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者,称后乃弥勒佛身,又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邀仁愿联章,仁愿正色拒之。后王孝杰为吐刺军总管,与吐蕃战不利,仁愿监其军,因入言状,孝杰坐免,擢仁愿侍御史。

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默啜寇赵、定,还出塞,仁愿以兵邀之,贼引去,矢著其手,武后遣使劳问,赐药注傅。迁并州都督长史。神龙中,进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会谷贵多盗,仁愿一切捕杀,胔积府门,畿甸震慑,无敢犯。先是,贾敦颐尝为长史,有政绩,时人为之语曰:“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度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敢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赋诗祖道,赏赉不赀。迁镇军大将军。睿宗立,乃致仕。加兵部尚书,禀禄全给。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保。

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选自《新唐书》第四十六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京兆三王     敌:抵得上

B.表留岁满兵以助功  表:奏章

C.岁损费亿计     损:节省,节约

D.赏罚必直功罪    直:相当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仁愿“有文武材”的一组是(  )

①仁愿正色拒之          ②因入言状,孝杰坐名

③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     ④夜掩其营,破之

⑤请乘虚取漠面地         ⑥号令严,将吏信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仁愿为人正直,做殿中侍御史时,御史郭弘霸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为了讨好武则天,请求让武承嗣做皇太子,想联合他一起上表章,被他严词拒绝。

B.张仁愿做事坚持原则,吐刺军总管王孝杰与吐蕃作战失利,身为监军的张仁愿及时入朝说明情况,王孝杰获罪免官;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时欺罔皇上,虚报敌人首级,被他弹劾,贬为崇仁县令。

C.张仁愿作战勇敢,与默啜作战时手部负伤,武则天赐药并派人慰问;代沙吒忠义任朔方军总管时率兵追击入侵的突厥兵,并夜袭敌营,打败了敌人;后人思念他,为他立祠祭祀。

D.张仁愿很有战略眼光,在突厥军全部西进的情况下,坚决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土地,并筑起三座城堡,以便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在唐休璟的支持下,中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表:动词,上表请求。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①是在说他的为人,②在陈述当时情况,③在说张的为人

【小题3】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在唐休璟的支持下”错。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仁愿,华州下邽县(今临渭区)人。少有文武才干。武则天时,屡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霸,谄媚说武则天是弥勒佛现身。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等大臣联名奏章,请求册立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为皇太子,他们找张仁愿署名,张仁愿坚持不在奏章上签名。后来王孝杰做吐刺军总管,和吐蕃作战失利,张仁愿做监军,于是入朝说明情况,孝杰被免官,提拔张仁愿做侍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率领清边军,作战回京后,自我美化冒着矢石冲锋陷阵的情形。武则天听后十分感叹说:“御史竟然能像这样!”晋升孙承景为右肃政台中丞,令张仁愿前去给孙承景的部下论功行赏。张仁愿先问孙承景破敌的详细情景,孙承景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做,提出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张仁愿向武则天奏报孙承景犯有欺君罔上、谎报战功之罪。武则天给孙承景以降职处分。同时,诏令张仁愿代肃政台中丞,并代理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南)都督检校。

默啜劫掠赵州、定州,随即退出边塞,张仁愿率兵堵截,贼兵退走,箭射中了他的手。武则天遣使慰劳,送药医治,晋升张仁愿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都督长史。 神龙二年(公元706),提升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今河南洛阳市)长史。当时洛州谷价很贵,盗贼众多,张仁愿把所有捕获的盗贼用乱棍打死,尸体陈列在府衙前,远近百姓看到无不惊骇,人们再也不去偷抢谷物了。在这之前,贾敦颐曾经做长史,有政绩,当时人们说:“洛有前贾后张,敌京兆三王。“

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被突厥军打败。唐中宗令张仁愿以御史大夫身份,代替沙吒忠义的职务。张仁愿立即前往朔方军(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适逢突厥军撤退北归。张仁愿便率军跟踪追击,夜间袭营,打败敌人,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兵每次侵犯边境,总要先到祠里拜谒祷告,然后点齐兵马渡河南进。这时,突厥默啜率大部兵力西击突骑施,张仁愿便奏请乘虚夺取大漠南部地区,于黄河北面修筑三座受降城,道尾相应,以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宰相唐休璟不以为然地说:“西汉以来,北方只守到黄河岸边,今筑城于突厥腹地,终究还会被突厥占领。”张仁愿反复奏明筑城利在保卫边境,终于得到唐中宗准许。并表奏保留服役期满镇兵来帮助修城,咸阳二百人逃走,张仁愿把他们捉住并杀死在城下,军中的士兵都很害怕,大家都尽力去做,六十天三座城修好。三座城相距各四百多里,他们的北面都是大沙漠,开拓地有三百里远。并在牛头朝那山北边,设置烽火台1800所。此后数十年,突厥不敢越过阴山牧马,朔方一带获得了安宁,每年节省的军费用亿来计,减少把守官兵数万。刚建好三座城池,不设置雍门、曲敌、战格等防御工事,有人问他:“此边城是抵御贼兵之所,没有防守之设备,能行吗?张仁愿答道:“兵贵在进取,不宜退守,若敌人来攻,即当拼命出战,对回顾望城,无心抵敌者,就须斩杀,何必要设置那些设备,使兵卒产生后退心理呢?”其后,常元楷任朔方军总管,始筑壅门以备寇。从此人们更加敬重张仁愿而轻视元楷。

景龙二年(公元708)唐中宗授张仁愿左屯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唐之宰相),封韩国公。春天还朝,秋天又来监督军队备边,皇帝为他做诗祭祀路神,赏赐丰厚。不久,又升任镇国大将军。唐睿宗即位后,张仁愿辞去相位退归,授他兵部尚书,俸禄全给。开元二年张仁愿去世,唐玄宗赠他太子少傅。

张仁愿为将,号令森严,将吏信服,巡察边防,抚慰军卒,赏罚一定和功罪相当。后人思念,在受降城为他立祠,每次出征都要祭祀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 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 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

现在他母亲已经去世,您若是赠送厚礼为他母亲送丧,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


解析:

【小题1】害;痛恨。

【小题1】C均为助词,的。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借。B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D①连词,于是,便;②副词,反而,竟然。

【小题1】“刻廉刚直”是“廉洁无私,刚正不阿”的意思。④是说平原君意欲曲线救辟阳侯。⑤是说平原君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宁愿身死。⑥说的不是平原君。

【小题1】C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

【小题1】(1)赋分点:厚、死、诚……则各1分。

赋分点:绝、及、而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朱建是楚国人。从前当过淮南王黥布的相国。因犯罪离去,后来又跟了黥布,黥布想反叛时问过朱建,朱建劝谏阻止,黥布不听他的,却听梁父侯的,造起反来。汉朝诛灭了黥布,得知朱建曾劝阻过,高祖就赐朱建封号为平原君,迁居长安。

朱建有口才,为人严肃廉洁,刚毅正直,办事不随波逐流,有原则。辟阳侯行为不正,但受吕后宠信,他想和朱建交往,朱建不肯见他。后来朱建母亲去世,陆贾一向和朱建关系好,去拜访他。平原君家境贫寒,没有用来给母亲出殡送葬的钱,正要借钱置办殡丧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只管发丧。陆贾去见辟阳侯,道贺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辟阳侯不解:“他母亲死了,向我道什么贺?”陆贾说:“前些时你想交结平原君,他守节义不肯见你,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如今他母亲去世,您若厚礼送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辟阳侯于是送上百金备置送终的衣被。其他列侯贵人因辟阳侯的缘故,前去送礼吊丧的不少,送礼金五百金。

许久之后,有人控告辟阳侯,惠帝大怒,将辟阳侯下狱,要处死他。吕太后心里有愧,不方便讲话。大臣们大多不满辟阳侯的行径。巴不得就此除掉他。辟阳侯处境危急,派人找朱建,要与他见上一面,朱建推辞说:“案子审得正紧,我不敢去见面。”实际上朱建去求了惠帝的宠臣闳籍儒,劝他说:“您为何受皇帝宠信,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辟阳侯因受皇太后宠幸而下狱,人们都说是您进了谗言,现在要是辟阳侯被杀了,明天太后生气,也会杀了您。您何不负荆请罪,替辟阳侯向惠帝求个情?惠帝听了您的话放了辟阳侯,太后一定很高兴。这样,两个主子都宠信您了。您将富贵双至啊!”于是闳籍儒担心害怕起来,真的向惠帝讲了情,惠帝果然放了辟阳侯。辟阳侯囚禁中想要见朱建,朱建不来见,辟阳侯以为背离了自己,非常气愤。等到他出狱之后,(明白实情),又非常惊服他。

吕太后崩逝,大臣诛灭了吕氏,辟阳侯同诸吕交情很深,但最终没有受牵连被杀。辟阳侯之所以能够保全,都是得力于陆贾和平原君。

文帝时,淮南厉王杀了辟阳侯,也和辟阳侯党附吕氏有关。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朱建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差人抓朱建治罪。朱建听说捕吏上门,便要自杀,他的儿子和捕吏都说:“事情究竟怎么样还不知道,为什么自杀?”朱建说:“我一死,灾祸到此为止,不会连累你们。”于是自刎而死。文帝听说后,很惋惜地说:“我本来没有杀朱建的意思。”就召朱建的儿子,拜为中大夫。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无礼,他责骂单于,最后死在匈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 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 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 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 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 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D   9.A  10.A  11.(1)如果趁着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它。

(2)我把天下让给了皇上,如今反而被猜忌,不如到国外去,来成全我像吴太伯那样让贤的名声。


解析:

8.D(“伺”应解释为“窥探”“监视”)    

9.A(B项、C项第一句不能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D项第二句说的是唐明宗对义宗倍的器重)    、

10.A(义宗倍只是认为应该先祭祀孔子,并没有建议修建孔子庙)

11.(1)( 因 、径、造 各1分,语句大意2分 )

(2)(以、见、适 各1分,语句大意2分)

附译文

义宗,名字叫倍,小字图欲,是太祖的长子,母亲是淳钦皇后萧氏。从小聪

明好学,外表宽厚内心诚挚。神册元年春天,被立为皇太子。

当时太祖询问身边的臣子:“接受天命的皇帝,应当侍天敬神。我将祭祀有大功德的,应当先祭祀谁?”大家都说应是fó zǔ 。太祖说:“佛不属于中国的zōng jiāo 。”义宗倍说:“孔子是圣人。受万世尊重,应该先祭祀他。”太祖非常高兴,马上修建孔子庙,命皇太子分春秋两季设酒食祭奠。义宗倍曾随从太祖征讨乌古、党项,做先锋都统和燕地经略。太祖西征,留倍镇守京师,于是陈说了夺取渤海国的大计。天显元年,承从太祖征讨渤海。攻克扶余城以后,皇上想整理户籍,义宗倍劝阻说:“刚刚得到扶余就整治户籍,百姓一定会不安定。如果乘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太祖听从了这一意见。义宗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乘夜包围了忽汗城。大諲撰走投无路,请求投降。不久又背叛,太祖打败了他。将国家名字改为东丹,改忽汗城名为天福,封义宗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事。太宗照旧例赐给义宗倍天子的冠冕服饰,建立新年号称为甘露,让他代行天子事,设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全部用汉人的制度和方法。每年向朝廷进贡布十五万端,马一千匹。皇上告谕说:“这个地方靠近大海,不可长久居住,留下你安抚治理,以表示我的爱心之心。”太祖快要返回的时候,义宗倍作歌呈献。拜见太祖告别时,太祖说:“有你治理东土,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义宗倍哭泣着退出,就到仪坤州去。    

不久,各部多有反叛,大元帅讨伐平定了他们。太祖去世的消息传来,义宗倍当天就起程奔丧。义宗倍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对公卿大臣们说:“大元帅的功德遍及人神,朝廷内外一致注目,应当为天下之主。”于是与群臣一起请求太后,让出了本当由自己继承的皇位。大元帅即皇帝位,他就是太宗。

太宗当了皇帝,对义宗倍有疑心,就以东平为南京,迁义宗倍到那里居住,迁走了那里的全部百姓。(太宗)又安置了卫士暗中监视情况。义宗倍到了南京,命王继远撰写《建南京碑》,在西宫修建书楼,作《乐田园诗》。唐明宗听说这些事后,派遗专人渡海持信秘密地来召义宗倍。义宗倍因而到海上游猎。使臣第二次来的时候,义宗倍告诉身边侍候的人说:“我把天下让给了皇上,如今反而被猜忌,不如到国外去。来成全我像吴太伯那样让贤的名声。”于是他在海上立了根大木,刻诗说:“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带着高美人,带着书籍渡海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B.幸勿杀我 幸:希望

C.州罹兵烬 罹:遭受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认为……高雅。

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 )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京大怒,欲杀弃疾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译文: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译文: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回复使命呢?”

(2)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辛弃疾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解析:

【小题1】雅,在句中作为程度副词,修饰“重”,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小题1】②、④都不是表现辛弃疾的内容,故不能选。

【小题1】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小题1】(1)得分点:“缘”、“ 期”、“复命”各一分。

(2)得分点: “方”、“不及”“行在”各一分。

附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人,立即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苟取一钱 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 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 厉:磨砺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

(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

(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解析:

【小题1】苟:苟且,随便

【小题1】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

【小题1】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小题1】文言文翻译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伏。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B.州里服其不校

负:对不起。 校:计较。

C.齐之以刑 D.其性度如此

齐:治理。 度:推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认者得牛而送还 B.①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故吾惧其死也 D.①宽尝于坐被酒睡伏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②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③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容,在一次外出的途中,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事后刘宽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人,反而对他宽慰有加,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美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而对犯有过错的属吏,他只是象征性地表示羞辱,从不施加刑罚;政务上如果有了功绩,就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及的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他的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已穿好官服准备上朝的时候,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2)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1)有时出现了灾异,就引咎自责。

(2)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


解析:

【小题】度:气度、气量。

【小题】C.故:所以,连词;A.而: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②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B.以:①是介词,用,②是连词,因为;D.于:①是介词,在,②是介词,从。

【小题】带有③④的选项排除即可。

【小题】“从不施加刑罚”错,应是“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以示羞辱,终归不对他们施加严刑”。

【小题】注意“或”“躬”“孰”等词的解释。

〔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就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汉桓帝时,被大将军梁冀召用,先后五次调任司徒长史。延喜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大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的表现。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就延请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向百姓讲解经义,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汉灵帝年间,被征召授予太中大夫一职,在华林园内做侍讲。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他的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国内的人都称他是忠厚的长者。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立,生揖之。媪曰:“此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生曰:“小生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媪亦起,唤婢襥被,为生安置。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如嫌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子。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日:“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食方竟,家人捉双卫来寻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 敌,对等,相当.

B.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 示,显示。

C.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 作,开始,兴起。

D.不图得见颜色 图,料想。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袖掩口

女答以园中共话

B. 唤婢襥被,为生安置

自分化为异物

C. 则婴宁在上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女且下且笑

且寝处亦常事

下列六个句子分成四组,全都表明婴宁纯真无邪的一组是( )

①闻户外隐有笑声 ②适此语不应说耶 ③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④我不惯与生人睡 ⑤大哥欲我共寝 6背他人,岂得背老母

A.①②④ B. ②③6 C. ①③⑤ D. ④⑤6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2)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


解析:

【小题】B. 示,给……看

【小题】A.  B.前“为”是介词给,替,后“为”是动词,成为;C.前则可译为原来,后则是就是;D.前“且”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可译为一边……,一边,后且是况且。

【小题】D ①③描写情态和行动,不能表明婴宁纯真无邪。

【小题】(1)婢女推她进入屋里,(她)还是捂住自己的嘴,大笑不能停止。(2)婴宁一边下一边笑,不能自己止笑,将要下到地面的时候,失手落在地上,笑声才停止了。

译文:

没有多久,婢女准备好了饭,鸡鸭又肥又大。老妇人不断地劝王生多吃,吃完饭后,婢女来收拾餐具。老妇人说:“叫宁姑来。”婢女答应着离开。过了不久,听到门外隐隐约约有笑声。老女人又唤道:“婴宁!你的姨表兄在这里。”门外嗤嗤的笑声不止。婢女推着婴宁进门,婴宁还掩住自己的口,笑声不能遏止。老妇人瞪着眼睛说:“有客人在,嘻嘻哈哈,成什么样子!”婴宁忍住笑站着,王生向婴宁行揖礼。老妇人说:“这是王生,是你姨的儿子。一家人尚且互不相识,真是让人好笑。”王生问:“妹子有多大年纪?”老妇人没有听清,王生又说了一遍。婴宁又笑起来,笑得俯下身子,头都没法抬起来。老妇人对王生说:“我说教育太少,由此可见了。年纪已经十六岁,呆呆傻傻像个婴儿。”王生说:“比我小一岁。”老妇人说;“外甥已经十七岁了,莫非是庚年子出生,属马的?”王生点头说是。又问:“外甥熄妇是谁?”王生回答说:“还没有。”老妇人说:“像外甥这样的才貌,怎么十七岁还没有聘定妻室呢?婴宁也还没有婆家,你两人非常相匹配,可惜因为是内亲有隔碍。”王生没作声,眼睛注视着婴宁,一动也不动,根本无暇看别的地方。婢女向婴宁小声说:“眼光灼灼,贼的样子没有改变。”婴宁又大笑,回过头对婢女说:“去看看碧桃花开了没有?”赶快站起来,用袖子掩住口,用细碎急促的步子走出门。到了门外,才纵声大笑。老妇人也起身,叫女仆铺设被褥,为王生安排住的地方,说:“外甥来这儿不容易,应当留住三五天,慢慢再送你回去。如果嫌幽闷,房屋后面有小园可供你消遣,也有书可供长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注】①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比喻

B.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借

C.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 并、合

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 苟且,随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B.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陈胜者,阳城人也

D.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①世善农稼,好货殖 ②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③遗令焚削文契

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⑥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A.①③⑦ B.③④⑥ C.②⑤⑦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B.樊宏的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

C.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善于经营、上下的戳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瞻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临死时烧了债务人所有的借据。

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皇帝终究没有答应。

翻译与断句。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舟泊嘉鱼县,访李给事景鲁。……时刘、哱初平,倭报甚警,景鲁慷慨谈兵,因讯近日人才。余 曰 人 才 吾 不 能 知 第 有 一 切 喻 仙 鹤 能 为 台 榭 点 缀 光 景 然 决 不 能 耕 田 负 重 猫 能 护 衣 箧 鹰 隼 能 致 野 味 然 不 能 禁 其 食 腥 噉 膻 通 此 则 满 世 界 皆 人 才 矣 景 鲁 亟 赏 之。明日,游近城诸山,山石枯梗,山树森劲。水直行山下,无纤毫纡屈,大约俱类景鲁之为人。留二宿,始别。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余曰/人才吾不能知/第有一切喻/仙鹤能为台榭点缀光景/然决不能耕田负重/猫能护衣箧/鹰隼能致野味/然不能禁其食腥噉膻/通此/则满世界皆人才矣/景鲁亟赏之。


解析:

【小题1】(譬:晓谕,晓示,文中是晓以利害,劝伯升退兵之意。)

【小题2】(因:均为副词,趁机。A、其:代词,他,指樊宏/副词,表示猜测,大概。B、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递进,并且。C、者:……的人/助词,“者……也”用于主谓之间,表判断。)

【小题3】(①表现樊重善农商;④间接表现樊宏行善;⑥表现光武帝对樊宏的关心。含三句之一的都应排除。)

【小题4】(樊宏并不是留在赤眉军中,而是留在刘伯升军中。如果留在赤眉军中,那是没在“志行”了。)

【小题5】(1)注意“用”、“向”、“假”、“素”、“见待”、“心”等词译法。

(2)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4分

【参考译文】

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人,是(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既)善于经营农业,(又)善于做买卖。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一家三代共享有家产,子孙早晚都向长辈问候请安,(一家人有规有矩)常常像在公府里照章办事一样。他经营产业,没有一件可丢弃的财物,都能各尽其用,督促役使奴仆,也各得其宜,人尽其才,所以上上下下能同心合力,所获财利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广开田产达三百多顷。他曾经想做家用器具,就预先种下了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它们的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家产积以万计,(而他从不吝惜,总是)赈济赡养同族的人,施恩于乡间邻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感到羞耻,拿出二顷田给他们,平息了这场纠纷。县里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美德,尊推他为三老。他在八十多岁时去世。他平素借给别人的钱前后几百万之多,临终时,他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削去姓名,统统烧掉。借贷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惭愧,争先恐后到樊家还债,而他的儿子们遵从父亲的遗嘱,终于不肯接受。

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王莽末年,义兵起事,刘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子儿女抓了起来(作人质)。让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却留在了伯升军中。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子儿女。此时汉朝兵力日益强大,湖阳军帅非常害怕,不敢杀他们,这样才免于一死。更始帝即位,想用樊宏做大将,樊宏叩头推辞说:“书生不熟习用兵打仗的事。”终于得以免职回乡。回乡后,樊宏和宗族家人亲属修筑营垒壕堑自己坚守,老弱的百姓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但是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牛、酒和米谷,慰劳赤眉军。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听说过樊宏仁厚,都称赞道:“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这才免于一场寇乱。

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不苟且谋取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结果的。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以前那些贵戚的下场都是明显的警戒啊。”每逢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在地听从上面交待要办的事体,等上面交待完了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光武帝很尊重他。等到樊宏病重,光武帝亲临问候,并在樊家留宿,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樊宏叩头说:“我没有建立功劳却享受大国的食邑,实在担心子孙不能保全陛下大恩,希望能归还寿张,改换小乡亭作食邑。”光武帝听后很悲伤,最终没有答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会浙__饥,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有旨先行漳州经界。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明年卒。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注】①蠲juān:免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格:规定

B.常病经界不行之害 病:忧虑

C.申乞致仕,明年卒 致仕:退休

D.以研穷圣贤之经训 训:教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所至人不及知 间以诗记所遭

B. 悉厘而革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仕于外者仅九考 今者项庄拔剑舞

D. 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蜩与学鸠笑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主持南康军时,正值当地发生严重旱灾,朱熹很重视救灾措施,百姓大多得以活命。

B.浙__饥荒时,朱熹单车独行,外出考察百姓疾苦。州县官员害怕受到惩罚,就有人毁谤朱熹政务荒疏。

C.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致常常断粮,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他只好与学生共食粗劣的食物。

D.朱熹为学强调敬事上天,加强自我修养。死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四书”定为学校的教

材。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小题5】(1)(朱熹)写信给其他州郡长官,(要求)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2)常常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解析:

【小题1】训:解释。

【小题2】A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B.表承接/表递进C. 代词,…的时间/时间名词后表提顿D. 介词,和/连词

【小题3】“州县官员害怕受到惩罚,就有人毁谤朱熹政务荒疏”错,应是“有的不惜弃官离去”。

【小题4】断对一处给1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1)译对大意1分,“移书”1分,“辐凑”1分。

(2)译对大意1分,“称贷”1分,“介”1分。

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的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抗灾救民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奏请皇上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又正赶上浙东发生打饥荒,朱熹被改任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当天就独自前往赴任,并立即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州县的官员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灾救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作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光宗即位后,朱熹调任漳州知州。他上奏章请求免除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贯。又认为当地的风俗不合礼仪,采录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公布于众,让人们熟知,并命令父老讲解,用来教导子弟。朱熹还常为经界法不能实施忧虑,他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制定丈量土地的方法,写成奏章上报给朝廷。皇上降旨,让他先在漳州实行经界法。庆元四年,朱熹因年近七十,请求辞官,第二年去世。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九年,朝中做官才四十天。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需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以获得知识,反过来亲自实践所获知识的实际效用,而把敬事上天作为修行立德的途径。他曾经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与学生的问答有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 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州郡礼命数十年 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 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 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乘舆在外 因:趁着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 )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

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


解析:

【小题1】(答:回复、回应)

【小题2】(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

【小题3】(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小题4】 (1) (5分。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

(2) (5分,采分点为“疾’’‘‘诛’’‘‘倾乱’’‘‘何’’各1分,大意1分)

译文: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