成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提供驿站的车马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人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用来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情绪高昂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您选用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吩咐人把他作为有声望的人物来安排他,又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不久,皇上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皇上为此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脸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并设宴款待他。

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起初我看到叶嘉时并没有多少好感,久久体味他的话,却特别让人珍爱,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吧。”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__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于是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市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住在福建的叶姓人也很多,但住在郝源的一族是最好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严肃耐心劝谏、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应该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的。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下面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恨不与君共成大事 恨:悔恨

B.除颖阴、朗陵令 除:解除

C.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 次:驻扎

D.一时破械遣之 遣:派遣

下列句子,能表现田豫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

1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2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3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 4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5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6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⑤⑥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豫最初曾跟从过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在他以母亲年老为由向刘备辞行时,刘备表现得非常惋惜。

B.当叛将王门来攻打东州时,众人看到敌军势大,非常害怕,想要投降,但田豫一番说辞,说之以大义,令王门非常惭愧,不战而退。

C.公孙瓒败亡之后,鲜于辅执掌了太守之位,后来听从了田豫的话,归附了曹操,田豫也因此而得到曹操的重用与封官。

D.田豫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人物之一,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才华,在治理社会方面也非常有才能,颇受器重。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2)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小题1】C.(A应为“遗憾”B应为“授予官职”D应为“释放”)

【小题1】B(②③均为正面表现,⑤以众将的角度来侧面表现)

【小题1】C.(是鲜于辅受到曹操的重用与封官)

【小题1】

(1)你受到公孙将军优厚对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

(为……所,表被动;厚,优厚对待;还作贼,回来为敌;及,才;乱人,犯上作乱的人)

(2)正值吴国派使臣与公孙渊相勾结,明帝因为贼人众多,又要渡海,诏令四豫停止出兵

(会,正值;相结,互相勾结;以,表原因;诏,名作动,下诏;使罢军,让田豫停止出兵)


解析:

[附:文言文译文]

田豫,字国让,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少,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遗憾不能与您一起建立大业。”

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为袁绍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众人恐惧,准备投降。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你受到公孙将军厚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护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你为什么不赶紧来进攻?”王门惭愧地退走了。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5882d122f10dfa1d.jpg]

又迁升为南阳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众数千人在山中作盗匪,给南阳造成极大祸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党羽五百余人,上表奏请全部处死。田豫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各位囚犯都叩头感恩,希望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各部盗贼一天之内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静安定。田豫如实向上汇报,曹操予以表扬。

  太和末年,公孙渊在辽东反叛,魏明帝要征讨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领军杨暨推举田豫,于是使田豫以本官统帅青州的各路军队,假予符节,前往讨伐。正值吴国派使臣与公孙渊相勾结,明帝因为贼人众多,又要渡海,诏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计,贼人船只将要返回,正是年底风急的季节,一定惧怕风高浪大,东面又无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边行进。他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的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他亲自到成山,登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贼人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只都触山沉没,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为田豫布置的将士俘虏。当初,各位将领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贼人,及至贼人惨败,都争相执行他的计划,请求入海夺取飘泊的敌船。

正始初年,迁升为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官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多次请求退职,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年纪正壮,下书告谕不予同意。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仍领取九卿的俸禄。田豫八十二岁时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玉昆,字景山,安徽蒙城人。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赐号振勇巴图鲁。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捻平,擢总兵。剿秦、陇回,数获胜,更勇号曰博奇。既克肃州,赐头品服。嗣从金顺出嘉峪关,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天山南北告宁,赏黄马褂,予世职。玉昆居西域先后十馀年,收复名城以十数,暇辄使部下屯垦辟地利。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宋庆。光绪间,调赴直隶。

二十年,补授山西太原镇。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壁南门外大同江。日军来攻,玉昆守东岸,血战久,援至,敌败去。已而玄武门失,叶志超令其速撤军,乃归平壤。日军占盖平,诸将皆退营口。玉昆从庆顿太平山,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无何,日军大集,庆陷重围,坠马负创,玉昆决围入,翼之出,伤亡殊多。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二十五年,擢浙江提督。明年,调还直隶。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初战天津,继战北仓,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车驾西幸,命随扈。又明年,还京,加太子少保。二十八年,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三十四年,病卒,赠太子太保,予二等轻车都尉,谥忠武。

(选自《清史稿·马玉昆传》)

注:毅军,宋庆的__。拳匪,义和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擒其渠帅黑瞎子 渠帅:魁首

B.李鸿章疏荐将才 疏:上奏章

C.壁南门外大同江 壁:占领

D.车驾西幸 幸:皇帝亲临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武童从宋庆攻捻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B.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已而玄武门失 泉涓涓而始流

D.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四项中全都直接表现马玉昆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

A.①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②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

B.①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②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宋庆。

C.①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②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D.①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 ②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 驻扎

【小题1】(卒,最终 A 凭借|把  C 不久|表修饰   D 代词|助词,主谓之间)

【小题1】(A、间接表现/直接表现,B、直接表现/间接表现,C、说马玉昆统领军队/直接表现,D、均为直接表现)

【小题1】(1)马玉昆挺身飞奔救援,围困立刻解除,由此他因骁勇果敢而闻名。(锐身、骁果、句子通顺各1分)

(2)恰逢日本挑衅,马玉昆率领毅军前往救援,驻扎在平壤。(会、次、句子通顺各1分)

(3)朝阳土贼秘密发难(暗中叛乱),马玉昆日夜兼程前去赴援,攻破他们的关卡,活捉首恶邓莱峰并杀掉他。(窃发、倍道、生擒、句子通顺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南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循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注】①屈宋班马:指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等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矜己而自足 矜:夸耀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尤:错误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贻:遗留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绳:继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①所渭之南而北行也 ②今汝之才,未能胜余

C.①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各个句子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B.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C.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D.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断句与翻译

⑴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译文:

②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译文: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 益加光大 / 与伊巫之俦 // 并垂史册耳 / 岂欲但窃一第 / 以大吾宗哉 / 吾诚爱汝之深 / 望汝之切 / 不意汝妄自菲薄 / 而甘为辕下驹也。⑵①又想到你会记住两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了。 (3分)

②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罢了。(3分)


解析:

【小题1】(尤,埋怨)

【小题1】(都表转折,“却”。A项 介词,把/相当于“而”,表并列;B动词,“到”/结构助词,“的”;D项 语气词,表希望/表反问,“岂,难道”。)

【小题1】(例句为状语后置句,原句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A.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原句为“乃才可为而不为,咎谁与”。C.状语后置句,原句为“吾自是亦不敢于汝厚责矣”。D.省略句,原句为“吾本不欲(汝)求试”。)

【小题1】(“及时劝勉能成大器”属于无中生有)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上闻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皆赦之。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赵相奏斩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问曰:“守、尉反乎?”对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复以为常山守、尉。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于是上曰:“陈豨将谁?”曰:“王黄、曼丘臣,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豨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万余。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十二月,上自击东垣,东垣不下,卒骂上;东垣降,卒骂者斩之,不骂者黥之。更名东垣为真定。王黄、曼丘臣其麾下受购赏之,皆生得,以故陈豨军遂败。

上还至洛阳。上曰:“代居常山北,赵乃从山南有之,远。”乃立子恒为代王,都中都,代、雁门皆属代。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太史公曰: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豨常告归过赵 常:同“尝”,曾经

B.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 擅兵:带兵

C.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 覆案:翻案

D.周昌疑之,疵瑕颇起 瑕疵:毁责,过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的一组是()

①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②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③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 ④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 ⑤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⑥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宾客众多,而陈豨对待宾客态度则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就进京朝见汉高祖,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B.由于赵国相国周昌的打击和排斥,同时又加上陈豨宾客王黄曼丘的怂恿,陈豨决定__,并且自称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C.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连皇帝召见他也称病拒绝。

D.太史公认为陈豨是由于害怕灾祸临头,奸邪小人又乘机进说,才使自己陷于大逆不道的境地,令人悲叹。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覆案:反复追查。“覆”有“倾覆”“颠覆”的意思,“覆”有“翻过来,追查”的意思。“案”也有“追查”,“推究”的含义。联系语境,不难理解。“覆”在《六国论》中有依据,有根本。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辅之于引申,那么词义就可判定。      

【小题2】①是说陈豨因战功被封为列侯,统帅军队,很受重用  ⑤是指陈豨被樊哙的军队斩于灵丘。其余均与“疵瑕颇起,惧祸及身”有关。对人物传记的传主的品德节操的判定与臧否是近几年文言文考查常见题目。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多是列举六个语句,编为四组,要求判断符合题干列举品格的一组;或者是按两种品格(或性格、操守等)分为四组,要求选择一组符合题干的选项。做这类题目,要结合全文,要特别注意传记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便从中分析语句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品德节操等。

【小题3】周昌并没有打击和排挤陈豨,只是将自己对陈豨势力的担忧告诉了汉高祖。判断一项分析概括是否准确,要看下面几点:一是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是体察文章中的材料。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张冠李戴”本题对周昌的陈述就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

参考译文:陈豨是宛朐人,不知当初是什么原因得以跟从高祖。到高祖七年冬天,韩王韩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__,这一带戍卫边疆的军队统归他管辖。

  陈豨曾休假回乡路过赵国,赵相国周昌看到陈豨的随行宾客有一千多辆车子,把邯郸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满。而陈豨对待宾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礼节,而且总是谦卑恭敬,屈已待人。陈豨回到代国,周昌就请求进京朝见。见到皇帝之后,把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恐怕会有变故等事全盘说出。皇帝就命人追查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牵连到陈豨。陈豨非常害怕,暗中派宾客到王黄、曼丘臣处通消息。到高祖十年(前197)七月,皇帝的父亲去世了,皇帝派人召陈豨进京,但陈豨称自己病情严重。九月,便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劫掠了赵,代两地。

皇帝听说之后,就一律赦免了被陈豨所牵累而进行劫掠的赵、代官吏。皇帝亲自前往,到达邯郸后高兴地说:“陈豨不在南面占据漳水,北面守住邯郸,由此可知他不会有所作为。”赵相国上奏请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斩首,说:“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陈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皇帝问:“郡守、郡尉反叛了吗?”赵相国回答说:“没反叛。”皇帝说:“这是力量不足的缘故。”赦免了他们,同时还恢复了他们的守尉职务。皇帝问周昌说:“赵国还有能带兵打仗的壮士吗?”周昌回答说:“有四个人。”然后让这四个人拜见皇帝,皇帝一见便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些小子们也能带兵打仗吗?”四个人惭愧地伏在地上。但皇帝还是各封给他们一千户的食邑,任命为将。左右近臣谏劝道:“有不少人跟随您进入蜀郡、汉中,其后又征伐西楚,有功却未得到普遍封赏,现在这几个人有什么功劳而予以封赏?”皇帝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了!陈豨反叛,邯郸以北都被他所占领,我用紧急文告来征集各地军队,但至今仍未有人到达,现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郸一处的军队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给四个人的四千户,不用它来抚慰赵地的年轻人呢!”左右近臣都说:“对。”于是皇帝又问:“陈豨的将领都有谁?”左右回答说:“有王黄,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皇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各悬赏千金来求购王黄、曼丘臣等的人头。

  高祖十一年冬天,汉军在曲逆城下攻击并斩杀了陈豨的大将侯敞,王黄,又在聊城把陈豨的大将张春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人。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十二月,皇帝亲自率军攻打东垣,但未能攻克,叛军士卒辱骂皇帝;不久东垣投降,凡是骂皇帝的士卒一律斩首,其他没骂的士卒则处以黥刑,在额头上刺字。把东垣改名真定。王黄,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悬赏征求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陈豨的军队也就彻底溃败了。

  皇帝到达洛阳。皇帝说:“代郡地处常山的北面,赵国却从山南来控制它,太遥远了。”于是就封儿子刘垣为代王,以中都为国都,代郡、雁门都隶属代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冬天,樊哙的士卒追到灵丘把陈豨斩首。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宣言曰:齐王已死 宣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B.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C.齐人未附 附:归附。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 炫耀:夸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小题1】 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橙、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橙、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成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注释】①围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fó jiāo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 轻:轻视

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 饰:装饰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 致:归还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督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韦睿本性慈爱和颇有学识的一组是( )

A.事继母以孝闻 并有乡里盛名

B.睿于故旧,无所遗惜 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C.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 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

D.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睿为官廉正,把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亲朋戚友,家中无多余财物;时世崇尚传教,他却不从俗随风。

B.韦睿在攻城作战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断定走出魏城门外的数百人必是骁勇之兵,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击败他们。

C.韦睿尊老受幼。他孝顺继母,尊重年老的士大夫;抚养侄儿胜过亲儿子,虽年迈,仍督促孩子们读书。

D.韦睿与王橙、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伯父祖征认为韦睿的文章虽比不上他们,但学问见识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才能却超过他们。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解析:

【小题1】轻:轻装

【小题1】A①说明韦睿的“孝”;②句王橙、杜恽有盛名。B慈爱,仁慈爱人。多指上对下或父母对子女的爱怜,“故旧”并不属此,况且①句侧重写韦睿的疏财。D②句“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是写韦睿的第三子韦棱。

【小题1】有盛名的是王橙、杜恽,而不包括韦睿。

附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半夜就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学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