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门生故吏,无敢向迩者。豫原闻难,自无锡疾驰,一昼夜逾三百里,至京口唁焉。既抵庙门,不得入。而顾见有官人来,骑而从者数人,至门,门者皆却立,官人下马入,从者皆入,豫原则闯然随之入,数折而达,张公请室门外,即又不得入。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然卒不得入。门者曰:“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不去且得罪,制府怒不可犯也。”豫原大笑应曰:“若乃以制府吓我耶!向令吾惴制府者,吾安得至此?且天下事不可知,往者张公尝与噶礼讼矣,部使者按事至再,无直张公者。赖天子明对,张公抚吴自如,而噶礼卒抵罪。今张公虽就逮,万一上复有旨欲全公,若等何面目复见张公?”言已,索笔大书其爵里姓名,付门者达张公所,曰:“可达,达之;不可,则以此纸上制府言状,惟制府死生。”
当是时,日渐西夕。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而守者亦颇闻语色动,为言于张公。张公命之入,豫原乃入,慰劝若平生欢,良久乃去。越数日,部使者之祠报毁矣。
初,部使者视学江左有声,吴中人士为祠于江阴,歌舞之。当张公之与噶礼交讼也,部使者按事至吴,吴中自士大夫下,遮马首以千万数,愿无夺张公。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罪且当诛,吴中人咸涕泣不知所为,而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豫原遂言曰:“狄梁公之有祠魏州也,其子景晖弗类其父,魏州人 毁之,不复祠。今日之事,得复有香火耶?”于是众数千人奔部使者祠下,争撤屋瓦投之,榱栋尽折,或焚烧其余,呼声动天。
明日,制府闻状,大骇,阴使人廉问主名,然竟无如何也。当是时,豫原几不免,亦以此名闻江淮间。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行世。其为人敛退,粥粥若无能者,而遇公发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命以白衣领仓场职。
曲园居士曰: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曾以兵部侍郎视江苏学政。文端亦一代名臣,而此事不能无非议也。(选自葛存虚《清代名人轶事》,有删节)
[注]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②白衣:受处分官员的身份。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抚吴,坐事逮 坐:定罪
B.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 白:禀告;报告
C.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 劾:弹劾
D.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 卒:突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B.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也欤
D.若乃以制府吓我耶 皆以美于徐公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在吴中担任巡抚时因犯事被逮捕,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百多里赶到了京口。
B.张文端的祠庙被毁,华豫原不仅逃脱了责罚,还因此出了名。张文端虽为一代名臣,但在张公这件事上有失公道人心,不能不让人非议。
C.太阳快要下山时,华豫原混进一个大官的随从队进入了城隍庙,顺利见到了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
D.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张文端为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但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人非常愤怒,就毁掉了张文端的祠庙。
第Ⅱ卷(主观题,共114分
四、(28分
1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4分)
(2)客何为者?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4分)
(3)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4分)
【答案】
14.D
15.B
16.B
17.(1)他们将张公拘禁在城隍庙中,派全副武装的兵士看守他,这些兵士像老虎一样凶猛狰狞,如果没有部使者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出入。(首句主语省略,补上“他们”,1分,“羁”1分,“甲”系借代手法,1分,句意通顺1分。)(2)你是干什么的?起初我以为你是跟着那大官来的,所以不问你是谁,现在才知道你是个无知妄为的男子罢了。(“何为”也可译成“是谁”,1分,“从”“妄”各1分,句意1分。)(3)恰逢华豫原从京口返回,详细地告诉他们张公被逮捕受了很多苦,吴中的百姓就越发地吵吵嚷嚷,喧闹不已,只是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会”“就逮”“顾”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结合文意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判断正误。“卒”这里应译为“终于,最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 “所以”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判断词,是/副词,竟然。D.介词,用、拿/动词,认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 A.无中生有。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于文无据。C.偷换慨念,华豫原见张公并不顺利。D.时间错位。吴中人毁掉张文端祠庙是因张公“坐事逮”,“会华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之后,而不是“与噶礼打官司”一事之后。,参看原文第一自然段后半段、第二自然段。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首句主语省略,补上“他们”, 关键词“羁”译为拘捕;“甲”系借代手法(2)“何为”译为“干什么”,也可译成“是谁”; “从”译为跟从;“妄”译为无知妄为(3)“会”译为恰巧、恰逢,“就逮”译为被逮捕,“顾”译为只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无锡有个奇人,叫华豫原。康熙乙未年间,张公担任江苏巡抚,因事犯罪被逮捕,部使者偕同制府就在润州审问张公,(他们将张公拘禁在城隍庙中,派全副武装的兵士看守他,(这些兵士像老虎一样凶猛狰狞,如果没有部使者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出入,张公的门生和他以前的部下,没有谁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张公遭受了祸患,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 百多里,到京口来慰问张公。华豫原到达城隍庙门口后,却不能进去。他回头看见有大官过来,骑着马跟随的人有好几个,这些人来到城隍庙门前,守门的人都退后站着。大官下马进了城隍庙,他的随从也都跟着进去,华豫原就昂着头跟随他们进了城隍庙,转了几次弯才到,华豫原来到拘禁张公的房间门外,却又进不去。华豫原在门前徘徊,用来托付守门的人的理由说了很多,办法也想了很多,但最终还是进不去。守门的人说:“你是干什么的?起初我以为你是跟着那大官来的,所以不问你是谁,现在才知道你是个无知妄为的男子罢了。不离开你将会被判罪,制府的威严不能冒犯。”华豫原大声笑着回答说:“你竟然拿制府的名头来恐吓我啊!如果我害怕制府,我怎么能来到这里?况且天下的事情难以预料,以前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却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幸亏天子英明圣哲,张公还是像原来那样担任江苏巡抚,而噶礼最终抵偿了他犯的罪。现在张公虽然被逮捕,万一皇上又有圣旨保全张公,你们这些人还有什么脸面再面见张公呢?”说完,华豫原要来笔墨,大大地写上自己的籍贯姓名,交给守门的人去送给张公,并对守门的人说:“能够交给张公,就交给张公;不能交给张公,你就把这张纸上呈制府,说明这里的情况,我是死是活,但凭制府裁决。”
在这时,太阳渐渐落山。守门的人拿华豫原没有办法,就进去禀告看守,看守听了也很有点动容,于是替华豫原向张公传话。张公让华豫原进去见面,华豫原于是进入拘禁张公的房间,他安慰劝勉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过了几天,有消息说部使者的祠庙就被毁掉了。
当初,部使者在江南主管学政,颇有名气。吴中的人士就在江阴为他修建了祠庙,还唱歌跳舞庆贺这件事。当张公与噶礼打官司的时候,部使者查究案情来到吴中,吴中从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成千上万的人拦住(部使者的车马,希望他不要削夺张公的职务。但是部使者并不是很愿意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百姓本来就非常气愤。等到这件事情发生,部使者和制府弹劾张公欺诳,论罪当斩。吴中的百姓都为之哭泣,不知道该怎么办,恰逢华豫原从京口返回,详细地告诉他们张公被逮捕受了很多苦,吴中的百姓就越发地吵吵嚷嚷,喧闹不已,只是没有地方发泄怒气。华豫原于是对他们说:“狄仁杰在魏州有祠庙,他的儿子狄景晖却不像他父亲(廉洁奉公,魏州人就毁掉了狄仁杰的祠庙,不再修建。今天出了部使者对待张公这样的事,还能再让他的祠庙有香火吗?”于是大家数千人跑到部使者的祠庙下,争相掀夺屋上的瓦,投掷到地上,椽子栋梁全都被折断,有的人还将那剩下的东西烧掉,民众的欢呼声震天动地。
第二天,制府听说了这件事,大惊,暗地里派人查访主使者,但最终没怎么样。当时,华豫原差点没逃脱,但也因此在江淮一带出了名。华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流传于世。他为人谦虚内敛,一副柔若无能的样子,可是在张公这件事情上他竟然激愤成像这个样子,实在出人意料。朝廷最终没有采纳部使者的建议处死张公,反而征召张公,让 他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主政仓场衙门。
曲园居士说:所说的部使者,就是张文端。他曾经凭借兵部侍郎的 身份主管江苏学政。张文端也是一代名臣,但他处理张公这件事不能让人没有非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太尉逸事如右。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不守法纪
B.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货:贿赂
C.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约束
D.其与存者几何 几何:几人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⑥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⑤⑥
1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写汾阳王儿子郭晞军队无法无天,而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汾阳王的权威而不敢过问,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气氛。
B.段太尉斩杀了郭晞手下十七个暴卒,郭晞军中一时大噪,士兵们都披上了铠甲准备报仇,段太尉从容来到郭晞军营晓之以理,最终使全军无一不心服口服。
C.段太尉对朱泚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告诫亲属拒受贿赂,最终将女婿不得已收来的大绫原封不动地安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
D.这段文字选取段太尉典型的事迹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临财而不苟取的正直官吏的形象。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3分)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4分)
(3)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3分)
【答案】
14.D
15.A
16.B
17.(1)译文:白孝德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震恐”“奈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译文: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恣”“及”和特殊句式“欲谁归罪”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译文: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俱”“谢不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几何:多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是段太尉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的部分言辞。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是郭晞被段太尉说服后约束手下士兵的言辞。此两项均不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特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最终说服了全军”,选文中未作直接交代,且从郭晞用来约束手下士卒的言行和段太尉留宿军营中可以推知,并未全军被说服。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震恐: 震惊恐慌。奈何:怎么办。 (2) 恣:放纵;且:将要;及:连累;欲谁归罪:宾语前置,译为,将要归罪谁?(3)俱:一起;谢:道歉;请改过:请允许自己改正错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儿子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这样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竟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反遭杀害,从而使天子边地混乱。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太尉笑着走了进去,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现在邠地邪恶之人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籍中,杀害人,像这样不加以制止,还能有几天不会引起大乱?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回头呵斥手下的士兵:“都解下铠甲解散回到队伍中去,胆敢再喧哗的处死!”太尉说:“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已经吃完了,说:“我的老病又犯了,想请您留我在军门下住一晚。”叫赶马的回去,明天再来。于是就睡在军营中。郭晞不脱衣,告诫负责警卫的卫兵打更以保护太尉。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的亲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万一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待到过歧州之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居于卑下的地位,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州濒水可无患 濒:靠近
B.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属:恰逢
C.的发其奸,窜之岭外 窜:逃窜
D.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 团:集合
16.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3分)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 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
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 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
A.①③④B. ①②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徐的心系百姓。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
B.徐的善于宣抚。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化解了危机。
C.徐的措施得力。代理江陵府政事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
D.徐的能于治乱。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
(2)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答案】
15.C
16.C
17.D
18.(1)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尔曹”“亡”“自赎”“ 非计”各1分 句意1分)
(2)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说:“你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籍”( “ 保任”“递相”“皆尔罪也” 各1分 句意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实词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根据原文“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 徐的揭发他的罪恶, “窜”应译为流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①讲与民同甘共苦,不能表明在文治方面的才能。⑥是三司官员的看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并迫使蛮人投降”,与原文不符,见原文“会蛮首相继出降”。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尔曹”译为你们;“亡”通假字,通“无”,没有、不的意思;“自赎”译为赎自己的罪;“ 非计”译为不是办法。(2)关键词“保任”译为担保;“递相”音 dì xiāng,译为互相;“皆尔罪也”译为都是你们的罪过。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考中进士,补任钦州军事推官。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从建议,郑天监就请求把徐的留下让他办理相关事情。徐的穿着短衣,拿着木棒,跟役夫一起辛苦劳动,修城墙,建望楼,用来准备攻守。规划土地让军民居住,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店铺之类,民众都感到便利。徐的升任大理寺丞,任吴县的知县。后来又调到梁山军,任常州通判。适逢饥荒,他就拿出米做成粥来给饥民吃。多次升职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临江知军,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人攻击杀害官府的军将和官吏,他们所属士兵怕死,谋划着要反叛。徐的骑马赶到宜州,安慰劝告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大家都束手听命。奏请恢复澄海、忠敢军,后来都得到任用,改任舒州知州,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人彭士义叛乱,徐的用恩德威信感化他们,蛮人悔过后自来归附。徐的代管江陵府的政事,城里很多行为恶劣的年轻人,想盗窃时,就在晚上放火,一夜十多处起火。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你说: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于是夜间就不再起火了。太子冼马欧阳景狡猾蛮横,不守法,是邻里间的祸害,徐的揭发他的罪恶,把他流放到岭外。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请朝廷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的运河,诏令还没下来,他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它,运出积压的盐三百万斤。
军贼王伦在山东叛乱,转而攻打淮南,徐的集合军队等待他。正赶上青州改派的裨将傅永吉追赶贼人进入历阳,徐的和他一起受赏赐,升做工部郎中。又治理泰州西溪河,运出积存的盐。区希范、蒙赶在衡湘为寇,朝廷命令徐的去招抚他们。徐的到了之后,住了两夜,恰好赶上蛮人首领一个个出来投降。三司官员认为郊祠典礼临近,应召回徐的议事,徐的回朝后,蛮人又反叛。廷授予他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了桂阳,投降的又有许多。那些钦景、石硋、华阴、水头各洞不投降的,徐的都讨伐平定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熊可清等一千多人。后来,徐的在桂阳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为海阳令,政有能名。
陈武帝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
衡阳献王昌为吴兴太守,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承圣中,还掌记室。武帝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及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文帝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累迁散骑常侍。文帝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如故。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克捷,大破周梁士彦于吕梁,方进围彭城。时宣帝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出为豫章内史。及吴明嚣败,帝追忆景历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爵封,入守度支尚书。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逢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预,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卒官,赠太常卿,谥曰敬。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祯明元年,车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所称。有文集三十卷。
(节自《南史·卷六十八·列传五十八》)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要之 要:邀请
B.仍领记室 领:兼任
C.所向克捷 克:战胜
D.景历称师老将骄 老:年迈
1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善尺牍”的一组是
A.①素闻其名,以书要之 ②承圣中,还掌记室
B.①笔不停辍,文无所改 ②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
C.①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②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D.①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 ②任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景历年少时英俊清朗,具有孝行,家贫好学,善文辞,善写草书和隶书。善文辞这一长处,成为他以后步入仕途的有利条件。
B.由于陈武帝的信任,蔡景历被派辅佐衡阳献王陈昌,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制定,并起草征讨檄文,内容都符合武帝的旨意。
C.蔡景历有为政才能,深受皇帝器重。担任海阳令时,就以能干著名。太建五年,皇帝特意下令蔡景历授官仪式提前,以便让他参加宴饮。
D.蔡景历死在任上,追赠太常卿。后来又两次追赠,祯明元年,皇帝车驾亲到他的宅第,并在墓地为他立碑,这些都是为了表彰他尽忠国事。
1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5分)
(2)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5分)
【答案】
14.D
15.B
16.B
17.(1)陈武帝因为乡里父老,尊贵卑微讲究礼数,担心陈昌年少接待应对时违背了礼数(2)宣帝憎恶他挫伤士气,大怒,但还是因为他是朝廷旧臣,不给予严厉处罚。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根据原文“景历称师老将骄”,“师”和“将”做名词,指军队和将领,“骄”的意思是骄纵,“老”应该译为疲乏。“师老将骄”的意思是兵士疲乏、将领骄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项两项和题干无关联;C项②说的是皇帝追封蔡景历;D项②说的是蔡景历担任的官职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制定”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以”译为因为;“数”译为礼数;“”接对译为接待应对;“乖”译为违背。(2)关键词“恶”译为憎恶;“沮”使动,译为使士气低落或挫伤士气;“以”译为因为;“罪”译为定罪,处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蔡景历年少时英俊清朗,具有孝行,家贫好学,善文辞,善写草书和隶书。做海阳县令,处理政务以能干著名。
陈武帝镇守朱方,一向听说蔡景历的大名,用书信邀请他。蔡景历当着使者面回信,笔不停顿,文无所改。陈武帝接到信,大加赏赐,当天就授予他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兼任记室的职务。
衡阳献王陈昌担任吴兴太守时,陈武帝因为乡里父老,(长幼)尊卑讲究礼数,担心陈昌年少(不懂事),接待应对时违背了礼数。就派蔡景历辅佐他。承圣年间,回到朝中掌管记室。武帝将要讨伐王僧辩,单独和侯安都等几人谋画,蔡景历不知道这件事。部署安排完毕,武帝召蔡景历让他起草檄文,蔡景历挥笔立就,陈词感愤激昂,所写内容都符合武帝的旨意。等到武帝受禅登基,蔡景历调任为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诰。
文帝即位后,仍担任秘书监,舍人如前。因拥立文帝有功,封为新丰县子。多次调升为迁散骑常侍。文帝诛杀侯安都,蔡景历努力促成其事,因功调升为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的官职照旧。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向北侵略,所到之处克敌制胜,大破周将梁士彦于吕梁,正要进兵围困彭城。当时宣帝正想一心进攻河南,认为一声令下就可成功,蔡景历认为兵士疲乏、将领骄纵,不应该过分的去攻打远方的城邑。宣帝憎恶他挫伤士气,大怒,但还是因为他是朝廷旧臣,不给予严厉处罚,让他出京城担任豫章内史。等到吴明彻失败,宣帝追忆蔡景历以前的话,当日就督促他回到朝廷,让他担任征南鄱阳王谘议。没过几天,调任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邑,担任度支尚书的职责。按旧例拜官在午后,蔡景历拜官那天,恰逢宣帝驾幸玄武观,在位的官员都陪侍宴饮,宣帝担心蔡景历参加不了宴饮,特意下令早上拜官,蔡景历就是这样被宣帝看重。
后死在任上,追赠太常卿,谥号叫敬。十三年,改葬,又追赠中领军。祯明元年,皇帝车驾亲到他的宅第,又追赠蔡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号叫忠敬,在坟地立碑。
蔡景历写文章,不好雕饰及艳靡的文辞,擅长叙事,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壬称赞。有文集三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贤,字原德,邓人。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因陈边备废弛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徐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是年春,日黯无光,贤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法:仿效。
B.虑中饱而不贷 贷:给予。
C.贤乘间复具陈达罪 具:提供。
D.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 衔:怀恨。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贤忠诚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
②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③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④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⑤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
⑥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宪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
B.李贤善于进谏,他常借天象劝谏皇帝改正错误。天空发声而皇帝想禳灾时,日黯无光时,五月大雹大风时,他都借机指出皇帝的错误。
C.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他同情宫女疾苦,请求皇帝放回浣衣局中那些没官妇女。
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李贤被逼迫起草了赦免曹钦的奏章;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贤几乎不免于难。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
(2)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答案】
14.C
15.C
16.D
17.(1)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策,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对此感到为难。(“因、恤、狱、难”各1分,句意1分)(2)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侍从和受宠幸的人,要尊重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计(国事)。(“省、狎、图、国是”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根据上文“达怙宠益骄” ,门达依仗着皇上的恩宠更加骄横,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具”应译为详细,完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是对李贤才干的评价。③是皇帝的作为及这样做的结果,与李贤忠诚耿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起草了奏章”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只是逼迫李贤起草,并无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因”译为趁机;“恤”译为怜惜、体恤;“狱”译为案件;“难”译为对……感到为难。(2)关键词“省”译为反省;“狎”译为亲近;“图”译为谋划、商量;“国是”译为国家大计,古今同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不久又陈述车战和火器的好处,皇帝很是采纳。就又陈述边疆防务松弛废弃的现状,于谦请求把这奏章下发到各位将领,借以勉励他们。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英宗重新即位后,晋升他担任尚书。李贤气度不凡,端庄凝重。上奏与回答皇帝问话都都合乎实际,皇帝深深器重他。山东发生饥荒,拿出国库钱财赈济贫穷,皇帝召见徐有贞和李贤商议这件事,有贞认为颁发救济款会发生很多中饱私囊的事。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于是皇帝命令增加救灾银两。皇帝忧虑军官支取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支出,李贤请求把那些老弱军官从军队中淘汰出去,那么,费用节省了,人们却不会感觉到什么。皇帝深为采纳。当时每年都有边防警报,天下发生水涝灾害,江南江北尤其严重。李贤对外筹画边疆防务,对内请求宽待百姓,停止一切征收活动。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七年二月,天空中发出声音,皇上想要借祈祷消除灾殃,李贤说,人君不怜惜百姓,天下人怨恨,反叛,这才有了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李贤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治,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感到为难。李贤再三再四地与皇帝争执,同朝官员都害怕了。李贤退朝后说:“大臣应该知无不言,难道可以卷起舌头不说话,尸位素餐吗?”曹钦谋反的时候,在东朝房殴打李贤,逼他草拟诏书赦免自己的罪过。依靠了王翱的营救,才免于祸患。李贤秘密写奏章请求擒拿贼党。得到奏章,皇帝非常高兴。李贤裹了伤口进见皇帝,皇帝安慰他。李贤趁机说道:贼人被诛杀以后,应该紧急下诏天下,停止一切不急的事情,求取直言来打通闭塞的言路。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门达正掌握着朝政大权,锦衣官校恣意妄为,横行霸道,为祸甚大。李贤多次请求予以制止,皇帝召来门达进行告诫。门达依仗着皇上的恩宠更加骄横,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皇帝又一次召见门达告诫,门达对李贤恨之入骨,借袁彬的案子陷害李贤,李贤几乎不免于祸。皇帝身体不舒服,卧病于文华殿。恰逢有人在皇帝门面说东宫太子的坏话,皇帝感到很疑惑,秘密告诉李贤。李贤伏在地上叩头说:“这是大事,希望陛下您三思。”皇帝说:“既然这样,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又叩头说:“这样做,宗庙社稷幸甚。”皇帝起来,立刻召太子到来。谗言最终未能被采纳。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这一年春天,太阳黯淡无光,李贤说:“自然运行的时序不和谐,是由于阴气太盛。从宣德年间到天顺年间,选进的宫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没为官奴的妇女的忧愁怨怒尤其严重,应该放她们回家。”皇帝听从了。天下人都非常高兴。五月,下了大雹子,大风把瓦都刮飞了,把郊坛的树都拔了起来。李贤说:“上天的威怒是值得害怕的,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那些被你宠幸的人,要尊崇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事。”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动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潭为庐江,延已为准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以父墓毁去官。寻除尚书郎。
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谭甚有政绩,再迁庐江内史,加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圭等屯据渚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剌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及甘卓讨馥,百姓奔散。甘卓尝为东海王越所捕,下令敢有匿者诛之,卓投潭而免。及此役也,卓遣人求之曰:“华侯安在?吾甘扬威使也。”谭答不知,遗绢二匹以遣之。使反,告卓。卓曰:“此华侯也。”‘复求之,谭已亡矣。后为纪瞻所荐,而为顾荣所止遏,遂数年不得调。
建兴初,元帝为命镇东军谘祭酒。谭博学多通,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名曰《辨道》,上笺进之,帝亲自览焉。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谭荐干宝、范珧于朝,乃上笺求退曰:“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谭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冠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不听。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二》)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母忧去职 忧:担忧。B. 出为郏令 出:(官员)外调。
C.使反,告卓 反:返回。D.狂寇未宾 宾:归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谭异而存之,遂见升擢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C.在府无事,乃著书三十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谭一岁时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养大成人,他少时勤奋好学,已表现出论辩的才华。
B.华谭为官司能荐贤举能,并获得了“知人”的好名声,他先后举荐过张延、干宝等人。
C.华谭为官体恤百姓,卓有政绩,两次升任庐江内史;又为政谨严,常因此得罪上司。
D.华谭学识渊博,曾因著《辩道》而得到元帝常识,他又因职务清闲,多次提出辞职。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滨友之礼。(3分)
(2)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4分)
(3)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3分)
【答案】
15.A
16.A
17.D
18.(1)扬州刺史周浚推荐他做从事史,喜爱他的才能和器局,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引”、“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句式,各1分)
(2)华谭不明白顾荣的心意,到处公开声讨他,极力指责他的不是,因此被顾荣怨恨。(“悟”、“露檄”、“非”、“为荣所怨”被动句式,各1分)
(3)心志、精力一天天减退,白白地享受俸禄没有功劳,确实应该退位。(“日”、“素餐”、“宜”,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4分)
【答案】
14.A
15.A
16.C
17.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18.(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分,“见”1分,语句通顺1分)(2)面临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授”1分,“夺”1分,“何以”1分,语句通顺1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学科王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注释】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A.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A. 以书谒范仲淹( ) (2)终日危坐一室( )
20.敝衣疏食( ) (4)诏知太常礼院( )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7.乃警之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因问民疾苦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9.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及凯旋而纳之
10.复以疾归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9.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16.反而求之六经
17.涣然自信曰
18.为祈州司法参军
19.言其恬于进取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一)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二)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
21.请概括张载治学的成功之道。(3分)
17 . ( l )拜见(2 )端正地(3 )穿着破旧的衣服(4 )主持、管理(每小题1 分)
18 . D ( 2 分)
19 . B ( 2 分)
20 . ( 1 )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 的理解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3 分)
( 2 )家中贫困没有用来人硷的钱财(或办法),他的学生就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枢回乡安葬。(3 分)
21 .博学慎取;虚己下人;经世致用;志道精思;志存高远。(写对3 点即可得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 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 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 笃:忠厚.诚实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每之田中,号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 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 )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 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 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4分)
(2)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4分)
(3)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4分)
【答案】
14.D
15.C
16.B
17.(1)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都难以考虑长远,我们有这么多粟麦,为什么不和乡邻共同分吃?”(得分点为 “草窃”“图”“奈何”“共”)
(2)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敌援又在附近,不知明公怎样定计?”(得分点为“咸”“拔”“审”“安出”)
(3)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得分点为 “穷蹙”“ 执”“寻”“以”)
【参考译文】
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桔,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葬之用。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人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与吴明彻邀约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亲自为他走下台阶迎接,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根本大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许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
太建四年,天子征召他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朝廷最终决定北伐,吴明彻自请出征。总领各路军马十三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援,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援兵又在附近,不知明公将怎样定计?”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城中军民震惊恐惧,擂鼓冲锋一次,就打下来了。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吴明彻)缴获了他的全部骆驼马匹和军用物资。
适逢周氏灭掉了北齐,太建九年,朝廷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行军至吕粱。北周的徐州总管粱士彦率部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粱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北周派遣上大将军王轨领兵救援粱士彦,吴明彻的将领们听说了,非常恐惧,纷纷议论撤军,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于是依从了建议,当退到清口时,官兵都已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这年他六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汪应轸,字子宿。少有志操。正德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 :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3分)
① 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 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 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 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 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 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违抗皇命。他曾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还用请蚕妇入宫的话提醒皇帝要以百姓利益为重。
D.汪应轸能够认清当时社会弊端。他要求地方官严惩盗贼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4.A.( 弭:平定、平息)
5.B(①③写汪应轸为民请命,表明其以民生为重;⑤写汪应轸发展生产的行动,体现了其以民生为重;②是写汪应轸对谷永的评价;④是写泗州百姓的情况;⑥是写汪应轸主张尊崇儒家正统思想。)
6.A(根据原文,汪应轸并非当面劝谏皇帝南巡,而是通过上疏奏请的方式,此处属无中生有。此外,汪应轸及联名上书的官员遭受的杖责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奏请时讽喻失当,还由于汪应轸这种直言敢谏的方式触怒了皇帝。)
7.(1)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无以”“ 向”“ 寝”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警”“ 俱”“ 论”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汪应轸,字子宿。少年时就有志向操守。正德十四年,皇上下诏书宣布即将往南方巡视。应轸上疏反对说:“自从皇上下诏以来,大臣和百姓徘徊不定,没有主意。临清以南一带,百姓都抛弃家业不事贸易,往山谷逃窜。如果皇上不立即收回成命,恐怕发生意外。从前谷永劝阻汉成帝,说:‘陛下厌弃高贵的尊号,喜欢平民的卑称。几度离开深宫,早晚露身在外,与众小人为伍。掌管宫廷门户和在宫中值宿警卫的人,手持武器却守卫空宫。’他的话对于现在很确当。谷永,是谄媚阿谀的臣子;汉成帝,是昏庸的君主。谷永进言汉成帝尚能容忍他。难道以陛下的圣明,还不能接受臣下的直言进谏吗?”疏章呈入,滞留在宫中。接着应轸又与翰林院修撰舒芬等人联名上奏请求(这件事)。跪在宫门外,受杖责几乎丧命。
(汪应轸)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朝廷准备授官给事中。皇上有旨任他为地方官,应轸于是外任泗州知州。泗州土地贫瘠人民懒惰,不懂耕种养蚕。应轸鼓励百姓耕种,买来桑树种植。又招募江南的女工,把蚕茧抽丝纺织的技术教给当地人。百姓因此丰衣足食。皇上正在南方征伐,中使驿车骚扰道路。汪应轸率领一百多个精壮农夫排列在水边,船来了,立即把船拉出本州境外。皇帝车驾驻住南京,命令泗州进献善于歌唱奏乐的美女数十人。应轸奏道:“本州女子粗俗浅陋,没有什么人用来应从皇上的旨意。臣过去曾招募了一些善于养蚕纺织的妇女,请收入宫中,传授养蚕纺织的技术。”此事才作罢。
世宗登基,应轸召入任户科给事中。山东的矿盗兴起,流窜进入京师地区和河南境内。应轸上奏说:“平定盗贼和抵御贼寇不同。抵御贼寇,只要将其驱赶出境即可。如果为了平定盗贼听任其流出本地,这是嫁祸邻近的地方。凡是一方有盗贼作乱的消息,不进行剿灭,以致(盗贼)蔓延到其他地方的(地方官),都应从重论处。”获得皇上批准。应轸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为便于养亲,请求改任南京官职,于是调往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正在议论追封献皇帝尊号。一向知道应轸有名,想靠他协助自己。应轸与他们的提议不一致,就上奏请求遵循礼经,尊崇正道,以安人心,皇上不予答复。嘉靖三年(1524)春天,他出任江西佥事。过了二年,上疏称病,不等到命令下来就回家乡,因病去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