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田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武帝将谋出兵河阳以伐齐,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策。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疮,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宣帝嗣位,为守庙大夫。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
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时西羌内附,诏弼持节安集,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迁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军司马从元帅窦荣定击破之。还除太仆少卿。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
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注]好声色__,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有人奏之,坐诛,天下冤之。所著辞赋二十余万言。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 周天元:即北周宣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帝嗣位 嗣:继承
B.直趋祈连之西 趋:奔赴
C.突厥寇甘州 寇:侵犯
D.仍持节巡省河北 省:探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宇文弼作战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
①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 ②今若用兵,须择其地 ③身被三疮,苦战不息 ④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 ⑤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⑥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
A.②⑤⑥B.①②④
C.①②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文弼博学多才,见识广博。在周朝做官时曾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写成之后上奏给皇帝,得到皇帝的赏赐;也曾因才能突出担任并州长史。
B.宇文弼历职显要,知人善用。宇文弼在周朝和隋朝时,都因功任要职。他任职小吏部时,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政绩。
C.宇文弼为官正直,声望很高。不但百官害怕他,而且皇帝也敬畏他。后来,宇文弼因为正直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
D.宇文弼屡立大功,多次升迁。曾持节安抚归附的西羌族人,被升为左丞;后又随元帅窦荣定击败了突厥,回来后被授予太仆少卿的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省”应解释为“察看”。
5.解析:选A。①表明宇文弼性情豪爽,有节操,博学多才;③表明宇文弼作战勇猛;④表明宇文弼为官端正严肃。
6.解析:选C。“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错,宇文弼被杀的原因是有人把他说的话上报给隋炀帝。
7.答案:(1)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经过。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
(2)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
【参考译文】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他性情豪爽,有高尚的节操,博学多才,见识广博。宇文弼在北周做官,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修订完成之后上奏给皇帝,皇帝赏赐给他二顷土地、百石粮食。宇文弼多次升迁做到小吏部之职,他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政绩,世人认为宇文弼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武帝谋划出兵河阳讨伐齐国,宇文弼进献计策说:“齐人建立国家,至今已有数代,虽然说君王无道,但还有人才。现在如果要用兵,必须选择好进攻的地方。河阳是险要之地,齐人的精兵就聚集在那儿,尽力攻打合围,恐怕难以成功。那汾水的拐弯处,驻守的地方狭小,山势平坦,攻打那儿容易取胜,那才是用兵之地。”武帝没有采纳,这次出兵最终没有成功。建德五年,武帝大举攻打齐国,最终采用了宇文弼的计策。宇文弼跟随武帝攻打晋州,身上受了三处伤,仍然奋战不止,武帝非常惊奇,认为他很勇武。
宣帝继位,宇文弼做守庙大夫。当时突厥侵犯甘州,宣帝命令侯莫陈昶迎战敌人。宇文弼做监军,对侯莫陈昶说:“应该挑选精锐骑兵,径直奔赴祁连山的西边。突厥如果退兵,一定从蓼泉的北面经过,那里地形险要,并且地势低而地面潮湿,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经过。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侯莫陈昶没有采用,而是往西取道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等他们赶到时突厥已经出边塞了。
隋朝开皇初年,宇文弼凭借以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当时西方羌族人归附隋朝,皇帝下诏书让宇文弼拿着符节去安抚他们,设置了盐泽、蒲昌两个郡后回京。宇文弼升为左丞,为官严肃端正,被百官畏惧。开皇三年,突厥侵犯甘州,宇文弼以行军司马的身份跟随元帅窦荣定击败了他们。回来后,宇文弼任太仆少卿。刘仁恩击败陈朝将帅吕仲肃,宇文弼参与了谋划。当时朝廷认为晋阳是重镇,并州总管一定要亲王担任,并州的长史、司马也由当时杰出的人担任。前长史王韶去世,朝廷认为宇文弼文武才能突出,让他出京担任并州长史。隋炀帝即位,让宇文弼担任刑部尚书,仍拿着符节巡视黄河以北的地区。
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隋炀帝很敬畏他。当时隋炀帝渐渐喜好声色,尤其勤于对远方作战,宇文弼对高颎说:“过去北周天元帝喜好声色导致__,把如今的事情和那时相比,如今不是更过分了吗!”有人把这话上报给隋炀帝,宇文弼获罪被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他所著的辞赋有二十多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累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州界,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州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悉还其家。
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止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曰:“闻卿名,久欲一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获致其家。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①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
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埇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②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
(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有删改)
[注] ①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②阳城:与张万福同时的大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州送租赋诣京师 诣:到
B.贼不意万福至 意:料想
C.且将累卿以许杲 累:连累,受牵累
D.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 逐:赶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张万福有战功的一组是(3分)( )
①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 ②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③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 ④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 ⑤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 ⑥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万福的祖父、父亲虽然都以儒学为业,但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张万福未承祖业,转而习武从军,取得了辉煌的战功。
B.崔圆妒忌张万福,使张万福的仕途受到影响,但张万福并没有因此而不满,这体现了张万福的大度和坦荡正直的性格特点。
C.张万福打了胜仗,总是把被盗贼掠走的妇女、财物等归还其家,说明他是一个正直无私、不贪财好利的人。
D.李正己反叛,阻断了江淮路,进奉船无法前进,唐德宗任命张万福为濠州刺史,平定了叛乱,船只才得以通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C。累:烦劳,托付。
解题拓展:实词理解题不完全是考查考生是否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考生只要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即可轻松作答。
5.解析:选C。①②④直接表明张万福有战功;③说的是崔圆妒忌张万福;⑤说的是皇帝对张万福的奖赏;⑥说的是张万福的威势。
6.解析:选D。“平定了叛乱”无中生有。
7.答案:(1) 陛下因为讨伐许杲的事召见我,如果黄河以北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要叛变,将托付给谁?(得分点:以、如、属,句意)
(2)康自勤聚集军队继续掠夺,沿着淮河一路向东。张万福日夜兼程追赶捕杀他们,幸存的人有十分之二三。(得分点:拥兵、循、东、倍道、十二三,句意)
【参考译文】
张万福是魏州元城人,从曾祖父到父亲都是明经出身,但官职只到县令、州佐等。张万福因为祖父和父亲都以儒学为业,但仕途都不显达,(所以)不喜欢读书,而去学习骑马和射箭。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张万福)到辽东参军,得了战功,被提升为将领回来了。多次升迁后官至寿州刺史。州府押送租税到京城,走到颍州地界,被盗贼掠夺,张万福派精锐士兵骑马奔入颍州的地界讨伐盗贼。贼人没料到万福会到,仓皇紧张之下无法应战,万福将他们全都聚在一起杀掉了他们。张万福把盗贼掠走的东西全都追缴回来,并把贼人前前后后掠夺来的别人的妻子和孩子以及数以万计的财物、牛马等,都归还给其家人。
张万福被淮南节度使崔圆妒忌,失去了刺史的职位,改任鸿胪卿,凭着节度副使的身份率领一千名士兵镇守寿州。万福并没有因为这个而不满。许杲凭着平卢行军司马的身份率领士兵三千人驻守在濠州不离开,有窥探淮南之意。崔圆命令万福代理濠州刺史,许杲听说后就率领士兵离开了,驻扎在当涂陈庄。贼人攻克了舒州,崔圆又让万福担任舒州刺史,督察淮河南岸的叛贼,张万福连续打败了这伙叛贼。
大历三年,(张万福)被召前往京城。代宗对他说:“听说你的大名,想认识你很久了,并且还要因为许杲叛乱的事烦劳你。”万福跪拜感谢,趁机上前说:“陛下因为讨伐许杲的事召见我,如果黄河以北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要叛变,将托付给谁?”代宗笑着说:“我们暂且先讨论关于许杲的事,朝廷正要重用你。”当即任命万福担任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察淮河南岸的叛贼。万福到了和州,许杲害怕,把军队转移到上元。许杲到楚州大肆掠夺,节度使韦元甫命令万福讨伐许杲。万福还没到淮阴,许杲被他的将领康自勤赶走。康自勤聚集军队继续掠夺,沿着淮河一路向东,张万福日夜兼程追赶捕杀他们,幸存的人有十分之二三。把他们虏掠的金银妇女等全部缴获,并把这些全都送还各自的家。代宗下诏让本州一千五百名士兵在京西驻防,万福于是兼任和州刺史镇守咸阳。
李正己__,打算截断江淮路,命令士兵守住埇桥涡口,江淮水路上载有进献财物的船只有一千多只,都停泊在涡口不敢前进。德宗让万福担任濠州刺史,万福骑马奔到涡口,让马停在岸上,命令进奉船出发,(李正己率领的)淄青的将士停留在岸上窥视着,不敢有所行动,各路船只相继进发。(又)改任泗州刺史。因被杜亚嫉妒,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将军。(皇帝)召见万福,德宗(见到他后)惊讶地说:“杜亚说你老迈,你竟然是这样康健啊!”把他的形貌画在凌烟阁上,多次赏赐他酒馔衣服,并下令让度支登记他家里的人口和牲畜,供给其支出费用。到庆祝的时候,阳城在延英门外等候,天下的人更加尊重张万福。贞元二十一年,万福在左散骑常侍职位上退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絜①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脩②武令。零陵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曰:“更选清贤之人,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时封赏逾制,蕃乃上疏曰:“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诚欲陛下从是而止。”帝颇纳其言。延熹八年,时小黄门赵津、南阳张汜等犯法,二郡太守刘、成瑨考案其罪,虽经赦令,而并竟考杀之。宦官怨恚,有司承旨,遂奏
、瑨罪当弃市。蕃上疏曰:“原其诚心,在乎去恶。”宦官由此疾蕃弥甚。九年,李膺等下狱。蕃因上疏极谏曰:“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永康元年,帝崩。诸尚书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侯,蕃固让,竟不受封。初,桓帝欲立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窦族良家,争之甚固,乃立窦后。及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中常侍曹节等谄事太后,蕃常疾之,上疏曰:“曹节等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因与窦武谋之。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以遯③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注] ①絜:通“洁”,纯洁,廉洁。②脩:通“修”。③遯:“遁”的本字。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阕 阕:完毕 B.考案其罪 案:审问
C.原其诚心 原:推究D.竟不受封 竟:竟然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陈蕃耿直敢言的一组是(3分)( )
①有所请托,不得通 ②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③诚欲陛下从是而止 ④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 ⑤宦官由此疾蕃弥甚 ⑥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蕃正直廉洁。做别驾从事时直言进谏,与周景意见不合弃官而去;别的官员畏惧李膺治政严明而辞官,陈蕃却以清廉留任。
B.陈蕃礼贤下士。周璆品行高洁,拒绝为官,陈蕃把他请来,以礼相待,特意为他设置一榻,周璆走后就收起,终于感动了周璆。
C.陈蕃嫉恶如仇。他为受宦官忌恨的刘、成瑨辩解,上书指责中常侍曹节,与大将军窦武密议除奸,最后被宦官杀害。
D.陈蕃勇于任事。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他坚持反对;桓帝驾崩,尚书们称病不朝,他写信责问后,尚书们都到职做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脩武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竟:最终。
5.解析:选D。①是说陈蕃不畏权贵,②写只有陈蕃能请来周璆,⑤是说陈蕃遭宦官忌恨。
6.解析:选B。“感动了周璆”,于文无据。
7.答案:(1)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得分点:大意2分,“谒”、“笞”、“坐”各1分)
(2)皇帝忌讳陈蕃言语激切,以陈蕃征召的人不称职为托辞,于是用文书免去他的官职。(得分点:大意2分,“讳”、“托”、“策”各1分)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县人。起初,陈蕃在那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担任郎中。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后,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直言进谏引起意见不合,弃官离开。太尉李固上表举荐,他被任命为议郎,后来又升为乐安太守。此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很有威名,下属郡县的官吏知道李膺威严,都自行辞官,唯独陈蕃因政绩清廉留任。同郡人周璆是高洁之士,以前的各任郡守都请不动他,只有陈蕃能把他请来。(陈蕃)特意为他设置一张床榻,周璆走了就把床榻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没有得到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零陵有山贼为害,公卿商议准备派遣(军队)讨伐他们。陈蕃说:“更换选拔清正贤明的官吏,那么贼害就平息了。”因此得罪了大臣们。当时皇帝封赏超过了定制,陈蕃于是上书说:“高祖约定,不是功臣不能封侯。我真诚地希望陛下从这件事之后而停止。”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延熹八年,当时小黄门赵津、南阳张汜等人犯法,二郡太守刘[1b7eb9a2c918a236.jpg]、成瑨考察审问他们的罪行,虽然得到赦令,但最终拷问处死了他们。宦官怨恨,主管官吏迎逢旨意,于是上奏刘[1b7eb9a2c918a236.jpg]、成瑨应当被当众处死。陈蕃上书说:“推究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除去恶人。”宦官因此非常忌恨陈蕃。延熹九年,李膺等人下狱,陈蕃于是上书极力劝谏:“如今陛下临朝处理政事,先杀害忠臣。”皇帝忌讳他言语激切,以陈蕃征召的人不称职为托辞,于是用文书免去他的官职。永康元年,皇帝驾崩。众尚书托辞生病不上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们,众尚书惶恐惭愧,都到职做事。灵帝即位,封陈蕃高阳乡侯,陈蕃坚决辞让,最终不接受封赏。当初,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陈蕃认为窦氏家族为世家,非常坚决地(和皇帝)争论,于是(桓帝)立窦氏为皇后。等到窦太后临朝,陈蕃与太后父亲大将军窦武征用名士贤臣,共同参与政事。中常侍曹节等人逢迎侍奉太后,陈蕃非常厌恶他们,上书说:“曹节等人扰乱天下,附从他们的人都得以升职,违抗他们的人被诬陷。”就与窦武谋划这件事。事情泄露后,曹节等人假传圣旨杀了窦武等人,又命令收押陈蕃,当日杀害了他。汉桓帝、灵帝的时代,像陈蕃这类人,认为避世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虽多次降职但不离开朝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俭字仲宝,琅琊临沂人也。幼有神彩,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闻其名,言之于明帝,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帝以俭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蛊事,不可以为妇姑,欲开塚离葬,俭因人自陈,密以死请,故事不行。母忧,服阕为司徒右长史。《晋令》,公府长史著朝服,宋大明以来著朱衣。俭上言宜复旧,时议不许。
俭察太祖雄异,先于领府衣裾,太祖为太尉,引为右长史,恩礼隆密,专见任用。转左长史。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咸相推许。时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上坏宋明帝紫极殿,以材柱起宣阳门。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谏曰:“臣闻德者身之基,俭者德之舆。春台将立,晋卿秉议,北宫肇构,汉臣尽规。彼二君者,或列国常侯,或守文中主,尚使谏诤在义即悦,况陛下圣哲应期,臣等职司隆重,敢藉前诰,窃乃有心。”上手诏酬纳。
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上答曰:“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识旧事,问无不答。
上曲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俭曰:“臣无所解,唯知诵书。”因跪上前诵相如《封禅书》。上笑曰:“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
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上以往来烦数,复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启求解选,不许。其年疾,上亲临视,薨,年三十八。
吏部尚书王晏启及俭丧,上答曰:“俭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不展救护,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葬礼依故太宰文简公褚渊故事。
(节选自《南齐书·王俭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阳羡公主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B.引为右长史 引:引荐
C.各使效伎艺 效:仿效
D.臣无所解 解:通晓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俭勇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
①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 ②俭上言宜复旧,时议不许 ③褚渊唯为禅诏文,使俭参治之 ④臣等职司隆重,敢藉前诰 ⑤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 ⑥臣无所解,唯知诵书
A.①②④B.②④⑥
C.①③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俭幼时便专心笃学,袁粲闻知他的名声,说给宋明帝,明帝便把阳羡公主许配给他。
B.王俭的嫡母武康公主参与了太初年间的巫蛊事件,王俭“密以死请”,让母亲十分担心。
C.皇上举行私宴招待大臣,褚渊等都表演了自己的特长,王俭则背诵《封禅书》。
D.王俭生病时,皇上亲临探视;他去世后,其葬礼比照太宰褚渊的先例办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太傅之授,俭所唱也。少有宰相之志,物议咸相推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俭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不展救护,便为异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C。效:献,呈献。
5.解析:选A。③写王俭参与政务;⑤是皇上的答复;⑥写王俭为皇上诵书。
6.解析:选B。“让母亲十分担心”不对,“母忧”是指母亲去世。古有“丁忧”,指父母去世。
7.答案:(1)后来皇上授太祖太傅之职,也是王俭首先提出的。王俭少年时便有做宰相的抱负,人们在谈论时也都很推许他。(得分点:“及太傅之授”句式,“唱”、“咸”、“相”各1分,句意1分)
(2)王俭年轻品德深厚,才气正盛,哪料到突发疾病,未有及时救护,便忽然去世。(得分点:“年德富盛”、“意”、“暴”、“异世”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俭字仲宝,是琅琊临沂人。王俭幼时便很有神采,专心好学,书本都不离手。丹阳尹袁粲听说了他的名声,便说给宋明帝,明帝便把阳羡公主许配给王俭,授予他驸马都尉一职。皇上因为王俭的嫡母武康公主参与了太初年间的巫蛊事件,(认为武康公主)不配做阳羡公主的婆婆,要开墓分葬。王俭便通过有关人士向皇上自陈,并暗中以死请求皇上,这事才没有实行。母亲去世,王俭服丧结束后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依照《晋令》,公府长史要穿朝服,宋大明以来穿红衣服。王俭上书说应该恢复旧规矩,当时讨论没有通过。
王俭察知太祖(萧道成)杰出卓异,便先做了太祖领军府的衣裾,太祖任太尉后,便引荐王俭为右长史,恩礼厚重而且亲密,受到专门任用。转任左长史。后来皇上授太祖太傅之职,也是王俭首先提出的。王俭少年时便有做宰相的抱负,人们在谈论时也都很推许他。当时即将举行禅位大典,王俭佐命,所有礼仪诏策,都出自王俭之手,褚渊只写了禅诏文,还让王俭参与了修改。
皇上拆掉了宋明帝的紫极殿,用它的材料建宣阳门。王俭与褚渊及叔父王僧虔连名上表谏止说:“我们认为德是立身的基础,俭是德行走所乘之车。晋代将建春台时,公卿们都发表议论;汉代要造北宫时,大臣们都来规劝。这两个君主,一个是列国常侯,一个是守文中主,尚且能够乐于接受谏诤,何况陛下是圣哲天子呢。我们这些人的责任重大,愿意就以前的诏令,发表点意见。”皇上亲手写下诏书表示采纳并予以奖赏。
宋朝时京城的外六门设有竹篱,这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传说“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皇上鉴于这话,要改建都墙。王俭又谏止,皇上答复说:“我要让后世不能复加!”当时朝廷初奠基,一切制度都在草创之中,王俭懂得旧事,有问必答。
皇上举行私宴招待几个大臣,让大家各献技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跳舞,王敬则表演了杂技。王俭说:“臣下什么也不通,只知道背诵书本。”于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诵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皇上笑道:“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里担当得起。”
此前,皇上诏王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询事情,皇上考虑到这样往来太麻烦,又下诏让王俭回到尚书下省,每月听任十日出外接受咨询。王俭请求解除自己在吏部的职务,皇上不批准。就在这一年,王俭生病了,皇上亲临探视,(王俭)去世时才三十八岁。
吏部尚书王晏在启文中说到了王俭的丧礼问题,皇上答复说:“王俭年轻品德深厚,才气正盛,哪料到突发疾病,未有及时救护,便忽然去世,(这)让我非常痛苦。”葬礼比照已故太宰文简公褚渊的先例办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震,南阳人。父谦,都督佥事,震袭指挥使。正统九年从征兀良哈有功,进都指挥佥事。已,从王骥平麓川,进同知。
景帝即位,充贵州右参将。击苗于偏桥,败之。进都指挥使,守靖州。寻坐罪征还。方瑛讨苗,乞震随军,诏许立功赎。已,从瑛大破天堂诸苗,仍充左参将。
天顺中,复从瑛平贵东苗干把猪。瑛卒,即以震充总兵官,代镇贵州、湖广。初,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赋逃入苗中。伪称唐太宗后,众万余,僭王,建元武烈,剽掠远近。震进击,大破之。添保遁入贵州鬼池诸苗中,复诱群苗出掠。震擒之,送京师。寻破西堡苗。
荆、襄贼刘千斤、石和尚为乱,震进讨。贼屡败,乘胜追及于梅溪贼巢。官军不利,都指挥以下死者三十八人,有诏切责。白圭等大军至,震自南漳进兵合击,大破之,贼遂平。论功,进右都督。
时武冈、沅靖、铜鼓、五开苗复蜂起,而贵州亦告警。震言贵州终难遥制,请专镇湖广。许之,乃还兵。由铜鼓、天柱分四道进,连破贼,直抵清水江。因苗为导,深入贼境。两月间破巢八百,焚庐舍万三千,斩获三千三百,而广西瑶劫桂阳者,亦击斩三千八百有奇。当是时,震威名著西南,苗、僚闻风畏慑,呼为“金牌李”。七年,与项忠讨平流贼李原,招抚流民九十万人,荆、襄遂定。
十一年,苗复犯武冈、靖州,湖湘大扰。震与巡抚刘敷等分五道进,破六百二十余砦,俘斩八千五百余人,获贼孥万计。论功封兴宁伯。时武靖侯赵辅、宁晋伯刘聚皆以功封,论者多訾议之,独震功最高,人无异言。
参将吴经者,与震有隙。弟千户绶为汪直腹心,经属绶谮之。会直方倾项忠,词连震,遂逮下狱,夺爵,降左都督,南京间住。未几,直遣校尉缉事,言震阴结守备太监覃包,私通货赂。帝怒,遣直赴南京数包等罪,责降包孝陵司香,勒震回京。直败,震诉复爵,寻卒。
震在湖湘久,熟知苗情,善用兵。一时征苗功,方瑛后震为最。然贪功好进,事交结,竟以是败。
(选自《明史·李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震袭指挥使 袭:继承
B.添保遁入贵州鬼池诸苗中 遁:逃跑
C.都指挥以下死者三十八人,有诏切责 切:严厉
D.会直方倾项忠 倾:钦佩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震“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击苗于偏桥,败之 ②复诱群苗出掠 ③震自南漳进兵合击,大破之 ④因苗为导,深入贼境 ⑤招抚流民九十万人 ⑥然贪功好进,事交结
A.②④⑤B.②⑤⑥
C.①③④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震跟随方瑛平定贵东苗人干把猪后,又带兵攻击抢掠远近各地的麻城人李添保,当李添保逃入贵州鬼池苗人当中后,李震擒住了他并将他送到京师。
B.李震进兵讨伐贼人刘千斤、石和尚,当追到梅溪贼人巢穴时,官军仗打得并不顺利,李震受到皇上的指责。后援军到达,和李震的军队联合进攻,贼人才被平定。
C.当武冈、沅靖等地苗人纷纷起来作乱后,李震用苗人当向导,深入贼人境地。两个月间他就攻破了贼人多处巢穴,斩获数千人,平定了苗人作乱,威名震西南。
D.李震因征讨苗人作乱有功,被封为兴宁伯。当时和李震一起受封的还有赵辅、刘聚,但人们对这两人多有议论,对功劳最高的李震没有异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进都指挥使,守靖州。寻坐罪征还。方瑛讨苗,乞震随军,诏许立功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直遣校尉缉事,言震阴结守备太监覃包,私通货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倾”应为“排挤、倾轧”的意思。
5.解析:选C。②是李添保的行为,⑤是李震安抚流民的举措,⑥是李震性格中不好的方面。
6.解析:选C。“平定了苗人作乱”错,原文说的是两个月内攻破敌人很多巢穴,并未说平定了苗人作乱。
7.解析: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文,把握住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特殊句式,在确保“信”“达”的基础上努力使翻译语言“雅”起来。第(1)句中的关键词是“进”、“寻”、“坐罪”、“许”;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未几”、“缉事”、“阴”,“货赂”。
答案:(1)(李震)晋升为都指挥使,驻守靖州。不久因获罪被征调回来。方瑛讨伐苗人,请求让李震随军出征,诏令允许他立功赎罪。
(2)不久,汪直派遣校尉去刺探情况,他们说李震暗中勾结守备太监覃包,私下用财物贿赂。
【参考译文】
李震,南阳人。父亲李谦,任都督佥事,李震承袭指挥使。正统九年,他随军出征兀良哈有功,升为都指挥佥事。不久,随从王骥平定麓川,被提拔为同知。
景帝即位后,他担任贵州右参将。在偏桥攻打苗人,将其击败。晋升为都指挥使,驻守靖州。不久因获罪被征调回来。方瑛讨伐苗人,请求让李震随军出征,诏令允许他立功赎罪。不久,他随从方瑛大破天堂等地苗人,于是担任左参将。
天顺年间,他又跟随方瑛平定贵东苗人干把猪。方瑛去世,朝廷就任命李震为总兵官,代理镇守贵州、湖广。当初,麻城人李添保因逃避赋税逃入苗人当中,谎称自己是唐太宗的后代,拥有部众一万多人,越分称王,建年号为“武烈”,抢掠远近各地。李震带兵攻击,大破李添保。李添保逃入贵州鬼池苗人当中,又引诱诸多苗人出来抢掠。李震擒住了他,把他送到京师。不久李震又打败西堡的苗人。
荆州、襄阳一带贼人刘千斤、石和尚作乱,李震率兵讨伐。贼人屡败,官军乘胜追到梅溪贼人巢穴。官军仗打得并不顺利,都指挥以下三十八人战死,有诏书严厉责备李震。白圭等大军到后,李震从南漳进军,联合攻击,大破贼人,贼乱于是被平定。论功,李震升为右都督。
当时武冈、沅靖、铜鼓、五开等地的苗人又纷纷起来作乱,而贵州也告急。李震说贵州终究难以在远处加以控制,请求让他专门镇守湖广。皇上答应了,于是李震被调回军队。由铜鼓、天柱分四路进兵,连破贼人,直抵清水江。用苗人当向导,深入贼境。两个月间他攻破贼人巢穴八百处,焚烧房舍一万三千间,斩获三千三百人,而抢劫桂阳的广西瑶人,也被斩杀三千八百余人。当时,李震的威名震于西南地区,苗人、僚人听到传闻都害怕他,称他为“金牌李”。七年,李震与项忠讨伐平定四处流窜的盗贼李原,招安使九十万流民归附,荆州、襄阳地区的贼人于是被平定。
十一年,苗人又侵犯武冈、靖州,湖湘一带受到严重骚扰。李震与巡抚刘敷等人分五路出兵,攻破六百二十多个苗人的寨子,俘虏和斩杀八千五百余人,俘获贼人的妻子儿女数以万计。论功行赏,李震被封为兴宁伯。当时武靖侯赵辅、宁晋伯刘聚都因功受封,但议论者多对他们有异议,唯独李震功劳最高,没有人有异议。
参将吴经与李震有矛盾,吴经的弟弟千户吴绶是汪直的心腹,吴经便嘱咐吴绶陷害李震。正好汪直在排挤项忠,言辞牵涉到李震,李震于是被捕入狱。他被剥夺爵位,降为左都督,发往南京暂住。不久,汪直派遣校尉去刺探情况,他们说李震暗中勾结守备太监覃包,私下用财物贿赂。皇上大怒,派汪直到南京历数覃包等人的罪行,贬覃包为孝陵司香,勒令李震回京。汪直失势后,李震上诉请求恢复爵位,不久后去世。
李震在湖湘地区待得时间长了,熟知苗人情况,善于用兵。当时论征伐苗人之功,方瑛之后以李震为最。但他贪图功利,喜欢冒进,又喜欢结交权贵,最终因此而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本字伯通,番阳人。儿时知学,郡守范仲淹异其文。进士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县令顷包鱼池为圭田,本弛以与民。
熙宁六年,泸州叛,诏察访梓、夔,得以便宜治夷事。本尝通判戎州,习其俗,谓:“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乡导尔。”以计致百余人,枭之泸川,其徒股栗,愿矢死自赎。本请于朝,宠以刺史、巡检之秩,明示劝赏,皆踊跃顺命。神宗劳之曰:“卿不伤财,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赐三品服。
河、湟初复,本为秦凤路都转运使。熙河法禁阔略,蓄积不支岁月,本奏省冗官百四十员,岁减浮费数十万。
渝州南川獠①木斗叛,诏本安抚。本进营铜佛坝,抗其亢,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初,熟獠王仁贵以木斗亲系狱,本释其缚置麾下,至是推锋先登。大臣议加本天章阁待制,帝曰:“本之文,朕所自知,当典书命。”遂知制诰。
宜州蛮扰边,道除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至则谕溪洞酋长,戒边吏勿生事,请选将练兵代戍,益市马以足骑兵,宜州遂无事。民蔡宝扇龙蕃与峒户相仇杀,欲引兵致讨以为功。本质之,色动,缚而投之海。蛮夷以为神。
谍告交人②明年将入寇,使者实其言,诏访,本曰:“使者在道,安得此?藉使有谋,何自先知之?”已而果妄。
转运判官许彦先议通湖南盐于西广,计口授民,度可得息三十万。本言:“桂管民贫地瘠,恐不堪命。”议遂格。入为吏部侍郎。逾年,力请外,仍待制、知洪州。言者谓本弃八洞为失谋,夺一官,徙杭州、江宁府,再知洪州。召还,卒于道。
(节选自《宋史·熊本传》,有删改)
[注] ①獠:古代少数民族名。②交人:交趾人,古代对今越南人的称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弛以与民 弛:放弃
B.明示劝赏 劝:劝勉
C.道除龙图阁待制 除:任命
D.计口授民 授:传授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体现熊本为朝廷除患的一组是(3分)( )
①得以便宜治夷事 ②以计致百余人,枭之泸川 ③本请于朝,宠以刺史、巡检之秩 ④本奏省冗官百四十员 ⑤抗其亢,焚积聚 ⑥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
A.②③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熊本从小好学,写作出色。时任太守的范仲淹非常赏识他的文章,后来熊本进士考试被列为上等,从此步入仕途,出任了一系列官职。
B.熊本平叛得力,文武全才。他先后平复了泸州、南川獠的叛乱,均得到同僚和皇帝的肯定,皇帝因为赏识他的文章,封他为知制诰。
C.熊本心系百姓,为民分忧。有人建议把湖南的盐运到西广赚钱,熊本认为当地百姓贫穷,不能承受,最终这个建议被搁置了,没有实行。
D.熊本足智多谋,善于辨伪。间谍报告说外敌将要入侵,并且经过了使者的证实,但熊本经过分析后认定此言不可信,以此回复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谓:“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乡导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质之,色动,缚而投之海。蛮夷以为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授:给予。
5.解析:选A。①诏旨的内容。④属于解决制度的弊端。⑥是说木斗献地投降,属侧面表现,不是直接体现。
6.解析:选B。B项,无中生有。平叛泸州后,文中没有熊本得到同僚肯定的内容。
7.答案:(1)(熊本)说:“夷人之所以能骚扰边界,是靠十二村的土豪给他们当向导而已。”(得分点:“能……者”、“介”、“乡导”各1分,句意2分)
(2)熊本一质问他,他的脸色就变了,熊本把他捆起来扔到了海里。当地的蛮人把熊本看作神人。(得分点:“质”、“色动”、“以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熊本字伯通,番阳人。小时候就知道学习,郡守范仲淹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进士考试列上等,任抚州军事判官,不久升迁为秘书丞、建德县知县。县令把鱼塘都划到祭田中去了,熊本放弃(鱼塘,将其)还给百姓。
熙宁六年,泸州叛乱,皇帝下诏(让熊本)查访梓州、夔州,允许他自行处理夷人事情。熊本曾在戎州任过通判,了解当地风俗,说:“夷人之所以能骚扰边界,是靠十二村的土豪给他们当向导而已。”他用计抓到了百余人,在泸川(将他们)枭首示众,夷人的余党吓得发抖,情愿誓死立功来赎自己的罪过。熊本替他们请示朝廷,用刺史、巡检的俸禄笼络他们,公开表示对他们的劝勉和奖赏,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听从命令。神宗慰劳他说:“你不伤财,不害百姓,一次就除去了百年的祸患。”赏赐他三品官服。
黄河、湟水一带刚刚收复,熊本任秦凤路都转运使。熙河路法律和禁令松弛,导致积蓄不够一年数月之用,熊本请奏免去冗余官员一百四十名,一年减省了数十万不必要的开支。
渝州南川獠木斗叛乱,皇帝下诏令熊本前去安抚。熊本进军到铜佛坝扎营,阻塞其制高点,焚烧了木斗的积蓄,以此来打败他的党羽。木斗气数丧尽,献出溱州土地五百里来投降,因此设立四寨九堡。当初,熟獠王仁贵因为是木斗的亲戚而被关进了监狱,熊本解开他的捆绑并把他安排到自己的部下,到这时王仁贵冲锋首先攻进敌寨。大臣们商议加熊本为天章阁待制,皇帝说:“熊本的文章,朕是知道的,应该让他起草诏书。”于是任命他为知制诰。
宜州一带的蛮人侵扰边境,(熊本)在赴任的途中被授任龙图阁待制、桂州知州。他一到任就晓谕各溪洞首领,并告诫边境官吏不要惹是生非,请求选择将领训练兵卒以替代戍兵。多买战马来补充骑兵,宜州因此没有战乱。当地人蔡宝[0d5d9ec4b5859fb9.jpg]煽动龙蕃和峒户互相仇杀,想带领军队去征讨以立功。熊本一质问他,他的脸色就变了,熊本把他捆起来扔到了海里。当地的蛮人把熊本看作神人。
间谍报告说交趾人第二年要来侵犯,使者证实了他的话,皇帝下诏询问熊本,熊本说:“使者在路上,怎么能得到这个消息?假使交趾人有这个阴谋,又怎么能事先知道?”后来了解到果然是胡说。
转运判官许彦先建议运湖南的盐到西广,按人口分给百姓,预计可得息三十万。熊本说:“桂管百姓穷困,土地贫瘠,恐怕不能承受。”这个建议就被搁置。入朝任吏部侍郎。过了一年,极力要求出任外地官,仍然任命他为龙图阁待制、洪州知州。谏官认为熊本放弃八洞之地为谋略失误,夺去一级官阶,转任杭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再任洪州知州。后奉诏回京,死于路途之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拔:超越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
译文: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
译文: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
译文:
13.D
14.D
15.D
16.
(1)仲文被叛军追击,他一边应战,一边逃走,那些跟随他的骑兵,十分之七八都战死了。(“为……所”“且”“十七八”各1分,句意1分。)
(2)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颇”各1分,句意1分)
(3)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薄:逼近,迫近。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A “他”代词/表委婉语气 B 承接/转折 C “率领”/“又”并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写于仲文拒绝诱招。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__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寻还理坊事,迁侍裕邸讲读。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寻迁右谕德兼侍读,进侍讲学士,领院事。神宗即位,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帝虚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
居正病,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初,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斥于外,帝使密诇保及居正。至是,诚复入,悉以两人交结恣横状闻,且谓其宝藏逾天府。帝心动。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熹宗时,廷臣稍稍追述之。崇祯三年,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帝可其奏,复敬修官。
(《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列传一百一》有删节)
13.下列加点字词语解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阶者皆避匿 善:与……交好
B.居正擢用其子 擢:逮捕
C.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右:同“佑”,帮助,偏袒。
D.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 白:言说
14.下面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B.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则或咎其欲出者
D.帝所幸中官张诚见恶冯保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5.下列选项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B.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C.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D.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4分)
译文:
⑵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4分)
译文:
⑶ 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辽左东北女真,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4分)
译文:
13.B
14.D
15.C
16.
①裕王非常赏识他,王府中的中官亦没有不和他交好的。(贤,善各1分,大意2分)
②张居正执政,以尊奉皇帝的权力,考核官吏的工作,严明赏罚,统一政策号令为主。(尊、课、一,各1分,大意1分)
③只有小王子的部众十余万人,辽东的东北女真人,因为得不到互市,多次入侵。 (独、左、寇,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擢,提拔。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A项,以,用;以,原因。B项,而,顺承;而,并且。C项,其,他;其那个。D项,都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年少时就聪明机智无与伦比。十五当了诸生。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徐阶等人都十分器重他。
张居正这个人,长脸眉目清秀,胡须长至腹部。敢于承担责任,自认为是豪杰。但是很深沉,胸有城府,别人很难猜测到他的想法。严嵩当首辅,嫉妒徐阶,和徐阶关系好的人都避开了。张居正言行自如,严嵩亦很器重他。调任右中允,负责国子司业的事。和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互相期望他日能承当丞相的事业。不久回去管理坊事,调到裕王府任讲读。裕王非常赏识他,王府中的宦官亦没有不和他交好的。尤其李芳经常向他请教书的义理,有的时还联系到国家的事。不久调任任右谕德兼侍读,升侍讲学士,负责翰林院的事。神宗即位后,张居正逐渐代替高拱,成为内阁首辅。
皇帝虚心委任张居正,张居正亦当仁不让地以天下为已任,朝内外的人都想瞻仰他的风采。张居正劝皇帝遵守祖宗传下来的各项制度,不要轻易改动,至于讲学、接近德行好有才能的人,爱护百姓、节省用度都是急切需要做的事。皇帝说好。
张居正执政,以尊奉皇帝的权力,考核官吏的工作,严明赏罚,统一政策号令为主要内容。虽然相距万里这么远,早上下达的命令晚上就要执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大臣们议论都觉得这事不好办。张居正提升任用他的儿子,派使臣飞马去捆缚他,沐朝弼不敢__。沐朝弼到京师,张居正请求饶他一死,把他关禁在南京。又设立了考成法督责吏治。起初,部院覆奏令巡年抚查勘的事,往往拖延不回报。张居正命令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给以期限,耽误的要抵罪。从此以后,官员一切政务上都不敢文过饰非,各级政权机构都加快了运转速度。
张居正喜欢在事业功绩方面有所建树,能够运用智谋权术驾御下属,人们多数愿意为他尽力。俺答要求得和明政府互市后,很久没有来骚扰。只有小王子的部众十余万人,辽国东边的东北女真人,因为得不到互市,多次入侵。张居正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奋力战斗打退敌人,立了很多功劳以致封了伯,而戚继光防守的设施非常完备。张居正都袒护他们,边境安然无事。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屡次打败了盗贼立了功。浙江兵民再次变乱,任用张佳胤前往招抚便安定了,所以大家都认为张居正知人善任。
张居正患病。等到他逝世后,皇帝为此而不上朝,用下谕旨祭九坛的方法表示尊敬,把他当做国家元老和导师。早先的时候,皇帝所亲信张诚中官和冯保交恶,张诚就在外头批评冯保,皇帝差人秘密侦查冯保和张居正。到了这时,张诚再次进谗言,把他们两个以前结交时放纵跋扈的全部事情讲给皇上听,并且污蔑张居正偷藏有过分的珍贵宝物。皇帝因此心里动摇。下诏书取缔张居正的官衔,剥夺生前所赐予的玺书、四代诰命,把罪名告示公布天下,说本来应当开棺材对尸体进行惩罚,因为已经逝世所以免掉了。他的弟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都被发配到边疆没有人烟瘴气重的地方。到万历结束,都没有敢于提到张居正的人。熹宗的时候,才有朝臣略微追忆讲到他的。崇祯三年,尚书李日宣等人进谏说:“已故辅臣张居正,受遗命辅佐朝政,侍奉皇帝的祖上十年,任劳任怨,摒弃、停止、整顿松懈,辅佐匡正促成了万历初年的社稷安定。那个时候中外安定,海内外资源丰厚殷实,纪律法纲,没有不严明适度的地方。功劳关乎社稷,日子久了就有定论,大家应该追忆思念啊。”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恢复对张居正的尊重并还原官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酂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 蜑 (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 酂 (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其孰能讥之乎?
B.瓮满辄出而焚之 礼毕而归之
C.至君特选以材 空以身膏草野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设九宾礼于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分)
译文:
11.B
12.B
13.C
14.
(1)指陈茶盐的利害,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得分点:言、省、称旨)
(2)于是召见部落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得分点:酋豪,谕、诸蛮、以)
(3)主意还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得分点:句式2分 使、报)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坏,损坏的。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中第一个“其”是远指代词“那些”第二个“其”是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B项两个“而”都表顺承。C项中第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把。D项中第一个“乃”是副词,竟然;第二个“乃”是副词,于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1、陈述其履历,4讲的是河堰过去产作用,非许逖所为,5说的是扬州子弟的改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许君名叫逖,字景山。世代定居在歙州。年轻时在旧朝做官,做监察御史。李氏国家灭亡,他率领全族向北迁移。许君献上他的若干篇文章,得到召见任用,做汲县尉冠氏主簿。后又升职任外秘书省校书郎,管理县里的事务,他多次上书谈论北边的事。当时赵普做丞相,四方的奏疏不适合他心意的都投入到两个瓮中。装满了瓮就倒出来烧掉它们。从没有适合他心意的,只对许君赞许有加,说:“他的看法大多数与我不谋而合。”
又过了二年,授予他太仆寺丞官职,核对钱帛粮草,监管永城和卖粮食,主持海陵监工作。三年,因他的政绩优秀,升为大理事丞,被赐予红衣银鱼,又升为太常丞、管理鼎州。这个州有很多少数民族,喜好以劫掠为生,有一百多个年轻人私自署为名号,经常等到深夜出门抢掠百姓。百姓痛恨他们,却没人敢指责。许君到了那里感慨说:“政法,百姓的庇护啊。威严不能先除恶,那么就不能惠及百姓。”许君的政令施行之后,盗匪们都逃跑到别的地方,相约许君离开后才回来。后又升职任国子博士,奉命出使两浙、江南,指陈茶盐的利害,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出任兴元府尹,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时灌溉民田四万多顷,据传说是汉代萧何修建的。许君视察损坏的拦河坝,回头对下属说:“萧何当时正辅佐汉朝夺取天下,竟有时间建这个来灌溉那农田。古代的圣贤之人,只要有利于百姓的事就没有不做的。现在我难道应该怕一时的辛苦,而废弃古人万世的利益?”于是率领工匠,亲自砍木凿石,石头落下,伤了他左脚,许君更加不懈怠,拦河坝造成了,那年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后又升职为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调到荆湖南路。荆湖南接近溪洞的少数民族,每年都出来作乱成为州县的祸患。许君说:“鸟兽都是可以驯服的,何况少数民族是人啊!”于是召见部落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过了三年,此地再不因少数民族的是让朝廷知道。许君停职回朝,真宗当面称赞塔吊才能,恰好有司说荆南久不太平,真宗又授予许君度支员外郎、掌管府事。荆南管辖北路兵马,在荆湖是大官府,所以常用重臣,到许君因为才能特别选用,任用员外郎是从许君开始的。
第二年,选拔他为司封员外郎,赐他金紫,调转管理扬州,扬州地处南方的中心,世代在南方做官,或客死此地不能归故乡的(官宦的后代),都在扬州定居。所以,他们的子弟杂居在民间,常常依仗权贵,依靠法令有罪可以用金钱赎这一条款,出入里巷行为不守法令。有时,甚至使别人家破人亡。许君抓到他们中最严重的,用竹板打他,说:“这不是吏法,这是我代替你父兄教训你。”子弟羞愧很后悔,逐渐地学习成为善良的人,风俗变化很大。
许君年轻时代胸怀大志,最终能在当时自立。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他的才能在官场中受赞许,这些都可以立书传于后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9.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君幸于赵王
C.君何以知燕王
D.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臣窃认为其人勇士 窃:私下、私自
B.使人遗赵王书 遗:留给
C.拜为上卿 拜:授官
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9.B
10.B
【解析】
9.
试题分析: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省略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遗:送、送给。
考点: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