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宦恶直,置未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 “可谓国而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 “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
“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十九》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恐泽兵蹑其后 放轻脚步 B.诸将乞贷淬 推卸(责任)
C.从赢卒十余人 使……跟从 D.惠卿辟为属 通“避”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需之 惠卿闻之
B.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食禄而避难
C.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 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役夫僵仆于道
17.下列各句组,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3分)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 ②③④ D.①⑤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担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商议的大臣们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B.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C.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D.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不久,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1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转 战 而 东 敌 益 生 兵 至 王 孝忠 战 死 前 后 皆 敌 垒泽下令 曰 今 日进退 等 死 不 可 不 从死中 求 生 士 卒 知 必 死 无 不 一 当 百 斩 首 数千 级金 人大 败退 却数十 余 里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3分)
答:
②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3分)
答:
【答案】
15.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16.(1)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每错、漏、多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委不肯前往。②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录取。
【解析】
15.
试题分析:A跟踪 B宽恕 D征召。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均表转折。A音节助词/代词,代“宗泽长子丧亡,但还悬拿上公文立即动身”一事.C用/而 D表比较/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④说的是金兵.①说的不是抗金.⑤说的是大臣们认为宗泽刚正不屈,担心会妨害和议之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
试题分析:“朝廷琉浚御河”应在“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之后。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1)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2)①试题分析:得分点:官之两河者,定语后置句1分;率:全部、都1分;句意1分。②试题分析:得分点:“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1分,“陈”“指陈”“陈说”,1分,句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志,无佑六年考中进士,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采取.
宗泽调任大名府馆陶县尉.吕惠卿统管鄜延,下公文要宗泽与县令巡视黄河堤防.公文到达时,正碰上宗泽长子丧亡,但宗泽还是拿上公文立即动身.吕惠卿得知此事,说:“他可说是个为国而忘家的人.”不久,朝廷正在大规模疏浚御河,当时正是隆冬时节,不少服役的人冻僵了倒在路旁,可宫廷派出的使者仍然紧急催督.宋泽认为疏浚御河是个小事,于是向上级统帅呈递文书说:“现时正值严寒,这样做只会让百姓受苦却不容易见到功效,还是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到了开春,就可以不受严寒干扰而继续施工了,”上级统帅把他的意见禀奏皇上,最终被采纳.吕惠卿征召他为属官,他推辞了。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联名举荐,担任和议使,宗泽说:“这次出行不能活着回来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金人能悔过撤军当然好,不然的话,我怎么能够在敌营屈节而有辱君命呢!”参与商议的大臣们认为宗泽刚正不屈,担心会妨害和议之事,因此皇上没有派他出使.而任命他为磁州知州。
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委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困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到达选后,修缮城墙.疏浚城河,整治兵城,招募义勇,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皇上嘉奖他,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金兵攻破真定,率军南取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由于担心宗泽带兵从后面追踪,就调遣几千骑兵直奔磁州城,索泽披甲登上城楼,命令将士用神臂弓射箭,使金兵逃跑,又打开城门:追击敌军,杀敌数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全部犒赏士兵.
靖康二年正月,索泽到达开德.他准备凭借孤军进兵救援京城,都统陈淬说敌军气势正盛,不可轻举妄动.宗泽大怒,准备杀了他,诸将请求宽恕陈淬,让他能在阵前以死效命.索泽命令陈淬进军,遇到金兵,陈淬战胜了敌人.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__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转战东进.可是敌人增援的生力军到了,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索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十多倍于已,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闻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到达,只得到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宗泽出其不意,又派兵过黄河袭击敌军,打败了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 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
B.工举子业 工:擅长
C.公卿雅重公才望 雅:高雅
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 课:考核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幼犹能识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而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而友麋鹿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1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5分)
答: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5分)
答:
【答案】
11.C
12.C
13.C
14.(1)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5分,“治”“推”“觞咏”“匮乏”各1分,通顺1分)
(2)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5分,“由”“克全”“彰彰”“设施展布”各1分,通顺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雅:平素、常常、一向。
考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C项加点字都是介词,解释为“凭着”。A.前者为代词,解释为“这些”;后者为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前者介词,解释为“对于”;后者介词,解释为“在”。D.前者表转折的的连词,解释为“可是”;后者表并列的连词,无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在他的率领下”夸大了姚珠树的作用,抹杀了守令的功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我们桐城文人力压高门世族子弟,凭借才能出众闻名一时,其中文章、治国才干、仪表风度、言谈、义气情谊、见识度量都超群,突出地成为众人之首的,是姚珠树公。
我是姚珠树公的小女婿,他去世的时候,我15岁。(在此之前)我还来得及陪侍在姚公身边,见到他仪表端庄,内涵深厚,吸纳名士风范,神采四射,我虽然年幼也还记得。姚公擅长科举应试的诗文,文章华美富丽,内容博大,且完全根据事理的要旨,铺开纸张,拿笔疾书,千字之文,一挥而就,无论古文或诗词,无不完美。诗歌取法杜甫确定诗的主旨,(至于)遣词造句、构思布局,则仍然由自己独创。书法明朗润泽、高雅清秀,深得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这些都是故乡人敬重和效法,天下所流传,而我耳濡目染最多的。
姚公是清廉的官吏,子女年幼,衣食贫乏。当时,公卿们一向很敬重姚公的才能和名望,屈尊结交,资助、馈赠的东西很是丰厚。姚公天性豪迈,不受约束。当初,他不太注意经营家庭产业,拿出自己拥有的全部财物来供给宾客们饮酒赋诗的需要,然而他的财物也不曾出现匮乏。侍奉项太夫人,竭尽孝忱奉养,纯朴笃实,到老不衰。
明末之际天下将乱,士大夫对长久的太平已习以为常,都不愿谈及军事。姚公留心时事,与懂得军事的低级武官出游讲授,寻求御敌之策,火药火器,都与县令谋划而预先准备。崇祯甲戌,流寇攻打桐城,因为有备得以幸免。乙亥,张献忠纠集几万人,三次围困桐城,小小孤城与(强大的)贼兵抗拒几十天,最终无恙,这是(因为)姚公与当地官员同心守卫有法。姚公没有遇到好时机,没有机会为国家边疆安定出谋划策却能够有机会保全乡里,而且他的成效是如此显著,假若让他施展才华履行他所担任的职责,又怎么会不功业伟大呢?
清朝统治确立,姚公以贡生代理浙江龙游县学官一职,训教士子有方,成就了很多人,当地人至今称赞他。姚公教子十分严厉,儿子们成年了仍然督察考核如同小时候,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名次。
姚公年轻时与方宫詹等人结为好友,人称“八俊”。他们以文章、道义相切磋,情投意合如古人,乡人至今传为美谈。
姚公享年51岁,以他的才能,寿命与地位都不相称,他所积存而没有享受的,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下来,让(姚氏)家族兴旺、昌盛,(这是)有原因的啊!
文言文阅读(28分 )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三,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然,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乃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棋鬼》)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
B.神情懊然,若不自已 已:停止
C.父愤悒赍恨而死 赍:怀着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系:捆绑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视之,面目寒俭 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B.自晨至于日昃 戏耳,何至是
C.酌之以酒,亦不饮 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D.公礼之三,乃坐 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22.下列句子中,句式和“逡巡局侧”相同的一句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夫晋,何厌之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3.下列句子中,“其”字和“见弈遂忘其死”中的“其”含义相同的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会其怒,不敢献。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
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26.翻译句子(10分)
(1)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5分)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分)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分)
【答案】
20.A
21.A
22.A
23.C
24.D
25.B
26.(1) 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2)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窘迫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解析】
20.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大意“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可知,A会,适逢。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之”前者代词,他;后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至”均为“到”。C“以”均为介词,用,拿。D“乃”均为“才”。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逡巡局侧”省略“于”。A项,“秦军氾南”为省略句。省略“于”;B为宾语前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D为被动句。所以选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见弈遂忘其死”,其,自己。A项,代词,这件事;B项,代词他;C 项,自己;D项,代词,郑国。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癖之误人”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第一句是说梁公,第二句说这个书生是鬼。故排除ABC三项,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与原意不符,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夫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以”“不德”、“促”、“辞”“穷困”“长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奕。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多次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谦逊。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论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使。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旧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天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 二子:两个女儿。 中和:唐僖宗年号。缗:穿钱的绳。 绐:哄骗、欺骗。
1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皆伏泰之义 伏:通“服”,佩服
B.俾其人他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19.下面全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项是()(3分)
①姨卒,泰娶其妹 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泰④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 ⑤泰惊悸,召诘之 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
21.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3分)
(2)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3分)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分)
【答案】
18.D
19.C
20.C
21.(1)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2)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3)臣年轻强壮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 “泰回,停舟徒步” 大意可知,解维,是解开船绳。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④⑤与原文内容不符,体现不出来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与原文内容不符,不正确,由原文“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可知,所住的地方暂且由她的儿子掌管它。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授、俾、徙、逝、壮、已。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不肯竟学 完,完毕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暗地里,私下
C.梁以此奇籍 奇怪
D.皆已惮籍矣 畏惧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是知其能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C.梁以此奇籍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D.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答案】
19.C
20.C
【解析】
19.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判断,奇,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赏识。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动词,认为。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上悟,夺其官。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相:辅助
B.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 瘼:疾苦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引: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 视:观察
1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3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 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
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
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
以保全。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 拜住则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
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5分)
(2)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5分)
【答案】
15.D
16.C
17.A
18.(1)拜住跟随皇帝到上都,皇帝认为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扩建它。“制度”“卑隘”“广”及句子大意2分)
(2)张思明现在因为右宰相仇恨我,我便谋求报复他,这不只是我们两人的不幸,也
是国家的不幸。(“仇”“报”“特”,句子大意各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视:比照,与……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题目中要求的是“直接表现拜住贤”内容的,我们分析语句可知①是拜住的行事准则⑤是晋王所为⑥是间接表现,①⑤⑥不是直接体现出,用排除法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筛选原文的信息,就要以传记中的人物为核心,阅读全文来做。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A.拜住不与太子结交是防止天子猜疑,二人都因之获罪,而非他要得罪太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句子要熟读原文要求翻译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翻译,翻译时要抓住重点的词,尽量要直译。翻译时候回忆一下高中有关例句用法,融会贯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分别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拜住是安童的孙子。至大二年,承袭祖上职位担任宿卫长。英宗做太子时,向身边侍卫询问宿卫的情况,侍卫们都说拜住这个人很贤能。英宗派人去召他前来,要和他交谈。拜住对使者说:“在可能产生嫌疑的时候,君子应该小心对待。我担任天子的宿卫长,如果与太子私自往来,我固然会获罪,大概也不是太子的幸事吧?”他最终也没有去见太子。至治元年正月,英宗想在宫中搭建彩楼,元宵节夜晚张灯设宴。当时英宗还处在为先帝服丧期间,参议张养浩上书劝谏,拜住认为应该进谏,便带着张养浩的奏疏向英宗上奏,英宗高兴地接受了劝谏,停止了喜庆活动,并赏赐锦帛给张养浩,来表彰他敢于直言。三月,拜住跟随皇帝出巡上都,皇帝认为当地行宫亨丽殿规模狭小,想再加以扩建。拜住上奏说:“陛下刚登上大位,不去了解民间疾苦,却急于大兴土木导致影响农业生产,恐怕会让老百姓失望。”英宗听取了拜住的意见。英宗曾对拜住说:“我把重任委托给你,是因为你的祖父安童辅佐世祖能够很好地治理天下。”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多次杀害大臣,买卖官司,卖官鬻爵,大肆结党营私,凡是不肯依附自己的一定借故除掉。尤其憎厌平章王毅和右丞高昉,以京城各粮仓储藏的粮食缺失为理由,要上奏英宗将二人杀掉。拜住私下对皇帝说:“讨论治国大计,是丞相的职责,如果用钱粮上的小事来责罚他们,合适吗?”英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王毅和高昉都得以活命。铁木迭儿又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来帮助自己。张思明忌恨拜住为人正直,阴谋中伤陷害拜住。拜住身边的人得知内情后,就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拜住,并且提请拜住防备他们。拜住说:“大臣合作协调,是国家的幸事。现在因为右宰相仇视我,我便想法报复,这不只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你们不必再说了。”夏季六月,拜住因为从江南海运来的粮食比起世祖时代剧增了好几倍,现在江南百姓困苦到极点,而京师的粮食又很充足,便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海运的粮食。英宗于是减免了运粮。这时,铁木迭儿的罪过一天天地暴露出来,拜住将他所有的罪恶都上奏英宗。英宗醒悟过来,于是剥夺了铁木迭儿的官爵。铁木迭儿的党羽铁失等人十分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当时晋王也孙帖木儿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地里派人到晋王那里,把__的阴谋告诉他,相约事成后推举晋王做皇帝。晋王下令将报信的人囚禁起来,派使者到上都举报奸党的阴谋。使者还没有到达上都,英宗皇帝已经返回南方,停留在南坡,铁失等人在夜间用他们统领的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死拜住,又在营帐中杀死英宗。晋王登上皇位,铁失等人被处死。晋王下令有关部门安排仪仗队,由百官和有才德的老人在前面引路,抬着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佛事。参观仪式的有一万多人,没有不感叹惋惜而流下眼泪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12分)
鹅笼夫人传(节选)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__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笼亲迎。自毗陵抵鹅笼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日,公卿勋贵,尊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曰: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复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 卜:占卜
B.中两榜,俱第一人 俱:都
C.地高坠重,公可休矣 休:退下,离职
D.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 窥:看出
12. 以下六句变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鹅笼夫人有远见的一组是(2分)( )
① 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② 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
③ 地高坠重,公可休矣 ④ 夫人谓母曰:“总迟矣”
⑤ 吾恃其文为家也 ⑥ 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鹅笼家境贫困,但文章写得极好,某氏看重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B.鹅笼考中了状元,鹅笼夫人仍然平静地坐在那里做针线活,说明她恬淡贤淑。
C.鹅笼夫人临死时说:“我不是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说明她临死前陷入了昏迷状态,胡言乱语。
D.鹅笼死后情状很惨,说明他罪有应得,也说明鹅笼夫人早就看出他的细微变化了。
14. 翻译划线句(6分)
(1)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3分)
(2)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载柳棺出郭,无一视者。(3分)
【答案】
11.A
12.C
13.C
14.
(1) 南京府尹听说状元家里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
(2) 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入殓,牛车装着柳木薄棺拉出外城,没有一个人观看。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卜”是选择的意思。文言实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点,而学生在应考时往往出现以下四种错误: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故在平常学习中注重积累和识记是基本方法,当然在积累识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必要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① 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意思是“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说的是鹅笼家里十分贫穷。“② 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意思是“水路陆路向南达二十余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说的是鹅笼夫人死后受到人们祭祀的场面。“⑤ 吾恃其文为家也”意思是“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说的是鹅笼夫人嫁给鹅笼的原因。
考点14: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答题区域在文章第四段“卒时语鹅笼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为幸。”这句话意思是:(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并非是胡言乱语,而是对鹅笼的劝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注意“代”、“执事”、“始”和“郭”这些词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
壬子年秋季,鹅笼二十四岁,在乡试中了举人。夫人的母亲说是太出乎意料了,就是鹅笼也急忙请求马上婚娶。夫人对母亲说:“反正已经迟了。”于是鹅笼愧疚地赴京应考。会试、殿试两榜都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南京府尹听说状元家里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受聘礼时的劲头还足。而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不久,鹅笼奉皇帝特别恩赐回家娶妻。地方巡抚、巡按御史以及郡守,都聚集到驿站的庭院等候,鹅笼亲自迎娶新娘。从毗陵到鹅笼家,沿河两岸绛纱连绵数十里,县官穿着盛装来到城外,伏道迎接。一个女人如此显贵荣华,从来没听说过。
鹅笼任宰相十年,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壬申年,夫人在京城的住所去世,朝廷赏赐七天坐禅拜佛祭祖的礼仪,并派官吏护送灵柩回家,命令有司料理丧事。灵柩启程之日,有很多公卿勋贵前来,举行祭奠的帐幄鳞次栉比,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东郊。水路陆路向南达二十余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一年后,鹅笼请假回到故里。过了几年,又攀附权贵当上了宰相,因纵欲专权,恣乱朝政,被皇帝赐死。
评论说:我到京城,听说鹅笼头戴小帽身穿青衫死在古庙里,刑部锦衣卫主管刑狱的官吏锁上门汇报去了。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入殓,牛车装着柳木薄棺拉出城,没有一个人观看。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了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本来已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唉!一个人有罪于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12.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述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照顾
C.世宗临其丧 临:亲临
D.非特一时之策 特:只是
1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 ( )
①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次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15.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B
13.B
14.B
15.(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
(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
【解析】
12.
试题分析:顾:看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敏锐多材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敏锐多材智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得分点:(1)扰,扰乱、排除,1分;“亲败刘旻于高平”,介宾结构后置,1分;慨,慷慨,1分;平一,平定统一,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2)“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加,超过,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也。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煜入或不测,奈何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14.下列各句,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B.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C.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D.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1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6.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3分)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4分)
(2) 文中第五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也可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
12.C
13.B
14.C
15.D
16.(1)①(3分)张良这个时候正跟从沛公,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详情全部告诉他。②(4分)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没有__,是因为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 (2) 第一处笑的是潘美私下看着曹彬微笑,是因为当初攻打南唐时皇帝曾许诺封他为使相,潘美预先恭喜他时,曹彬说过皇帝还不会封他为使相,因为太原刘继元尚未攻克。果然被曹彬说中,皇帝以此为缘由暂缓封相。第二处笑是皇帝听了他们的解释之后也大笑,是因为曹彬的确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同时也有自我解嘲之意,为了补偿曹彬,之后赏赐曹彬钱财。
【解析】
12.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内容“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大意“等到攻下了李煜,当任命你为使相。”可判断,预:提前、预先。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两“所”均为结构助词,加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A.两个“以”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以”表示对事物的处置;后“以”表示工具、凭借。C 前“何”疑问代词,“什么”;后“何”副词,表疑问,“怎么”。D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后“之”用于谓语和补语之间,译为“得”。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需要注意文言虚词、名词做主语等。C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5.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D项,“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属于无中生有,在文中并无依据。所以选D。
考点: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16.
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夜:连夜,名词作状语、之:动词,到……去,前往;、具告以事:以事具告,状语后置,、所以……者:之所以,是因为,、所以隐忍:省略主语“我”、幽于粪土:被动句、私心:个人心意,志愿。(2)此题主要是概括大意,稍加理解,只需要说明两人为什么笑的原因即可,不用逐字翻译,也可用原文回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才出生一周岁,父母把各种玩具罗列在坐席上,看他拿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拿祭祀用的俎豆,一会儿又拿了一方印,别的他看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
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下相见的礼物,全都不受。吴越人驾着轻舟追上曹彬赠送礼物,一次二次,到了第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不久他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接受礼物,就是为了追求名声。”于是收下了礼物,登记完后回来,全部上交给官府。
当初,宋太祖主管禁军(任禁军统领),曹彬保持中立,不偏向哪一方,不是公事从来不登门拜访,大臣们聚在一起宴会,曹彬也很少参加,因此宋太祖器重他,建隆二年,从平阳把曹彬召回身边,对他说:“我往日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要疏远我?”曹彬说:“我是周王室的近亲,现在又身居内宫要职,感到心中有愧,只想恭恭谨谨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还担心有过错,哪里敢有与您结交的想法?”
建隆七年,宋将讨伐江南。长时间的包围之中,曹彬每每延迟出兵进攻,希望李煜投降。城池接近攻下的时候,曹彬忽然说自己生了病不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慰问,询问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针灸能治好的,只须诸位大人诚心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己痊愈了。”诸将答应了。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了一点。第三天,城池被攻下。李煜与一百多人到曹彬军门请罪,曹彬安慰他,用对宾客的礼仪来招待他,请李冀煜入宫整理行装,曹彬带着几个骑兵等在宫廷门外,曹彬身边的人小声地对他说:“李煜进去如果发生意外的情况,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必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有赖于曹彬得以保全性命。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说:“等到攻下了李煜,当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将任使相。曹彬说:“事情不会这样。我依仗着皇上的威严,遵照皇上的谋划,才能办成事情,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最高的职位啊!”潘美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回答;“太原还没有平定啊。”等到攻下李煜回来,献上俘虏李煜。皇上说:“本来应该授予你使相的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攻下,姑且稍微等些日子。”听说这话后,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发觉了,马上追问潘美偷笑的原因,潘美不敢隐瞒,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了。皇上也大笑,于是赏赐曹彬二十万枚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做使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ks5u上赶忙坐着辇车到曹彬家慰问,亲手为曹彬调药,于是赐给银子一万两。咸平二年六月,曹彬故世,终年六十九岁。皇上亲临曹彬家,为他痛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道出钟陵,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酒酣辞别,渡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七。勃属文,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 藏匿
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事先
及寤,援笔成篇 梦中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以……为耻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勃属文,初不精思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引被覆面卧 控蛮荆而引瓯越
一再报,语益奇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宗将王勃赶出沛王府是由于当时诸王斗鸡,他写了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
B.都督阎公为了表示客气让大家写,大家知道这是虚让,都不肯动笔。只有王勃拿起笔来就写。都督很生气,站起来离开现场,让属下官员盯着王勃,写一句就给他传一句听,结果发现王勃越写越精彩,都督忍不住夸王勃是天才,这篇文章,就是现在传诵的《滕王阁序》。
C.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勃在虢州做参军时,当时的同僚都嫉恨他,是因为他倚仗有才而欺凌别人。
D.文章说:“勃属文,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意思是王勃写诗著文时必先酣饮,诗文顷刻而就,一个字都不修改,但是构思不够精巧,可见褒中有贬。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父福畴坐勃故左迁交址令。(4分)
②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5分)
【答案】
6.C
7.C
8.D
9.①王勃父亲王福畤因受王勃之事牵连的缘故降职为交址令。(坐:牵连,连坐,1分;左迁:贬职,降职,1分;故:缘故,1分;大意,1分。)
②当时长安人曹元有绝密之术,王勃跟从他游学,完全掌握了其中精要。(秘术:绝密之术,1分;从之:跟宠他,1分;尽:完全,1分;要:精要,1分;大意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即用代入法进行检测。“寤”是睡醒的意思,醒后才能提笔作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课内文言知识一起考查,既要求学生识记课本常见实词,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试卷文本辨析它的词义。
A项勃属文,属字,动词,写,创作。序属三秋,属,是。B项引被面,引,拉。引瓯越,引,控制,连接。C项益,更加。D为僚吏共嫉,为,被。芥为之舟,为,作为,当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
A项在文本第一段,“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B项“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这篇文章众所周知,即为《滕王阁序》。C项在第三段,“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王勃恃才欺压作践他人,被同僚嫉恨。D项在第二段的最后,文本要强调的是王勃写文章前不做精密的构思,但写好后无需改动一个字,并没有贬斥之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文辞,九岁有机会读到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指瑕》来指出注里的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查关内道,王勃上书自荐,刘祥道上表向朝廷举荐他,他参加策问时政获得优等。年龄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到宫前进献颂文。皇子沛王听说他的名声,把他召进王府任修撰,编写《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信任宠爱。当时,皇子们常玩斗鸡游戏,王勃替沛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檄文,高宗发怒道:“这将挑起嫌隙”把王勃逐出王府。王勃被罢废后,出游暂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追念起诸葛亮的功绩,赋诗抒情。官奴曹达犯罪,藏匿在王勃处,他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应处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父亲名叫王福畤,因受王勃之事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降职交址令。
王勃前去看望,路经钟陵,当时都督阎公修建的滕王阁落成,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大宴,事先叫自己的女婿写好诗序向众宾客炫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动笔写文章,无人敢接受,请到王勃,他毫不推辞。都督不快,起身更衣,派遣属吏等候他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报告。一报再报,文句越发奇妙,于是惊奇道:“真是天才呀!”请他把文章写成,尽兴而别。王勃渡海落水,受惊而死,时年二十七岁。王勃作文,并不用精心构思,先磨好几升墨,然后尽兴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醒来后,提笔一挥而成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王勃曾说为人之子者不能不懂医术,当时长安人曹元有秘术,王勃跟从他游学,完全掌握了其中精要。听说虢州盛产草药,请求补授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被同僚们一起嫉恨。当初,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授学生,门人很多。曾经从汉魏写起下迄晋末作书一百二十篇,以接续古代《尚书》,后来丢失了序,有目录而无书的有十篇,王勃补全缺漏遗逸,编定为二十五篇。曾经读《周易》,夜里做梦好像有人告诫他说:“《易》有太极,你要努力思考。”醒来后写了几篇名为《易发挥》的文章,写到《晋卦》,遇到生病停止。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才齐名,被天下人称之为初唐四杰,杨炯曾经说:“我排在卢照邻前面很惭愧,但为排在王勃后面而感到耻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