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5.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4分)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3分)

4. B(旧事,往事。“迹”意为事迹。)(3分)

5.B(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3分)

6.C(江吟香有五个朋友。张冠李戴)(3分)

7.(10分)

⑴(3分)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束缚。(“卒”1分,“为……所”1分,基本意思1分)

⑵(4分)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为学”1分,“务”1分;“究”1分,“设教”1分)

⑶(3分)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假馆”1分,“可”1分,基本意思1分)

【参考译文】

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是他的别号。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漾溢的人。他七十四去世。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呜呼,真仁爱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 罢,通“疲”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身,亲自

D.楚王令羽诛之 阴,阴沉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使人追宋义子,及齐,杀之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饮酒高会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怀王使项羽为上将军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7.下几句话,编成为四组,都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

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

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

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3分)

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3分)

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分)

5.D(阴,隐蔽、暗中)

6.B(之,动词,到。A.认为/把它作为。C.却/于是。D.于是/趁机)
7.B
8.C(A.项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是宋义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 中生有。D.“诸候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9.①军队还没有出战,就看到了兵败的征兆,这真可以说是懂得用兵。(“败征”1分,“知兵”1分,句意1分)

②赵国破灭,秦更强大,还有什么秦兵疲惫的机会可乘(“举”“何敝之承”各1分,句意1分)

③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无不用膝盖跪在地上前行,不敢抬头仰视。(“膝行”“前”“莫敢”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认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为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此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上将军,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当初,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军中,见了楚王说:“宋义断定武信君兵必败,过了几天,果然失败了。军队还没有出战,就看到了兵败的征兆,这真可以说是懂得用兵。”楚怀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楚军行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拍击牛身上的虻虫,不可以消灭毛里藏的虮虱。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宋义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者,一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无存粮,他却大宴宾客,不肯引兵渡黄河从赵国取粮食,与赵国合力攻打秦国,却说‘趁着他们疲惫。’凭秦朝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破赵。赵国破灭,秦更强大,还有什么秦兵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们楚兵新近失败,楚王坐不安席,集中全国之兵交予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项羽早晨去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大家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又是将军诛杀了乱臣贼子。”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杀了他。又派桓楚去向楚怀王报告。怀王于是传令让项羽担任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项羽属下。

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以后,威名传遍楚国,并在诸侯中传颂。(项羽)就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楚兵渡过黄河去救巨鹿。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陈余又请兵出战。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时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多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运粮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__而死。

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敢放纵自己的军队的。到楚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营垒上观看。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哪个不恐惧。在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都跪在地上前行,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何为(告辞)

B.去四十里(距离)

C.沛公则车骑(安排、安置)

D 我至军中(估计)

10、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B.

入 公我献之

令张良留谢 今之虏

C.

D.

沛公置车骑 拔剑撞破之

项王受璧 今行无信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沛公虚伪狡诈的一组( )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立诛杀曹无伤

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12、下列对原问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写的是鸿门宴斗争之后的余事。

B.刘邦不辞而别,心有顾虑,樊哙一席话,见解有过人之处。

C.留张良周旋,为自己争取时间,托张良奉白璧、玉斗给项王表明刘邦有勇有谋、沉着冷静。

D.范增怒极,其见解深远,谋士也。范增之言,暗示鸿门宴将成为新一段历史的转折点,项羽在鸿门 宴上的无谋无略预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⑵大王来何操?

[de4be420b571b6d9.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交通,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复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茂才,四迁荆州刺史 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恩放恣 缘: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 交通:勾结

D.遂共震云 谮:诋毁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B.至夜怀金十斤遗震

作《师说》以贻斧斤时入山林

C.樊丰等乘舆在外,竞修第宅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所谓战胜朝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3分)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3分)

课内翻译(4分)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分)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2分)

4.答:B 缘:依仗。

5.答:A两个“之”都作代词,意为“他”(B两个“以”前作连词,意为“用来”,后作介词,意为“按照”; C 两个“因”都作介词,但前一个“因”意为“就”,后一个“因”意为“通过”;D两个“于”都作介词,前意为“向”,后意为“在”)

6.答:C“未做好保密工作”于文无据,“赐毒酒令其自尽”是无中生有。

7.译文:

(1)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

(2)司空刘授听到这件事后,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3)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4)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拜为郎中,两次升迁担任了太使令。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她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杨震深深痛恨她。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当时(延光年间杨震任太尉时),安帝下诏派人为阿母修建府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人,便从一旁推波助澜,弄得朝廷倾摇,不得安宁。为此,杨震又向安帝上书说:“臣曾听老师说过:国家向人民征用赋役太多的话,百姓财尽就会埋怨,力尽就会叛乱。百姓同朝廷离心离德了,朝廷怎么去依靠百姓?所以,说:‘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请陛下斟酌考虑。”樊丰、谢恽等人见安帝不听杨震接二连三的苦谏,便更加肆无忌惮。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属下椽吏高舒召来大匠官署的令史查问,得到樊丰等人伪造假诏书等罪行证据,于是杨震便准备好奏章,等安帝巡游回京后上奏此事。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就连夜派使者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对此还觉得不够解恨,就请大将军耿宝再上奏章,诬陷杨震对朝廷收缴他的印绶心怀怨气,有不服处置之罪。安帝于是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故里。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故相江万里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B.君勉之 如是,孰能御之

C.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臣险衅,夙遭闵凶

D.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独乐乐,人乐乐,孰乐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

9.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10.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11.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12.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13.(1)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附:文言文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甚善。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见丛荆,堪笞棰,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闻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辄舍其室而淫之。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 列传三十九 酷吏传》)

注①:伍伯,一种为官吏出行开道护卫的力役,文中指掌刑衙役。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见丛荆 次:驻扎

B. 突厥边 寇:侵犯

C. 流血前 盈:充满

D. 怨隙日 构:形成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功授开府仪同三司 B. 堪笞棰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谁为大王此计

C. 阻兵晋陵 D. 上甚善

徘徊斗牛之间 要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燕荣性格刚严,武艺高强,为官以严厉著称,管辖地区盗贼绝迹,百姓相安无事,隋文帝对其颇为赏识,还特地加以慰劳勉励。

B. 某次燕荣鞭打一人,那人辩解说自己没有犯罪,于是燕荣答应他如果他下次再犯错,就宽恕他不施以惩罚,后来他再次犯错,虽然别人替他求情,但那人仍然遭到鞭打。

C. 后来燕荣每次巡视幽州境内,听说官吏百姓的妻子、女儿有长得美丽的,就住在那家把这些女子奸污,贪酷暴虐放纵任意,一天比一天厉害。最终因他的暴虐凶残、贪赃污秽而被隋文帝赐死。

D. 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时,害怕被燕荣所侮辱,所以坚决推辞。隋文帝下诏书想要庇护元弘嗣,却反倒招致燕荣的刁难、毒打和关押。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 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3分)

⑵ 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4分)

16.A(次:旁边)

17.C(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是介词,凭;B前一个“为”是动词,做,后一个是动词,制定;D前一个“之”代词,他,后一个是音节助词,无义)

18.B (那个人自我开脱说“前些天被打,使君你曾答应我有罪可以饶恕我”,而非他人为之求情)

19.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每对两处给1分,共3分)

20.(1)官吏到他那里,一定要查察询问,而且常常加以责打,打到皮开肉烂见到骨头。 (“诘问”“挞”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等后来这个人犯了小过失,又要打他,这个人说:“前些天被打,使君您曾经答应有罪可以饶恕我。”(“细过”“宥”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荣,字贵公,华阴郡弘农人。父亲燕偘,是北周的大将军。燕荣性刚强严厉,有武艺,在北周做官做到内侍上士。跟从北周武帝征伐北齐,由于建有功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高邑县公。隋文帝接受禅让称帝,进升燕荣为大将军,封为落丛郡公,任命为晋州刺史。跟随河间王杨弘攻打突厥,由于建有功劳被任命为上柱国,迁为青州总管。燕荣在青州的时候,选拔力气很大的人充当掌刑衙役,官吏到他那里,一定要查察询问,而且常常加以责打,打到皮开肉烂见到骨头。所以坏人盗贼绝迹,州境之内平静无事。别的州县的人经过青州地界的,害怕燕荣就像害怕仇人一样。隋文帝对他很称赏。后来趁着燕荣到长安朝见,特别加以慰劳勉励。燕荣因为母亲年老,请求每年来长安朝见,顺便问候母亲,隋文帝同意了。等到辞行的时候。隋文帝在内殿赐宴,下诏命令王公大臣做诗为燕荣送行。    

攻打陈朝的战役中,任命燕荣为行军总管,率领水军从东莱沿着海岸南下进入太湖,攻取吴郡。攻破丹阳以后,吴地人共同推举萧王献为国主,在晋陵阻挡大军,萧王献被宇文述打败,退军据守仓山,燕荣率领精锐甲兵五千人紧随追赶。萧献败逃,被燕荣所擒获,晋陵、会稽一带全部平定。朝廷任命葛荣检校扬州总管,不久征召入朝任命右武候将军。突厥侵犯边境,任命燕荣为行营总管,屯兵幽州,由于为母亲服丧离职。第二年,起复为幽州总管。 

燕荣性情严厉残暴,容貌威严,官员们去进见的,无不惶恐害怕举止失措。范阳卢氏,世世代代都是大族,燕荣让卢姓族人充当小吏士卒以压抑侮辱他们。鞭打左右随从,动不动就是上千下,被鞭打的人血流满地,但燕荣喝酒吃东西还是像平时一样。有一次出去巡视,在路旁见到荆棘一丛,可以用做鞭打的工具,就用来试着鞭打人。有人自己陈述辩解说没有犯罪,燕荣说:“今后如果有罪,可以饶恕你。”等以后这个人犯了小过失,又要打他,这个人说:“前些天被打,使君您曾经答应有罪可以饶恕我。”葛荣说:“没有罪过还那么责打,何况有罪过!”又像从前那样打了一顿。

燕荣每次巡视幽州境内,听说官吏百姓的妻子女儿有长得美丽的,就住在那家把这些女子奸污,贪酷暴虐放纵任意,一天比一天厉害。当时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害怕被燕荣所侮辱,坚决推辞。隋文帝了解这一情况,下敕书给燕荣说:“元弘嗣如果犯下鞭打十下以上的罪过,都需要上奏让我知道。”燕荣愤怒的说:“元弘嗣这小子怎么敢戏弄我!”于是就派元弘嗣监管百姓缴纳粮食,如果在粮食里发现一点米糠一颗秕子,就加以处罚。每次鞭打虽然不到十下,但一天里边有时要打好几次。像这样过了一年,怨恨一天天积累,燕荣就把元弘嗣逮捕下狱,禁止给他食物。元弘嗣饿得受不了,抽出衣服里的绵絮,和着水吞咽下去。他的妻子进京控告。隋文帝派遣考功郎刘士龙乘坐驿马赶去审问,审问后上奏燕荣确实暴虐又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于是召回京城赐死。在这之前,燕荣的寝室有几斗蛆虫无故从地中突起而出,没多久,燕荣死在蛆虫出来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 王士祯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0.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起,捉其臂曰 遽: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六奇 执:捉拿,拘捕

C.衣以絮衣,不,径去 谢:感谢

D.知关河厄塞形势 稔:熟悉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问:“何丐?”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询衣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厚资遣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查已酩酊,丐殊无酒容 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B.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C.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D.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4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766b2e61b8a9222.jpg]

用得恰当。A“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多指民族、国家局势。C“司空见惯”后面不接宾语。D“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

13、(1)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了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注意倒装句式,“明年”,4分)  (2)查继佐认为他的话语奇特,给他准备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注意“奇”意动用法,“衣履”名词做动词,“为”给,4分)  (3)园里有一块美如玉的石头,查继佐深为赞赏,认为这石头非常奇特。第二次去后花园,这块石头却不见了。(注意“异”意动用法,“再”,“失”,4分)

参考译文:

[aa01dd5b71530dcc.jpg]海宁县的孝廉查继佐,字伊璜,是崇祯年间的有名人士。曾经在冬季下雪天里,他偶然走出门外,看见一个乞丐在廊房下避风雪,相貌很奇特,查继佐就高声问道:“听说集市上有个叫铁丐的人,是不是你呀?”乞丐回答说:“是我。”又问:“会喝酒吗?”田答说:“会”。查继佐把铁丐带进屋内,拿出酒来,坐着对饮。查继佐已经喝得大醉,铁丐却没有丝毫醉态。查继佐拿棉衣给他穿上,他也没道谢,径直就走了。

六奇祖籍在潮阳,祖父做个道员,六奇因为赌博的缘故,才成为贫寒人。他回广东后,在驿站当役卒混碗饭吃。他非常熟悉了解山川扼要险峻地段的地理形势,正当王师进军广东时,巡逻的士卒捉拿了六奇,六奇请求能面见最高将领商谈事情。与大帅见面后,他详细陈述了各郡的情况,于是请求大帅给他几十份文书,散发给各郡的豪强豪绅。清军所到的郡县,堡垒都被攻克了,大帅向上奏报了六奇的功劳。十年中,六奇连续升官,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查继佐在家乡居住,早已不记得以前与六奇交往的事了。一天,有一名广东来的牙将打听到他家,请求拜见,他带来吴六奇的书信和问候,用三千两银子为进见礼,并邀请查继佐到广东去。从海宁到广东,水行三千里,沿途的接风、送行宴会极为盛大热闹。度过大庾岭时,吴六奇已派儿子在道路左边迎接等候。到了家门口,吴六奇就爬在地上磕头,进入正厅,他面向北方并且直身而跪,一件件叙述往事,没有忌讳。夜晚,六奇摆酒举行丰盛宴会,亲自给查继佐敬酒上菜。席上歌舞美妙,各种乐器合奏,各位将领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给查继佐敬酒,直到天亮才散席。从此,查继佐在六奇家居住了一年,行装积累到极大的数目。六奇又用三千两银子为查继佐做寿礼,送给他的锦缎、珠宝、珊瑚、犀角、象牙之类的财宝更是多的无法计算。

当初,查继佐在惠州吴六奇幕府时,有一天游赏后花园,园里有一块美如玉的石头,查继佐深为赞赏,认为这石头非常奇特。再次去后花园,这块石头却不见了。查继佐打听它的下落,才知道吴六奇已经用大船把这块石头运到浙江海宁去了。如今石头仍然保存在查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不首目送之 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依赖

C.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美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 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5.C(①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④表现李君虚恐惧。⑤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李君虚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

7.翻译(10分)

(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假”、“ 见 ”、 “ 相 ”各1分,语意2分。)

(2)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全”“首领”、“弘”各1分,语意1分。)

附【参考译文】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dì zàng 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地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 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6-9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3分)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3分)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3分)

(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4分)

6.A “匡”应是“纠正、匡正”的意思。

7.D.①是交代二人辩论这件事,⑤是说别人对辕固的诽谤。

8.B景帝想结束两人的辩论而讲了这些事,而并不是“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

9.(1)帽子虽然破,一定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一定穿在脚上。

(2)此后学者没人敢讲清是受命是弑君这个问题。

(3)没有太子这话,我也要去拜谒你了。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

【参考译文】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他因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任博士。有一次,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黄生说:“商汤、周武王不是秉承天命做天子,是弑君篡位。”辕固生说:“不对,夏桀、商纣暴虐淫乱,天下人心都归向于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为他们所用而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不得已而立为天子,不是秉承天命是什么呢?”黄生说:“帽子虽然破,一定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一定穿在脚上。这是为什么呢?是上下的制度分名。如今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却是君主;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但只是臣下。君主有错误行为,臣下不能够用正直的话匡正过失来尊奉天子,反而趁其过失而诛杀他们,取而代之,南面称王,不是弑君是什么呢?”辕固生说:“一定像你所说,那么高祖代替秦朝登上天子的位置,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知道味道;谈论学问的人不谈论商汤、周武王受命的事情,不能算是愚蠢。”就停止了争论。此后学者没人敢讲清是受命是弑君这个问题。

窦太后喜欢《老子》一书,召来辕固生问《老子》一书的问题。辕固生说:“这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太后发怒说:“怎么能比得上狱吏囚徒的书呢?”于是让辕固生进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而辕固生是直言无罪,于是给辕生锋利的兵器,到猪圈里刺杀猪,正好刺中它的心脏,只一刺,猪应手倒地。太后默不作声,无法再加罪于他,就作罢了。过了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廉洁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过了很长时间,他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登位,又用征召贤良的名义征召辕固生。那些谄谀的儒生大多嫉妒诋毁辕固生,说:“辕固生老了。”于是被罢官回家。这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他斜着眼来看辕固生。辕固生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学问来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来迎合时世!”从这以后,齐地谈论《诗经》都依循辕固生的见解。那些凭借研究《诗经》而显贵的齐人,都是辕固生的学生。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3分)

译文:

②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4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节选自《孟子》)

答:

(1)①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每句1分,必须落实“戍”“缮”“以”“不虞”的翻译)

②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每句1分,重点落实“适”“道”“谒”“馈”“谮”翻译)

(2)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分,每两处断对得1分,多断倒扣,扣完3分为止)

译文: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