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洪生韶,梁州刺史,散骑常侍。韶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为本州主簿,举秀才,不行。桓玄将篡,新野人庾仄起兵于南阳,袭雍州刺史冯该,该走。弘之时在江陵,与仄兄子彬谋杀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应仄。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义旗建,辅国将军道规以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桓石绥自上洛甲口自号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号梁州刺史,袭西城。时韶为梁州,遣弘之讨石绥等,并斩之。除太尉行参军。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脱奔走。进据蓝田,招怀戎、晋。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弘之素善骑乘,高祖至长安,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羌胡聚观者数千人,并惊惋叹息。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进为桂阳公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除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瑰又抄掠渭南,弘之又于寡妇人渡破瑰,获贼三百,掠七千余口。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军败,陷没,佛佛逼令降,弘之不为屈。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时年四十二。
(选自《宋书》,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祖畅,秘书丞,没胡 没:陷身于……之中
B.以荆州刺史应仄 应:策应
C.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 署:隶属
D.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 追蹑:追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弘之果敢、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②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
③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④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
⑤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
⑥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桓玄认为在这场阴谋刺杀中傅弘之并不是真正的主谋,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士兵跟从,于是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
B.时任梁州刺史的傅韶派遣自己的儿子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傅弘之也因此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
C.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
D.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尽管天气寒气逼人,但还是脱光了他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最终英勇就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署:掌管。
5.C 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桓玄的做法;⑤只是陈述傅弘之平叛这件事;⑥是说傅弘之不屈不挠的品格。②③④均表现出傅弘之“果敢、勇猛”。
6.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中桓玄宽恕了傅弘之没有治罪,但对庾彬文中并没有说惩治他,前文已说被桓石康杀掉,所以“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有误。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涉及到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1)句中重点词语为“其”“系”,注意“以告石康”是省略句,而“系弘之于狱”为状语后置句。(2)句重点词语为“袭”“领”“破”等。
答案:(1)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件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
(2)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
【参考译文】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祖籍隶属灵州,汉末郡境被少数民族侵占,失去国土寄寓到冯翊,设置泥阳与富平二县,灵州废弃不再设县,所以傅氏回来后归属于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重新设立灵州县,傅氏全部归属灵州。傅弘之的高祖晋司徒傅祗,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不想封在本县,所以傅祗一家仍旧归属泥阳。曾祖傅畅,曾担任秘书丞,陷没于胡,生子傅洪,晋穆帝永和中,胡地大乱得以归回。傅洪生傅韶,担任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傅韶生傅弘之。
少年时倜傥有远大志向,为本州主簿,被推举为秀才,未成行。桓玄将要篡权,新野人庾仄在南阳起兵,袭击了雍州刺史冯该,冯该逃跑。傅弘之当时在江陵,与庾仄哥哥的儿子庾彬谋划杀死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之名来策应庾仄。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桓玄认为傅弘之不是主谋,没有官职没有士兵,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
高祖起义时,辅国将军刘道规任傅弘之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时,桓石绥在上洛甲口起兵,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称梁州刺史,袭击西城。当时傅韶正任梁州刺史,派遣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弘之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随同出征司马休之,掌管后部贼曹,后来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军进据蓝田,招安戎人和晋人。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弘之一向精于骑术,高祖到长安时,弘之在姚泓修建的驰道上,穿着宽绰的官服以驰马为戏,有时快跑,有时慢跑,在来回二十里的路上,很有姿态。羌族、胡族围观的有数千人,都惊诧长叹。他刚上马的时候,将马鞭挽在鞭柄上,放在两腿间,等到下马,鞭柄的痕迹仍然存在。
傅弘之任职桂阳公刘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又被升迁为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傅弘之率兵讨伐,平定了叛乱。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赫连瑰又在渭南搜劫财物,傅弘之又在寡妇人渡打败他,俘获贼寇三百人,夺取七千多人。等到刘义真东归,佛佛尽全国之兵随后追击,在青泥大战,傅弘之身穿盔甲,勇气冠于全军。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傅弘之不向他们屈服。当时天气寒冷,佛佛军脱光傅弘之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被佛佛军杀害。时年四十二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
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与谷永相友善。谷永闵其老复远出,予书戒曰:“方今汉德隆盛,远人宾服,傅、郑、甘、陈之功没齿不可复见,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终更亟还,亦足以复雁门之踦,万里之外以身为本。愿详思愚言。”
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诸翕侯止不听,遂至龟兹谒。城郭甚亲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司马畏其众,欲令降者皆自缚,保苏匿怨望,举众亡去。会宗更尽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乏兴,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
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复遣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恐大兵入乌孙,惊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发兵垫娄地,选精兵三十弩,径至昆弥所在,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官属以下惊恐,驰归。
小昆弥乌犁靡者,末振将兄子也,勒兵数千骑围会宗,会宗为言来诛之意:“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昆弥以下服,曰:“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会宗曰:“豫告昆弥,逃匿之,为大罪。即饮食以付我,伤骨肉恩,故不先告。”昆弥以下号泣罢去。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 因循:按照
B.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 徙:迁徙
C.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 德:感激,感恩
D.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 便宜:见机行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段会宗有威信的一组是(3分)( )
①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复为都护 ②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 ③官属以下惊恐,驰归 ④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 ⑤昆弥以下号泣罢去 ⑥今围守杀我,如取汉牛一毛耳。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段会宗由沛郡太守一职调任雁门太守,是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几年后,因触犯法律被免,后来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阳朔年中才又任命为都护。
B.谷永劝诫喜好功名的段会宗,希望他不要追求奇功,任职期满立即回来,在万里之外更应该以身体为重。
C.末振将杀害了汉朝友好的大乌孙王,汉朝极为恼恨,于是派遣段会宗调拨戊己校尉和各国的军队去诛杀他的太子番丘。
D.段会宗利用智谋,权衡利弊,用小股__深入乌孙国,诛杀番丘,彰显了国威,回国后得以褒奖,被赐爵关内侯,黄金一百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番丘,责以“末振将骨肉相杀,杀汉公主子孙,未伏诛而死,使者受诏诛番丘”,即手剑击杀番丘。(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徙:调任。
5.A ③是说段会宗杀了番丘后,其部下四散而逃;⑤是说小昆弥被段会宗说服后无奈离去;⑥是段会宗警告小昆弥的话。
6.C “汉朝极为恼恨”有误,汉朝派段会宗去诛杀其太子,主要是因为汉朝遗憾末振将已死,不能亲自诛杀他。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关键词语有“奏状”“发”,“逢迎”为古今异义词;(2)句关键词语有“相”“即”,“手”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1)康居太子保苏匿率领一万多人想投降,段会宗就把情况上奏,汉朝派遣卫司马去迎接,段会宗调派戊己校尉的军队随同司马接受投降的人。
(2)(段会宗)把番丘召来,责备他“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用手拿着剑杀死了番丘。
【参考译文】
段会宗字子松,是天水上邽人。竟宁年中,以杜陵令被五府举荐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人敬重他的威望和信用。三年后,任期满返回京城,授官为沛郡太守。因为单于应当来朝见,就调任他为雁门太守。过了几年,段会宗因犯法被免官。西域各国上书表示希望派任段会宗,阳朔年中又被任命为都护。
段会宗为人喜好大节,注重功名,同谷永交情不错。谷永怜惜段会宗年老又到远方去任官,就去信劝诫他说道:“现在汉朝恩德正盛大,边远地区的人们都来臣服,傅、郑、甘、陈的功绩终身不可能再次出现,希望我的朋友您要按照旧有的惯例,不要追求奇特的功绩,任职期满就回来,也足以抵销雁门的不幸。万里之外应以身体为本,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话。”
段会宗已经出了边境,各国派子弟到城郊去迎接他。小乌孙王安以前是段会宗立他为王的,心中感激他的恩德,打算去拜访,各位翕侯阻止他前去,他不听,于是到了龟兹去拜会。那儿的各国都对他很亲近顺从。康居太子保苏匿率领一万多人想投降,段会宗就把情况上奏,汉朝派遣卫司马去迎接,段会宗调派戊己校尉的军队随同司马接受投降的人。司马畏惧投降的人多,打算叫投降的人都自己捆绑上,保苏匿于是产生了怨恨心理,就率领众人逃走。会宗任期满后回来,因为擅自派遣戊己校尉的军队,耽误了军事行动,皇上下诏将功抵罪。授官为金城太守,因为生病被免官。
第二年,末振将杀害了大乌孙王,赶上他又病死了,汉朝遗憾不能亲自杀了他。元延年中,又派遣段会宗发动戊己校尉和各国的军队,去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段会宗恐怕大__进入乌孙国后,惊动了番丘,让他逃走后不能再捉到,就把他所派遣的军队留在垫娄,挑选精干的持弩士兵三十人,从小道到达了乌孙王所在的地方,把番丘召来,责备他“末振将杀害骨肉至亲,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没有来得及诛杀他就死了,使者奉皇帝命令来诛杀番丘”,就用手拿着剑杀死了番丘。番丘的官员和部下惊慌害怕,骑着马逃跑回去。
小乌孙王乌犁靡是末振将哥哥的儿子,带领几千名骑兵包围了段会宗,段会宗就对他们说了来杀番丘的意思:“现在你们包围并杀我,如同取汉牛之一毛。宛王、郅支的头悬挂在槁街,你们乌孙是知道的。”乌孙王以下的人都畏服了,说:“末振将背弃汉朝,杀了他的儿子是可以的,难道就不能先告诉我们,让我们供给他最后一顿饮食吗?”段会宗说道:“事先告诉了乌孙王,让番丘逃走躲藏起来,就要犯下大罪。如果供给他饮食后再交给我,那就伤害了骨肉的恩情,所以没有事先告知。”乌孙王和部下哭泣着撤兵而去。段会宗回去把情况上奏,公卿议论认为段会宗权衡时宜得以见机行事,用小__深入到乌孙国,诛杀番丘,宣扬彰明了国威,应加以重赏。天子就赐段会宗爵位为关内侯,黄金一百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③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④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窃戒属毋涕泣 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丹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
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②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③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
④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⑤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⑥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②③⑤D.②⑤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审:确实。
5.C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明皇帝对史丹信任;④是说明史丹的品行;⑥是说史丹年事已高,告老还乡。
6.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史丹担任驸马都尉侍中,陪伴在车右不是元帝做太子时,这是时间错位设误的题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语有“若乃”、“相”,还要注意“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句式特点;第(2)句关键词语有“切至”、“却”、“妾闻”等。
答案:(1)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
(2)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
【参考译文】
史丹字君仲,原为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从元帝当太子时起,史丹由于父亲史高的缘故被任命为中庶子,随从左右十多年。元帝即位后,史丹任驸马都尉侍中,皇帝出行常常在车右边陪乘,很受宠幸。皇上因为史丹是原来的臣下,亡父的外家亲属,亲近信任他,命史丹护卫太子一家。当时,傅昭仪的儿子定陶恭__能,母子都被宠幸,而太子稍微有酒色方面的过失,母亲王皇后不受宠爱。
建昭年间,元帝患病,不能亲理朝政,只是贪恋音乐。后宫嫔妃和左右侍从熟悉了解音乐的人没有谁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办到,皇上屡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凡是被称为有才能的人,应当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温习旧业,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于是皇上嘿嘿地笑了。在这之后,中山哀王死了,太子前往吊唁。哀王是皇上的小弟弟,和太子游学一起长大成人。皇上从远处看见太子,感触地想起哀王,悲伤得不能控制自己。太子已经来到驾前,并不哀伤。皇上极不满意地说:“哪里会有一个人不慈和仁爱却可以奉祀宗庙,作百姓父母的呢?”皇上把责备的话告诉史丹。史丹叩头谢罪说:“我看见陛下哀伤痛悼中山王,到了损伤身体的地步。先前太子应当进宫见驾时,我私下告诫嘱咐他不要哭泣,使陛下感触悲伤。过错只在我身上,应当处死。”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怒意才化解了。
竟宁元年,皇上的病势日渐沉重,傅昭仪和定陶王常常服侍在身旁,而皇后、太子很少能够进宫见驾。史丹由于是亲近臣子能够进宫侍候,探视疾病,等到皇上独自躺着休息时,史丹径直闯入寝室,头叩地拜伏在青蒲席上,哭泣着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被立,至今达十多年,受到百姓的尊重,天下人没有不从心里归附他自托为臣子的。看到定陶王一向很受喜爱宠幸,现在路上流播谣言,为国家起了怀疑之心,认为太子有不稳固的议论。如果确实是这样,公卿大臣以下一定会以死抗争,不接受诏令。我愿意先受赐而死来给众位大臣看!”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死!”皇上于是接受了史丹的忠言,史丹唏嘘着站起来。太子因此终于成为继承人。
史丹为人足智多谋,平易待人,外貌看去像是倜傥不羁,然而内心却非常谨慎,所以尤其能够被皇上信任。担任将军前后共十六年,永始年间病重请求告老退职,皇上赐予策书说:“左将军逐渐病重而不衰损,希望归家治疗疾病,我很哀怜,用官府职任的事务长久地留住将军,致使身体没有痊愈。应当使精力心神专一,务必亲近医生药物,来扶助身体,使它不衰竭。”史丹回到家里几个月后去世,被谧为顷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洪咨夔,字舜俞,於潜人。嘉定元年进士,授如皋主簿,寻试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楼钥赏识之。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丁母忧,服除,应博学宏词科,直院①庄夏举自代。
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边事纤悉为尽力。丘寿隽代与之为帅,金人犯六合,扬州闭门设守,咨夔亟诣寿隽言曰:“金人忌楚,必未至扬,乃先自示弱,不特淮左之人心动,而金人且骄必来矣。第当远斥堠,精间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若金人果来犯,某当身任之。”寿隽愧谢。已而金人果遁。山阳兼帅事青州张林清献铜钱二十万缗,咨夔谓宜以所献就犒其军,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帅乃令输其半,林清亦不复来。
与之帅成都,请于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与之为制置使,首檄咨夔自近,辞曰:“今当开诚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济国事。”卒不受,惟以通判职事往来效忠,蜀人高之。寻知龙州。州岁贡麸金,率科矿户,咨夔曰:“将奉上乃厉民乎?”出官钱市之。江油之民岁戍边,复苦餫饷,为请于制、漕司免之。毁邓艾祠,更祠诸葛亮,告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
后擢殿中侍御史,会王定入台察②,力诋蒋重珍,咨夔乃按定疾视善良,乞罢之。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时咨夔口疡已深,复上疏谓当引咎悔过,且乞祠。帝曰:“卿在朝多有裨益,何轻去?”帝勉留之,迁吏部侍郎兼给事中。奏:“比徇私成俗,化实未更,所恃以一公铄万私者,独陛下耳,而好乐营缮,亲厚近属,保护旧臣,若未能无所系累。”上在位
逾一纪,国本未立,未有敢深言之者,咨夔乞择宗室子养之,并为济王立后。
(节选自《宋史·洪咨夔传》,有删节)
【注】 ①宋代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学士职者称“直院”。②台察:御史台察院的简称。御史台是唐代中央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两位御史中丞为辅佐,下设台院、察院、殿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 辟:开辟
B.咨夔亟诣寿隽言曰 亟:立即,迅速
C.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 故事:旧例,先例
D.比徇私成俗,化实未更 比:比来,近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洪咨夔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
①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 ②金人果来犯,某当身任之 ③今当开诚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济国事 ④江油之民岁戍边,复苦餫饷,为请于制、漕司免之 ⑤时咨夔口疡已深,复上疏谓当引咎悔过 ⑥比徇私成俗,化实未更,所恃以一公铄万私者,独陛下耳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嘉定中,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筹划边防。时金人南侵六合,扬州形势危急,咨夔献策,金人得知扬州防备严密,不攻而遁。
B.后为成都路通判,洪咨夔拒不阿附崔与之;江油一带的百姓因苦于戍边和运粮之苦,他就请制置、漕运司免除了这些苦役。
C.洪咨夔弹劾刚进入御史台察院的王定,主要是因为他诋毁蒋重珍,朝廷贬谪王定后,洪咨夔也随之被提拔。
D.皇上在位十二年,风俗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大臣们无人敢上书直言的情况下,洪咨夔上奏章,给皇上指出了徇私成风的恶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岁贡麸金,率科矿户,咨夔曰:“将奉上乃厉民乎?”出官钱市之。(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擢殿中侍御史,会王定入台察,力诋蒋重珍,咨夔乃按定疾视善良,乞罢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辟:征召。
5.A 本题从分析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②说明洪咨夔敢于担当责任;④说明洪咨夔为民请命;⑤是说洪咨夔借病急流勇退。
6.B 江油一带的百姓苦于戍边和运粮之苦,洪咨夔请求免除这件事发生在他做龙州知州时 ,而不是“为成都路通判”时。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科”,指征税;“厉”,指损害。第(2)句“擢”,指提拔;“诋”,诋毁;“按”,查罪。
答案:(1)龙州每年进贡碎金,全都征自矿户,洪咨夔说:“只为进贡竟然损害老百姓吗?”拿出官府的钱来上交。
(2)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恰逢王定进入御史台察院,极力诋毁蒋重珍,洪咨夔于是查办王定鄙视良善,请求罢免他。
【参考译文】
洪咨夔,字舜俞,於潜县人。嘉定元年考中进士,授官如皋主簿,不久做了饶州教授。著写《大治赋》,楼钥非常看重他。又授官南外宗学教授,因敢于直言而离官。母亲病故,服孝期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直院庄夏举荐他来代替自己。
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征召洪咨夔入幕府,边防事无巨细都尽心竭力。丘寿隽代替崔与之做边帅,金兵南侵六合,扬州关闭城门派人把守,咨夔立即前往拜见丘寿隽,对他说:“金兵害怕攻击,一定不能到达扬州,竟先自己向人示弱,(这样做)不只淮左人心浮动,金兵也将因此会自侍强大前来进攻。只应当让哨探远去,减少明哨设置,兵马不动,声张外援将要到来,大开城门,像平时那样安宁。如果金兵果然来进犯,我将亲身作战。”丘寿隽非常惭愧,谢罪不已。不久,金兵果然逃跑。山阳兼帅事青州的张林清献出二十万缗铜钱,洪咨夔认为应当把这些钱财用来就地犒劳大军,就像唐朝时魏博的做法,使他们不轻易看轻中原地区的军心。丘寿隽于是让他们交出一半,张林清也不再来。
崔与之主管成都安抚司事,向皇帝请求,授予洪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等官职。崔与之做制置使,首先发文让洪咨夔靠近自己,洪咨夔辞谢说:“现在应当开诚布公,联合西南人才来成就国家大事。”最终也没有接受,只是以通判职事的身份往来效忠,蜀地人非常尊崇他。不久做了龙州知州。龙州每年进贡碎金,全都出自矿户,洪咨夔说:“只为进贡竟然损害老百姓吗?”拿出官府的钱来上交。江油的老百姓每年戍守边地,苦于运送粮饷,洪咨夔为他们向制置、漕运司请求免除了戍边和运粮苦役。毁掉邓艾的祠堂,重建诸葛亮祠,告诉当地的百姓:“不要侍奉仇人而忘记了恩人。”
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恰逢王定进入御史台察院,极力诋毁蒋重珍,洪咨夔于是查办王定鄙视良善,请求罢免他。过了三天,王定被贬谪,而提拔洪咨夔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暂代吏部侍郎,同真德秀一起掌管贡选,随后又兼任直学士院。当时洪咨夔口疡病非常厉害,上书请求辞职在家悔过,并乞求守祠堂。皇帝说:“你在朝堂之上有很多益处,为何轻言离去?”皇帝勉励他让他留下来,升任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上奏说:“近来徇私之风成俗,教化实际上还没有改变,所靠的就是把公家的分给个人,这只有陛下您啊,并且喜好音乐到处营建,亲近身边的人,保护老臣,好像不能无所牵累。”皇上在位超过十二年,国家的根本未能建立,不曾有敢于直言的,洪咨夔请求选宗室中孩子养育起来,并给济王立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思彦,字英远,邓州南阳人。游太学,事博士谷那律。律为匪人所辱,思彦欲杀之,律不可。万年令李乾祐异其才,举下笔成章、志烈秋霜科,擢第。授监察御史,昌言当世得失。高宗夜召,加二阶,待诏弘文馆,伏内供奉。
巡察剑南,益州高赀兄弟相讼,累年不决,思彦敕厨宰饮以乳。二人寤,啮肩相泣曰:“吾乃夷獠,不识孝义,公将以兄弟共乳而生邪!”乃请辍讼。至西洱河,诱叛蛮降之。会蜀大饥,开仓赈民,然后以闻,玺书褒美。使并州,方贼杀人,主名不立,醉胡怀刀而污,讯掠已服。思彦疑之,晨集童儿数百,暮出之,如是者三。因问:“儿出,亦有问者乎?”皆曰:“有之。”乃物色推讯,遂擒真盗。
后太后①昼见,劝帝修德答天谴。帝让中书令李义府曰:“八品官能言得失,而卿冒没富贵,主何事邪?”义府谢罪。司农武惟良擅用并州赋二百万缗,思彦劾处死,武后为请而免。义府与诸武共谮思彦,出为山阳丞。初,尉迟敬德子姓陷大逆,思彦按释其冤,至是赠黄金良马,思彦不受。至官阅月,自免去,放迹江、淮间。久之,补建州司户参军。帝召问:“不见卿久,今何官邪?”思彦泣道所以然。帝谓宰相:“此亦太屈。”复召为御史。
俄出为江都主簿,又徙苏州录事参军。罢,客汴州。张僧彻者,庐墓三十年,诏表其闾,请思彦为颂,饷缣二百,不受。时岁凶,家窭②甚,僧彻固请,为受一匹,命其家曰:“此孝子缣,不可轻用。”上元中,复召见。思彦久去朝,仪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诋外戚擅权,后恶之。中书令李敬玄劾奏思彦见天子不蹈舞,负气鞅鞅,不可用。时已拜乾封丞,故徙硃鸢丞。迁贺州司马,卒。
始,思彦在蜀,引什邡令邓恽右坐,曰:“公且贵,愿以子孙诿公。”比其斥,而恽已为文昌左丞。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注】 ①太后:指太白金星。②窭:贫穷,贫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年令李乾祐异其才 异:认为……才能出众
B.开仓赈民,然后以闻,玺书褒美 褒美:表扬
C.帝让中书令李义府曰 让:谦让
D.比其斥,而恽已为文昌左丞 比:等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思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高宗夜召,加二阶,待诏弘文馆,伏内供奉
②会蜀大饥,开仓赈民
③乃物色推讯,遂擒真盗
④司农武惟良擅用并州赋二百万缗,思彦劾处死
⑤请思彦为颂,饷缣二百,不受
⑥思彦在蜀,引什邡令邓恽右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并州遇上强盗杀人一案,一个醉了酒的胡人因怀里藏有刀子且衣服上沾有血污被拷打认罪,韩思彦巧施奇计,终使真凶落网,案情大白于天下。
B.张僧彻在墓地建茅屋守孝三十年,皇帝下诏在门前树杆旌表,让韩思彦著文加以颂扬。对于皇帝诏敕的二百匹缣,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C.因弹劾擅自动用并州赋税二百万缗的司农武惟良,韩思彦遭到李义府和朝中武氏众官的一致诋毁,最后被贬为山阳丞。
D.名将尉迟敬德的子孙被诬陷面临杀头之罪,韩思彦依法查明其中冤情。昭雪后的他们感恩戴德,赠送黄金良马,韩思彦拒不接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察剑南,益州高赀兄弟相讼,累年不决,思彦敕厨宰饮以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彦久去朝,仪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诋外戚擅权,后恶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推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辨析词性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等。C项中的“让”应为“责备”的意思。
5.C 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高宗对韩思彦的赏识;⑤是说韩思彦的清廉;⑥是说韩思彦对邓恽的敬重。②③④均表示韩思彦的恪尽职守。
6.B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从原文看,“请韩思彦做颂文,赠缣二百匹”的是张僧彻,而并非皇帝。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第(1)句中重要词语有“高赀”“敕”,还要注意“思彦敕厨宰饮以乳”为状 语后置句;第(2)句中重要词语有“去”“梗野”“诋”“恶”等。
答案:(1)巡察剑南,益州有两个富家兄弟互相诉讼,长年不能判决,韩思彦吩咐厨官备办乳汁让二人饮用。
(2)韩思彦离朝年久,礼仪生疏举止粗野,叩拜时忘记行蹈舞礼,又指责外戚专权,武后讨厌他。
【参考译文】
韩思彦,字英远,是邓州南阳人。在太学学习,师事博士谷那律。谷那律受歹人侮辱,韩思彦要杀死歹人,谷那律不允许。万年令李乾祐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应考下笔成章、志烈秋霜科,考中。授任监察御史,极言陈述当世得失。高宗夜里召见他,加授二阶,待诏弘文馆,朝堂内供奉。
巡察剑南,益州有两个富家兄弟互相诉讼,长年不能判决,韩思彦吩咐厨官备办乳汁让二人饮用。二人醒悟,咬破自己的臂膀相对而哭着说道:“我们真是蛮夷,不懂孝义,公是用兄弟共饮一母之乳而生之义训诫我们啊!”于是请求取消诉讼。韩思彦到达西洱河,劝诱叛蛮归降。时逢蜀地大饥,开仓赈济百姓,然后奏报,皇帝降诏书表扬。出使并州,刚好遇上有强盗杀了人,凶手的姓名没有确定。一个醉了酒的胡人因怀里藏着刀子且衣服上沾有血迹,(被捕后)经讯问拷打已经认了罪。韩思彦怀疑案情不实,每天早上召集数百名儿童,晚上放出去,这样做了多次。于是问儿童道:“你们出去后,有人向你们打探情况吗?”儿童们都说:“有。”就将那人抓来审问,终于抓住真凶。
后来太白金星白天出现,他劝皇帝修德回报上天的责怪。皇帝责备中书令李义府说:“八品官能讲得失,而你却轻率贪图富贵,干什么事呢?”李义府谢罪。司农武惟良擅自动用并州赋税二百万缗,韩思彦弹劾处以死刑,武后为他求情而免。李义府和朝中武氏众官一起诋毁韩思彦,赶他出朝任山阳丞。起初,尉迟敬德的子孙陷入杀头之罪,韩思彦查明其中冤情,这时他们赠送黄金良马,韩思彦拒不接受。到任一个月,辞官而去,游历江、淮一带。很久以后,授任建州司户参军。皇帝召见他问道:“很久不见卿了,现在做什么官了呢?”韩思彦流泪叙说缘由。皇帝对宰相说:“这也太委屈他了。”又召入朝任御史。
不久出任江都主簿,又迁任苏州录事参军。罢官,客居汴州。有个叫张僧彻的人,在墓地建茅屋守孝三十年,下诏在门前树杆旌表,请韩思彦做颂文,赠缣二百匹,他推辞不接受。时逢荒年,家中极为贫困,张僧彻一定要给,才接受一匹,传命家人说:“这是孝子缣,不可轻易使用。”上元年间,再次蒙皇上召见。韩思彦离朝年久,礼仪生疏举止粗野,叩拜时忘记行蹈舞礼,又指责外戚专权,武后讨厌他。中书令李敬玄劾奏韩思彦叩拜天子不行蹈舞礼,是负气不满,不可任用。当时已拜授乾封丞,所以改授硃鸢丞。迁任贺州司马,去世。
起初,韩思彦在蜀地,请什邡令邓恽坐在上首,说:“公将富贵,我想把子孙托付给公。”等他遭到斥退,而邓恽已任文昌左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鄘字建侯,北海太守邕之从孙。第进士,又以书判高等补秘书省正字。李怀光辟致幕府,擢累监察御史。怀光反河中,鄘与母、妻陷焉,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革①,母欲往视;怀光许可,戒妻子无偕行。鄘私遣之,怀光怒,欲加罪,谢曰:“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奈何不使妇往?”怀光止不问。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怀光觉,严兵召二人问之,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怀光不杀,囚之。河中平,马燧破械致礼,表佐其府,以言不用,罢归洛中。召为吏部员外郎。徐州张建封卒,兵乱,囚监军。帝以鄘刚敢,拜宣慰使,持节直入其军,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使复位,众不敢动。既还,称旨,迁郎中。拜淮南节度使。王师讨蔡方急,李师道谋挠沮之,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是时兵兴,天子忧财乏,使程异驰驲②江淮,讽诸道输货助军。鄘素富强,即籍府库留一岁储,余尽纳于朝,诸道由是悉索以献,繄③鄘倡之。先是,吐突承璀④为监军,贵宠甚,鄘以刚严治,相礼惮,稍厚善。承璀归,数称荐之,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鄘不喜由宦幸进,及出祖,乐作泣下,谓诸将曰:“吾老安外镇,宰相岂吾任乎?”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改户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鄘强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友善,皆以气自任。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 ①革:通“亟”。指病重。②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③繄:文言助词,惟。④吐突承璀:唐朝宦官,唐宪宗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晋爵,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革 绐:欺骗
B.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 挠:屈服
C.讽诸道输货助军 讽:劝说
D.及出祖,乐作泣下 祖:祖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鄘“强直无私”的一组是(3分)( )
①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 ②以言不用,罢归洛中 ③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 ④籍府库留一岁储,余尽纳于朝 ⑤相礼惮,稍厚善 ⑥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鄘为人机智。李怀光反叛,李鄘与家人沦陷贼军中,他以兄长在洛阳患急病卧床不起为托词,让母亲和妻儿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
B.李鄘刚正果敢。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李鄘召集将士,晓谕祸福,终使监军出狱,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
C.李鄘忠于朝廷。战争兴起时,天子派人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留存储备后,将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D.李鄘淡泊名利。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宰相之职,到达京城,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后来他在太子少傅的任上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祖: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课文《荆轲刺秦王》中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句。
5.解析:选B。①为李鄘欺骗李怀光的托词;⑤写李鄘和吐突承璀相互敬畏,逐渐亲善。
6.解析:选D。李鄘是不乐意由宦官权贵引荐而坚决辞让相位的,并非“淡泊名利”;另外,他是从太子少傅任上退休(致仕)后去世的,而非“在太子少傅的任上去世”。
7.答案:(1)后来他与高郢刺探贼军的虚实以及用来攻取的办法,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德宗亲笔下诏褒扬答复。(得分点:大意2分,“刺”、“所以”、“诸”各1分)
(2)李鄘派兵二万分别驻扎在郓境,军费不依赖有关部门。(得分点:大意2分,“壁”、“仰”、“有司”各1分)
【参考译文】
李鄘字建侯,是北海太守李邕的从孙。考中进士科,又以书判高等补任秘书省正字。李怀光征召他到幕府任职,几次升迁后任监察御史。李怀光在河中反叛,李鄘与母亲、妻子和孩子沦陷贼军中,他便欺骗李怀光说兄长在洛阳患急病卧床不起,母亲想要去看他;李怀光许可,但告诫李鄘的妻子孩子不能一同去。李鄘私下遣送妻子孩子,李怀光很愤怒,想要加罪于他,李鄘道歉说:“我李鄘名册隶属于军籍,不能随侍母亲,怎能不派妇人前往(侍奉左右)?”李怀光作罢不再追问。后来他与高郢刺探贼军的虚实以及用来攻取的办法,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德宗亲笔下诏褒扬答复。李怀光发觉,紧急集合军队而召二人追问,李鄘言辞气色不屈,三军被他感动,李怀光没有杀害他们,囚禁了他们。河中平定,马燧打破刑具向他致礼,上表推荐他辅佐自己的幕府,(李鄘)因建议不被采用,罢官回到洛中。召入任吏部员外郎。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皇帝认为李鄘刚正果敢,授任宣慰使,(李鄘)持节直入乱军,他召集将士,说明祸福道理,将监军放出监狱,脱去枷锁,使他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李鄘)还朝以后,因出使符合旨意,升任郎中。(后来李鄘)被授任为淮南节度使。官军讨伐蔡州正急,李师道阴谋阻挠讨伐,李鄘派兵二万分别驻扎在郓境,军费不依赖有关部门。这时战争打起,天子考虑财力缺乏,派程异乘驿站车马到江淮,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境内历来富实,便登记府库留存一年的储备,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诸道于是全都索取钱粮进献,这是由李鄘倡导的。原先,吐突承璀任淮南监军,非常受尊宠,李鄘以刚直严明治军,他们相互敬畏,逐渐亲善。吐突承璀回朝,多次称赞推荐李鄘,朝廷召李鄘入授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鄘不乐意由宦官权贵引进,等到饯送出行时,音乐声起而他流下眼泪,对诸将说:“我年老安心在外任节镇的职务,宰相一职哪里是我胜任的呢?”到达京城,不肯处理政事,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叫肃。李鄘刚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交好,他们都以气节自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进郎中。出治漕河三年,胪①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正德八年进尚书。琼为人有心计,善钩校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庤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重索妄也。”人益以琼为才。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琼言:“此嬴秦弊政。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纵贼贻祸,皆此议所致。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从之。帝时远游塞外,经岁不还,近畿盗窃发。琼请于河间设总兵一人,大名、武定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而檄顺天、保定两巡抚,严要害为外防,集辽东、延绥士马于行在,以护车驾。中外恃以无恐。孝丰贼汤麻九反,有司请发兵剿。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无一脱者。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赉,宠遇冠诸尚书。十四年,宁王宸濠反。琼请敕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率所部趋南昌。奏上,帝意欲亲征,持三日不下。大学士杨廷和趣之,竟下亲征诏,命琼与廷和等居守。先是,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比宸濠反,书闻,举朝惴惴。琼曰:“诸君勿忧,吾用王伯安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未几,果如其言。花马池有警,兵部尚书王宪请发兵。琼言花马池备严,寇不能入,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宪竟发六千人,比至彰德,寇果遁。明年秋卒官。赠太师,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王琼传》,有删改)
[注] ①胪:传语,陈述,记录。②钩校:探究查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爽:差失
B.持三日不下 持:保持
C.大学士杨廷和趣之 趣:催促
D.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 耗:减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琼“有心计”的一组是(3分)( )
①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 ②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③曰:“足矣。重索妄也。” ④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⑤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 ⑥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A.①②⑤B.④⑤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琼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为官勤勉,在做户部尚书之前,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盈亏的情况。
B.王琼认为官兵以头颅数论功会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因此他奏请只以荡平论功,不再计首行赏,得到了皇上的赞许。
C.王琼任兵部尚书后,能谋善断,皇帝远游时京郊盗乱、汤麻九__等棘手事件都被他机智地化解了,受到皇上赏赐。
D.王琼办事有远见,并能预作谋划,遇事冷静,处变不惊。宁王朱宸濠__和花马池外敌来袭等事件的平息,都反映了王琼办事的上述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赉,宠遇冠诸尚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勿忧,吾用王伯安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B。持:相持不下,对抗。
5.解析:选D。①是说王琼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表明王琼“敏练”;②是讲王琼熟悉国家财政;④是叙说王琼提出官兵不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的背景。
6.解析:选B。从原文“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看,“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只是“内地征讨”,选项未将“内地”与“边方”加以区分;且从原文“从之”一句看,“得到了皇上的赞许”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许”,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赞”属无中生有。
7.答案:(1)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得分点:大意2分,“推”、“[183ca7cb06a5a76c.jpg]”、“赉”、“冠”各1分)
(2)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得分点:大意2分,“用”、“旦夕”各1分)
【参考译文】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外调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琼就以勤勉干练出了名。正德八年升任尚书。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探究查对。他在任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等情况。等到做了尚书,更加熟悉国家的财政计算。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储备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由此大家更加认为王琼有才干了。正德十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王琼上书说:“这是类似嬴政的败国政策。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在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皇帝同意了。皇帝时常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皇帝行宫附近,用以保护皇上。朝廷内外仗着这些才不担惊受怕。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__,有关部门请派军队过去收捕。王琼请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盗贼没一个漏网。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__作乱。王琼请皇帝命令南和伯方寿祥率领操江__防守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自率领自己的__去往南昌。他的奏章送上后,皇帝心里想要亲征,君臣争议了三天还决定不了。大学士杨廷和催促皇上早作决定,皇帝最后还是下诏亲征,让王琼与杨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镇。在此之前,王琼任用王守仁治理南、赣,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总领提督军务。等宸濠造起反来,地方上报朝廷知道后,满朝大臣心里惴惴不安。王琼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不久,事情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花马池传来警报,兵部尚书王宪请求派出军队。王琼说花马池战备严整,敌人打不进去,大__去了,敌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而已。王宪最终还是派出六千人,赶到彰德,敌人果然已逃走了。第二年秋天,王琼死在任上。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恭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平齐之役,颇有力焉,授仪同三司。以平尉迥,赐爵平寇县公。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还授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之役,为马军总管。及还,配事汉王。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大破之。后与上明公杨纪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赐物三千段,授韩州刺史。以事王故,不之官。
仁寿中,检校代州总管。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并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
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五年,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余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武贲郎将罗艺与景有隙,遂诬景将反。帝遣其子慰谕之曰:“纵人言公窥天阙,据京师,吾无疑也。”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及帝崩于江都,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之,遂归柳城。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恒安,遇突厥来寇 寇:进犯
B.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 工:从事
C.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虞:预料
D.景抚循之,一无离叛 循:安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景“骁勇”的一组是(3分)( )
①以平尉迥,赐爵平寇县公 ②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 ③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④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⑤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 ⑥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
A.③④⑥B.②③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景屡立战功,曾率部下救援代州总管韩洪,杀死了很多贼人,被任命为韩州刺史,但最终没有上任。
B.李景在与汉王杨谅部下乔钟葵作战时,虽然以寡敌众,但因上下同心,最终与援军两军合击,大败敌军。
C.李景容貌奇异不凡,骁勇善战,他虽然并没有什么才智谋略,但是却凭借忠诚正直为当时的人所赞许。
D.武贲郎将罗艺因为和李景有矛盾,于是诬陷李景将要谋反,但皇上向来信任李景,并没有因此而怀疑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奇其壮武,使袒而观之,曰:“卿相表当位极人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B。“工”在句中应译作“擅长”“善于”。
5.解析:选D。①说的是李景因功受封赏,⑤说的是皇帝对李景的赏识,⑥说的是李景的廉洁,这几句都不能表现李景“骁勇”。
6.解析:选C。C项不合文意,原文中只说“景智略非所长”。
7.解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时要注意实词,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答案:(1)高祖惊叹他的健壮勇武,让他袒露上身看了看,说:“凭你的相貌应当身为重臣。”(得分点;“奇”、“袒”、“相表”,句意)
(2)皇上说:“你本性诚实正直,是国家的栋梁。”皇上常常称呼李大将军而不喊他的名字,他被皇帝敬重到了这个地步。(得分点:“诚直天然”、“名”、“见重”,句意)
【参考译文】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李景容貌奇异不凡,体力过人,长着漂亮的胡须,骁勇善射。平齐之战中,李景立下大功,被授予仪同三司之职。因为平定尉迥叛乱,被赐予平寇县公的爵位。等到高智慧等人在长江以南作乱,李景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杨素讨伐他们,回来后被任命为鄜州刺史。十七年,辽东战役中,李景担任马军总管。等到回来后,被安排侍奉汉王。高祖惊叹他的健壮勇武,让他袒露上身看了看,说:“凭你的相貌应当身为重臣。”不久李景跟随史万岁在大斤山攻打突厥,大败突厥。后来和上明公杨纪护送义成公主到突厥去,到了恒安,遇到突厥进犯。当时代州总管韩洪被贼人打败,李景率部下几百人去救援。李景力战三日,杀死很多贼人,获赐很多物品,被任命为韩州刺史。因为侍奉汉王的缘故,没有上任。
仁寿年间,任检校代州总管之职。汉王杨谅在并州作乱,李景发兵讨伐他。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双方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射箭,敌军纷纷应弦倒下。杨谅又派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领三万健勇的士兵去攻打李景。李景的将士不过几千人,而且城池因为不坚固,被敌人冲击,相继坍塌。李景一边作战一边修筑城墙,士兵们都殊死战斗,屡挫敌军锋芒。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都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很有谋略,擅长防守之策。过了一个多月,朔州总管杨义臣率领军队来救援,两军合击,大败敌军。
李景的才智谋略并不出众,但他的忠直被当时的人赞许,皇帝很信任他。五年,皇上西巡,到了天水,李景向皇上进献食物。皇帝说:“你是这里的主人呀。”所赐座位尊于齐王杨暕。杨玄感叛乱时,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有所牵涉,唯独李景没有牵涉到此事。皇上说:“你本性诚实正直,是国家的栋梁。”皇上常常称呼李大将军而不喊他的名字,他被皇帝敬重到了这个地步。恰逢幽州反贼杨仲绪率领几万人来攻打北平,李景领兵打败了他,斩杀了仲绪。当时盗贼蜂起,道路被隔断,李景于是招募士兵,以备不测。武贲郎将罗艺和李景有矛盾,就诬陷李景将要谋反。皇上派他的儿子安慰李景说:“纵使有人说你觊觎帝位,图谋占据京师,我也不会怀疑你。”后来李景被高开道包围,他独守孤城,又没有外援,一年多来,士卒患病脚肿而死的有十分之六七,李景安抚他们,一个背叛的都没有。辽东的军事物资大多在他的官衙里,粮食布帛堆得像山一样,遭逢战乱之后,李景没有占为己有。等到皇帝在江都驾崩,辽西太守邓暠率兵救援李景,他才回到柳城。后来李景打算回幽州,在路上遇到贼人,被杀害。契丹、靺鞨之人一向感念他的恩惠,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流泪的,幽州、燕州的人到今天还在为他伤心惋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凤生,字竹屿,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进士。由中书充军机章京,累迁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改御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声。以诗名。
凤生,嘉庆中,入赀为浙江通判,屡摄知县事。任兰溪仅数月,清积案七百余事。任平湖,有民数百户,诵经茹素,传授xié jiāo ,凤生悯其愚惑,开谕利害,治为首数人罪,余释之。道光初,浙江清查仓库,以凤生总其事。会浙西大水,江、浙两省议合治,调凤生乍浦同知,勘水道,乃由天目山历湖州、嘉兴,沿太湖以达松江。计画甫就,事未行,值淮南高堰溃决,江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未几,擢河南归德知府,濬虞城、夏邑、永城三县沟渠。寻擢彰卫怀道,道属河工五厅,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以岁修有定例,另案无定例,在任三年,力删另案以杜弊。寻以疾乞归。
九年,两江总督蒋攸铦荐起原官,署两淮盐运使。凤生以淮盐极敝,条上十八事。攸铦采其议,改灶盐,节浮费,濬河道,增屯船,缉场私、邻私之出入,禁江船、漕船之夹带,及清查库款,督运淮北诸条,疏陈待施行,会诏捕盐枭巨魁黄玉林,凤生计招出首,责缉私赎罪。攸铦已入告,旋因告讦置之狱,又得玉林所寄其党私书,意反复,密疏请处以重法。上以前后歧异,谴攸铦,凤生亦降调。陶澍继督两江,与尚书王鼎、侍郎宝兴会筹盐法,合疏留凤生襄议,于是大有兴革,略与凤生初议相出入。十二年,湖北大潦,总督卢坤疏留凤生治江、汉堤工,袤亘数百里,半载告竣,秋水至,新堤有溃者,凤生引咎乞疾归。寻淮北票盐大畅,陶澍以凤生首议功上闻,促之出,未行而卒。
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四方大吏争相疏调,少竟其用,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藉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屡摄知县事 摄:代理
B.凤生悯其愚惑 悯:同情
C.凤生以淮盐极敝 敝:破旧
D.凤生以仕为学,尤笃好图志 笃:非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凤生受人重视的一组是(3分)( )
①精究法律,治狱矜慎 ②以凤生总其事 ③江南大吏疏调凤生赴南河 ④力删另案以杜弊 ⑤谴攸铦,凤生亦降调 ⑥疏留凤生治江、汉堤工
A.①④⑥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凤生富有才干,办事干练坚决,雷厉风行。在担任兰溪县令时,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七百多起旧案;后来又被调往各地主持水利工程,多次受到提拔。
B.王凤生注重改革,每到一地,都会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尤其是在治理淮盐问题上,提出了诸多改革主张,在制定盐法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C.王凤生办事讲原则,也讲人情,讲策略,重实效。在担任平湖县令时,他灵活处理了当地百姓迷信xié jiāo 的案件;在任两淮盐运使时,他用计成功地诱捕了大盐枭黄玉林。
D.王凤生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实干家。他特别留意各地的山川地形,并将其编成图志,深受各地大员赏识。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修糜费,春秋防汛,虚应故事,凤生力矫积习,事必躬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吏一方,必能指画其形势,与所宜兴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C。“敝”应是“弊病”“弊端”的意思。
5.解析:选B。①是说王凤生的父亲王友亮精心研究法律,办案谨慎;④说的是王凤生负责巡视彰卫怀道期间所做之事;⑤是说王凤生因蒋攸铦受到牵连被降职。
6.解析:选C。王凤生是用计让黄玉林自首,让他戴罪立功,而非诱捕。
7.答案:(1)每年的整修工程都浪费大量钱财,在春季、秋季防汛工作上,却只是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王凤生到任后,努力改变这种坏的习气,每项工作都亲自负责。(得分点:“岁”、“糜费”、“虚应故事”、“矫”、“积习”,句意)
(2)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一定能够画下它的山川地形,并指出它应该创建和革除的地方。(得分点:“吏”、“形势”、“兴革”,句意)
【参考译文】
王凤生,字竹屿,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人。他的父亲王友亮,是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由中书出任军机章京,多次升迁后担任刑部郎中,精心研究法律,办案时非常谨慎。后来改任御史,巡视城防和漕运,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廉正直的声誉,凭借诗文而闻名。
王凤生在嘉庆年间,捐资给朝廷,得到浙江通判的官职,其间多次代理县令职务。担任兰溪县令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往年积压的七百多起旧案。担任平湖县令时,有几百户老百姓读经文,吃素食,传播xié jiāo ,王凤生同情他们因愚昧而受到迷惑,向他们陈述利害,只是惩处了为首的几个人,其余的都放了。道光初年,浙江省清查仓库,让王凤生负责此事。恰好遇上浙江西部发生洪灾,江苏、浙江两省协商联合治理,又调王凤生担任乍浦同知,勘察水道,于是王凤生从天目山出发,经过湖州、嘉兴,沿着太湖到达松江。王凤生的治理计划刚刚完成,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又遇上淮南高堰发生溃堤事故,江南的要员上书朝廷,调王凤生到南河主持水利工程。不久,他被提拔为河南归德知府,疏浚虞城、夏邑、永城三个县的河道。很快又被提拔,负责巡视彰卫怀道,本道下属的黄河五厅,每年的整修工程都浪费大量钱财,在春季、秋季防汛工作上,却只是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王凤生到任后,努力改变这种坏的习气,每项工作都亲自负责。因为每年的大修有一定的规定,而临时的整修没有具体规定,王凤生在任三年,就极力取缔临时的整修,来杜绝舞弊现象。后来,因为生病而请求辞官回乡。
道光九年,两江总督蒋攸铦向朝廷推荐王凤生,让王凤生官复原职,代理两淮盐运使。王凤生因为淮盐有严重的弊端,向上分条陈述十八条意见。蒋攸铦采纳了他的建议,改革灶盐,限制多余的花销,疏浚运输河道,增加屯盐的船只,捉拿往来的盐场私贩和邻近私贩,禁止江船和漕船夹带私盐的行为,并清查国库的钱款,督察淮北盐船运输的各种计划。正要实施的时候,又遇上朝廷下令逮捕贩卖私盐的头领黄玉林,王凤生设计,让黄玉林自首,责令他缉拿盐贩来赎罪。蒋攸铦将此事报告朝廷后,很快又因为别人的攻击而将黄玉林逮捕入狱,又查获了黄玉林寄给他的同伙的信件,认为他反悔,就又密报朝廷,请求对黄玉林处以重刑。皇帝因为蒋攸铦前后自相矛盾,批评了蒋攸铦,王凤生也受到降职处分。陶澍继任两江总督,和尚书王鼎、侍郎宝兴等人一起准备编写盐法,就一起向朝廷上书,请求留王凤生协助讨论,于是对盐法做了大量的改革,只是和王凤生当初的意见稍微有所不同。道光十二年,湖北发生重大洪灾,湖北总督卢坤上书朝廷,请求让王凤生负责整修长江、汉江的堤坝,绵延几百里的江堤,半年时间就整修完毕。可是秋天洪水降临时,新修的堤坝又发生溃堤现象,王凤生引咎自责,以养病为由,请求辞职回家。不久,淮北的食盐销量非常好,陶澍将王凤生首议的功劳报告朝廷,催促王凤生出来任职,可是(王凤生)还没出行就死于家中。
王凤生凭借官员的身份来做学问,特别喜欢图志。写出了《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等著作。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一定能够画下它的山川地形,并指出它应该创建和革除的地方。全国各地的要员都争着向朝廷上书,要求调他到自己的属地任职,可是很少有人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只有在治理淮盐的问题上被陶澍格外重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田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武帝将谋出兵河阳以伐齐,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策。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疮,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宣帝嗣位,为守庙大夫。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
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时西羌内附,诏弼持节安集,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迁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军司马从元帅窦荣定击破之。还除太仆少卿。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
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注]好声色__,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有人奏之,坐诛,天下冤之。所著辞赋二十余万言。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 周天元:即北周宣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帝嗣位 嗣:继承
B.直趋祈连之西 趋:奔赴
C.突厥寇甘州 寇:侵犯
D.仍持节巡省河北 省:探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宇文弼作战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
①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 ②今若用兵,须择其地 ③身被三疮,苦战不息 ④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 ⑤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⑥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
A.②⑤⑥B.①②④
C.①②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文弼博学多才,见识广博。在周朝做官时曾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写成之后上奏给皇帝,得到皇帝的赏赐;也曾因才能突出担任并州长史。
B.宇文弼历职显要,知人善用。宇文弼在周朝和隋朝时,都因功任要职。他任职小吏部时,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政绩。
C.宇文弼为官正直,声望很高。不但百官害怕他,而且皇帝也敬畏他。后来,宇文弼因为正直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
D.宇文弼屡立大功,多次升迁。曾持节安抚归附的西羌族人,被升为左丞;后又随元帅窦荣定击败了突厥,回来后被授予太仆少卿的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省”应解释为“察看”。
5.解析:选A。①表明宇文弼性情豪爽,有节操,博学多才;③表明宇文弼作战勇猛;④表明宇文弼为官端正严肃。
6.解析:选C。“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错,宇文弼被杀的原因是有人把他说的话上报给隋炀帝。
7.答案:(1)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经过。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
(2)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
【参考译文】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他性情豪爽,有高尚的节操,博学多才,见识广博。宇文弼在北周做官,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修订完成之后上奏给皇帝,皇帝赏赐给他二顷土地、百石粮食。宇文弼多次升迁做到小吏部之职,他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政绩,世人认为宇文弼能够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武帝谋划出兵河阳讨伐齐国,宇文弼进献计策说:“齐人建立国家,至今已有数代,虽然说君王无道,但还有人才。现在如果要用兵,必须选择好进攻的地方。河阳是险要之地,齐人的精兵就聚集在那儿,尽力攻打合围,恐怕难以成功。那汾水的拐弯处,驻守的地方狭小,山势平坦,攻打那儿容易取胜,那才是用兵之地。”武帝没有采纳,这次出兵最终没有成功。建德五年,武帝大举攻打齐国,最终采用了宇文弼的计策。宇文弼跟随武帝攻打晋州,身上受了三处伤,仍然奋战不止,武帝非常惊奇,认为他很勇武。
宣帝继位,宇文弼做守庙大夫。当时突厥侵犯甘州,宣帝命令侯莫陈昶迎战敌人。宇文弼做监军,对侯莫陈昶说:“应该挑选精锐骑兵,径直奔赴祁连山的西边。突厥如果退兵,一定从蓼泉的北面经过,那里地形险要,并且地势低而地面潮湿,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经过。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侯莫陈昶没有采用,而是往西取道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等他们赶到时突厥已经出边塞了。
隋朝开皇初年,宇文弼凭借以前的功劳被封为平昌县公。当时西方羌族人归附隋朝,皇帝下诏书让宇文弼拿着符节去安抚他们,设置了盐泽、蒲昌两个郡后回京。宇文弼升为左丞,为官严肃端正,被百官畏惧。开皇三年,突厥侵犯甘州,宇文弼以行军司马的身份跟随元帅窦荣定击败了他们。回来后,宇文弼任太仆少卿。刘仁恩击败陈朝将帅吕仲肃,宇文弼参与了谋划。当时朝廷认为晋阳是重镇,并州总管一定要亲王担任,并州的长史、司马也由当时杰出的人担任。前长史王韶去世,朝廷认为宇文弼文武才能突出,让他出京担任并州长史。隋炀帝即位,让宇文弼担任刑部尚书,仍拿着符节巡视黄河以北的地区。
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隋炀帝很敬畏他。当时隋炀帝渐渐喜好声色,尤其勤于对远方作战,宇文弼对高颎说:“过去北周天元帝喜好声色导致__,把如今的事情和那时相比,如今不是更过分了吗!”有人把这话上报给隋炀帝,宇文弼获罪被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他所著的辞赋有二十多万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