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宝间,羽伶师 署:官府

B.与人,虽阻虎狼不避也 期:约定

C.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擅长

D.岂尝镜水之鱼 徒:仅仅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

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羽野服挈具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命奴子钱,羽愧之

赢而不助五国也

D.与皎然上人忘言之交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小时候,陆羽虽身在庙中,但不愿抄经书,禅师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陆羽并未因此屈服,他在放牛时就用竹画牛背为书。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Ks5u

君 子 究 孔 释 之 名 理 穷 歌 诗 之 丽 则 远 野 孤 岛 通 舟 必 行 鱼 梁 钓 矶 随 意 而 往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3分)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4分)

16.A署,本指官署,在此处是动词,“任命”的意思。

17.B,A项……的人/停顿;B都表修饰;C给/亲附;D成为/被动

18.D.应该是“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他并未避世”是妄加之词。

19. 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等到长大后,他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小时候,他的师傅教他抄经书,陆羽却说:“(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代,能称有孝吗?”禅师听后很生气,就用挑粪扫垃圾来惩罚他,又让他放三十头牛,陆羽就用竹画牛背学写字。(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记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他泣不成声就逃走了,成为优伶藏了起来,撰写了《谈笑》一万多字。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与别人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书很多。他驾着小舟在在山寺见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他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上,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天下了解。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交好,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零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这朝廷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流传至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19分)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匵,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注】。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

【注】窾(kuǎn),当中挖空的木头。匵(dú):小棺材。藟(lěi),藤。殠(chòu),腐臭的气味。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亡吾意 易: 改变B.重父命 废: 违背

C.窃闻王孙先令裸葬 先令:指示D.将以世也 矫: 矫正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死为布囊盛尸 B. 亡形亡声,合道情

以兵围所寓舍 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C. 及病终 D. 精神者天有也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苟以天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王孙在病重将要临终时,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想死后裸身入葬,使自己返朴归真,你一定不要违背我的心意。”

B.杨王孙的儿子认为父亲的想法难以理解,如果按父亲的意思办,自己不好做人。于是就去找杨王孙的朋友祁侯请教。

C.祁侯希望王孙仔细考虑圣人留下来的规矩——死者是要装内外棺材,穿衣服,盖被子的。

D.杨王孙裸葬是想以此来改变世俗之人越礼厚葬、互相攀比抬高、向别人炫耀、浪费钱财的世风。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19.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⑴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C.先令:事先立言;

16.B.副词,才.(A.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副词,将/副词,尚且;D.助词,取独/定语后置的标志)

17.B(B项正确意思应该是父命难违,又不忍心给父亲裸葬。)

18.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19.(1)况且人的死,是生命结束时的转化,像物体的回归自然一样。

(2)如今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归”,设置障碍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想死后裸身入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不忍心,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杨王孙写了封信说:“获悉王孙被疾病折磨,我因急着要跟从皇帝到雍地祭祀,不能前去看望你。希望你能振作精神,不要过多地忧虑,好好看病吃药,坚持爱惜自己的生命。我听说王孙提前立言要裸体入葬。假如死人没有知觉也就罢了,如果有知觉,像你说的那样陈尸地下,裸体去见先人,我认为你不应该那么做。况且《孝经》上说:‘死者是要装内外棺材,穿衣服,盖被子的。’这也是圣人留下来的规矩,何必要拘泥于这种做法呢!希望王孙仔细考虑。”

杨王孙回信说:“我听说古代的圣王,由于人之常情不忍心看着他们的亲人死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那些礼仪制度的规定,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想要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攀比,费尽财物钱财,使它们烂在地下。有的甚至今天才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究竟和暴露尸骨在田野中有什么两样?况且人的死,是生命结束时的转化,像物体的回归自然一样。回归的能够得其所,转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是事物各自复归于它的本质。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华贵,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该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该转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万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自回到它的本质,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孤独地停在那里,怎么会有知觉?用丝织品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被捆束,口里含着玉石,尸体不能腐化,积聚成干尸,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能归土,到达它真正的去处。由此而言,一个人死了何必用那么长时间去做土地的客人,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用掏空的木料做小棺材,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不隔绝泉水,往上不排出臭气。所以说圣王在世的时候,对他的奉养容易满足,死了容易安葬。这是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今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归”,设置障碍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唉!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说:“说得好!”于是(按杨王孙的遗愿)裸葬。

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⑴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4分)

⑵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4分)

⑶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4分)

(1)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

(2)死者的尸体孤独地停在那里,怎么会有知觉?

(3)如今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归”,设置障碍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也。父子琮,仕齐官至尚书右仆射。慈明在齐,以戚属之故,年十四,为淮阳王开府参军事。补司州主簿,进除中书舍人。周武平齐,授帅都督。高祖受禅,开三府官,除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晋王广为并州总管,盛选僚属,以慈明为司士。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炀帝即位,以母忧去职。帝以慈明始事藩邸,后更在台,意甚衔之,至是谪为伊吾镇副。未之官,转交阯郡丞。大业九年,被入朝。时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奔高丽,帝见慈明,深慰勉之。俄拜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十三年,摄江都郡丞事。

李密之逼东都也,诏令慈明安集瀍、洛,追兵击密。至鄢陵,为密党崔枢所执。密延慈明于坐,劳苦之,因而谓曰:“隋已尽,区宇沸腾,吾躬率义兵,所向无敌,东都危急,计日将下。今欲率四方之众,问罪于江都,卿以为何如?”慈明答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义之言,非所敢对。”密不悦,其后改,厚加礼焉。慈明潜使人奉表江都,及致书东都留守,论贼形势。密知其状,又义而释之。出至营门,贼帅翟让怒曰:“尔为使人,为我所执,魏公相待至厚,曾无感戴,宁有畏乎?”慈明勃然曰:“天子使我来,正欲除尔辈,不图为贼党所获。我岂从汝求活耶?欲杀但杀,何须骂詈!”因谓群贼曰:“汝等本无恶心,因饥馑逐食至此。官军至,早为身计。”让益怒,于是乱刀斩之,时年六十八。梁郡通守杨汪上状,帝叹惜之,赠银青光禄大夫。拜其二子惇、怦俱为尚书承务郎。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补司州主簿,进除中书舍人 :不久

B.大业九年,被入朝 :征召

C.隋已尽,区宇沸腾 :福分

D.其后改,厚加礼焉 :希望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冯慈明刚正忠直性格的一组是 (  )

①祚已尽,区宇沸腾,吾躬率义兵,所向无敌

②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不义之言,非所敢对

慈明潜使人奉表江都,及致书东都留守,论贼形势

子使我来,正欲除尔辈,不图为贼党所获

我岂从汝求活耶?欲杀但杀,何须骂詈

其二子惇、怦俱为尚书承务郎

A.②③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冯慈明在北齐时,因为戚属的缘故,十四岁就成为淮阳王开府参军事,后来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一直到就义,始终是仕途畅达。

B.李密的以军逼近东都,皇帝令冯慈明调集人马追杀李密义军,冯慈明不幸被李密的党羽崔枢所擒。冯慈明被俘后,李密诱其背叛朝廷,归顺义军,。冯慈明宁死不答应。

C.冯慈明暗中派人去江都,又致信东都留守,严明李密军营中的情况。这事被李密知悉后,李密不但未恼火,反而释放了他。

D.冯慈明在李密兵营中,趁机向这些士兵晓明大义,劝他们为自身的前途着想,放弃攻打东都的行动,翟让更加愤怒,于是将冯慈明乱刀斩杀。冯慈明死得十分壮烈,皇帝听到禀报,大为慨叹惋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慈明始事藩邸,后更在台,意甚衔之,至是谪为伊吾镇副。

(2)天子使我来,正欲除尔辈,不图为贼党所获。我岂从汝求活耶?

[c363b6bae7f0d8e4.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未冠,父脱帖穆耳戍越,因受业于韩性先生,为文下笔立就。就试江浙乡闱,中居右榜第一。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达鲁花赤。县未有学,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

至正元年,改集贤待制,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曩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事集。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言入中书,忤议者,迁工部侍郎。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毙矣。”

会方重选守令,保定密连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陛辞,诏谕谆切。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

还,迁翰林侍讲学士。入见帝宣文阁,有旨若曰:“朕以畿甸之民疲敝,特选尔抚吾民。尔毋峻威,毋弛法,或挟权以干汝于非法,其即以闻。”视事之初,有权臣来谒以免役事,月鲁不花面斥曰:“圣训在耳,不敢违。

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还抵铁山,逼倭贼船甚众,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遂遇害。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刺杀首贼,同舟死事者八十余人。朝廷赠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注】①达鲁花赤: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高长常。

4.对下列句子巾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奉命至江浙粟二十四万石 籴:买卖

B.至则户产之高下 第:按……次第

C.俄吏部尚书 除:授职

D.或挟权以汝于非法 干:干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保定密连京畿 或挟权干汝于非法

B.时称公允 微公言,吾民毙矣

C.首建孔子庙 挟同舟人力战拒之

D.生容貌魁伟 不扰事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鲁不花在江浙行省乡试中,得中右榜第一,后来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终做到山南道廉访使。

B.在江浙做官期间,月鲁不花见到各县均无学生,于是首建孔子庙为学校,并聘请儒士为师来教育后生。

C.月鲁不花由于为民请命,得罪了部分官员,但却获得百姓的爱戴,以至于路过河间时,百姓拦路感恩。

D.月鲁不花在铁山遇倭寇,于是率同舟人与倭寇大战,同舟的一共死了八十余人,而自己最终也遇害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5分)

译文:

(2)视事之初,有权臣来谒以免役事,月鲁不花面斥曰:“圣训在耳,不敢违。”(5分)

译文:

[0ab52e8574c75e93.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奔赴 B. 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

C.故及大王之向臣 向:器重 D.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空:失去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翦言不用,谢病 不如善遇之 B. 寡人不用将军计 其无礼于晋
C. 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君 D. 荆数挑战秦不出 伏尸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 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 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并使始皇不对自己拥兵过重而生疑心。
D. 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3分)

译文:

⑵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3分)

译文:

⑶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4分)

译文:

4.D   5.B   6.C

7.译文(1)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逃跑了(赶走了燕王),同时多次战败楚军。

(2)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

(3)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提供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附文言文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__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__,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提供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大将军掾为北军中侯。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 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将军。长享福祚,之后嗣,此万全策也。”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止。表虽外貌儒雅,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 选自陈寿《三国志》 )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成武侯,节 假:给予

B.曹公必重将军 德:品德

C.济以来,主人无礼 穷:困厄,走投无路

D.长享福祚,之后嗣 垂:流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大将军掾为北军中侯 然后称兵向江汉

B.袁术在南阳也 此万全策也

C.表虽外貌儒雅,心多疑忌 表许之不至

D.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 知嵩无他意,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刘表“儒雅”的一组是(  )(3分)

①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

②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 观天下变。

③少知名,号八俊。

④众闻之喜,遂服从。

⑤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⑥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表在做荆州刺史时,趁山东兵起,带兵驻守襄阳,并击败袁孙联军。

B.天子定都许都,刘表暗中与袁绍勾结。治中邓羲进谏刘表,但刘表不听,邓羲辞官离他而去,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在他手下做官。

C.太祖与袁绍对峙官渡,刘表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韩嵩和刘先认为,由于刘表实力不济,为了长享福祚,垂之后嗣,不如投降太祖曹操。

D.刘表的部属韩嵩从曹操那里回来,极力陈说曹操如何有威德,不如拿整个荆州归附曹操。刘表怀疑韩嵩反过来替曹操游说,要杀掉韩嵩。后来把韩嵩随从人员拷打至死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知道韩嵩无他意,才停止。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4分)

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

②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5.B(感激)  

6.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A.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B.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D.副词,于是;副词,才。)  

7.C(②表现其狡诈 ⑤是他的行为 ⑥表现其多疑忌) 

8.C(韩嵩和刘先认为归顺曹操的原因不是由于刘表的实力不济。)

9.(1) 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

(每错3处扣1分)

(2)①他派人去集合收编张济的军队,张济的将士们听到刘表这样说都很高兴,于是便都归附了刘表。  (“纳”接纳、收编,1分;“遂服从”省略句1分;句子大意1分)

②刘表拿不定主意,便派韩嵩到太祖曹操那里观察虚实。  (“狐疑”犹豫不决、怀疑、像狐狸一样猜疑,1分;“诣”到……去,1分;句子大意1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5分)

译文: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译文:

(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征”“扰”“益”各l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彦超,大名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

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军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甚众。

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

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__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

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曰:“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驱以先登 傥:倘若、假使

B.吴人其后 蹑:追赶、追随

C.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 邀击:半路阻击

D.明年,表求致仕 致仕:做官,任职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3分)( )

①乘胜拔之 ②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 ③奉表待罪

④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 ⑤表求致仕 ⑥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A.②③⑥B.③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

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前一天“失言”的罪过。

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主动请辞,而武行德等人争相自述往日的战功以及经历的辛苦,遭到皇帝的反驳。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4分)

②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3分)

③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3分)

答案:D(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6.

答案:B(①②表现王彦超作战有谋略,④讲的古制,不是王彦超的举动)

7. C(上表请求太祖处治的是自己当年没有挽留太祖的罪过,而非失言)

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4分)

(王彦超)于是领兵奔赴石州,他亲自击鼓激励士卒登城,亲自冒着箭石(指挥作战),几天后攻克了石州。(“趣”“鼓”“乘”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②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3分)

 宋太祖与王彦超有老交情,就驾临(亲临)作坊,召随从大臣宴会习射。(“因”“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③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3分)

(我)如今已经老迈无能(衰弱老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乞骸骨”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苦吟书 疾:快速

B.恒小奚奴,骑距驉 从:使……跟从

C.非大醉及吊丧日,如此 率:全都

D.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死 竟:居然

6.作者与杜牧一样“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3分)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 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⑤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3分)

(2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3分)

(3)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4分)

5.D(竟:终于,最终)

6.B(①写李贺外貌之奇;②④写李贺创作之奇;⑤写李贺去世之奇;③⑥未直接写李贺。)

7.B. (“思量牵合、规定程限”是“他人”的作诗方法,李贺与之相反。)

8.(1)译文: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定语后置句式;语:讲述;备:完备,具体。)

(2)译文:天帝建成了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文。天上还算得上快乐,并不痛苦啊!(立:立即,马上;为记:写记文<记,文体>;差:算得上。)

(3)译文:(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愈:通“逾” ,超过;寿:名作动,长寿。)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讲述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参与游历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构思附会,把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驴子,背着一个又旧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儿取出草稿,研好墨,叠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类似远古的篆体字或雷击后石头上留下的纹痕,说:“要召唤长吉。”长吉全然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离开(她)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篇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息断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管乐声。长吉的 母亲赶紧制止他人哭泣,等待(李贺的反应),好像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到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真实所见到的就像这样。

唉!天空蔚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四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一定超过天帝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